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少年吧 关注:38贴子:5,269

专门开个贴子存些杂七杂八的东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手机最近摔坏了换了新的,辛苦写的找的总结的资料全炸,感受到了绝望。为了避免悲剧再次发生,遂开此贴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4-06 13:00回复
    关于战略战术的总结
    其一,于敌尚且分散,尚且未成形前以较高的组织度与机械化速度突进,以达到破坏敌人工业设施和经济设施手段,以压制敌人后勤及降低敌人成形速
    在技术装备革新上遵循小而精的原则,也是精兵的准则
    其二,战争经济是决定后勤补给和扩大规模的关键,与弹药和补给兵源息息相关,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稳定是战争潜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保持经济的稳定将是稳扎稳打的办法
    其三,防御手段必须与进攻相结合,真正的防御是在进攻之中的,而机动性防御与区域弹性防御更是重中之重,没有刻意的防御,机动性的增长让快速突破和突袭效率大大提高
    其三,合兵之忌,在区域内集结重兵,但是在战略上要部署方面军以达到牵制和袭扰敌军,迫使强大的敌人分兵,此外,合适的游击战以牵制敌人,进攻方面不应该将进攻军部署一线,也不应该将部队集中一处,应该在判断敌人主攻方向后另派军队从敌人侧翼,后背,进行突袭,其一是分化敌人火力,其二,是让敌人顾此失彼,达到扰乱敌人判断的目的。在我方达到目的后,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快速撤退,或者试探性挺进,但是绝对不能将所部实力完全耗尽,进行战术冒险。
    其四,与友军保持足够的信息联系,并且相互配合,必要时候应该给予支援,友军在分化敌人实力和掩护我军下却有帮助
    其五,保持足够的战场态势动向的观察,特别在双线或者多线作战前提下,军队应该做好战场侦查工作,以防止敌人袭扰后方和后方部署的战略设施
    其六,在撤退时应该相互掩护,在成建制的保持下,应该注意实力较为强的部队应该掩护损失较大的部队撤退,交替撤退不让敌人在追击过程中得到效益最大化
    其七,空军的作用极其明显,可以打乱成建制的敌人,掩护部队进攻或者防御,但是空军最有效的是对敌人指挥通信设施的破坏,以及对敌人后勤保障的打击,如果敌人掌握了制空权,那么他们可以随时从空中打击我们,而前线或许强大的陆军部队,在失去了后勤补给的有效资源,不仅仅是战斗效率和士气大打折扣而且对于恢复和补充部队大为不利
    其八,坦克战和机械化装甲战的效率远远大于纯步兵的应用,在平原和丘陵地带,装甲部队将掌握主动权。而步兵和坦克,坦克和战车的交替掩护和配合对于作战效率大为有利,而在城市战和隘口战时,火炮将是大片杀伤敌人以及支援突击的重点,装甲车和坦克在这种不利于展开作战的环境下,拥有步兵支援和火炮支援同时四面展开出击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火炮是打击防御系统和敌人士气的重要因素。
    其九,成体系补给线的补给系统是支援闪电战和纵深战的关键,也是除了游击战外决定部队最远续程能力的关键
    其十,掌握战场战略主动权的关键在于能够准确判断敌军意图并且能够破坏敌军行动,战场态势大体上以控制面积的范围与部队所属的可控区域为重,夺回战略主动权意味着防御和防御性进攻将不再是我方的目的,彻底击溃敌人并且突破敌人纵才是我方的目的,而重要的战略要点必须牢牢掌控在我们手上
    其十一
    集中优势兵力,切断,将敌人一分为二,各个击破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4-06 13:02
    回复
      苏德战争苏方损失各类战车数量总结(找得挺费劲,这套数据业内没啥争议)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04-14 16:48
      回复
        装甲部队的使用
        1.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是地面部队行动的先锋,他们是最强大的进攻性武器,但是消耗的也很快,因此必须集中起来使用。
        2.行动部队是装甲集团军,一般由数个装甲军组成,也可能伴随一些骡马化的部队。将单个的装甲军或者装甲师分离出去会酿成令人沮丧的失误;数个装甲集团军一起参加一个联合行动是成功的最大保障。
        3.装甲集团军应当被部署在决定性的地点,而不是去完成次要任务。将装甲部队拆开散布在宽大的战线上去完成数个任务会使他们分崩离析。
        4.1940年在西欧的行动中有着这样的主旨:集中几乎全部的机动部队从敌人的中部突破,他们相互策应向海岸推进,将敌人分割成两部分并予以歼灭。而在苏联,整个陆军没有一个连续性的计划,在巴巴罗萨的部署命令只包含部分行动的战术指令。德军装甲部队也散落在前线,三分之一的装甲部队缺席了莫斯科决战。
        5.装甲部队应当用来实施那些大胆的行动,他们不应当追求去击退正面的敌人,而是应当在纵深进行战斗,切断敌人的联系。当装甲部队依赖他的机动性是,就不可避免的要考虑冒险。
        6.包抄是非常重要的,这将带来围歼,集中越多的部队,就可以突破的越深制造更大的包围。部队数量和可利用的空间必须维持一种和谐。
        7.在进攻的第一波投入机动部队是最合适的,这样可以带来更好的机动性,部队不至于被骡马纵队堵住。如果装甲部队和步兵必须在一个区域内一起行动,装甲部队最好被部署在他们单独的一个小区域内,如果装甲部队被堵住,他们不许追赶前进的步兵,这样通常会延误时间让敌人集结。
        8.装甲部队必须大胆地进行快速行动以保持主动,防止行动的瘫痪。他们的勇气应当得到指挥官的支持而不是扼杀,这会侵害坦克兵的天性,降低他们的机动性,使他们滞留在一个宽大的区域。
        9.在战争中奇袭可以增加成功的机会。在现代战争中这适用于装甲部队。奇袭往往在快速移动中形成并粉碎前方所有敌人的抵抗,削弱敌人的军队和领导力。但这也可能让部队陷入不利的地形。如果进一步的进攻不再可能,成功的奇袭不允许演变成为鲁莽的行动。
        10.机动部队的推进可能由于道路和桥梁的原因遭到延误,因此大规模的行进方案应当预留足够的时间。
        11.在宽泛的区域行进应当尽肯能多的利用道路,让每个单位通行更加方便,同时降低空袭的效果。必须采取预防措施(比如采用有一定纵深的队形)以防止单位被敌人摧毁。将部队集结起来一般更容易形成纵队而不是横队。
        12.行动区域内不发达的道路网阻碍了第三装甲集团军的行动。许多道路在地图上的位置都难以确定。我们在波兰形成的作战经验在俄国显得有些不够用。对于西方良好路况的印象已经因俄国糟糕的路况而模糊。大部分的道路在干燥的时候是沙质的而在雨天就变成了沼泽。实现准备的应对道路拥堵的方案已经失败。一些特别措施是必要的,如任命高级军官(将军)为交通管制员,安排部队进入行军队伍。在特别困难的地区组建装备拖拉机的劳工营。交通常被暂时性的阻断,所有的行动都要停滞下来。
        同样,在穿越森林地区(阿登)也遭遇到了困难。即使只有轻微的抵抗。由少数坦克支援的装备摩托车和越野车的部队证明了他们的价值。
        13.不可能只将装甲部队部署到适合他们的地形,但是应当尽量避免。为了减少损失,只有在恶劣天气里,行动停滞下来他们才可以留在不平坦的区域。在泥泞的季节也减少使用装甲部队是必要的。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04-29 19:24
        收起回复
          对于军队组织度提升的一些总结
          军队的组织度提升需要两点:
          1.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集体主义灌输(忠君报国、爱国主义、普世价值等等)
          2.军队的基干力量(至少是直面基层的中下级指挥层)是社会的既得利益群体
          我们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马略改革之前罗马共和国时代公民兵的集体主义灌输是爱国主义,而公民们通过海外征战获取了大量奴隶和女奴,他们是整套体制的既得利益者,所以两者兼备的罗马公民兵武德充沛,在多次全军覆没后仍然能够共赴国难,迅速纠集起另外一支军队。而马略改革后,职业军队的集体主义灌输变成了对军团鹰旗的热爱和效忠。严格来说,这是军队放宽征召标准的必然。马略改革前,罗马共和国的公民兵是中产阶级以上,能够自行负担武装的社会阶层,他们是体制的既得利益者,自然很容易鼓动起对体制的热爱和爱国主义。而马略改革后的职业军人吸收了大量无产的公民阶层,他们很难说对罗马的体制有多少热爱,凝聚他们的集体主义理念自然是对军队集体的热爱。马略改革后罗马的军团士兵往往对军旗等军团荣誉的热爱甚于热爱生命,但对国家的爱就乏善可陈。
          从爱国主义到爱军主义,从公民兵到职业兵,古代的体制又缺乏对军头的约束力,到最后必然产生军头政治,马略改革最终为三世纪的罗马内战埋下了伏笔。
          大唐的府兵制与罗马共和国的早期军制非常类似,府兵这种南北朝产物本身是大唐对外征战体制的既得利益阶层,再通过忠君报国的儒家集体主义思想凝聚,产生了非常强大的战斗力;而大唐开始建立职业兵制度后,之后产生了藩镇割据和安史之乱,最终自爆成五代十国。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8-05-19 18:30
          回复
            北宋末年,因为军人社会地位低下,文官集团才是社会的既得利益群体,而社会从上到下又充斥着享乐拜金的恶劣风气,极大腐蚀了传统清贫自律的儒家卫道士的忠君报国文化。也就是说,军队的两大组织度要义全部不沾,最终结果是非常惨烈的,庞大的北宋军队在数量少的多但组织度高的多的金军铁蹄碾压下不堪一击。
            因为靖康之耻的惨烈,忠君报国和儒家大复仇的集体主义种子在华夏男儿中很快重新得到传播,而宋高宗赵构依赖军队自保,又不得不放权,产生了诸如岳鹏举、吴氏兄弟等实质上的军功权贵,所以在南宋初年,军队成为了南宋社会的既得利益群体。通过儒家报国和大复仇集体主义的重新凝聚和南北朝之后武人地位的重新崛起,南宋初年的宋朝军队在短短十数年时间相比于北宋军队焕然一新。与之类比的有蒙古帝国,蒙古帝国早期最主要的集体主义凝聚力来源于对金国残酷的减丁政策的刻骨仇恨,这一点与南宋的“靖康耻”集体主义“凝结核”也比较类似。但是蒙古帝国的对外征战能使得从蒙古部落贵族到普通蒙古牧民都受益,这一点与四大哈里发时期的绿绿更类似,所以蒙古帝国有着高得多的成就。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8-05-19 18:32
            回复
              大英帝国能够武德充沛,征战四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英帝国的体制下,军功土地贵族是大英帝国的既得利益集团。这些贵族们不事生产,巩固他们地位的财富和威望来源于对外征战,这批贵族多子多福,后代们充实进了大英帝国的军队中下级指挥层,这些中下级指挥层是军队真正的基干力量。在填充了大量无产军人作为军队的血肉之后,再通过爱国主义思想灌输和中下级贵族武士们的精神感召和身先士卒,这些武士们将大英帝国成就为人类历史上最为庞大的帝国。大英帝国的红衫军有着极其强悍的战斗力,除了爱国主义精神灌输,这要归功于他们有着素质极高的既得利益阶层的贵族中下层军官作为整支军队的骨干和脊梁。大英帝国的中下层贵族武士们由于阶层利益与国家对外征战的利益高度一致,所以注重荣誉甚于生命,好勇善战,而且从小习武,往往有着极强的个人武艺,他们手握马刀,能够将前来挑衅的蛮族贵族武士一刀劈成两半。
              在一战由于大英帝国在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血与铁的国家意志对撞中,大英帝国不得已采用了竭泽而渔的策略,80%的高额土地税使得贵族整体破产,而机枪铁丝网又流尽了悍不畏死的中下层贵族军官们的鲜血,大英帝国从此荣光不再。一战对于大英帝国来说是一场皮洛士式的胜利,大英帝国征战的中坚力量——土地军功贵族自此谢幕,他们的谢幕也标志着大英帝国走向不可挽回的衰落。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8-05-19 18:33
              回复
                使用共产主义作为集体凝聚力的苏联试图重复公元7世纪绿绿们的巨大成功,但是时过境迁,一战表明,工业化的机器意志和装备意志已经上升到与人的意志力一样成为战争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再也不是农耕社会仅凭组织度碾压就可以摧垮大帝国的时代。苏联为了获取工业化的机器意志和装备意志,只能使用战时共产主义压榨和搜刮苏联的无产阶级们,这又大幅削弱了无产阶级和军队基干力量对苏联政体的认同度,最终恶果就是试图重复绿绿奇迹的共产主义大军在对外征战的第一道堡垒——华沙城下就遭遇了惨败。早期苏联试图复刻绿绿的征战奇迹——用一小撮信士感召波兰的无产阶级加入,像滚雪球般地摧毁欧洲的大帝国。但是很可惜,欧洲的民族主义凝聚力虽然因为一战受到了巨大打击,但是仍然不是自身矛盾就一大堆的苏联能够撼的动的。华沙城下的兵败直接导致了托洛茨基的下台和本土派斯大林的掌权。与其说二战苏联迸发出的惊人组织度来源于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倒不如说是和南宋以及蒙古类似,对国土沦陷、家国破碎产生的刻骨仇恨,“他们的土地、他们的血”,苏联靠着复仇作为集体主义“凝结核”摧垮了纳粹德国。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8-05-19 18:34
                回复
                  美国虽然一直有着爱国主义的灌输,但是这与文艺复兴以来盛行于美国的人本主义哲学和个人英雄主义并不匹配;更关键的是军队的基干指挥层与基层士兵与国家的利益一直并不在一条线上。大英帝国贵族间的个人英雄主义也非常盛行,但是大英帝国的个人英雄主义能够类似昭和日本的军魂宣传那样与集体主义有机结合,美国的类似兰博的个人英雄主义则难以结合,最主要原因就是美国军队中下层的利益只与个人利益绑定,与国家利益并不绑定。
                  美国作为一个新大陆上的启蒙运动思想国家,缺乏大英帝国那样古老的世家土地军功勋贵阶层,而新兴的资本家的利益与国家的对外征战利益并不一致——和平往往才能催生金融稳定,使得他们如果不像英国、德二和昭和日本那样与军功勋贵绑定,他们更倾向于自由流动——所谓的资本没有祖国。
                  美国的中产小资产阶级则忙着利用爱和平等等启蒙运动价值观与资本家们争权夺利,他们抢占各个媒体喉舌,与资本家群体针锋相对。虽然他们未必就不爱祖国,但是他们的利益与国家对外征战的利益也并不一致。无论是在朝鲜和越南,美国陆军的表现都非常一般。美军的常规部队(陆军)战斗力与国家的国力并不完全匹配,最关键原因是因为组织度较低。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8-05-19 18:39
                  回复
                    冷战苏联的情况则与美国正好相反。苏联的陆军常规部队充斥着大量的工人阶级和集体农庄子弟,应该来说他们应该算是国家的既得利益阶层,而自斯大林时代以来的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灌输又强化了他们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冷战苏联陆军有着不凡的凝聚力和组织度,阅兵时的精气神证明了这一点
                    相比起来,苏联精英部队,比如战术空军和海军的士气和组织度相比于美国同行就乏善可陈了。这里面的缘故可能跟美国学者斯托弗研究的“相对剥削感”有关——斯托弗研究美军陆航的飞行员,发现他们最为嫉妒那些升迁较快的同事们。人需要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阶级地位,而鉴于苏联的共产主义乌托邦体制,苏联的精英部队如飞行员和海军中下层军官与普通陆军大头兵几乎没有阶级差距,这与美国同行们对比,必然会产生他们对体制的不满和反感。苏军冷战发生了多次飞行员叛逃事故,多次驾驶苏军最先进战机叛逃(MIG-25P、MIG-29等),造成了严重的技术外泄和关键技术流失(比如防空军敌我识别系统);而美国同行们一次都没有。究其原因,苏联飞行员并不是社会的既得利益阶层,他们对体制缺乏认同度,而美国飞行员则正好相反。苏军“警戒”号大型反潜舰叛逃是一次标志性事件,堪比绿绿哈里发奥斯曼时期的狂热信士们和忠于哈里发的信士们的内讧。这标志着苏联官僚阶级已经朝着不可避免的腐化继续深入,与曾经的乌托邦理想分道扬镳。苏联海军(无论是水面舰队还是核潜艇部队)的士气也一向与美国同行们相距甚远。
                    总之,集体主义宣传+征战利益与军队基层的利益一致,将会极大锤炼军队的武德。任何反其道而行之,则会导致军队组织度遭到严重削弱,从而极大影响军队的能征善战属性。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8-05-19 18:41
                    回复
                      坦克如果进行阵地攻坚战,必须用以支援步兵。攻击对方坚固的阵地,理应将步兵用作主力。密布反坦克壕沟、地雷,还有大量反坦克武器的阵地,坦克没有可能单独攻击成功,即便突破了也无法固守,这时候就需要步兵上场了。坦克攻坚战的程序通常是在大规模的炮击后,坦克先行开动,进入战场,冒着枪林弹雨不顾一切地勇往直前,朝着目标地域(通常为敌阵前方一两百米的某片位置)挺进。接着,大批步兵也涌出攻击阵地,随在坦克后方,以坦克为掩体,或者伴同坦克一道,往敌阵步步迈进。当坦克抵达目标区域后,坦克便在那儿停下来,步兵则越过坦克,以最快的速度朝前猛攻,坦克则在步兵身后,用坦克炮和机枪摧毁敌军阵地,为步兵提供火力掩护。这样的攻击办法往往非常奏效,即能缩短攻坚原本所需的时间,保护步兵免遭敌军流弹的过多伤害,将步兵的伤亡降至最低,也能在有效夺占敌方坚固的设垒工事的同时,最大程度上很好地使坦克得以保全。该战法成了坦克攻坚战的通用方式,全世界各国都予以采纳。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8-08-02 11:04
                      回复
                        隆美尔与机动防御(转发)
                        隆美尔作为一位立于二战德军指挥官前列的“机动与突袭的天才”,在北非有许多值得研究的战例,而他运用的战术也是德军闪电战的小缩影。那么我们先来说说闪电战需要具备的因素和条件。
                        奇袭:这是闪电战必不可少的要素,如果少了这一要素,就会像《闪电战:机动战的风险与优点》一书中所描述的:突破装甲部队的补给线会被防御部队渐渐地关闭起来,从而陷入重围。然而正因为闪电战所需要利用的是对方的心理,所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就是能使对方的指挥官陷入手足无措这一境地的最为有效的办法。而正因为“奇”所以也会给前线的部队带来排山倒海之感,由此也可以把闪电战视作相当经典的心理战的一种。好比法国军队高层一直将阿登地区视作天险,没有人认为在那种天堑之地开坦克,但就是在这种“不可能”的地方,德军的突破就像一根矛刺向一张纸一样冲过了马斯河,而前线的法军部队就开始谣传说色当的突破口涌进了5000辆坦克,法军的士气真可谓是不攻自破。更有趣的是,由于法军正面和B集团军群陷入了苦战,法军统帅部不得不将目光转向了更高的战略层面,究竟德军的主攻目标和主力在哪里?就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足可以看到奇袭所造成的心理影响在对闪电战的成败起着主导性的作用。然而,奇袭牵涉到了人的心理这一感性问题,所以对于效果的判断往往极不准确。这也是闪电战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因为对于双方的意志来讲,都难免处于一种迷雾状态,只能从兵力的部署和调动来判断对方的意图,所以要真正地用好闪电战还需要一定的冒险精神。
                        2、机动:闪电战顾名思义就是快得像闪电,这条特性产生的作用往往是战略性的。就像孙子说的:“其作战也,贵胜(速),久则顿兵挫锐……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在1940年5月15日,就在古德里安的部队一路向着大西洋狂飙猛进的时候,雷诺打电话给丘吉尔说他们已经失去了这场战争,而丘吉尔却信心十足地告诉雷诺:“按照1918年的经验,这种攻势很快会被制止的。”而事实却告诉我们并不是这样,因为德军的速度导致了法军并无足够的时间抽出预备队来对付德军的突破,而唯一的一次师英军在阿拉斯的反击也因为准备时间不足而被原本居于劣势的隆美尔利用纵深和反坦克火力挫败。孙子兵法的势篇里这么说:“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用在这里倒也觉得恰如其分。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8-08-02 11:09
                        回复
                          3、防护:《装甲战》中对防护一点相当的重视,曾任隆美尔,曼施坦因和巴尔克的参谋梅林津如此写到说:“在机械化战争中,机动装甲的防护作用超过了静止的地形,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运动速度提高了疏开配置的作用。……由于机械化给突袭提供了无限的机会,在地区战争中就没有明确受威胁的前线,因此全面防护和局部防护将日益重要。……防御中的防护与与进攻中的防护基本相同,由于主动权掌握在敌人手中,因此,尽力保持一支强大的预备队是极其重要的。”这句话已经基本点出了防护的特点:就是需要预备队,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御。
                          在防御的情况下,这种预备队事实防护就被称为机动防御(代表人物:曼施坦因,隆美尔,霍特),机动防御是一种比较积极的防御方式,与单纯的弹性防御(代表人物:海因里希,莫德尔)不同,这种防御通常是将机械化部队集中在步兵战线的后方以防备敌方对步兵战线突如其来的进攻。这种战法是古德里安曾经总结过滴。进攻中的防护重点基本在自己的补给线上,但是又不能占据太多的部队数量以免影响第一线的部队作战。在北非战役中交战双方通常是英军从南面迂回意图切断轴心国军的补给线,但是进攻部队自己的补给线却因为防护手段不到位而被隆美尔切断。用孙子兵法的话来解释更具有幽雅的浪漫主义色彩:“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曹操在旁边注解道:“出其必所趋,攻其必所救。”北非战役的魅力,或许就在于隆美尔对抗英军时所采用的以小搏大以少胜多的避实击虚的战法吧。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8-08-02 11:09
                          回复
                            渗透.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意志帝国中将胡提尔在1918年德军最后一次战略进攻“皇帝会战”中发明了一种在面对坚强据点使用大量徐进弹幕炮火作为掩护时主力从两侧绕开再包围或从后进攻的战术,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这一战术。在当今的特种部队战术中这被称为“渗透战术”。而在二战时闪电战在遇到坚强据点的时候通常也会采取类似的渗透,避免因为一个小据点而影响整体的突破速度。而这样的渗透在像隆美尔在1941年的情况时却相当的危险。他不得不将本已经很少的部队拆散来应付来自埃及和托普鲁克的压力。在1944年的突出部战役中,被称为隆美尔与古德里安的继承者的德军第五装甲集团军司令曼陀菲尔也曾经因为无法迅速攻克巴斯托尼而采取将本来就人数稀薄德国民掷弹兵师拆散渗透的战术,其恶果就是造成了无可挽回的“中部溃疡”,在之后巴顿的凌厉反攻下,整个突出部南肩角的德军战线被撕成碎片。由这两个战例可以看出,为了要对坚强据点进行监视继而对补给线进行有效的保护,闪电战对兵力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当然如果环境允许,也可以像1795年拿破仑在意大利曼图亚那样进行围点打援,正如隆美尔再之后所做的,不过历史上能真正成功完成那种天才式战役的实在属于凤毛麟角。
                            5.空援:这是隆美尔与西方盟军交手所得出的经验,在书中隆美尔自己曾经不止一次地提到盟军的空中优势对己方所带来的不便。虽然当时空军的投弹系统很不准确,偏差很大,但是对德军战略调度的影响是极大的。在诺曼底登陆的时候隆美尔之所以将装甲部队前调,主要还是考虑到盟军的空中优势。在6月6日登陆后德军调度的半瘫痪就证明了隆美尔观点的准确性。当然,必要的兵力和物资是上述一切的前提条件。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8-08-02 11:10
                            回复
                              为了证明隆美尔在机动防御上的杰作,我就以他挫败“战斧行动”来进行评述。
                              我们先来看看隆美尔对托普鲁克攻城战失败的意见:`在这次突击中,包括阵亡、负伤和失踪的,我们一共损失了1200多人。这可以证明,一旦机动战变成了阵地战之后,损失的曲线就会直线上涨。在机动战的行动中,最重要的物资,而人力尚在其次。机动战中假使没有战车、大炮和车辆,则虽有最优秀的战士也没有用处。所以一支机动部队,只要战车被击毁了,那么尽管人力损失很小,它也就丧失了它的战斗价值。阵地战的情形则完全不同,只要有战防炮和障碍物来对付敌人的装甲攻势就可以了。所以阵地战是一种“杀人”的战争,而不像运动战是以“毁物”为目的的。
                              隆美尔的最后一次进攻失败后,他就把自己的机械化部队抽调出来,与此同时,韦维尔也开始奉命准备展开战斧行动。隆美尔此时也已经在心中权衡利弊后大体制订了一个计划:
                              1.对托普鲁克实行围攻(意为保持压力)。
                              2.守住塞卢姆、西迪欧麦尔这一边境地区的静态战线。
                              3.守住拜尔迪。
                              5月15日,由高特率领的英军第七装甲旅和二十二近卫旅对边境的德军展开进攻。韦维尔此举显然是希望能够给隆美尔来个出其不意的突袭。然而,英军在穿过哈尔法亚隘道推进到西迪阿柴兹以后一听说德军已经攻取了侧后方的卡普佐以后,就立刻退却以待大部队的到来。李德·哈特指出,这次撤退也反映了英军指挥官的一丝忧虑。所以说隆美尔所认为的,英军“始终未曾认清我们的实力”也不是没有理由的。5月26日,德军攻克了哈尔法亚隘道,英军并没有用心抵抗,事后这被证明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并直接导致了韦维尔的夏季攻势的失败。
                              这次小小的接触双方并没有占多少便宜,但是双方都已经再为后面的战斗做准备了。隆美尔在6月初已经根据情报判断到了英军的进攻,而英军同时也希望能在德军第15装甲师到达时一举歼灭德军。15日凌晨四时,预料中的英军攻势展开,由英军印度第十一步兵旅向哈尔法亚和塞卢姆要塞地区展开进攻,二十二近卫装甲旅和第四装甲旅从高地的南面对德军战线实施迂回。第一天英军战果累累,不仅在黄昏时分包围了卡普佐,并且已经向在拜尔迪地区南面的德军战线展开进攻。但是英军却在哈尔法亚却被意大利军队拖住了,这个阵地给英军造成了不少的伤亡,使得这些英军没有余力再次折向塞卢姆发动进攻或者是掩护两支装甲部队漫长的左侧翼。此时,隆美尔在卡普佐北面集中的第十五装甲师第八装甲团与英军的装甲矛头展开激战,同时他也在拜尔迪南面集中起第五轻装师德装甲掷弹兵和十五装甲师的一个装甲营,计划展开反攻。
                              他判断英军的主力装甲部队可能直接指向西迪阿柴兹以及卡普佐的当面。他命令第五轻装师在16日上午向西迪欧麦尔进攻,随后折向哈尔法亚隘道;第十五装甲师从卡普佐两侧展开向南钉住英军装甲主力。
                              他在书中说:“我的计划是把两个装甲师集中在一个焦点上面,而且是敌人最敏感的一点上,给他一个意想不到的打击。”第二天,两支部队都按照计划向各自的方向展开进攻。第十五装甲师在卡普佐一头和英军装甲主力撞上,不得不放弃攻势;第五轻装师从西迪阿柴兹西面一直推进到西迪欧麦尔,和英军第七装甲旅展开遭遇战,经过苦战,德军凭借优秀卓越的战斗力击败英军,并且直趋西迪苏来曼。对于第十五装甲师的受挫,隆美尔的反应也很快,他立刻命令该师的机动兵力迅速脱离和英军的接触,调往第五轻装师的北翼,一方面支援西迪苏来曼,另一方面也对第五轻装师薄弱的北翼进行保护。
                              面对这样的劣势,英军仍然不愿意轻易放弃其进攻主动权。英军为此向卡普佐发动牵制性进攻,而隆美尔早料到英军此举,因此就先下手为强地命令第五轻装师向西迪苏来曼展开进攻。第三天清晨德军就向西地苏来曼猛攻,激战之后英军全线瓦解,德军两个装甲师于下午4时攻回了哈尔法亚隘道。而英军因为补给线被切断导致了大规模的溃败。至此,韦维尔的战斧行动完全破产,隆美尔打赢了他在北非的第二个胜仗。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8-08-02 11: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