空中自体动力宣言吧 关注:4,957贴子:11,349
  • 3回复贴,共1

√。 |0108|韩流|台湾文化研究论文中的症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中国台湾1楼2018-01-08 23:16回复
    友人日前丢出一篇论文,询问我的看法。该篇论文在——「 台湾对韩流的研究 」中,属于非常「 文化政治正确 」:认同、身体与性别消费、对韩国文化政策和资本应用的诠释方式、正确的社会学方法论、想像内的产业访谈。这类论文通常只皮毛式地谈及 Kpop 全球化数据结论,化约太多对文化路径养成的观察。就以《 防弹少年团 》来说,进入美国告示牌( 这个被视为「 全球化 」的指标 )之前、其公司和韩国文化单位就已经建造了不少直接和知名美国绕舌音乐人交流的机会,这些在出道初期的团体综艺中都可以看到。近年 Kpop 的团体综艺、不仅是为了萃取成员特质、强化未来角色设定,有的几乎就是一小部美国嘻哈音乐史、或一套韩流完整的向外连结技术。
    文中也比较缺乏独立的网路社会学观察,比如牵强地套入 Web 2.0 试图划分几波韩流的成形差异。最明显的就是开头引用《 江南 Style 》骑马舞的效应几乎全部来自于新闻资讯的「 后果 」、忽略 Kpop 自身联动网络如何地牵动骑马舞效应。未将网路社会研究成为这类流行文化研究的「 独立媒介 」,很容易忽略这些 Kpop 效应是来自「 事件 」?来自韩国特殊的社会氛围?还是明星内部的特殊网络。台湾文化类型研究论文中其实一直普遍存在殊途同归的「 文化建言 」。例如该文所引用的日韩流行文化输出分水岭的讨论( 殖民、战争记忆、认同冲突、文化相近性、媒介帝国主义这些 ),几乎都是沿用韩国文化官方曾经出版的一本类似白皮书的研究中的观点。
    这个看法几乎普遍出现在台湾所有书写韩流的论文中。这样的引用、也是我认为造成多数台湾企图「 借镜 」韩国( 成功 )文化经济效应的研究中,常见的问题症结——文化政策的複製。鲜少去提及起自第一代韩团、二十年来韩国从政策、各自的公司运作、学者的论述,调整了多少战略。尤其在 UI、UX 设计都能造成不同民族主义的时代,却仍沿用国家形象输出来讨论「 认同 」。我对于在这样状态的时代中,仅使用老旧的取样採访作为研究材料有点浮虚。论文中提到「 关注全球各地的粉丝社群 」,迷群活跃于 Facebook、Twitter、Youtube、台湾的 PTT,但偏偏少了 Kpop 明星的几个最重要阵地。如果以资讯网络来看,这是一个不考量「 网络性 」的研究。
    台湾多数研究 Kpop 的研究都让我有这种感觉:大数据和讯息行为空缺、论文裡面没有所谓的生态思维。不过文中提到「 档案格式 」影响的文化传播,应该是这篇论文我觉得比较有趣的部分( 不过在其他论文上也看过类似的观点和访调材料 )。论文中提到——2011 年 11 月 Youtube 开设影音频道,这部分很可惜没有具体描述到韩国的文化部门是如何为了当时开始出现疲软的韩流提出调整战略。比如印象中( 没记错的话 )男子团体《 Boyfriend 》2012 年的团体综艺「 Boyfriend's W Academy 」中就出现团体训练策略中、安插了一项「 计画策划能力 」的项目,所以实境秀裡面邀请到不少网路漫画家来教导成员「 怎么谋划一则事件、故事、或计画 」。当时不少韩国综艺,在那段期间的节目尾声都有过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的高层、出来宣传未来的韩流战略的画面。


    IP属地:中国台湾2楼2018-01-08 23:17
    回复
      教授好


      IP属地:安徽9楼2018-04-16 10:21
      回复
        文化商品都将业余化
        汉朝的时候,学富五车也只有几百卷竹简,数十万字。
        识字,十三经专治一经就可以当官、当教授了。
        而现在,在游戏公司里,文案工资不如策划、不如程序……
        因为实际上,换谁来写文案都可以。写得好不好无非是读者主观问题。
        就好像有人不喜欢李白,有人不喜欢杜甫,有人不喜欢韩愈……
        大家都会写字,文章好不好,其实是非常主观的。
        到了最后,所有人都有文化,文化只能是所有人的业余爱好,而不再能作为谋生手段。
        从龟壳到竹简到纸张到电子书到VR
        从识字就能当官到专治一经到博览到文化只为精神丰富
        人类在进化
        明星这种文化职业或者文化商品,以后肯定是要转型到业余化。
        实际上那些网红们,就已经是明星业余化的前置。


        11楼2021-02-16 10: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