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吧 关注:114,397贴子:1,804,267
  • 4回复贴,共1

李洪春口述(8):梨园掌故之义务戏、行会戏和应节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篇摘自李洪春老口述京剧专著:《京剧长谈》
作者介绍:李洪春(1898-1991),京剧表演艺术家,红生演员。原名李春才,1898年5月25日生于北京,祖籍江苏南京,1991年病逝于北京。
李老一生能戏无数会戏甚多,人送美号“通地教主”,曾拜南派京剧戏祖,当代老爷戏创始者老三麻子王鸿寿为师,主攻老爷戏,期间还学到大量传统老戏,一生主要扑在京剧教育事业上,在解放前就教导出大量名角,许多名角亦来请教李老京剧艺术提升个人水平,为后来继承京剧艺术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1-24 10:17回复
    (一)义务戏
    义务戏是演员白唱,不要钱。把演戏所得都捐献出来,有的是为了某一建筑的筹资,有的是为了救济贫民,有的是为了解决贫苦演员过年的生活费。比如:我们“正春社”修松柏庵、马连良等建清真寺都演过义务戏,三老板在上海的九班会演也属于义务戏。
    每年年底为了给贫苦的演员凑点儿过年钱,著名演员都要唱大义务戏。所谓“大”义务戏,是因为戏演的时间长,从晚上七点钟开始,一直唱到次日天亮。地点都是在西珠市口的第一舞台。因它能容纳三千多人。戏码早在演出前几天就在板上公布,比如曾演过的精彩剧目有陈德霖和龚云甫的《雁门关》;杨小楼、九阵风、李顺亭、余叔岩、王长林、钱金福的《青石山》;马连良、王凤卿、尚小云、程砚秋的《龙凤呈祥》等角色齐整的戏,而且剧目繁多,真有坐火车、乘飞机来京看戏的。大轴的角色固然是第一流的,就是前边的戏,角色也得是一流的。因为是义务戏,不争名次,况且都想唱完了事,回去好过年,所以都争着来唱第一出。像金少山的拿手戏《李七长亭》就曾在前边演出。
    演出之日,凡是在梨园公会的贫苦演员,得到后台签名,等候分钱。我当时是后台管事人员之一,总负责是会长的王琴侬。我们主要是安排前台的剧目和后台的戏份,本来是不上场的,这一大摊事就够忙的了,可有时也得临时上场。记得有一次陈德霖和龚云甫的《雁门关》快要上场时,发现没有六郎,原来刘砚芳等几个能演六郎的相互推让,结果倒没人演了,只可我上吧。如果收入与支出有出入(签名有早有晚),钱不够分,差多差少,就由在外地演出的名演员负责补齐。梅兰芳就是经常给汇款补齐的一位。
    (1989年,为了纪念赵松樵赵老舞台生活88周年,天津京剧界组织了一场极为盛大的反串大义务戏《大溪皇庄》,遍请天津京剧曲艺牛人前来参演。且不说近百岁的赵松樵还能中气十足的来一个前面的禇彪,最狠的是还请来了马三立马老祖来凑了一个热闹,占了好长时间。京剧行内也没拉下,赵慧秋说是唱荀派吧,京韵大鼓、单弦个个精通。现在的上京当家大青衣史依弘还唱了流行歌曲,不可谓不盛大。
    当然,这东西也是与时俱进的。前两年中国戏曲学院的年轻人们也组织了一场,也是相当热闹了。街舞什么的都上了。最后还能翘进入半出《青石山》!台下也相当热闹,多是年轻人,这是个好苗头,)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01-24 11:21
    回复
      (二)行会戏
      行会戏,是各行业在祭祀祖师时找梨园行唱的戏。找京剧班也找梆子班。
      过去三百六十行都有“祖师爷”。如:棚行、轮子行(车行)祭马王;汇票行、干果行祭关公;铁匠祭老君;木匠、瓦匠祭鲁班;厨行祭灶王;双线行(皮匠、鞋铺)祭孙膑……
      由于每年各行的行戏日期都是固定的,所以戏祭就得提前定好,到时候剧团就不安排营业戏了。比如:“富连成”科班,必须在正月十五之前把戏定下来,过期不定,而且是应戏不应人。就是说戏可以随便点,演员却不能指定,因为戏是正月十五前定的。如祭关公,则需到六月二十四日。在半年多时间里如指定了演员,保不住临时上不了场,因此应戏不应人。一次,某行会定的《五彩舆》,在将近演出时,雷喜福、阎喜林都因故上不了场,叶春善正着急,当时还不是主演的马连良就自告奋勇演海瑞,因为在给别人排的时候,他已会了。没想到当时一演海瑞他就一举成名,更没想到十年浩劫中他又因演过《海瑞罢官》含冤而死!唱行会戏得知道什么戏能唱,什么戏不能唱,如果唱错了就是个麻烦。一次双线行(鞋行)在崇文门外精忠庙唱行会戏,请的是梆子班演出。大轴快上了,主演还没进来,后台管事就决定先垫一出《五雷阵》。不想犯忌了,因为孙膑是他们祖师爷,祖师能那么倒霉陷入五雷阵,还得毛遂盗来太极图才能被救出阵吗?结果,赔礼道歉不算,还得白唱三天戏。
      蒲剧《五雷阵》剧照。《五雷阵》乃蒲剧名剧目,剧中“耍三子”(耍拐子,耍梢子,耍幡子)特技表演十分精彩,尤其耍幡子的表演十分火爆,演员背背着一丈多长的三根白幡条耍起来,要耍的呼呼作响才算合格。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1-24 15:07
      回复
        (三)应节戏
        前面说过每年的正月十五、二月初二、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七月初七等都要唱应节戏(有的前面内容我后面贴子会跟上)。《双蛇斗》、《雄黄阵》(即老本的《盗仙草》)、《五毒传》和《混元盒》都是五月初五端阳节的应节戏。
        《双蛇斗》是《白蛇传》的第一出戏。现在看到的京剧《白蛇传》,是田汉同志根据昆曲、京剧等老本子改编的。从白蛇、青蛇下山游湖起,到青蛇倒塔完。中间包括结亲、酒变、盗草、上山、水斗、断桥、合钵等情节。在改编时,前边舍去了白蛇收青蛇的《双蛇斗》,中间舍去了青蛇《盗库银》(最初在叫《金钵记》时,还有《盗库银》一场),后边舍去了许仕林祭塔三折。而这三折又各自能独立演出。其中《盗库银》关肃霜拿手戏,《祭塔》为张君秋拿手戏,又各有传人继承演出,可《双蛇斗》却已失传了。川剧有保留,还有变脸的特技,但情节、武打都较《双蛇斗》简单。
        谁都知道青蛇、白蛇都是雌蛇,其实不然,青蛇是雄,白蛇是雌,青蛇要与白蛇成婚,白蛇不允,双蛇斗起法来。最后,白蛇战胜青蛇,青蛇甘愿化作侍女,永远姐妹相称,而后下山。
        这出戏是余玉琴(演白蛇)、李德顺(演青蛇)、朱文英(演青蛇化身)的拿手戏。当年演出时,配有砌末增强舞台美,配有火彩加强了神话气氛,是用京剧、昆曲都唱的“风搅雪”唱法。这三位著名演员用对双剑、走旋子、大开打等技艺博得了宫内外观众的赞许,成为一出受人欢迎的应节小武戏。
        (最初知道这出戏,是因为前德云社成员,北大出身的徐德亮,因为他精通单弦,而且能唱能写。他自己创作了一整套的《白蛇传》单弦,分〈收青〉、〈游湖〉、〈酒变〉、〈盗草〉四部分,也是风搅雪的形式,不仅有单弦牌子,还有昆曲牌子。这些自创的单弦继承早期单弦那种贴近相声的生活化幽默。我自己还抄过文本。其中在唱第一本《收小青》时就提到这出《双蛇斗》。)
        《雄黄阵》白蛇盗草,先要跳鹤形、鹿形,鹤童由武生应工,鹿童由武花应工,勾绿脸。(其实现在有特别不喜欢现在《白蛇传》盗草中鹤童鹿童的扮相,弄得跟儿童剧似的。现在只有赵燕侠一派还遵循老扮相:勾脸、戴蓬头、扎面牌、穿箭衣。)
        我国每年端阳,都有吃粽子、划龙舟、喝雄黄酒、挂菖蒲艾子以避五毒的传统。
        《五毒传》是演五毒幻化潘金莲、武大郎以假乱真,知县吴大炮(也是矮子)南断真假,上告包公,包公请来天兵天将降服了五毒。
        《五毒传》又叫《五花洞》、《三矮奇闻》,为胡喜禄所编。旦角常唱的“十三咳”即由此剧出现。戏的前部唱、做俱佳、滑稽可笑,后部武打火炽、翻扑热烈。尤其在堂会戏中是梅、尚、程、荀分饰两真两假潘金莲的唱、做,杨小楼(饰大法官)与王长林(蛤蟆化身)的“抛叉”,以及与钱金福(饰蜈蚣)的“大刀剑”,加上慈瑞泉、张文斌等丑角配合,更是珠联璧合、锦上添花。
        下图:1927年众名伶合演的《六五花洞》剧照。从右至左:(旦)荀慧生、程砚秋、梅兰芳、尚小云、筱翠花(于连泉)、王幼卿;(丑)贾多才、高连峰、慈瑞泉、罗文奎、曹二庚、萧长华。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1-24 16:14
        回复
          《混元盒》是出大型闹妖戏,共有八本,是既独立又相连的剧目。主要是金花圣母赴瑶池归来醉卧路旁,老张天师见此情景有伤仙家尊颜,脱其鞋以示警戒。因此金花与天师结仇,聚妖闹事,最后天师张捷用掌心雷、如意针将众妖降服,收于混元盒内。不但情节曲折复杂,就是演员阵容也是极其过硬的。戏同样有砌末火彩配合,尤其是最后“金殿”一场,台中有特大混元盒,所有妖精跳完形儿之后,跳入盒内,表示已将妖怪收服。
          除此之外,不是应节戏的闹妖戏也很多,如:闹耗子的《双包案》、《双天师》(《九花洞》)、《无底洞》等;闹狐狸的《青石山》(《狐狸缘》)、《百草山》(《锯大缸》)以及《水淹泗州城》、《泗州城》等,这些戏多是从老皮影戏移植而来,而且多是武旦戏。它不但保留了皮影戏的剧情,而且根据京剧特点,进行发挥再创造。如:
          《九花洞》和《无底洞》虽都是耗子精被猫神所降,又都是武打戏,但由于猫神扮演者行当不同,表演手法也就不同了。前者是武老生扮演,后者是武花扮演。
          《青石山》与《百草山》都是狐狸迷人作怪,但因剧情不同,降伏手法也就不同。《青石山》是吕洞宾(余叔岩扮演)、关帝(李顺亭扮演)、关平(杨小楼扮演)、周仓(钱金福扮演)收服九尾玄狐(九阵风扮演)。不要说杨小楼与九阵风的开打使人眼花缭乱,就是钱金福的念词、唱曲、耍翎子,也同样使观众掌声不绝,其他更是精彩了。这戏前边狐狸结亲多不演出。《百草山》是观音派白鹦鹉、金翅鸟、绿孔雀来降伏黑狐精。这三个鸟神多由武花扮演,勾白、黄、绿鸟型脸,戴蓬头、翎子。最后也有抛叉的表演,尤其以杨小楼(演孔雀)与傅小山(演黑狐化身)抛叉最为精彩。现在的演出本,情节与此差异较大。
          《水淹泗州城》与《泗州城》是极易闹混的两出闹妖戏。
          《水淹泗州城》观音遣神收服水母(猪婆龙)的故事。现在的《虹桥赠珠》就是据此改编。情节与此相反,水母战败二郎神与白永永结良缘的《红衣公主》也是此剧。
          《泗州城》又叫《济小塘捉妖》。是由《飞波岛》、《天妃闸》、《黑砂岛》、《泗州城》四出组成。戏剧情节虽离奇曲折,但无甚可取,不过它的艺术特色为其他剧目少见。
          众神将捉妖时,是成对上场的。就是各从上下场门桌上跳下进行表演。有:跳黑红二灵官(武花扮演);跳青龙(头家女兵扮演);白虎(武花扮演);巨灵喷火、煞神耍牙(武花扮演);金吒、木吒跳合扇(两个武生一样扮相,跳时一反一正。四面合身成一整体,故叫合扇);哪吒耍枪、伽蓝耍棍(武生扮演);最后悟空由云端翻下,耍一套猴棍。这些神将都要和鱼精对打,也就是说武旦得用各种兵器和神将对打,每打一神将就有一套把子,就有一不同的下场。我们现在常见的武旦大刀、双枪、鞭、棍等下场,以及耍几支鞭、打“哪吒枪”,就是从这出戏留下来的。而这开打的设计者、改革者就是“阎派”武旦创始人九阵风(阎岚秋)。
          其他神怪戏还很多,如:《蟠桃会》(《八仙过海》)、《莲花塘》、《摇钱树》、《观音收白鹦鹉》、《如来收大鹏》、《悟空拜昆仑》、《白猿下山》等等都是。《封神演义》、《西游记》上的神怪戏就更多了。
          程砚秋《混元盒》之《金针刺蟒》剧照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01-24 18: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