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忍道场吧 关注:730贴子:2,005
  • 1回复贴,共1

现代医学关于筋脉说的一些讨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医古书说经络肉眼可直接看见,并画了经络图,为何现代人只看见与经络图对不上?
倩Sur 神经外科医生 科普作者
我们换个角度来看看这个问题。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意大利的FM筋膜学说,其实国外的很多理论和中医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国外已经从解剖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更多的证据。
经脉腧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自己的结构与功能也极具特点,但目前而言,在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中,尚没有发现一种能完全符合经脉各种功能特点的特异性组织结构,故而按照生理学“Function follows form(结构决定功能)”的宗旨来思考,经脉的相关功能也一直受到质疑。
美国学者Thomas W以筋膜的解剖、组织、生物力学理论为支持,在意大利筋膜学派的基础上创立出“肌筋膜经线”的概念,把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结构通过肌肉、筋膜、附着骨骼的连接线描述成了一个力学的整体。研读他的成果会发现,他所整理出来的十二条肌筋膜经线与经脉理论中十二正经的分布存在极大的重合,其中他所列出的四条臂线与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阴肺经等四条经脉几乎可以说是完全重合。
Thomas的肌筋膜经线并不是颠覆以往解剖学基础的某种革命,他做的只是把以往研究运动系统时忽略的筋膜组织纳入了考虑,再结合组织学对胶原纤维走向的观察,运用整体功能的思维总结出了他所说的“解剖列车”。这份成果是完全构建在西方医学基础之上,但从第一眼的主观感受上来说,却与另一个理论体系中的针灸经脉不谋而合,Thomas本人也惊叹过两者如此相似,以至于他无法回避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在附录中还专门列出一章来对两者做出比较(事实上《解剖列车》第三版的翻译团队中就有解放军总医院针灸科的关玲主任)。
那“肌筋膜经线”与经脉真的会是同一个东西吗?
它们是现代医学体系与我国传统医学实践的殊途同归吗?
这两个问题十分难以回答,因为两个体系的用语词汇并不相通,同一幅景致的中国水墨画与西洋油画呈现的是完全不同的画面,当经脉与肌筋膜经线存在不同描述时,我们很难鉴别是真的存在差异,还是单纯的用语不同。所以本文并不会武断的给出“是”或“否”的回答,而是会试着从多个角度去比较两者的异同,为读者的自主思考提供部分材料。
一、功能上的异同
(一)相似之处
1.治疗躯体疼痛
针灸经络中一些治疗躯体疼痛的方法可以用肌筋膜经线的理论进行解释。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胃痛。胃痛时,我们多会感受到上腹壁(剑突下)的疼痛,事实上,这种上腹的疼是腹壁的痛,而不是胃的疼。胃是内脏器官,对于疼痛并不敏感,它发出的疼痛信号定位并不准确,但当它受到伤害刺激的时候可以使同一节段的感觉神经变得敏感,同一节段躯体的正常牵张信号也会被“放大”为疼痛信号,这被称为“牵涉痛”。
对于这种剑突下疼痛,中医的一个常用经络手法是按压足三里穴,也即是“肚腹三里留”。而依照肌筋膜经线的观点,按压足三里穴是通过松解胫骨粗隆外下侧的筋膜,缓解了前表线远处上腹壁所受到的牵张。
2.指导运动
经脉对于运动的作用,在正统的传统医学理论中是没有说明的,但在武侠小说中却有许多夸张的描述。各类武侠角色都能通过经脉中“气”的运行打出势大力沉的拳脚,这听起来很不现实,但如果试着做一些名词替换,它会怎么样?
把“武侠角色”换成“专业运动员”;
把“经脉”换成“相互连接的肌肉、筋膜、骨性附着点(肌筋膜经线)”;
把“气的运行”换成“肌肉、筋膜的有序牵拉”后;
画风就变成了:“运动员通过肌肉、筋膜有序的牵张发力做出了高难度的体育动作”。
这听起来还有那么离谱吗?
事实上,运动员之所以能比普通人更高、更快、更强,除了身体素质好以外,还因为他善于通过肌筋膜经线整合肌肉力量(虽然他本人也许并没有肌筋膜经线的知识)。篮球门外汉就算按照专业运动员一样的动作进行投篮,他把球扔出去的时候发挥的也只有手臂的力量,而NBA球员不论是单动发力的推射投篮,还是双动发力的后仰跳投,都有身体躯干力量甚至下肢力量的参与。所以就算身体素质不变,技巧也确实可以通过增多参加动作的肌肉而带来力量上的提升。
(二)差异之处
1.生理意义
中医理论中经脉的生理意义是让气血运行,是维持人体生命的基础。
而肌筋膜经线则是将身体的不同部位连接成一个力学整体。
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者似乎完全不同,但正如前文所说,这种不同会是各自用词的差异带来的吗?肌肉、筋膜的牵张感会不会就是“气”的一种?鉴于中医对“气”的定义过于概括——“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要素”。对它的具体描述也多种多样,有“元气”、“卫气”等多种,所以这个问题,实在难下定论。
肌筋膜经线将身体连接为力学的整体
2.与内脏关系
中医的十二正经每一条都对应着一个内脏,如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以及足阳明胃经等。
肌筋膜经线理论中则是前深线由下向上通过了盆腔、腹腔、纵膈,并对巡行途中的脏器产生影响,其他的肌筋膜经线对内脏的作用也是通过前深线产生的。
不过中西医的心、肝等内脏指的本来就不是一个东西,这又回到了不同知识体系间语言差异带来的交流障碍。
二、结构上的异同
(一)相似之处
1.三维分布
一般情况下,为了便于理解,会将经脉与肌筋膜经线画成一条线的形式,但穴位是有深度差异的,一般在肌肉较为丰满处,如腿部,会比较深,而在头面部则比较浅,这说明经脉的走行分布是三维的,这与肌筋膜经线是相同的。
2. 经线位置
经脉与肌筋膜经线的重合在本文开头已做阐述,但虽然它们看起来确实非常相似,仔细对比还是有差异存在,如螺旋线便不能与经脉对应,需要用多条经脉来对它进行描述,因为经脉一般不会跨过腹侧(前面)与背侧(后面)的界限,也不会跨过前正中线,而螺旋线起自背侧,行经腹侧后到对侧下肢,最后又回到了背侧,不仅跨越了腹背侧的界限,也跨越了前正中线。
螺旋线行程经过了腹侧与背侧
(二)差异之处
1.基本构造
依照中医对经脉的定义,经脉要维持对气血的运行功能,那么它应该是类似于管道的系统;
肌筋膜经线是力学线,它是由走行方向一致的肌纤维、胶原纤维以及途中的骨性附着点的连接而成。
要运行气血,经脉便应该是如同血管一样的空心管道系统
肌筋膜经线是传递力量的各类实心纤维
2.走行方向
经脉有起始方向之分,例如足阳明胃经的走行方向只能由上至下;
肌筋膜经线则没有方向,虽然传统的运动系统解剖学会明确肌肉的起点和止点,解剖列车则认为起止点是可以变化的,例如在仰卧起坐与仰卧抬腿都是前表线收缩的运动,但前者下肢固定是收缩的起点,头部是收缩止点;后者的起止点则正好反转。
仰卧起坐与仰卧抬腿动作中前表线起止点反转
3.经线间连接
经脉的十二正经首尾相连,两侧的十二条经脉各自组成了一个大的闭环;
肌筋膜经线并没有共同参与组成一个闭环,虽然前表线能与后表线在前后正中线两侧共同组成一个闭环,一侧的螺旋线也能单独组成一个闭环,但并没十二条肌筋膜经线共同参与的闭环。
前后表线连接构成了一个闭环
讨论
上文从功能与结构方面对经脉与肌筋膜经线做了一些比较,虽然各项证据都还不足以证明两者是同一个东西,但如果经脉真的能用肌筋膜经线解释的话,那么许多让人困扰已久的问题都便得到解答,例如:
1.为什么我们的祖先能通过自己的感觉描绘出经脉走行?
几乎每条肌筋膜经线都是可以在特定的姿势下感受到它的牵拉感的,例如要感受臂前表线的拉伸,只需要平躺在硬板床边缘,将一只手掌面向上,外展悬空,伸直手臂,就可以感受到胸大肌或前表线上组织的伸展牵拉。而正如前文所说,臂前表线与手厥阴心包经路线非常相似。
臂前表线
2.为什么我们没有发现过经脉的特异组织结构?
肌筋膜经线并不是什么新发现的特异组织,它是在以往解剖、组织学基础上对已有发现做的一种功能性整合。如果经脉就是肌筋膜经线,那它也是没有特异物质实体的一个功能性概念。
目前而言,虽然两者有多处相似,但肌筋膜经线不论从基础理念还是结构描述来看都与经脉相差甚远,它也并不像经脉理论宣称的那样能够对所有疾病都有治疗效果,但对它们两者关系的对比探究,有利于我们用现代医学理论对祖国传统医学进行理解,而这,是继承与发展的基础。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1-25 09:38回复
    原创?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8-08-21 23: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