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文化吧 关注:456贴子:5,469

《道德经》隐藏的修炼秘意(一)内观实修证道破解《道德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以身读经
1,要想读懂《道德经》,首先搞清楚《道德经》的本质。上古时期九天玄女天尊把修炼扬升的《易经》留给世人,但是一直为贵族阶层把持,把普通百姓排除在外。老子身为周室藏书吏,有缘修炼易经,并悟道,证道,得道。老子对世人有大爱,发慈悲之心把《易经》改写为《道德经》,以济世救人,泽被中华。
2,明白了《道德经》是修炼经典,那么要读懂《道德经》只有通过实修内观证道才能读懂《道德经》,否则一切身外的读经,解经都不能从根本是把握《道德经》的本质,甚至离题万里,祸害世人。。看看历史上解释《道德经》的书,恐怕能够装满一个房子,解《道德经》的人也非常多。是否都完全解通、读通、符合真道了呢?
3,以身读经:要靠自己的灵感思维,读一点,识一点,悟一点,逐步地运用“道德经”深邃的、内在的、强大的与自然完全同步的能量,对自己的内环境、内道场、内德场进行再造。这才是我们真正学《道德经》、解《道德经》的根本方法。如果玩文字游戏,我们修炼人玩不过那些专门玩笔杆子的人,他们文辞可以写得很漂亮,引经据典,牵强附会,长篇大论,但却是离题万里。
4,错误解读害人害己:错误的见解看了以后,会对自己的内道场起到一种负作用力,影响内环境的清静,影响我们的潜意识、内道场与《道德经》相融合的稳定性。就像本来是一湖很平静的水,你把这种书一看,就像在水面丢了一个石子,掀起一层层涟漪。如果看到一种谬误的解释、错误的见解,而你又进入了一种先天状态在读经,在这种前提下,你肯定就像吃了一个苍蝇一样的恶腻味,要得半天才能恢复到良好的状态。
5,虔诚之心:读经的时候,要将自己的身场和心场调适到与经相吻合的状态。古人在读经时,先要洗手、漱口,甚至还要沐浴。虽然可能重视了这种外在的表现和调整,没有重视心灵的调整,但由此可见古人在阅读这些真正与自然大道密切连结的经文的那种虔诚,是何等的可贵,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1楼2018-01-20 10:49回复
    二,打开众妙之门的钥匙
    我退位,吾登台身心朗诵法:
    运用道的基本要素达到反朴归真的一种诵念方法,必须与心灵的感悟紧密结合在一起。如果你掌握了这些方法,并且能够正确运用,无疑就掌握了一把进入道德经这个巨大宝藏的开门之匙,。
    老子在这里是让我们每个读经的人通过,将自己的心和身这两个主观意识对自己心灵深层真我的封闭展开来,为他让开路。也就是“ 我退位,吾登台 ”的含义与作用。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如果把阴我的场性强加在认识道这个方面,而不能突破 “可道”与“可名” 的制约,那就不可能真正认识“ 非常道 ”和“ 非常名 ”,那么对道的认识就难以进入佳妙的境界和状态。只有在心里面、在理念上建立起基本符合道的正觉正识,运用道的能量场冲开你的大脑皮层,使大脑中深层次的阳我和真我与道亲近,解除阴我对真主人的封闭,那么读好《道德经》也就不困难了。


    2楼2018-01-20 10:50
    回复
      三,解读经文的突破口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在对道的深邃理解与认识的前提下,在开篇第一章,就将“ 道可道,非常道 ”提出来,明确地告诫所有阅读者和后来者:不要轻易去解释这个道。我们对道的认识必须要通过自己内部的实践,通过身心的解放,与自然化合后突破三维空间的制约,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 可道 ”和“ 非常道 ”。对道的理解,对她的命名,也是同样的道理。“ 名可名,非常名 ”,虽然我们可以用一定的文字,用一定的方式来表述这个道,给她命名、定名,但都是一种强加的方式,并不能完整的囊括道的全部深刻内涵。所以我们在认识道之后,在求证道的时候,千万不要把自己固囿在一个小范围内,封闭了自己的心,闭塞了自己的身,不能跳出内环境这个小天地,那就只能简单的、局限的、自作聪明地去解释这个道。虽然命名为道,也只是一种“ 可名 ”的状态,但更要知道那种“ 非常名 ”。
      大道本来就是无名,无象,无声,无音。可以说,在三维空间所有的词汇、语言都没有办法对这个“道”来定义,只是为了使人们能够进入道的环境状态,进行同步变化升华而才不得不强名的。所以我们在解读的时候,要用心身去感悟“道”,既“ 可道 ”,又是“ 非常道 ”;既“ 可名” 又是一种“ 非常名 ”。
      跳出阴阳归道根: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两句话上面,要仔细去体悟,联系自己的内环境实际,反思自己是否超越出了阴我心的制约?是否把身场敞开了?再去认识这个道的定义和命名。如果这一步做到了,那么对道的感悟感知也就显得清静了。因为你冲破了自己心的制约和身的制约在理解老子的提示,就能理解道虽然“ 可道 ”,但又是一种“ 非常道 ”,并非我们肉眼所能见到的,也不是后天思维所能理解掌握的,后天主观意识对道只能一种封闭状态。冲破了这个封闭,在那种先天无为状态下再来深入理解、体悟、感知这个道气,道释放所外显的德性,使我们身心中耗损而缺乏的光炁得到补充;把我们的心身与经和道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不要生吞活剥地将她后天意识化,而是要采用一种开放式的方法来阅读它、理解她,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她.
      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是在前两句的基础之上对道的深化阐述。在道还没有名称的时候,也就是天地最原始的一种状态,是整个宇宙还未形成的状态。这个“ 无名 ”,也就是太极未生,还处在无极之前、阴阳未判那样一种状态。因为道本身就是静,一旦一动,那就到了阴阳状态;阴阳状态虽然也是道,但难言道的真性。等到“ 有名 ”的时候,道已经演化成了万物之母。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用太极进入到宇宙核心的道理。这种状态的宇宙核心实际上还是肉眼可观的物理状态,已经成了万物之母;但是我们在其中沐浴的、吸收的,却是“ 无名天地之始 ”的物质,是这里面深含的一些最符合自然本来面目特性的一些物质。
      3,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正因为上述这些特性特点,所以才需要我们在无心无欲的状态下去理解,去接收,去感悟其中的妙。这个无欲的状态,就是开放自己的身场,开放自己的心场。做到身心两无,后天不动,用你心里的阳我、真我场性,用心身开放式的状态,使每一个穴位都打开,每一条经络都能自如运转,每一个仓库都接收和储存与道亲近、与德相容的物质。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才能品尝到道中的真正实质。
      4,常有欲以观其徼:这是说的后天状态。简单的解释就是:在后天状态当中,你能够同步的学习和感知,能观察到与在无欲状态下所观到的妙相结合的一些现象。这些都是道的产物,虽然其中都含有道的窍妙、微妙的积淀,但是如果不通过无欲去观这个妙,而是退到后天有为状态下去观,你就没办法掌握这些积淀的诀窍。通过这些窍和门,再返到无欲状态下去观其妙。只有观到这种微妙,才能进入玄妙。在有为状态下对微妙的感知,可以说是进入玄妙的一把钥匙。在有欲的状态下,可以说满眼所见,整个身体所触到的,都是后天的东西,都是道的一种气化、物化。虽然里面也含有大量道和德的元素,但是她演变在什么地方?她的变化枢纽在何地,在什么位置?我们单凭后天的主观意识是难以捕捉的,必须要在微妙状态下来观,这就是这个“徼”的妙用。只有把握住了微妙,才能掌握好、体悟到“ 有名万物之母 ”这句话的实质。道一动契机,无论她是顺变还是逆变,只要能够把握住这个契机,就能一步捅穿太极弦,到达“ 观其妙 ”之中。这两句话是在告诉我们,应当如何体悟自然真道、自然大道。
      5,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段话的意思我们以前都讲到过。无欲的“ 观其妙 ”和有欲的“ 观其徼 ”只是异名,从根本上来说,从“ 无名 ”到“ 有名 ”,从“” 天地之始 ”到“ 万物之母 ”的演变过程中,变动的初始状态这个前提下,来参悟、来把握、来体悟、来感悟道的真理。你在无的状态、也在有的状态下来观、来体悟、来感知,用你的心灵,用你的慧性去参悟它。虽然是两个不同的心灵感知,两种不同的心感体悟状态,前者可以直观其妙;后者捕捉一些类似于灵感的状态和现象,再进入到无欲状态。把这两者都把握住了,也就是“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在理解和阅读《道德经》过程中,一定要调试好心的状态、身的状态,进入到无为之境,更深层次地把握两个玄,从微妙跨过太极弦。这个微妙实际上也是玄的外显。所以我们在有欲的状态下能感知和捕捉到。但是要保持一种清静的状态,一定适宜的环境,而且要维持住、保持住,那么前面的这个玄就能捕捉到,而且也能常常心感体悟到,从而进入到更深的“ 以观其妙 ”这样一种敞开式的身心环境之中,真实不虚地沿着这一条正确的路径,进入到道的浅层次环境去观、中层次环境去观、深层次环境观以及本源层次环境中去观。这样你就可以突破三维空间、四维空间的制约,五维空间甚至多维空间的制约,直接去感悟、体悟道所带来的变化,这就是 “众妙之门 ”。
      “ 众妙之门 ”可以说是后来诞生的千种方法、万种方法的的根本。必须要经过她,经过这两重妙、两种玄;观一个妙,观一个徼,再经过这两重玄而到达道的境界。我们可以放眼看看,世界上存在着多种方法来求证、想认识这个道,但多是不得其门而入。方法虽多,成千上万种、数万种之多,各个民族都在运用各种方法想去认识它,了解它,掌握它,运用它。但是在所诞生的种种方法当中,由于对微妙、对徼的掌握,对无欲状态的掌握,都还没有解决,非常可惜,有的连这个门也没有参悟到、掌握到。所以说要想真正进入道德的大门是非常难的;要达到“ 玄之又玄 ”,进入“众妙之门”来体悟大道,体悟厚德之所在,破解道德之谜,进入道德的世界,离开了无欲和有欲这两者科学的紧密结合在一起,观察其中的徼和妙。离开了这个前提,要想了解道的实质,就是永远难以实现的。


      3楼2018-01-20 10:51
      回复
        《道德经》隐藏的修炼秘意(二)音能诵读破解
        一,经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二,用身体内太极宇宙沟通德能量
        诵德篇的第一句,就把它形成一个光柱,进入性线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很轻松地就从天目穿到性线上,因为它是进入内太极的一个门户,所以就要用第一句。
        第二句,可以用它贯通我们的督脉,顺为补,试试看,自己诵一诵,看行不行?
        第三句,就用在任脉上,去试一试。
        第四句,就用在中脉上,去试一试。
        先把人身这一太极用《道德经》这四句话的能量走向,把它勾画出来,就可以用前面的四句,先后将性线、命线、壮力线和中脉,把它拉出来。
        三,用德能量开启五脏能量
        诵读“上仁为之”时,内观肝没有?
        诵读“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能量进了肝没有?
        诵读“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进了肺脏没有?
        诵读“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进了你的心没有?
        诵读“故失道而后德”,看一看我们的整个身场,是否是在道里面?还是在德里面?
        诵读“失德而后仁”,再继续来关注一下自己肝里面的仁德;
        诵读“失仁而后义”,观一下肺里面的义德;“失义而后礼”,这时候内观一下心;
        诵读“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观一下肾脏里的智德,人体内百分之七十都是水,水中都含德;而且,智德是元精之炁,也就是我们生命的活力之源。
        四,用德能量修复五脏的五德能量
        1,在诵读的时候思维要扩开,在一扩开的时候,同时就把握住了自己仁德缺乏的状况,要把肝里面的阴木之气及时地进行掏取、清理和置换,进行阴阳颠倒颠,结着要把这四个臟器里面的问题全部都加以解决。诵到哪一个臟器,就找哪一项德性的阴,并及时地加以清理。
        2,我们继续试一试:“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开一条性线;“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再来开一条督脉;“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开一条任脉;“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也”,开一条中脉。下来再关注一下“仁”和肝,“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把肝臟里面扫一扫;正是因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我们的仁德缺乏,肝里面的能量是阴木,所以要用诵念中的能量去置换和清扫其中的阴木之气;肝气没扫完,就会退到了“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同时将肺里面的阴金加以清理;“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对心里面的阴火加以清理。”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这与内经图里的那个小人举着两个手臂呼天呛地呼唤,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的心神,也是在里面震荡着双臂大声疾呼——赶快修仁、义、礼三德。失德而后仁”,再次关注到肝臟;“失仁而后义” ,再次关注到了肺中的义德;“失义而后礼”,再次关注了心,心中生火,火能生土;信德也同时关注到了,“忠信之泊也,”;如果不关注,那当然就是“乱之首也”。
        五,内推五行
        这个内推五行很重要,它就是道的一种“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方法。要把这个方法结合进去,别忘了。一定要从双肾推到膀胱,然后从膀胱推到肝脏。将这个智德推到仁德,由仁德推到火德,由火德推到信德——土德,再推到肺金的义德,最后再又归到肾水智德这个先天肾炁之腑,推三次,也可以推九次。要充分地去实践《德道经》告诉我们的人天大秘密:“损有余而补不足”
        六,用五德能量报效社会
        在平时,也要注意去发扬我们五德中的长处,使其更加地发扬光大。倘若你的仁德比较强,就多去行仁爱、仁慈的善行,关爱身内的众生、身边的众生和所有自己缘法所致和能用到的众生。若你的义德比较强,也可以同样去发扬,再加上诵读《德道经》能量的配合,将身体场打开,路径疏通,使能量源源不绝地摄入体内,那么五德就能很容易及时地培补起来。就是说,能够顺利地完成这个完整的培补过程,将体内的五德不足,通过这些科学的方法,就能将其尽快地补充起来


        4楼2018-01-20 10:55
        回复
          《道德经》隐藏的修炼秘意(三)修真之人如何准确把握道德经的本意
          一,定位《道德经》:《道德经》绝不是宗教典籍,也不是治国方略;而是修炼大法。如果领悟不到这一点,恐怕永远也进不了《道德经》众妙之门。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主要经典,有着丰富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由于经中的辩证思想异常丰富,并且不是单纯从现代人的立场去展述问题的。而且现代人的研究习惯是将事物的整体行进分散性探讨,所以很多的问题尽管为人所用,却不能为人之宝,即不能成为人类生存的一种自由方式的理论指导。其主要原因就是人们按现代人的生存环境去分析古代修炼中所得出的整体性结论。
          《道德经》与《阴符经》分别从阳和阴两个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和修炼关系。所以我们不能够离开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和修炼关系。我们更不能够离开人与自然的整体关系去读这两部经典。
          如果我们抱着为我所用的想法或者是学术探讨的目的去认识这两部经典,前一种想法会使我们看不到经典所阐述目的之全貌,后一种目的更会让我们钻到文字考证的牛角尖中爬不出来。
          二,从性命双修解读《道德经》:所以在此对原文的说明取名为演译。也就是先把对文字的严谨翻译放到一边,然后再放弃对原文翻译的学术价值的追求,如此就能从修真的角度去把握灵感的发挥,同时也能从老子原文的基础后面发现常人最容易忽略的朴素思想。
          道经中所含“道”的意思在修真中性命上重点是在性。但是《道德经》中不涉本性一语。只谈上与下小与大道与德的关系,也就是将性功的修炼内容包含到 “道”的展示中去了。而命功的修炼却集中在德的修证之中。。也就是文字所能表达的阳性事物以外还表达了看不到的阴性事物代表的内容。
          三,正确的性功命功修炼方法:
          在历史的经典之中,命功的修炼主导意识都将其作为一种技术性的方法来总结。实际却相反,命功的修炼精髓正好是人的德行修持,而人们一直认为是心性修为的性功范畴正好是富含技术性方法的一个过程。所以古人说“始于有作人不见”;性功在前靠有为来完成却存在于体内。“及至无为众始知”正好说明无为的修持在外作为德行的表现反映了修真人的心性特点。
          性功是虚的为阴性,如果不是有为的技术性方法与其相配,也就算不上是“反之则道之动”。命功是实的为阳性,假如不是阴性的无为修持与其配合。即不在心性修为上下功夫,事物的推动就做不到“相反相成”。
          所以修真的方法如果是以道修德,则获立地见性,顿悟见真的目的。如此则道大人亦大。如果是以德修道,则能广积阴德,渐悟通玄,日修至空,方能返本还原。
          四,如何拜师悟道:
          宇宙是有生命存在形式的,道也就可以认为成人格化;实际上历代修成大道的高功师父们都是道的人格化代表。我们修真离开了他们是谈不上成功的。《双经》的本来含义也就是揭示了一个修炼隐功的人应该走的修真方法和原则。方法一半靠体悟,一半靠隐态中由师父传。原则是验证过程的标准,很多人修到玄境的高级阶段就没法以书上或人世间的师父那里找到可靠的答案依据,这一点《双经》中就说得很清楚了。 所以要尊师悟道。仅仅传而不悟,也做不到内外合一,心性合一,道德和一,因此尊师和悟道本身也是一对阴阳。这也是读《双经》的基本要求,当然是对修真人的要求。做到这一点,心知和灵性就会沟通,我们也就不难去体会一个练隐功的上仙所应该有的内境和外象了。我们在任何的情况下都可以通过师父对我们的任何考验。


          5楼2018-01-20 11:52
          回复
            《道德经》隐藏的修炼秘意(四)第一章之道可道非常道(不可把握性)
            一,理解道:具体的修炼中我们怎样具体的去认识道的问题,《道德经》讲的是什么东西呢?讲的是道。道和德的问题。道,讲的是宇宙的一种存在。德是讲的我们在修炼的过程中或生存的过程中所应该遵循的一种规律。这个规律可以被我们自己所把握。所以它把这个规律谐音成为中国文字中的“得”,就是“得到了”的意思。你得到了,或者说你得道,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没有什么冲突的地方。
            道,可道,非常道。道本来是个抽象的东西,但它可以说,可以表达出来,但又不是常态的那种表达。那么我们这种牵强附会的现象是非常还是常?我想肯定是非常。道是蕴含在具体的事情之中的,就不会清楚明白的告诉你这就是道。况且用语言根本表达不完全,这就靠你慧根,有悟性。师父打了猴子三戒尺以后,把手一背,就进房里去了。猴子怎么想呢?他想打我这三戒尺,是叫我三更以后去见他。把手往后面一背是让我走后门,那肯定不能走前门了,耳提面命的时候,只有走后门。这就是我们讲的道可道,非常道的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要习惯于这种例子。
            用上善若水的心态来理解道;水利万物而不争。道生万物,包容万物。要用积极的心理状态去迎接它呢?因为只有这种心理状态才是符合于道的。这种状态就叫水的状态。这就是我们读《道德经》最重要的核心部分。上善若水,水有些什么特点呢?水利万物而不争。它首先考虑的是对人家,对万事万物都有积极的作用,它不考虑消极的东西。就是你再怎么脏,再怎么不受欢迎,它都可以把你容纳进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可容的一部分。可容的一部分实际上是我们修道的一种核心。希望大家以后从这个角度多思考一些问题。
            名可名,非常名。名实概念是我们古人在对待万事万物中所形成的一种理念。他知道这个东西你给它加上名以后,它和实际之间有区别。只有中国的学问里才有名实之争,西方,由于他们文字的字符没有形象性,所以他们没有名实之争。中国的文字带有形象性,所以相对说来,可以把形象概括在文字当中去进行表达。
            当你说名可名,就是可以给它一个名字,叫做道。但是不是常人所说的那种名。比如我们走的道,也叫道,天道、人道、医道,都叫道,各种各样的学问都讲究道。是不是《道德经》中所说的道?不是。它所说的是非常态的名,我们把这个问题要想好,你在理念上一定要知道,这些字符的作用不是绝对性的,它是相互有关联的。
            二,不可把握性:这个道,你真正的要修,它首先的一个字是“难”,为什么难呢?因为它是抽象的。第二一点,它是生源,是万物之源。只能是它能看见你的全貌,而你却看不见它的全貌,这就叫源头。比方说,如果我们沿着长江,上朔到金沙江,再上朔的坨坨河,然后上朔到昆仑山里面去了。这个时候我们就不知道,长江的源头到底在哪里,因为上面有很多支流,都汇到坨坨河里面去了。甚至有的地方支流也断了,成了沼泽地,然后再往长江里面流,很多源头汇在一起,真正的源头就找不到了。就像这个道一样,它是生源,它是万物之源,所以说你要找它是非常难的。它很抽象,这个东西没办法捉摸。所以今后在修炼中这些最常见的文字游戏我们就要习惯于它。
            三,从小处把握:那么我们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修呢?应该从具体的角度,从每一个细节上,去慢慢的体会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全面性,抽象性。全面性是说你怎样从阳性的角度去思考它的意思,然后从阴性的角度去把握自己的修炼。从这两个角度你都要去想一下。实,为我心之子,就是实际的一面都是因为我们的心给它命名而造成的。那么,在生活之中修道,就很容易了。就是你有了这种概念以后,你知道你很多的理念和想法都是由于心造成的,从自己的实践中,从对自然的认识这个角度去产生这些理念的话,你修炼起来就有很多的捷径可以被你观察到。
            常道之中,对于迷失本性的大众来说,道,只有强之以名,而对应于凡心。常道对于我们来说,它实际上是一种虚像,相当于道的虚幻一样。你给了它很多的名,但最终归纳起来,就象科学的发展一样,他没有很具体的结果告诉你,尽管这个东西很具体。
            非常名。在我们的实践中要注意,我们自己给事物所下的结论,需要我们用自己的经验去接受它。就像我刚才讲的医学概念一样,现在对医学的概念,都很执着。总觉得医学上的分析是非常可靠的。一天要吃多少个鸡蛋,多少糖,多少维生素,都有一定的要求,但实际在我们的现实中不是这样的。那么人的营养和什么有关,我想如果我们有了一定的修炼经验以后,就知道,人的营养,要靠内在的机制才能发挥作用。我们生活到底是追求内在机制的上升,还是追求生活品位的上升?现在很多人谈生活中的品位,就是人活一世,有很多东西要去经历它。追求生活中的一种享受,追求对生活的感受,感受中又要讲品位,这些东西,在我们的现实中,已经是越来越多了。那么我们到底是追求内在的一面,还是追求外在的一面呢?我想这就和道可道,名可名这个概念正好相对应。就是你要追求它,但它不是常态的状态。


            6楼2018-01-20 12:33
            回复
              道德经》隐藏的修炼秘意(五)《道德经》第一章之无欲可窥众妙之门始于有作人不见
              一,无欲和有欲
              修炼中如果没有进入到虚的状态,你说你能看到什么东西!,你说我要炼丹,你能炼什么东西呢?你没有看见任何信息中的“相”,你怎么练?
              老子在这个地方所说的:无欲和有欲。这个无和有,实际上也是我们生存的共有状态。我们一定要习惯于这一点。无欲,肯定是你努力的那一部分,有欲,是你平常所具备的那一部分。
              我们常态是有欲的,没有欲望你的生存就很困难。无欲你能达到了,那么你就展现了它玄相的那一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要修道,首先要夸到玄相里面去。
              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缴。缴是什么东西呢?古人就说它是一种界限,“缴”字有边界的意思。就是无论怎么说,它已经框定了,一个边界。还有一个是观察的意思,还有求取的意思。就是说你可以看到边界,你可以看到你所深入的事物的那一部分,你要求取它,肯定还是得从有欲开始。
              就像张伯端在《悟真篇》里面说的,始于有作人不见,他这句话很难让人理解,我为什么要在这里引用它?就是他这句话和老子的这两句话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而这种联系,作为一般修道的人如果没有足够的经验,肯定不理解他说的什么意思。他说有作,肯定和这个东西有关,(玄相? )又看不见,那么谁看呢?无欲去看,就是说只有在无欲状态下你才能看见这个东西,这就叫始于有作人不见。
              很多人产生了玄相,就是说他心里边这两种运动抓得比较好,抓得和谐,这个和谐的理念使人们自然而然使人们能够进入到一种状态里面去。这就是把有欲和无欲运用得比较好。
              我们在生活中肯定是有欲的,修道,你应该用无欲去接近玄的那一面。接近了以后,这个事情才有结果。如果你不接近玄,你根本就没有结果。你单纯的研究文字,你要想修出道来,那肯定是不行的。因为有名的一面,毕竟有边界。就是“缴”这个字,文字被边界所约定了。不可能超越它。所以说,你还要用无欲去超越它。这就叫常无欲,以观其妙。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这句话,从文字上看,先把两者分开谈。然后又把它们和在一块儿。此两者同出于什么地方?同出于道。他们只不过是道里生出来的两类事物。这两类事物,你要看妙,肯定用无欲。你要找到人生求取的那一面,肯定要有欲。不练功,你怎能找到玄相呢?你能量不够。作为常人,他的能量根本不够。所以没有办法激发潜意识,进入到玄界里面去。所以必须得有有欲,有作的这一面。
              接下来说,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什么叫玄之又玄?就是说玄里面还包含着一层玄,(太极图,两个阴阳鱼的鱼眼部分,又是两个阴阳鱼。每个鱼眼都是玄之又玄的内容。)实际上,两者之间只不过是大和小的问题。大和小是容纳在一个整体里面的。而在小的阴阳鱼里面还有更小的。再往里面还有,是无穷尽的。这就叫玄之又玄。它代表了我们现有的物理空间的可延伸性。
              物理中的玄之又玄。庄子在《天地》里面,曾经谈到一个概念,他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说将一尺长的一根木棍儿砍去它的一半,第二天再砍剩下那半根的一半,每天都这样砍,它是永远也砍不完的。这说明一个道理,物质的可分性,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现在量子力学中的分子也好,电子也好,夸克也好,越来越小,但人类技术发现,还是有不可知的一面,而且永远有,供我们去探索。这就说明了玄而又玄的道理。既然物理世界是分之又可分的,那么道里面的玄,也是玄之又玄的,这是站得住脚的。就是说这个道不可穷尽,也就是说,你所见到的事,不一定是穷极的真理。所谓穷极的真理都是相对的。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它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一种简单的理念。不是简单的理念,就叫做非常道。
              练功的人都有练功的标准和法则。不论隐传明传都有方向性的选择。佛家以释迦摩尼为准则,儒家以孔子为标准。道家则以老子为标准。而现代气功就以严新气功为标准。
              练功的各个门派中,传功的度师各有各的法,各有各的带功标准,千姿百态。但仍然离不开万物之母:道及大自然的各种信号支援。这说明一个人如果得道了,那么他的信号就是广泛的。道是自然的原始,水一样的性能。它柔弱无声,但汇聚到一起时却汹涌澎湃,不可阻挡。我们所说的各门各派气功有各种各样的传法。从来没有说过哪个气功不如他的,哪个气功不对,谁的修法不同,没有必要等等,这体现出一个道理,自然界万事万物各种各类的事物并行存在是符合于自然的。


              8楼2018-01-20 13:12
              回复
                二,无心求证,有意归真:
                修炼之人首先不要去追求一种目的,而要象出世的婴儿的感觉一样,无知无识的去练功。一定要能够经常的内观到各种别人内观不到的妙境,有意的去观妙境一定是一种虚境。你有意的去看,即使看到了,它也变成了虚的。这是因为你有欲了。有欲以观其缴。有边界在约束你。它是你肉体的边界。一种实在感觉的边界。你不可能超越这些东西。这就是有欲的一种坏处。所以她说,有欲去观妙境,一定是一种虚境。会受到各种世俗信息的干扰。我想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两个,在我的经验中有很多人都上过这种当。就是你带着一种想法、一种目的去观察你的玄境的时候,信息就开始干扰你,把你这个鱼钓上以后,它上面有倒勾,你想跑也跑不掉。你就顺着他吧。如果你挣扎,当你精疲力尽的时候,生命也就结束了。这样的例子我平常也讲过很多,就不再重复了。
                有意和无意,虽然是两种意识的反应,但在练功中的效果完全不一样。无意则真,有意则虚。长期保持在无意的无为中练功,其结果一定是玄之又玄,这些玄都来自于各种奇妙的综合
                无心求证,有意归真。
                意思是,实际上什么时候是正确的?只有无心的时候才是正确的。有心的时候没有正确的。我曾经听到有人说,一定要用有心的想法去追求真理,那么这些真理就都成了假的了。因为你有意去求它,你求到的东西就肯定不真了。这就是人世间有很多东西我们应该保持清静态度去对待的原因。如果我们有意的想我们应该以怎样的目的去追求某一样事物的话,那么最终的结果就不妙,不可能妙,因为你有意了。
                那么有意用在什么方面呢?用在归真的方面。为什么归真要有意呢?因为归真作为你的目标,是一种憧憬,它竖立在你虚的一面,就是你的脑海里面,你的感觉里面。或者你的意念里面,它是人们看不到的。但是如果它牢牢的在你的意念里面,并且没有被移动的话,那么这个东西最后终究要会实现,这是因为,意识这个阳性的东西如果被虚性的目标所吸引的话,虚性的目标就将凝聚阳性的能量,最后将变成你自己的具体行为。这个就叫修真。有意的修真最后需要归入到虚无的道里面去。这就是我们平常讲的立志,你心中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立志,目标就产生不了。如果你的目标太具体了,你说我一定要回到玉皇大帝身边去,这就太具体了。那么你把玉皇大帝也虚拟掉,玉皇大帝不存在了,那么你回到什么地方去呢?或者说你怎么做呢?这时我就要借助于古人的很多说法,有很多东西,你要和众生绑在一块儿。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所以老子在后面的观点里面说,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就是你心里一定要有百姓。你不能单纯的考虑你个人的问题。你即使想考虑个人的问题,也要把这些想法和百姓的存在考虑在一块儿。比如古人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天下人有乐的时候,我也有乐了。先天下之忧而忧,他把忧放在前面,把乐放在后面,这是一种境界。我们再看一看其他的人是怎么发愿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又是另外一种境界。地狱在什么地方?地狱实际上就在我们的心中。地狱成空以后他才成佛,他把成佛和地狱绑在一块儿,那么人们心里什么时候才没有地狱呢?人们都觉悟了。人家都成了佛,他也就成了佛了。你说这需要多大的胸怀啊。把自己的成功摆在别人成功的后面。我想这种方法,以及这种意念,以及这种求真的理念,是我们自己应该努力的地方。


                9楼2018-01-20 13:17
                回复
                  《道德经》隐藏的修炼秘意(六)第二章舍去方得道归一得欢喜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一,舍去方得道(生而不有)
                  在第一章,老子提出,要想一窥众妙之门;只有无欲以观其妙。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无欲的境界呢?唯一的法门就是舍得!舍弃身外之物,钱权名利,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没有世间欲望的环绕。
                  道家为什么称着贫道;佛家为什么称着贫僧?你不贫的一贫如洗,如何能得道成佛。所以紧接着在第二章,老子提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就是你在做的时候,不要有任何原则性。不要以为圣人在做事的时候,他会说,在原则上嘛,这个东西一定要是真的,或者是假的,或者是对的,或者是错的。实际上没有这些原则可依靠的。为什么没有这些原则呢?因为它是以万物的要求为要求。万物就是自然。道法自然,自然中的事情对他有要求,难道他不答应吗?他肯定顺应自然的这些要求而变化,这个就叫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他从来没有说天下哪些事是我做的那些事不是我做的,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了这种境界,功成而弗居,我们修道就有了一个基本的好的开端了。当你有了一点成就以后,马上把这个成就归纳到师父那里去,归纳到众生的帮助中去。就像我们很多运动员一样,他得了金牌以后,首先感谢他的教练,感谢队友们的支持。感谢国家的培养。
                  二,放下即得道
                  你就丢弃一点、放弃一点、抛弃一点。这三个弃,大家要习惯它。你不要以为自己能够保留什么,越是不保留,那么你就越是富有道的精神,富有道的成果。
                  三,圣人看待对错的境界;阴阳善恶看惯方归一
                  不管是处事或是练功,不要以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不要以自己的善良去仇恨别人的邪恶。时常在调心的过程中把有感觉当作无感觉一样。把困难感觉成容易,见人之短不厌弃,就当作长处来看,用反向调心法,因为心性调理之后的人就是有福之人。
                  这种说法也是一种辩证意识,就是当你知道这个道理以后,就知道人,这种双重人格是存在的。既然存在,就有它合理性的一面。你为什么不理解这一切呢?你为什么带着自己的个性去和人家的双重人格打交道呢?这个时候不要有自己的个性,你要有共性,你才能够打交道。人与人相处在一块儿的时候,你明明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个人人格里面有虚假的一面,有真实的一面,那么你为什么还要去耿耿于怀呢?你为什么还看不得人家呢?或看起来就不舒服呢?
                  古人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为什么分成一群一群的?就是因为这些物理的相对性质。个性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他能产生共振的效应。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人喜欢聚在一块儿,而不同性格的人喜欢分开的原因。
                  我们在今后的心灵修炼中就更应该抓紧对我们自身这些问题的处理。你不要有分别心的去对待人。世界上所有的坏人也好,恶人也好,善人也好,让你不能接受的人也好,都是你应该学习的师父,都是你应该接受的、可贵的素材。
                  四,归一入道
                  1,具有包容心:如果你很博大宽容了,你对什么人都能看得惯、都能接近他、都能跟他谈上话、都能和他共处、都能和他在一个锅里吃饭、一个屋里睡觉的话,可以这样说,你的境界就相当于道了。而他,必然要被你这个道的能量所融化。我讲的这个道理应该是人们实践中的努力方向。实际上很多人已修到这个境界了。这并不是找不到的。在现实中,我们相处时间长了以后,心里就产生了很多负担、疙瘩。就要从这个地方开始认识。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任何东西都是相对而存在的,没有绝对存在的,你偏偏要绝对的去看人,那到底是你错了还是我错了呢?实际是个性错了。我们的个性不符合于修道。修道追求的是共性,我们的共性是什么呢?这需要慢慢去认识它。
                  2,善恶包容一体就是归一:当善恶美丑在你眼里都合理,都能理解,那么阴阳就一体了,也就归一了。
                  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而存在的,事物相对性这个非常重要的一面。我们需要认清这些相对的概念。引导人们向得一的方向走。就是你最终要进入到道的方面去。这是一个两个相对事物并存的世界,我们只要有这个理念就行了。你要知道这两者是共存于一个事物之中的。既然对和错都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存在状态中间,那么我们就承认善和恶是一种自然的体现。
                  3,行善是归一的正途:这就需要你慢慢地去修,然后你多做善事,那么你的生命就可以得到升华。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你需要“一”的辅助和引导。“一”就是你单纯的那一面。如果你老是坚持两面性的那一面,善和恶并举,坚持这样做下去,那你永远只是个人,你永远得不了道,你得不了道是因为你这个人保持了双重性的那一面。所谓真人,是因为他能守一,他才能成为真人。


                  10楼2018-01-20 16:17
                  回复
                    《道德经》隐藏的修炼秘意(七)第三章之圣人修真(不尚贤,不贵难)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一,圣人治身
                    而世上的真人,你要真心的学他的话,实际上是要从我们内心上去学的,不是从外表上去学的。
                    在治理自己生命状态的过程中,要虚心、实腹。
                    虚心就是你的心不要乱动,不要让纷繁的尘世扰乱道心。
                    实腹,就是要你经常地和宇宙去交换信号,从天地中采集能量;使你的腹中的真气一直都很饱满。弱其志,这个时候你的志气,不要太明显,不要太张扬。强其骨,是你的能力一定要强。
                    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即使你知道了很多东西,也不敢去操作它。为无为,这时你会发现你人格里面的潜在因素,就会去作用于你的生命。这个就叫神修。我们原来把这个过程叫做修神,现在把它调了过来,就是我们修炼的目的是为了修神,但最后达到的境界是神修。人的生命最后是由那种很纯的东西,潜在的生命来修的,这个就叫神修。为无为,则无不治。为无为,为过程中的无为。当你作为时,并不知道其整个过程,叫做无为。所以为无为,则无不治。
                    三,圣人修真
                    我们人身上的元气本身只是微小的一点点,但我们可以和自然互相交换来获得这种无所不应。你可以按很多的功法去进行交换,但那是非常有限的。这是因为人的主观意识很畸形。这是因为它不符合自然运动的规律。自然运动的规律就是阴阳先后乘。一定是先有阴的,后有阳的,而在人的思维里面,往往总是先有阳的,后有阴的。它和自然运动的规律合不到一起。所以人们在和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很难采到足够的真气来改变自身的状态。
                    这个采,也不要有标准。不要有贤能的标准。不要有按前人练功的脚步按部就班地走路的思想。你要有这种思想,就很难以成功。
                    不贵难得之货,就是你在思想中,不要把许多东西当作是修炼中的宝贝去看。比方说真气,正如我们从武打小说和电视中看到的,人们为了一些武功秘籍争打得头破血流,都想得到它。这就是难得之货,宝贵的东西。《射雕英雄传》里的欧阳锋,他得到了武功秘籍,他一炼,炼的气血倒转。结果不知道自己是谁了,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像这种状态就说明这个难得之货的追求对于人的生命和人的修炼都是没有好处的.
                    四,修真不尙贤
                    为什么修炼的人不尚贤,尚自然,然后得到的一种结果就叫修,修是从自然运动的状态中获得一种积极的因素,这个因素是弥补你阴性的不足的。为什么能够弥补?我们的肺属金,金肯定是生于土的。土是你的后天意识,当你意识在动的时候,土就丰厚。一丰厚,你金的成色就要改变。它原来很灰暗的,就像生锈的铁一样,你越磨越亮。你的意识丰厚了以后,它就会弥补金的不足。一旦弥补了,你的阴神就非改变不可。它往什么地方改变呢?我们有两片肺,一片是积累它的消极因素,一片是积累它的积极因素。这也是一对阴阳。这两对阴阳就是我们修炼者成功的关键。
                    很多人不喜欢修阴神,他一听这个阴字,就不舒服,觉得不好。实际上我们首先就是要修阴神。而且我告诉大家一个方法,修阴神要用一个“悔”字。要重视悔过迁善。我发现很多人的阴神只有用这个方法才能让它自由解放,你要悔得痛哭流涕。要觉得这个事的确是愧对自然、愧对社会、愧对自我。悔到这个程度你就知道,心灵放松了。有个东西跑出去了,魄里面所含的阴性的消极部分肯定要释放出去。一释放出去,人的阴神就缺乏阴阳的约束了,静态失衡了,人的肺是左右两片的,那个阳性的东西就要出去。那个出去的部分就叫阴神。
                    我是从物质的性质上去分析这个事的,不是从过去古人是怎么说的理论上去分析的。肾脏也是两片,当你性欲很旺盛的时候,如果你观察得很仔细的话,你就知道你哪边的肾在起作用。大家可以在自己的实践中慢慢地去认识。当然如果你觉得自己年纪大了,认识的机会不多了,那也不要紧,单纯的从理念上去认识它也可以。


                    11楼2018-01-20 19:08
                    回复
                      《道德经》隐藏的修炼秘意(八)第四章冲虚是道的第一特性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乎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一,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乎似万物之宗
                      道这个东西,冲而用之,冲是虚的意思,就是虚而用之。或不盈,就是从不让它饱满,打的水漫出来了,就是盈。
                      做人也是这样,你修炼的时候,不要让自己饱满,不要让自己觉得好像什么事情都胸有成竹一样。
                      你要知道你和自然之间还是有欠缺的。这种欠缺用什么东西来弥补呢?不用弥补,而且要常常的冲虚。
                      古人所说的冲虚清静,造化自然。这就是说,人要想修道,就要模仿道的这种性质,就是冲而用之。
                      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就像它是万事万物的宗祖一样。能容纳,它的位置很低很低,就称为渊。这和他后面讲的话一样:上善若水,道的自性基本上就像水一样,处人之所恶,它处在最低的地方。道作为万物的本原,它不露锋芒,使万物之灵的人也难以破解。同时,还要限制人类对自然破坏时所表露出来的无所顾忌和无所节制。
                      二,自满即保守,道冲即创新
                      保守和什么有关?和既得利益有关。创新和什么有关呢?和进化有关。就像我们修炼一样。对过去的东西很容易依赖它。这是你既得的那部分。创新是你未来的那部分。但是你要付出痛苦的代价。所以说,保守的人很容易获得既得利益,保守的思想和势力很容易在社会上立足。而进化的东西,容易磨难。因此老子在后面的章节里面说:常难,故无难。所以,当你把《道德经》全部理解了之后,就知道,老子的确是孔子的老师。因为孔子只占了保守这一部分,而老子则占了保守和创新两部分。把这两部分包容在道里面了。把保守和创新灵活的包容在一个整体里面,这个就叫玄德。
                      以后要讲到玄德这个概念的,现在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基本的抽象意识。就知道为什么说玄德是把保守和创新揉合在一块儿的。它作为的对象是保守的一面,他鼓励的思维立足面是创新。意思是它的主体是创新的,他针对的客体是保守的。这就是道,这就是有功夫的人怎么用功的一种基本状态。希望大家能够把这个概念记得比较牢一点。以后自己即使练不到那个程度,最起码也知道了我应该从什么地方努力,才能够跟师父接近,才能够获得师父的青睐或者加持。


                      13楼2018-01-25 09:16
                      回复
                        三,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玄,就是看不见的阴性能量,人的神,魂,魄。同,就是和神和体,和合,共振;也就是让自己的后天意识,主观意识同神魂,潜意识融为一体。那么怎么才能和神魂共振,一体?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这里共同用了一个“其”,这个其指的是体内的阴神。你的主观意识不要和自己的潜意识,阴神对抗,要和他共振。和其光嘛,就是你肚子里面的光它自动的就会产生。它自动的产生你就要合它。你和其光,同其尘。就像马车过来以后,漫天的尘土,要和合在里面,你要同化它。同化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要和它同步的运动。你同步的运动以后,这个信号才能够从阴阳两个方面,都达到同一的那种状态。这个就叫玄同。只有阳,没有阴,就不叫玄同。
                        人之兑、人之纷、人之光、人之尘。那个人,实际上是内在的一种尘。他起你也起,他落你也落。这样,就称为玄同。就是他有他的生长规律和发展过程,有自己激烈的震动。你就随着他震动。你不要有意识地去反对它。
                        有人在翻译这句话的时候呢?普遍的都把它当作是,大隐隐于市,就是隐士修炼,一般都在大城市里面。小隐隐于林,隐于山林里面。
                        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我想他讲内向的这一面就多些。因为他用了一个其,闭其兑,他肯定是人的那个兑了?它不是天地之兑,天地之兑你塞也塞不住。他肯定是人之兑。人之兑、人之纷、人之光、人之尘。那个人,实际上是内在的一种尘。他起你也起,他落你也落。这样,就称为玄同。
                        就是他有他的生长规律和发展过程,有自己激烈的震动。你就随着他震动。你不要有意识地去反对它。或者是有意识地去压抑它。所以过去有人说,要洗魄,这个魄,里面的浊气,阴气太重,要把它洗一遍。洗,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去洗呢?采取各种各样有为的方法去洗。就像很多现代人一样,他练功,他用法术来炼丹。你像烧香磕头、焚书上表,能够解决问题吗?过去当然有这么炼的,现在也有人这么炼嘛。这样炼行不行?


                        14楼2018-01-25 09:16
                        回复
                          《道德经》隐藏的修炼秘意(九)《道德经》第五章之天地不仁
                          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大道如如不动,无为;无意,无欲,无言,自动生万物。万物于大道一视同仁,一律平等;无所谓对与错,善与恶。
                          圣人效法,体悟,证道;与天地同心;所以圣人之心即天地之心。
                          人类为万物之灵长,高高在上,自作多情;认为理应受到天地眷顾。实际在大道面前万物一律平等,人类和刍狗,蝼蚁一律平等。
                          所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二,比刍狗主要的东西
                          狗刍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我们在田里面看到农民用来驱赶那些小鸟时,扎的草人,穿上花衣服,手上还要拿个晃动的东西。小鸟一看见那个刍狗就不敢接近。
                          物以为用,既然是刍狗嘛,当然有用的地方,但是呢,并不是很重视它。既然以刍狗来打比方,以万物对天地来说,它就是一种实用的东西,不是很重视的东西。这个概念我想大家如果仔细的想一想,心里都会明白,既要用,同时又不是很重视,也就是心并不在意于他,在意什么东西呢?在意它保护了那个东西。那个保护的东西他是不是就在意呢?那就很难说了,因为万事万物,都在刍狗这个概念中,所以就很难分清楚。
                          三,圣人和百姓
                          圣人。什么叫圣人?古代有道德的人就称为圣人。那么圣人的态度呢,与天地有相仿的地方。圣人也是不仁的,他以百姓为刍狗,圣人所面对的除了万事万物以外,最重要的,他要和人打交道。
                          因为人,一般都把万事万物当作是自己利用的对象,而把圣人当作是自己的偶像。那么,圣人主要就是与老百姓打交道,老百姓一般都是很崇拜圣人的,这就是前一章里面所说的“尚贤”。老百姓你要他不尚贤是不可能的,他肯定要尚贤。圣人就是他追求的目标之一,就像我们修道一样,就把师父啊、神仙啊、佛啊,以及神奇的那些对象都当作是自己所需要“尚”的一面。既然有崇尚的对象,那么你要想进入到圣人那种思维的境界里面就很困难。所以,老子就给大家一个概念,你要想做圣人,首先就要有一个思想基础,不要在百姓面前表现出你的那种仁心来。


                          15楼2018-01-25 09:19
                          回复
                            四,仁为东西,佛为南北
                            仁心是什么意思?一个单人旁,加两横,他的意思把人平等地对待。平等,上一横,下一横。这到底平不平等呢?还是不平等的。一个在上面,一个在下面。
                            佛心是什么意思?佛”这个字,把仁处在弯曲的弓形状态,然后用两竖去代表它。两竖就代表体悟的阴阳之道。阴阳之道,左一竖,右一竖。这两竖,在我们现在看来,我们从分析这个字的体形来说,他基本上是长短相依的。
                            仁的两横是东西方向排列;佛的两竖南北方向排列。
                            东西就是东西,他是实,实以为用嘛,这是老子所说的,天地不仁,就是它不实,他不讲究这一面——实用主义,他讲究平等用心去对待万事万物。东为木,西为金,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理念,木头和金都是可以拿在手里的。北为水,南为火,这两项东西你能拿吗?拿不住,水拿在手里它漏出去了,火拿在手里烫。这两项东西都拿不了,就证明这些东西是虚的。你滴一滴水在手上,过一会儿它就没有了,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跑到虚的一面去了。虚的一面在空中,它挥发了。火也是这样。
                            中国这个理念在世界上也是通用的。南北就称为道,东西就称为实。用另一个字概括它,就是“用”,你要控制水或火,那是靠修的,有比较困难的一面。自从人类发明了蒸汽机以后,人类就可以用火去控制水。加一把火,动力就增加,并输出来了。所谓的水火之道。水火是什么东西呢?水火就是能量。那么能量来自于什么地方呢?来自于东西。这就是中国人的五行之念。五行的相互之间是相生的,比方说东边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中国人的这种理念表现出了实用性的一面,但它也告诫我们,在南北这个方向上,有智慧的一面。这就是我们所应该注意的地方。仁和佛不一样,我劝大家今后注意这个区别,讲仁心的人,是假的,因为它注重于实用的一面。讲佛性的一面是真的,因为它是讲智慧的一面
                            五,仁为假佛为真
                            和佛不一样,我劝大家今后注意这个区别,讲仁心的人,是假的,因为它注重于实用的一面仁。讲佛性的一面是真的,因为它是讲智慧的一面。
                            那么,真和假是什么意思?真和假就是道。你最终要归于道中,去利用这个能量,利用物质之间的生化关系。这种生化关系是个基础,在我们修炼中、生活中,在我们的物理世界、化学世界中,都是通用的。你如果已经修到很高的境界,或者你已经学到很高的境界,比方你是硕士、博士了,或者某个专业方面的专家,你就会发现,中国人的理念有它严谨的一面。他不是学究,而是讲究神会,就是精神领会的意思,就是我们要用精神去领会它。
                            “佛”这个字,把仁处在弯曲的弓形状态,然后用两竖去代表它。两竖就代表南和北这种被人体悟的阴阳之道。阴阳之道,左一竖,右一竖。这两竖,在我们现在看来,我们从分析这个字的体形来说,他基本上是长短相依的。但“仁”字就不同,无论怎么说,中国几千年以来,人们都把这个字写得上横短,下横长。这体现出了一个观念,一个美学观念。如果你把这两横写得非常一致,就不好看了。美学观念的基础是什么东西呢?就是阴阳之说。上面一横属阳,所以短,下面一横属阴,所以长。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基本智慧。你再怎么说,这一点也不可逃避。它阴阳之说能够解释这种普遍的现象,中国人的方块字、象形字,就用这些东西代表信号的的全息性。就是现在搞科学的人,也没办法做到信号的全息性,做到这么密切相关。而在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中,包括八卦在里面,你怎么推,也没有矛盾的地方。就是因为古人在创造这个东西的时候是真正的用阴阳的智慧,按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规律推演出来的。


                            16楼2018-01-25 09: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