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吧 关注:246贴子:2,682
  • 6回复贴,共1

唐朝、蒙古都是在自己处于优势时,和亲吐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山东1楼2018-05-29 23:37回复
    唐朝的和亲大多是唐朝处于优势时和亲、其余是双方处于均势时和亲。都是靠实力实现和平之后,才和亲。
    唐朝的和亲只有两种类型:一、唐朝处于优势时和亲,类似蒙古和亲吐蕃、吐蕃和亲小勃律,是处于优势的一方嫁出公主;二、唐朝在双方处于均势时和亲。 唐朝的和亲,都是靠实力实现和平之后,才和亲。
    唐朝的和亲,大部分是唐朝处于优势时和亲;其余(即唐朝和亲回纥(回鹘))是双方处于均势时和亲,而且互有嫁娶,唐朝公主嫁回纥可汗为王后(可敦、可汗之妻),回纥公主(回纥可汗女)嫁唐朝敦煌王李承寀为妃。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在吐蕃地位很高,地位不低于吐蕃王后。
    唐朝和亲吐蕃,是在唐朝打赢了,并且处于优势时才和亲吐蕃,类似蒙古和亲吐蕃,吐蕃和亲小勃律,是处于优势的一方嫁出公主,是靠实力实现和平之后,才和亲。
    松州之战唐军击败吐蕃军,松赞干布退兵谢罪,吐蕃退出党项、白兰羌、青海吐谷浑等,唐朝长期控制河西陇右,还逐步向西域(安西北庭)扩张,唐朝对吐蕃处于优势,吐蕃松赞干布称臣于唐朝唐太宗,文成公主和亲吐蕃、嫁松赞干布。
    唐休璟陈大慈等率唐军击败吐蕃军,唐朝长期控制安西北庭河西陇右,唐朝对吐蕃处于优势,金城公主和亲吐蕃、嫁尺带珠丹(赤德祖赞)。
    《吐蕃历史文书》记载:“赞蒙文成公主由噶尔.东赞域松迎至吐蕃之地。”“及至羊年(公元683年)…冬,祭祀赞蒙文成公主。”《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及至狗年(公元710年)……赞蒙金城公主至逻些”“及至兔年(公元739年)……赞蒙金城公主薨逝”“及至蛇年(公元741年)……祭祀赞普王子拉本及赞蒙金城公主二人之遗体”。
    在《吐蕃历史文书》的记载中,兼有赞蒙尊称并且去世后享有祭祀这两项,是地位不低于吐蕃王后的人拥有的待遇,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都拥有这待遇,而松赞干布的女人里仅文成公主拥有这待遇。
    (学者王尧等人指出,赞蒙即觉蒙、朱蒙。在被用于称呼赞普的女人时,赞蒙(btsan mo)、朱蒙、觉蒙(jo mo)等头衔没有区别。朱蒙有被写作末蒙。)
    根据史料《资治通鉴》的记载,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赤德祖赞)为金城公主筑城。
    在《旧唐书》《新唐书》等汉人古代史料记载里,吐蕃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筑城、建立宫室。吐蕃松赞干布还称臣于唐朝唐太宗。 吐蕃松赞干布上书说“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高丽恃远,弗率于礼,天子自将度辽,隳城陷阵,指日凯旋,虽雁飞于天,无是之速。夫鹅犹雁也,臣谨冶黄金为鹅以献 ”。
    关于泥婆罗的尺尊公主,《吐蕃历史文书》、《吐蕃金石铭刻》等吐蕃原始史料里奇幻荒谬成分较少的部分以及汉人史料的记载里,都有松赞干布娶文成公主,却都没有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这事仅来源于部分吐蕃书某些奇幻荒谬小说剧情过多的章节(例如柱间史(西藏的观世音)、西藏王统记等书的某些章节)。甚至有国外藏学家写了《松赞干布的妻子》,说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是虚构的。实际上,泥婆罗尺尊公主地位比较低。
    曾有泥婆罗(尼泊尔)国王。但,汉、藏、泥婆罗等各方的原始史料里都没有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这件事。松赞干布时期的藏地佛教也不是后世藏地的佛教密教。后世佛教密教兴起,编的一些吐蕃书里才出现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这件事(其中很多奇幻荒谬剧情),之后有些书抄这事。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这事仅来源于部分吐蕃书某些奇幻荒谬小说剧情过多的章节(例如西藏王统记等书的某些章节)。甚至有国外藏学家写了《松赞干布的妻子》,说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是虚构的。实际上,泥婆罗尺尊公主地位比较低,只是被后世宗教密教人为篡改、捧高了。
    关于部分吐蕃资料的某些章节(例如《柱间史》、《西藏王统记》等书里的某些章节) 里有贬低文成公主、为难文成公主的内容,藏学家任乃强等指出,系后世汉人轻视蕃人导致蕃人通过编造那些内容以泄愤。
    《旧唐书》记载:弄赞乃遣其相禄东赞致礼,献金五千两,自余宝玩数百事。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见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既而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及与公主归国,谓所亲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 。”遂筑城邑,立栋宇以居处焉。公主恶其人赭面,弄赞令国中权且罢之,自亦释毡裘,袭纨绮,渐慕华风。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
    太宗伐辽东还,遣禄东赞来贺。奉表曰:“圣天子平定四方,日月所照之国,并为臣妾,而高丽恃远,阙于臣礼。天子自领百万,度辽致讨,隳城陷阵,指日凯旋。夷狄才闻陛下发驾,少进之间,已闻归国。雁飞迅越,不及陛下速疾。奴忝预子婿,喜百常夷。夫鹅,犹雁也,故作金鹅奉献。”其鹅黄金铸成,其高七尺,中可实酒三斛。
    《新唐书》记载:遣大论薛禄东赞献黄金五千两,它宝称是,以为聘。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诏江夏王道宗持节护送,筑馆河源王之国。弄赞率兵次柏海亲迎,见道宗,执婿礼恭甚,见中国服饰之美,缩缩愧沮。归国,自以其先未有昏帝女者,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遂立宫室以居。公主恶国人赭面,弄赞下令国中禁之。自褫毡罽,袭纨绡,为华风。遣诸豪子弟入国学,习《诗》、《书》。又请儒者典书疏。
    帝伐辽还,使禄东赞上书曰:“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高丽恃远,弗率于礼,天子自将度辽,隳城陷阵,指日凯旋,虽雁飞于天,无是之速。夫鹅犹雁也,臣谨冶黄金为鹅以献 。”其高七尺,中实酒三斛。
    古代史料证据证明文成公主和亲是在松州之战唐军击败吐蕃军、并且唐朝处于优势时和亲,文成公主在吐蕃地位很高,不低于吐蕃王后。 没有证据证明当时唐朝无力抵抗吐蕃,没有证据证明唐朝是被迫和亲。 而古代吐蕃史料都不敢提松州之战,你觉得是什么原因?
    而且,古代汉人史料、吐蕃原始史料(《吐蕃历史文书》、《吐蕃金石铭刻》)这双方史料的记载都证明文成公主在吐蕃地位崇高,远高于松赞干布的其他女人。


    IP属地:山东2楼2018-05-29 23:37
    回复
      松州之战唐军击败吐蕃军。唐军主力侯君集部还没出手,唐军先锋牛进达部已经击败了吐蕃军,吐蕃松赞干布惧,退出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等,然后遣使谢罪,派其相禄东赞带厚礼请求和亲,唐太宗才同意和亲,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吐蕃松赞干布称臣于唐朝,后来还接受唐朝的册封为西海郡王。
      唐朝长期控制河西陇右,还逐步扩张占据西域(安西北庭)。唐朝和亲吐蕃,是唐朝处于优势时和亲,类似蒙古和亲吐蕃、吐蕃和亲小勃律,是处于优势的一方嫁出公主,是靠实力实现和平之后才和亲。
      松州之战唐军先锋牛进达击败吐蕃军之后,吐蕃松赞干布大撤退,退出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等,并且谢罪、认怂,表现的比较恭顺,再派其相禄东赞带厚礼请求和亲,唐太宗才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也就是说在唐太宗没有答应和亲时,吐蕃松赞干布就已经兵败,退出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等,并且谢罪、认怂。
      接下来的证据说明松赞干布退出了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
      松州之战,“弄赞惧,引兵退”(《资治通鉴》)。先看吐谷浑,
      从吐谷浑政权的存续方面看,据《资治通鉴》记载,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八月,吐蕃禄东赞遣其子起政将兵击吐谷浑,以吐谷浑内附故也。”《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大事年表》也记载道,从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开始,吐蕃大论禄东赞连续多年驻在对吐谷浑的前线,并曾与唐军苏定方部交战。双方史料互相印证,说明直到高宗显庆后期,吐谷浑政权一直存在,而且是一个亲唐政权。
      从吐谷浑领土方面看,《新唐书吐蕃传》记载,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吐蕃时,“弄赞率兵次柏海亲迎”。《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吐蕃军与唐军交战的地点在乌海。乌海在青海西南,距青海很远,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侯君集所部在青海一带击败吐谷浑之后,狂追了2000多里才到达乌海;而柏海又在乌海西南,已达吐谷浑边界,侯君集到达柏海后,就率军撤回了。松州之战前,吐谷浑已被吐蕃打到青海了,但此后却出现了柏海迎亲、乌海交战,这说明松州之战后,吐谷浑的大部分领土得以恢复。
      从吐谷浑实力方面看,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既而与吐蕃相攻,上书相曲直,并来请师,天子两不许。吐谷浑大臣素和贵奔吐蕃,言其情,吐蕃出兵捣虚,破其众黄河上。”从“相攻”和“天子两不许”,“吐谷浑大臣素和贵奔吐蕃,言其情”然后“吐蕃出兵捣虚,破其众”,可以看出当时的吐谷浑并不是特别的弱,所以高宗并未明显的支持吐谷浑。
      根据以上史料,我们可以看出,直到高宗显庆后期,吐谷浑作为一个亲唐政权仍然存在,而且领土较为完整,实力并不很弱。既然吐蕃松赞干布在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的时候就已经打败吐谷浑,把吐谷浑打到青海湖了,为什么在二十年后还会出现上述情况呢?原因就是,松州之战后,吐蕃从吐谷浑撤军,吐谷浑重新归附唐朝。
      再看党项,
      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贞观二年,置(松州)都督府。督崌、懿、嵯、阔、麟、雅、丛、可、远、奉、严、诺、蛾、彭、轨、盖、直、肆、位、玉、璋、佑、台、桥、序二十五羁縻等州。永徽之后,生羌相继忽叛,屡有废置。”上述羁縻州,多是在党项及其他诸羌的居住地设立的。
      此外,《新唐书地理志》在介绍诸党项羁縻州时,记载道,“乾封二年(公元667年)以吐蕃入寇,废都、流、厥、调、凑、般、匐、器、迩、锽、率、差等十二州,咸亨二年(公元671年)又废蚕、黎二州。禄山之乱,河、陇陷吐蕃,乃徙党项州所存者于灵、庆、银、夏之境。”“(党项羁縻州)初隶松州都督府,肃宗时懿、盖、嵯、诺、嶂、佑、台、桥、浮、宝、玉、位、儒、归、恤及西戎、西沧、乐容、归德等州皆内徙,余皆没于吐蕃”。
      综合新旧唐书地理志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诸党项羁縻州的大规模废弃有两次,一次是在高宗时期,一次是在安史之乱及其后,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太宗贞观时期曾大规模废弃党项羁縻州。这说明松州之战后,吐蕃已从党项撤军,诸党项羁縻州重新被唐朝控制。
      最后看白兰羌等,
      《唐会要》卷九十八记载,“显庆中,白兰为吐蕃所并,收其兵以为军锋。”
      《册府元龟》卷九百九十五《外臣部·交侵》记载,“(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十二月,吐蕃大将禄东赞率兵一十二万击白兰氏,苦战三日,吐蕃初败后胜,杀白兰千馀人,屯军境上以侵掠之”。
      《旧唐书 西戎传》记载:“白狗、舂桑、白兰等诸羌,自龙朔已后,并为吐蕃所破而臣属焉。”
      《新唐书 西域传》记载,“白兰羌……武德六年,使者入朝。明年,以其地为维、恭二州……龙朔后,白兰、舂桑及白狗羌为吐蕃所臣,籍其兵为前驱。”
      结合史书来看,白兰羌等被吐蕃吞并的时间不早于唐高宗显庆年间。这说明松州之战后,吐蕃退出白兰羌等。
      综合以上证据,可以看出,吐蕃松赞干布退出了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等。


      IP属地:山东4楼2018-05-29 23:38
      回复
        关于唐太宗与松赞干布时期唐与吐蕃唯一的交战——松州之战 唐军导致吐蕃军的损失:
          先简单介绍一下松州,松州属唐朝剑南道,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唐朝将松州设为下都督府,主要负责管理党项及其他诸羌的羁縻州。根据严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图考》的考证,松州是唐朝剑南道通向吐谷浑的交通要道,松州州城西北三百里有甘松岭,唐代在此曾设置通轨军镇守,通轨军以西就是党项,党项西北通向吐谷浑。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七月乙亥,吐蕃在打败党项之后,开始入寇松州。(《资治通鉴》)
          当时唐朝方面担任松州都督的人叫韩威,韩威带领少量军队去侦察,被击败。这次接触战,唐军虽然受挫,但是损失很小。原因有二:首先,松州作为一个下都督府,本身的兵力并不多,陈子昂在《上蜀川军事状》中说,“臣在蜀时,见相传云,闻松、潘等州屯军数不逾万”,武则天时期,吐蕃与唐朝正频繁交战,唐军在松州的驻防兵力应远多于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即便如此,仍不足万人,据此推断,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唐军在松州的守军也最多也就几千人;第二,韩威出阵的目的是观察一下吐蕃军,带出的只是全部守军里极少的一部分。综合以上两点判断,此战唐军损失极小。
          随后,唐太宗对吐蕃重兵出击,“(八月)壬寅,以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甲辰,以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左领军将军(一说右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督步骑五万击之”(《资治通鉴》)。
          参战的四位唐将,侯君集和执失思力在此不再介绍,两人在新唐书中都有传,都是能征善战之将;牛进达在两唐书中没有传,但是两唐书和资治通鉴关于他的记载很多,此人后来参加过对高昌和高句丽的征讨,也是一员虎将;至于刘兰,两唐书在侯君集等人的传的后面附有他的传,他参加过对突厥作战,也非等闲之辈。
          牛进达作为唐军的先锋,率军首先与吐蕃军交战,“吐蕃攻城十余日,进达为先锋,九月,辛亥,掩其不备,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斩首千余级”(《资治通鉴》)。
        首先我们具体到这次交战斩首千余级是什么概念。古代战争通常杀敌数远多于斩首数,举个例子,平壤之战明军斩首就800,但是小西第一军损失却超过1万。
        然后注意,此战双方没有发生“吐蕃20万大军投入只损失1000多人的事情”。实际情况是,5万唐朝大军的主力侯君集部还没有出手,仅仅是先锋牛进达部晚上夜袭吐蕃大营。 军队损失数量是指伤亡总数。这次是唐军先锋夜袭吐蕃大营,必然是轻兵来去,更加不可能会打扫战场,也就是顺手割了脑袋带走。
        所以这种情况下,吐蕃军损失人数对唐军斩首数的比例,远高于平壤之战日军损失数对明军斩首数的比例,远高于“1万/800”。 这种情况下还能带回1000多吐蕃军首级,告诉我此时吐蕃军总伤亡是多少。
        然后注意,此时唐军主力还没有投入战斗,而仅仅是唐朝先锋一次夜袭,就能打出这样的战绩。确实令吐蕃松赞干布大惧。然后吐蕃就怂了、退兵了。 唐与吐蕃第一次战争——松州之战,千百年来一直是盖棺定论的唐朝胜利吐蕃认怂的会战。
        吐蕃松赞干布不仅退兵谢罪,而且吐蕃还退出了党项、吐谷浑、白兰羌等。此后吐蕃松赞干布对唐朝很恭敬,并且派使者带厚礼求亲,然后唐太宗才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而吐蕃松赞干布还称臣于唐朝唐太宗。


        IP属地:山东5楼2018-05-29 23:38
        回复
          另外,外文的史书罗兹墨菲《亚洲史》、T·N·杜派《哈珀-柯林斯世界军事历史全书》 记载的唐太宗贞观年间唐朝与吐蕃的交战,是唐军的光辉的胜利,打败了吐蕃军(藏军),并且使吐蕃成为唐朝的藩属。
          甚至还有外国的史书说唐太宗时期唐军征服了西藏。


          IP属地:山东6楼2018-05-29 23:38
          回复
            文成公主是吐蕃松赞干布的正妻、王后,不是侧室。而且,唐朝是打赢了、而且唐朝处于优势时,和亲吐蕃。类似蒙古和亲吐蕃。 唐朝、蒙古都是在自己处于优势时和亲吐蕃。
            在《吐蕃历史文书》的记载中,兼有赞蒙尊称并且去世后享有祭祀这两项,是地位不低于吐蕃王后的人拥有的待遇,而松赞干布的女人里只有文成公主拥有这待遇。
            (学者王尧等人指出,赞蒙即觉蒙、朱蒙。在被用于称呼赞普的女人时,赞蒙(btsan mo)、朱蒙、觉蒙(jo mo)等头衔没有区别。朱蒙有被写作末蒙。)
            《新唐书》都记载吐蕃松赞干布称臣于唐朝。“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高丽恃远,弗率于礼,天子自将度辽,隳城陷阵,指日凯旋,虽雁飞于天,无是之速。夫鹅犹雁也,臣谨冶黄金为鹅以献 。”其高七尺,中实酒三斛。
            古代汉人史料、吐蕃原始史料(《吐蕃历史文书》、《吐蕃金石铭刻》)这双方史料的记载都证明文成公主在吐蕃地位崇高,远高于松赞干布的其他女人,都证明文成公主是吐蕃松赞干布的正妻、王后。
            具体见楼上第2楼的说明。 @佛海天涯


            IP属地:山东9楼2018-05-29 23:41
            回复
              @佛海天涯 你说的有严重错误。事实与你说的完全不同。 而事实是,文成公主是吐蕃松赞干布的正妻、王后,不是侧室。
              而且,唐朝是打赢了、而且唐朝处于优势时,和亲吐蕃。类似蒙古和亲吐蕃。 唐朝、蒙古都是在自己处于优势时和亲吐蕃。
              具体见楼上第2、4、5楼的说明。


              IP属地:山东10楼2018-05-29 23: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