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一圆吧 关注:189贴子:4,318
  • 2回复贴,共1

当今出世武林高手的准确名次作者:沙澧太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根据百晓生掌握的详细资料排出:
第一名,张礼义:大成拳研究会会长,大成拳第一高手。绝技:浑圆整变。
第二名,廖 白:孙式内家拳传人,台湾第一高手。绝技:两圆一针。
第三名,张志俊:陈式太极拳第一高手。绝技:稍节领劲,两头卷曲。
第四名,杜振高:中国武警总教练,大内第一高手。绝技:虎扑崩拳。
第五名,牛胜先:孙式内家传人,推手第一高手。绝技:中和虚变。
第六名,姚承荣:意拳传人,北京意拳第一高手。绝技:高频振颤。
第七名,邓志祥:武林中的孤独求败,在武术杂志发出只求一败的豪语。绝技:螺旋卷变。
第八名,陈守浮:心意拳传人,上海心意拳第一高手。绝技:灵劲翻天。
第九名,卢正文:卢氏结构创始人,对桩功研究达到无人能及的顶峰地步。绝技:提重心出体外。
第十名,柳海龙:三届擂台赛散打王,散打第一高手。绝技:柳腿劈挂。
排名第一的张礼义:中国第一武术人,专修内功,击败泰拳冠军两名,其中一名被击飞后,又被缆绳反弹在地而使其双手臂断裂。下一个挑战者:曾经美国拳王霍里菲而德,得知此事后表示自当认输。正当防卫把一练少林铁布衫30年高手,一掌致其内脏破裂而亡。曾将一碗口粗树连根拔起,推一土墙,轰然倒塌,站桩时,衣衫无风自鼓。
排名第二的廖 白:是中国武术界出拳力度最大之人,以太极拳多次击败全国散打冠军,一抖发力1000多磅,比泰森还重500磅。泰森曾表示想参与挑战,但一直未出武林请帖,八步之内,触人必飞。人称“廖八步”。
排名第三的张志俊:多次击败国内成名人物。日本空手道代表团去郑州,十几人排队按序与之交手,皆被其摔到在地,日本九段高手在其手下走不上两个回合。能打凌空劲,被美国拳击界称为“世界级技击魔术师”。
排名第四的杜振高:获多次全国散打冠军,击败意拳高手崔瑞斌而名振武坛。
排名第五的牛胜先:战胜多名成名高手,本人与弟子100多次获全国推手冠军。
排名第六的姚承荣:第一次全国散打赛中,第一回合第一拳把对手击得休克被判犯规(不能连续两击拳)。
排名第七的邓志祥:战胜王安平,技胜杨鸿尘,挑战张礼义(没比成)。对来比武的高手,身高198厘米,体重达100多公斤,五招竟被腾空打出。
排名第八的陈守浮:在上海战胜多名成名高手,一掌可把人打得皮开肉绽。
排名第九的卢正文:在石家庄武林聚会中,与之交手的高手,均被其一扑而飞。
排名第十的柳海龙:后起之秀,拳、脚、摔组合套路灵活多变的散打运动员,世界散打竞击排名第一,曾击败美国重量级拳王。


1楼2018-03-18 13:42回复
    谈陈式太极拳之“晃”
    陈式太极拳行功走架过程中出现的晃动现象,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用原理去衡量,却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晃”法。
      在太极拳招式熟练后,特别是陈式拳节节贯穿、连绵不断、螺旋缠丝、螺旋上升、螺旋下降、蓄发相变、虚实转换、对称折叠、松活弹抖、快慢相间等原理的要求下,为了使整套动作不丢不顶,八面支撑,一动无有不动,为了蓄发动力,让意气通畅无滞,周流全身,有一些技术上的晃动,只要是头顶悬起,中轴不偏斜,就是符合太极原理的。
    这样的晃动,是为了导引内气随动作而循行,是为了起落承转,把劲力蓄满。这种晃,是为了达到以意领气,以意催形,劲力饱满,气韵流畅,纵放伸缩之目的,也是因为懂得了周身缠丝,阴阳互变,由腿而腰达于四肢的太极劲力,功夫上身了,才有的晃动。严格地说,那不是晃动,是内气开始充盈,有周流循环迹象的外在表现。晃不可大,不可久,太极还是要遵循“无过不及,随屈就伸”。
    圈要越来越小,渐渐无形,也就是无圈。如果是这样的“晃动”,说明境界有了提升,走进了太极的殿堂,是正常的。但“晃”不可造作,造作与功夫的提升无关。有人故意模仿陈式太极拳名家陈正雷先生的晃动,却知其表不知其里,殊不知人家是螺旋上升和螺旋下降。不懂的人就变成了断续的、僵直的、根基不稳的摇晃,是毛病。应该首先端正规范拳架,走架至纯熟懂劲后再体验螺旋升降。不然,就会误入歧途,或出现偏差而难以提高了。
      暂时的“晃”是内气循行初级阶段的表象,随着功力的不断加深,内景隧道不断畅通,这种晃动会逐渐变微,直至看不见,那就是连招式也不太明显了。即“其象在内,其内劲不为人知”了。


    2楼2018-10-07 12:24
    回复
      台湾廖白先生评太极拳名家【转载】
      1、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国人中说拳的越来越多,而且对于很多人练是为了说。鄙人虽功夫一般,但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至少还积累了点浅见。这几天对孙门争论的挺激烈,其实真是浪费精神。老一辈的拳家我还是见过不少,如杨松山、杨奎山、刘志清、郝家俊、马礼堂、李天骥、沙国正、何福生、周元龙、顾留馨、万籁声等等,不一一枚举了,提起孙禄堂先生,老练家子们没有一个不服的,皆认为孙禄堂先生是绝顶的功夫。这本来就是早已盖棺论定的事。就象多少年后,人们争论当年贝利、马拉多那会不会踢足球一样,吵的天翻地覆,简直是太无聊了。据我多年的见识,孙门的情况正如周元龙先生所说:真正的传人极少。因为孙氏拳多少年来都是师选徒,而不是徒找师。记名弟子很多,但不教你真东西。这与钱无关,全在缘份。真正得孙氏拳真传的,据说除了孙存周外,上海只有支燮堂。支燮堂有个弟子寿关顺,功夫确实超凡。上海还有一位老中医程大夫,是孙门传人,注意是姓程而不是陈。程传给了原浙江省武术队教练、省传统武术挖整负责人凌耀华孙氏八卦盘根和孙氏太极拳。凌得孙氏拳之一鳞半爪,功夫脱俗。此外,北京的孙剑云据说尚有其先人的形迹,至于其内容如何不得而知。天津的张烈,也许是他太聪明了,他的拳理与孙氏拳的拳理大相径庭,完全是他自己的一套。功夫到也有一些,但是未能脱俗。与张烈谈拳,他最得意的似乎是如何使用胡椒面外加钢丝锁。黄万祥真正的师傅是万良,万良解放后一直被管制。黄万祥是有功夫的,也是下了大功夫的,但是按照我的体认,也只能算是俗中佼佼、庸中铮铮。谈不上超凡。安徽的余永年很难算是孙门的正宗传人,至多只能算是旁系。余永年有功夫,但保守的很。其他的如白普山,人很软,推手马马乎乎。童旭东在研究历史方面狠下些功夫,有人说他胡吹,倒也不是,我和他见过几面,他确实掌握不少资料。不过他几乎没有什么功夫,当老板的人,尽忙他的项目了。张振华以前就认识,天生不是练拳的料,根本不懂拳。以前有个小刘还行,也是很一般。开封还有几个练孙氏拳的,小魏、小马、小时,名字忘了。不过那时他们几个还是真有些功夫。如果练拳一直没仍下,现在够得上人物了。这是我了解的孙门的大致情况。我说这些话,孙门的人要骂我,一门心思要贬低孙门的人也要骂我,笑骂随他便,反正这是我的亲身经验。
      下面再谈谈杨氏的情况。有人说杨氏到了杨澄甫先生时,就没真东西了。这是胡说八道。杨澄甫先生的功夫是非常厉害的。散手、推手都行。当年杨澄甫先生去广州,李济深不仅借给他一幢小洋楼,还送给他两个小姐(相当于现在的二奶)。没真功夫,哪能有这种待遇。这事不是我胡说,广州的朋友马志斌也知道的很清楚。根据我的体会杨氏太极练的好的还是在上海。比较出色的田照临一支,田的徒弟叶大密一支,褚桂亭一支,此外还有位姚师傅据说是武汇川的徒弟都有功夫,可以说是藏龙卧虎。但脱俗的高手也没有见到。相比而言,金仁霖的推手功夫确实很高。蔡松芳并没有传说的那么神,与金仁霖相仲伯。褚桂亭的传人葛先生发人的功夫很好,打出去咚咚的响。傅钟文不跟外人推手,不知其底细。田照临的徒孙李歌清,触人甚轻,发力生脆,但是得进他的点,应变差一些,也算是好手了。北京练杨氏的,解放后两大支,崔毅士、汪永泉。说实话与上海练杨氏的比差了一节。两边的练法也不一样。崔毅士是个踮脚,靠在树上跟徒弟玩推手,看着都别扭。汪永泉是说拳的主儿,北京话老头儿拳,老头儿玩玩的玩艺儿,离实用远了点。仲浩群说魏树人有功夫,不知是按照什么标准。根据我的体会,基本没什么功夫,推手恐怕还不如白普山,比金仁霖、蔡松芳就差远了。北京人懒,在公园里尽是凑在一起说拳的,上海人讲究实际,在公园里练的多说的少。看来北京人要骂我了。北京练杨氏的还喜欢空谈高境界,什么空啊、意啊。这点倒与上海吴式的马岳梁一支很相似。先谈些,吴、武、陈式的情况以后再谈。
      吴式太极拳没有什么可炫耀的历史,吴鉴泉的功夫比杨澄甫差了一节。不过吴鉴泉不保守,时间一久,他的后人的功夫倒出来。上海的赵寿村、吴耀宗都是好手。常远亭的传人功夫也好。大名鼎鼎的马殿臣就是一位代表。仔细体味他们几家的味道也不同。赵寿村、吴耀宗还有些硬的东西隐隐的在里面,有点咯噔劲。常家传下来的东西,好象更柔软。马岳梁的东西要更硬一些,招也外在。可是他却喜欢演示气,所谓凌空劲。吴式太极拳各支的东西用来健身挺好,基本都不合技击。听说这几年出了位严子元专去打老头儿,没见过面。吴公仪与陈克夫的录影,实在没什么东西,比现在的散打还没有内容。确实谈不上输赢。这几年吴家的人猛吹这件事,这不是不打自招说自己没东西吗?这本是件丑事,还拿出来吹,不知道一些人是怎么想的。说这些话,练吴式的要恨我。练吴式的推手有好手。但跟汪永泉的玩艺儿相似,玩玩劲还行,不能真用。为什么这么说,前面有位朋友已经点明了,生理没有发生质的变化。骨头、筋、肌肉的性状没有大的改变,再高的技巧也只能是玩,派不上真场面。北京练吴式出名的有两个半,杨禹庭、王子英、吴图南。有人吹王培生,王培生八十年代初是北京推手队的教练,但是当时的队员牛胜先不服他,根本不听他的,牛胜先只服李天骥。王培生有气,跟牛胜先推手,连推七次,牛胜先赢了七次。王培生窝了口气,没办法走吧。83年牛胜先拿了全国推手冠军,从此牛胜先就成了北京推手队的教练。所以上了真场面,只会玩玩劲就不行了。杨禹庭活着的时候,没听说他推手好,我曾亲耳听他说他只会套,不会推。不知道是不是对外保守。王子英能推两下子,但不能打,也没教出什么徒弟。吴图南有吴式的基础,也有杨少侯的技术。只能算半个吴式。吴图南也没教出象样的徒弟,什么于志钧、陈惠良等,功夫太一般了。吴式推手好的是刘晚仓,老头有真功夫。刘晚仓的功夫算得上是俗中佼佼了。大成拳的姚宗勋、王选杰都怕刘晚仓。刘晚仓让给带过话,他们就是不敢来。刘晚仓尤善发人,如果遇到功夫差点的,真能把对方发出去离地一尺多高。刘三爷的手法也多,招熟的很,本力又大,推手、散手都好。现在小马,马长勋还有点三爷的味道,但功夫比三爷差了一截了。练吴式的功夫好的还有一位北戴河的李经五,不过李经五也跟陈发科练陈式。李经五的架子不好看,但是推手不错,尤其棚劲好。有人说他能用气发人,没体验过。李经五推手时喜欢把两手垂在下面,身子微微一转,就把人送出去了。吴式中的现在最有风头的是大名鼎鼎的李秉慈,可是唯独他没有什么功夫。如果吴式朝着他的路子发展,就要全毁了。


      3楼2018-10-16 10: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