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吧 关注:5,474,731贴子:40,748,618
  • 0回复贴,共1

关于心理学专业考研复试 面对考生的二三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关于高分考生
恭喜,已经顺利过了第一关。考研是由两部分组成,初试加复试,允许大家自我高兴、自我崇拜一小阵子,但千万不要一直膨胀下去。现在各个院校都越来越重视复试,特别是那些牛气的985高校和好的师范类院校。现在到复试还有近1个月的准备时间,争分夺秒的准备起来吧。万里长征,还有最后一步,持则成,弃则败!
关于中等考生
理解,你们现在的心情。可以进复试,但是是在末尾晃荡的,或者还不确定自己能否进复试,一定不要放弃。
不到最后,谁都不知道结果,每年总有一些高分但过分傲娇的学生,每年也总有一些学校会有扩招的惊喜,所以,要加油,争取在复试中挤掉那些傲娇的高分对手,在扩招来临时准备十足。
关于低分考生
抱歉,听到很多低分的学生。学生面对自己的成绩开口就说要调剂,老师理解你们的心情,但是国家线没有出来,学校还没有录取,所以并不知道哪些学校招不满可以接收调剂,与其像无头苍蝇一样问分数能上线吗,可以调剂到哪里去,不如踏踏实实地看看老师推荐得复试的音频,因为无论是直接去报考学校复试还是调剂,都是需要经历面试这一关的:到底穿什么衣服,是哪件漂亮穿哪件吗?自我介绍到底写些什么,中文,英文都是一样的吗?导师经常会问哪些问题,遇到自己根本没有听过的问题是直接回答不知道吗?到底有哪些导师会面试你,导师的研究方向是什么,难道真的要真正复试的时候才知道,啊,原来有这个老师呀?什么叫做好充分的准备复试呢,怎么才能做到知己知彼呢?
关于失误考生
没有其它的要说,一句话,直接考虑二战或者工作。二战的话,早些开始,不要等毕业 ,不要到后期这事那事的耽误复习。一定要分析失败的原因,如果你不知道失败在哪里,留言来进行分析。
关于复试禁忌
1、贸然联系导师。
在复试前几天打电话给某某大学的老师,打了7、8个老师的电话才接通。(现在想想真想抽自己嘴巴)
“老师,您好,我是今年报考咱们专业的考生,我叫XXX,想跟您咨询一下,复试没有参考书,可以给我些建议怎么准备吗?”
“哦,你考多少分啊?”
“我的英语XX,政治XX,专业课XXX”
“哦,你就安心准备复试吧”
“。。。。。。”(怎么准备啊,你也没告诉我啊)“那老师我能见见您么”
“不用怎么准备复试的,安心来参加复试就好”
“。。。。。。”
这样的对话,老师很无奈,知道你的焦急,但是又无法帮你,最好的结果就是没有什么影响,差的结果就是老师在面试后直接说不要这孩子。。。。。
2、复试之前不准备。
考研初试只是证明了你的学习能力没有问题,有资格进入复试了而已,没有学校是等额复试的,千万不要相信学姐师兄说可以不用怎么准备复试就考上了这种话。虽然她说没怎么准备,但是你永远不知道的是她有怎么样的经历和功底。如果你不是天才,准备充分永远都很重要。(考上的人都说很简单,没考上的人都说很坑人,都是过后回忆,自然语言会根据自己的心态而夸大,大家要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 踏实准备)
3、轻视复试。
很多考生觉得复试是走过场,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复试差额比例从1:1.2逐渐变成了1:1.5,一些学校甚至变成1:2.永远不要小看复试,复试才是导师真正看到你实力的时候,那5分钟就决定了你是否能够被录取。
4、自我介绍平庸。
大多数考生面对导师的时候做的自我介绍都是“我叫什么,我来自哪里,我本科的学校是哪里,我平时的兴趣爱好是。。。。。。”blabla一大篇,导师做一天的面试了,刚开始的几个这样讲还可以,到后面老师都会崩溃的,去年最后几个进考场的考生这样介绍的时候导师都会直接说,跳过这样的自我介绍,说点别的。。。。。。你觉得当导师说出这种话的时候你还有机会被录取吗?(另外90后学员也不要太前卫,前几天看了一份自我介绍,居然出现了我是某某,我为自己代言,我是为心理学而生,愿意携手心理学走到白头,小伙子很有创意,但是需要思考一下现场复试老师年龄和感受,在他们心理此刻应该是雷神阵阵,切记 不要太浮夸)
5、回答问题简单粗暴。
关于这点,历年复试的爆笑例子数不胜数。举几个例子大家自己看吧!
导师:“你是外语专业的,为什么跨专业考研呢?”
考生:“外语专业考研太难了”
导师:“。。。。。。”
导师:“同学,你为什么考心理学呢”
考生:“因为我数学不好,心理学不考数学”
导师:“。。。。。。”
导师:“同学,为什么考我们学校心理学呢”
考生:“感兴趣”
导师“。。。。。。”(感兴趣,然后咧。。。。。。)( 大家来看吧,这样的回答如果我没提醒,你是不是也会出现呢,我提醒出来,大家就知道差别了吧。说句直接干脆的话,这样的回答导师凭什么录取你。)
6、仪表行为不大方。
大多数考生都还沉浸在本科或者高中的行为状态当中,进入考场之后就会天然的表现出对老师的一种敬畏,比较严重的就会出现一种恐惧。这就直接导致了在面试的时候抠手指、咬嘴唇、整个人扭扭捏捏,回答问题的时候也显得怯懦。表现出这样的考生,导师会怀疑,交代给你的任务,你真的能完成么?或者带你出去参加会议的时候你也这样表现是不是有点丢脸呢?
7、只准备专业课。
有一部分考生掉进了误区,复试的时候只准备专业课知识,却忘记了心理学这个专业多考察综合能力,多关注热点
例如华东会问到时政
北师大老师会跟你唠嗑学费和本专业等相关情况
你的临场发挥。。。。。。
总之,导师要看到你身上的闪光点,这样你才能在众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
8、过于依赖学姐。
我相信一定有一大批考生在初试的时候就把考上或者没考上的学姐的话奉为圣旨一样,好像你跟着她的复习方法就能考上,学姐说复试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各位考上动动脑筋想一下,你报考的院校历年初试真题真的都一致吗?有没有变动呢?复试模式一直都一样吗?有没有变动呢?来看15年的初试考题就知道了吧,心理学考研试卷日趋成熟,试题的形式会不断的变动以适应该校的需求。可以把学姐的经验作为参考,但是各位考生一定要知道,不管怎么变都是正常的,你能做到的只有不断完善你自己,让导师看到你的闪光点进而录取你(例如去年就有学校的复试流程就跟之前的复试流程完全变化了)
9、初试分数不高就放弃希望。
那些分数在报考院校分数线边缘的考生,有相当一部分就不报被录取的希望了,我想说的是你辛苦了一年真的甘心临门一脚吃瘪吗?为什么不给自己一个机会呢,初试的时候倒数第一,复试一举逆袭的不在少数,在你还没有走完考研全程的时候不要轻言放弃。你若自我放弃,就没人能帮的了你。你在努力的时候是会有回报的,但如果你是扶不起的阿斗,任诸葛亮再牛X,都无法做皇帝。
10、过分高调。
前面说过一种忌讳,畏畏缩缩,跟这个相反的就是过分的高调,如果你真的有内涵还好些,若是自己半瓶子才真的会贻笑大方,善良的老师会觉得你天真,稍微厉害一点的老师都会觉得你肤浅,所以掌握好分寸,该进就近该退则退吧。做个睿智的人哦。


1楼2018-02-22 15:5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