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59,805贴子:2,975,294

【论道】一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老子说
人们做事都是按照自己心中的道来做的。我心中的这个道也是可以讲一讲的,却不是人们常说的道。
人们做事都是追求名利的。我所宣扬的名利也是可以讲一讲的,却不是人们平常淡论的名利。
首先要明白一个事实:无,是天地万物的开始,有,是天地万物的母体。
所谓无和有,是世间万物的两种状态,事物产生以后的状态表述为有,事物产生之前的状态,因为不存在,所以表述为无。
所以,当我们研究问题时,常常会专注于事物产生之前的孕育过程,这是想弄明白事物产生的奥妙。也会专注于观察已经产生的事物,这是想弄明白各种事物之间的区别。
无和有,这两种状态,出自于同一个根源,只是名字不一样,这个相同的根源叫玄,即事物的产生变化过程。
有和无这二者不断地变化又变化,这是产生各种奥妙的门径。


IP属地:河南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8-05-03 07:21回复
    第一章注解:


    IP属地:河南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8-05-03 07:35
    收起回复
      好。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8-05-03 12:04
      回复
        《老子》第二章
        大家都明白如下这个事实:
        我们去做事情时,如果一定要等到每个人都知道那样做很好,然后才肯去做那件事,这种做事的心态是不好的;如果一定要每个人都知道那是个大善事,才肯去做那个事,这种慈善行为不是真慈善。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极端自私的政绩心理在作怪,光想做大事。
        所以,天下的事情都是相辅相成的,有无互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各种对立面都会相互转化。
        圣人是最聪明的人。圣人都是想做出点业绩的,都是想大有作为的。但圣人都明白有为与无为之间的关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圣人平时做事,总是做那些显示不出成绩的小事,无为之事,注重的是量变的积累;教化民众呢,奉行的也是不言之教,象春天的雨一样,润物细无声。因为言教会衍生虚伪。他们虽然从来不做大事,最终却做成了很了不起的事:天下太平,民风淳朴。
        圣人做的那些无为之事可列举一二如下:
        面对万物的兴旺昌盛,什么也不说。不去占有产生的一切,帮助万物成长做了一点事,也不当作依恃。
        圣人做成了功业后也不居功。因为他们明白,正因为不居功,那些功绩才能归于自己。


        IP属地:河南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8-05-04 09:14
        收起回复
          南辕北辙。


          IP属地:浙江6楼2018-05-04 10:35
          收起回复
            第二章注解:


            IP属地:河南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8-05-04 21:15
            收起回复
              学习,收藏!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05-05 11:23
              回复
                《老子》第三章
                ………………………………
                圣人用不言之教来教化民众的方法也可列举一二如下:
                一,不依赖个别贤良人的说教,而是按道来安定天下,从而使民众没有纷争。
                二,不把奇珍异宝当宝物,而把民心当宝贝。民众就会上行下效,民众又衣食无忧,谁还会去偷东西?
                三,不让心中的私欲膨胀,民众的生活不受侵扰,所以民心也不会乱。
                所以,圣人治理天下的时候,按道做事,让民众不必挖空心思去谋生,每个人都衣食无忧。使每个人都没有造反的心思,都只想把身体锻炼好,少生病受罪。
                圣人治理的天下,经常的让民众都没有造反的知觉与欲望,这样一来,就使那些特别精明的人也不敢膨胀自己的野心来作乱。
                按道做事,把民众的生活小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做,天下一定会太平。


                IP属地:河南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8-05-05 13:26
                回复
                  第三章注解:


                  IP属地:河南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8-05-05 13:27
                  收起回复
                    论道问答:第二章
                    ……………………
                    问: 你说的最后一句,因为不居功,功才归于自己。那你最终还是处有为之事了。仔细看一看你解释的自相矛盾了。
                    济公1441: 虽然功是归于自己,但是你不能这样想。求道是个严肃的话题。
                    ……………………
                    新乡百姓:回复 济公1441 :
                    不矛盾:平时做事,‘处有为之事’或‘处无为之事’,最终目的都是有所作为,区别只是做事方法的不同。
                    ‘处有为之事’的典型是追求立杆见影的政绩,‘处无为之事’是通过日积月累的努力取得政绩。前者常害民,后者常利民。


                    IP属地:河南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8-05-06 08:49
                    回复
                      第四章
                      ………………
                      天道的影响力是无处不在的,但你去使用道的时候,又不会因为它无处不在而显得多余碍事。天道在世间的存在,隐藏得很深,每个事物都和它有关,它好象是万物的发源地。天道在哪儿呢?谁都看不见摸不着,但是通过努力,人们是可以感知到它的存在的。这个努力的过程如下:
                      磨掉它表现出来的锐气,缕清它纷乱的表象,把自己的思想和它的光辉融合在一起,把自己当作它的一粒微尘。
                      这个过程所使用的工具是思想,不是手和扫帚。
                      通过这些努力,就可以发现,它渐渐地清晰了,它确实存在。
                      虽然它确实是存在的,但我弄不清它是从哪里产生的,好象比上帝产生得还早。


                      IP属地:河南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8-05-07 06:38
                      回复
                        第四章注解:
                        一,冲:从一个点向一个方向快速运动。
                        道冲:道向四周辐射影响力,覆盖每一物,充满了天地之间。


                        IP属地:河南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8-05-07 10:21
                        收起回复
                          刍狗,是什么意思?
                          答曰,就是草和狗。
                          在中国的文化里,什么最低贱?1、草;2、狗。 古代的贪官们称民众为“草民”、刁民、贱民。又有俗语说“死了不如狗”、“猪狗不如”等等,文化心理大抵如此。 草与狗的消失,没人会留恋。天地发怒时,对万物的蹂躏,也不会留一点余地。
                          但是, 在老子出关一百多年后,庄子闪耀登场。 庄子是个大寓言家,文采飞扬,取材无所不包,还会编造一些虚无的题材来讲故事,说道理。大鹏鸟与小麻雀、河伯与大海,人人耳熟能详。
                          在庄子的一个故事里,就取材《道德经》,把老子说的这个草与狗,演绎成了“草编的狗”,说有人把“草狗”当作祭品,用后就扔了。
                          庄子的这个故事,作为寓言,是无可厚非的。如果当成事实,并且以为这是经典记载,不容置疑,就可笑了。祭祀这种事,特别在迷信思想浓厚的古代,是很庄重肃穆的,敬,是第一要素。祭祀的对象,一是天地神灵,二是祖宗先人,焉能不敬!祭品要用最好的,仪式要最隆重的。 草编的狗,这种最贱之物,岂能摆在神灵面前,祈求神灵的庇佑?不要说迷信思想浓厚的古代,就是现在不迷信的时代,谁去找一个出来看看?或者自己祭拜先人时,会不会弄一个草编的狗,供在先人灵前?


                          IP属地:河南来自手机贴吧17楼2018-05-21 09:35
                          收起回复
                            《老子》第五、六、七章
                            极端的情况下,天地一旦不仁慈,就把万物都当成可以作贱的草与狗。圣人一旦不仁慈,也会把百姓当作可以作贱的草与狗。但这是很少见的,一般情况下,天地与圣人都是很仁慈的。
                            一般情况下的天地是怎样的呢?一般情况下,天地之间就象风箱一样,看起来什么也没有,很空虚,但实际上却蕴藏着无穷的财富,你索取的越勤奋,它产出的也越多。说了那么多话,国家的运数还是不好,不如规规矩矩地守住道,好好按道做事情。
                            国家穷困粮食少?必须牢记一点:控制谷物生产的谷神是不会死的。谷神不死,这就是天下安定的变化之源。这个变化源头的大门,就是天地的根,会绵绵不断的产生财富,好象有无尽的储存,永远都用不完,如天长如地久。
                            天地的生命为什么会那么长久?因为天地的存在并不是为了自已,所以能长生。
                            所以,一般情况下,天地都是仁慈的。
                            一般情况下的圣人是怎样呢?圣人是向天地学习的,学习天地先人后己的精神,遇到好事不抢先,遇到难事舍身忘我。天地不为我而得到长生的结果,圣人不为我得到了身先身存的福报。
                            所以一般情况下的圣人都是很仁慈的,不会把百姓当作草与狗。
                            天地与圣人之所以先人后我,并不是他们没有私心,而是那样做正好成就了他们的私心。
                            天地与圣人的私心,和平常人的私心,不是一回事。


                            IP属地:河南来自手机贴吧18楼2018-05-21 10:20
                            回复
                              《老子》五六七章注解


                              IP属地:河南来自手机贴吧19楼2018-05-21 10:2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