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吧 关注:3,063贴子:32,573
  • 10回复贴,共1

细考中牟邑之中牟邑之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牟邑,是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在公元前659年,戎狄侵略华夏大地时,为了保卫华夏各国而修筑的一座城池。据《管子》、《国语》记载:“(齐桓公)筑五鹿、中牟、邺、盖、与牡丘,以卫诸夏之地。所以示劝于中国也。”它起初是叫中牟城,后来升级成为中牟邑。从春秋战国时的诸多史料中可以得出,中牟城是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史料记载,中牟就先后被齐、晋、郑、赵、卫、魏等国占领过。到公元前363前后,中牟被魏国以交换土地方式从赵国手里取得,史称“赵魏易地”,直到秦朝统一中牟都在魏国手里。所以《汉书地理志》才说:“中牟,魏之分也。”
有一点需要说明,春秋战国时很多史料中都记载有中牟邑的事,却没有一篇明确指出她的具体位置,这就为中牟邑研究的混乱埋下很大的伏笔。我们就以时间顺序,摘抄各个历史时段史料中对中牟邑的记载,客观公正的提示中牟邑研究混乱的历史和现状。
最先明确指出中牟邑位置的是《汉书地理志》,在河南郡条下说:“中牟,圃田泽在西,豫州薮。有管叔邑,赵献侯自耿徙此。”很明显,文说到的圃田泽、管叔邑都是在中牟县。但是《汉书地理志》邯郸条下却又这样描述:“赵敬侯自中牟徙此。”这又与《史记赵世家》中记载的有所不同,《赵世家》说:“献侯少即位,治中牟。襄子弟桓子逐献侯,自立于代。。。。。。敬侯元年,武公子朝作乱,不克,出奔魏。赵始都邯郸。”正因为如此,《汉书》的观点被近现代很多史学家质疑。其实,《汉书地理志》才是中牟邑研究混乱的源头。
东汉末年,大文学家蔡邕有一篇辞赋《途行赋》这样记载:“历中牟之旧城兮,憎佛肸之不臣。”这是在文学作品中首次明确指出中牟邑位置。
三国时,据《中牟县地名志》记载:曹操曾经在中牟县城铸了一座佛肸像,让世人去参拜,后来毁于战火。


IP属地:江西1楼2018-06-20 00:12回复
    到了晋朝,《晋书地理志》河南郡条下记载:“中牟(六国时,赵献侯都。)”现代史学专家认为是沿用《汉书》观点,同样被质疑。
    西晋时,有一个历史学者,他在史学界名气并不大,直到现在都没有弄清楚他到底叫什么,郦道元的《水经注》称他为臣瓒,杜佑《通典》叫他于瓒,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李善的《文选注》叫他傅瓒,刘孝标的《类苑》又叫他于瓒,裴骃的《史记集解》里说“莫知姓氏”,韦棱的《汉书续训》则写是“未详”。这里只所以要说到他,是因为他在《汉书音义》里说:“《汲郡古文》曰:‘齐师伐赵东鄙,围中牟。’此中牟不在赵之东也。案中牟当在温水之上。”他是第一个提出河北中牟邑学说的人,他的观点为后世很多史学家引用,在中牟邑研究中是一个旗手级的人物。不过呢,他的这一观点和他的名字一样,让人研究不透。《汲郡古文》这句话因为没有记载是发生何年,以至于后世史学家无法对它进行二次考证,也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详情可以参考方诗铭、王修龄在1981年重辑《古本竹书纪年辑证》,是目前最完善的古文《竹书纪年》辑佚本。
    随后,史学家杜预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这样描述:
    晋车千乘在中牟,救夷仪也。今荥阳有中牟县,回远,疑非也。○乘,绳证反。
      [疏]注“今荧”至“非也”。○正义曰:此中牟在晋竟内也。《赵世家》云:“献侯即位,治中牟。”《汉书·地理志》云:“河南郡有中牟县,赵献侯自耿徙此。”又云:“三家分晋,河南之中牟。魏分也。”杜言“今荥阳有中牟县”,谓此河南之中牟也。晋世分河南为荥阳郡,中牟属焉。此地乃在河南,计非晋竟所及,故云:“回远,疑非也。”又三家分晋,中牟属魏,则非赵得都之。赵献侯治中牟,亦非河南之中牟也。此言晋车在中牟,哀五年“赵鞅伐卫,围中牟”,《论语》“佛肸为中牟宰”,与赵献侯所都中牟或当是一,必非河南中牟,当於河北别有中牟,但不复知其处耳。有“臣瓒”者,不知其姓,或云姓傅,作《汉书音义》云:“臣瓒案:河南中牟,春秋之时,在郑之疆内。及三卿分晋,则为魏之邦土。赵界自漳水以北,不及此也。《春秋》卫侯如晋,过中牟。案此之中牟非卫適晋之次也。《汲郡古文》曰:‘齐师伐赵东鄙,围中牟。’此中牟不在赵之东也。案中牟当在温水之上。”瓒言河南中牟,非此中牟,诚如其语。谓此中牟当在温水之上,不知其所案据也。
    这里可以看出,杜预提出当有两个中牟邑,一个在河北,一个河南,他这一观点被后世很多学者支持,直到现在还基本上是中牟邑研究的主流观点。同时他还为河北中牟邑学说提供了一个新的证据,那就是“赵之南界”,关于赵之南界究竟在哪里,历代史学家也是众说纷纭。臣瓒的《汉书音义》说“当在温水之上”;《春秋左传正义》引用臣瓒的话却是:“赵界自漳水以北。”《水经注》里引用的又是“当在漯水之上矣。”《水经注疏》里又成了“赵南至浮水繁阳。”还有史料说是南至湿水。倘若除去有传抄中的错别字,至少也应该是两三条河。据现在代一些学者考证,这些河都在今安阳到濮阳一线附近,所以他们也以此为据,说赵国的疆域离中牟县还有很远,自然中牟县就不会有中牟邑,不过呢,此观点也可以用来否定鹤壁中牟邑学说,因为鹤壁也在这些水的南面。杜预是一代大史学家,他虽然表示支持臣瓒的观点,但也是对它有微弱的质疑,从最后一句可以看出,他不知道臣瓒这样说有什么依据,同时也不能为之提供证据。


    IP属地:江西2楼2018-06-20 00:16
    回复
      那么佛肸像屹立于何处之记载,即可证中牟于何处


      IP属地:四川3楼2018-06-20 00:19
      回复
        到南北朝时。出现了中国史地学的权威著作《水经注》,中牟邑是被放在《渠水》里的中牟县条下介绍:“然地理参差,土无常域,随其强弱,自相吞并,疆里流移,宁可一也?兵车所指,迳纡难知。自魏徙大梁,赵以中牟易魏。故赵之南界,极于浮水,匪直专漳也。赵自西取后止中牟。齐师伐其东鄙,于宜无嫌,而瓒径指漯水,空言中牟所在,非论证也。”看得出,郦道元是支持中牟县学说的,并且还反驳了河北中牟邑学说。随着后来河北中牟邑学说的盛行,很多人对郦道元的观点有质疑,但是敢于公然指责他不对的人并不多,因为《水经注》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史地学研究的权威著作,不仅仅是作者有渊博的学识,更主要的是他是亲自考察过很多地方,得到的都一手的证据,能做到他这样的史学家并不多。不过呢,民国时期杨守敬、熊会贞著的《水经注疏》是这样评论的:“守敬按:《春秋》、《战国》但有河北之中牟属赵。河南之中牟属郑,始见於汉。班缀赵事,盖未深考。瓒历历驳诘,甚叹。杜注《左传》,亦以荥阳之中牟回远为非,郦明引之,乃反曲为解释,强护班氏,妄斥瓒说,申不知有河北之中牟也。全、赵指证河北之中牟,而於郦《注》存而不论,兹特揭之。”杨守敬就言语强硬的驳斥郦道元是在固执的维护班固《汉书》中的观点,并且还质问郦道元是不知道有河北中牟邑学说。他们二人的观点谁对谁错姑且不论,他说郦道元不知道河北中牟这话就有些过头了,郦道元当然知道,要不他为什么说那些话呢?
        到此时,中牟县学说无论是从官方还是民间,都是绝对的主流观点。河北中牟邑学说只一个不同观点,都没有具体指出在哪里,声音还十分微弱。
        到了唐朝。
        张守节的《史记正义》里说:“荡阴县西五十八里,有牟山,盖中牟邑在此山侧也。”这本书里第一次提出汤阴(既现在的鹤壁)中牟邑学说,到现在,鹤壁中牟邑学说是影响最大的一家。需要指出的是,张守节在最后一句话里句首用了一个盖字,查一下古汉语字典就可以知道,盖字用在句首,表示是推测的意思,这句的意思是:可能中牟邑在这个山边。
        司马贞著的《史记索隐》是这样记载的:“献侯献侯少即位,治中牟。——此赵中牟在河北,非郑之中牟。”
        杜佑著《通典》记载:“中牟汉旧县。有圃田泽,荆河州薮也。赵献侯自耿徙此,又赵襄子时,佛肸以中牟叛,即此也。”
        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县理即古中牟故城,《论语》“佛以中牟叛”。
        可见在唐朝时,中牟邑研究已经进一步混乱,河北中牟邑学说和中牟县学说已经平分秋色了,而鹤壁学说刚刚兴起,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


        IP属地:江西4楼2018-06-20 00:24
        回复
          到了宋朝。
          裴骃的《史记集解》记载:“献侯少即位,治中牟。◇集解地理志曰河南中牟县,赵献侯自耿徙此。瓚曰:“中牟在春秋之时是郑之疆内也,及三卿分晋,则在魏之邦土也。赵界自漳水以北,不及此。春秋传曰‘卫侯如晋过中牟’,按中牟非卫適晋之次也。汲郡古文曰‘齐师伐赵东鄙,围中牟’,此中牟不在赵之东也。按中牟当漯水之北。”
          欧阳忞著的《舆地广记》记载:“中牟县,赵襄子时,佛肸以中牟叛,置鼎于庭,不与己者烹之,赵献侯自耿徙此。”
          乐史著的《太平寰宇記》记载:“中牟縣。西五十里,依舊五鄉。春秋時鄭邑,又屬趙。《史記》:“趙獻侯自耿徙此。又襄子時,佛肸以中牟叛,置鼎於庭下,不與己者烹之。田英、將褰裳赴鼎是此也。。。。。。佛肸墓,有二:一在縣南一里,一在縣北一里。”据《中牟县志》记载,佛肸墓一直到民国时期还存在,中牟县历史上还有过佛肸城。
          此时,中牟邑研究出现了波浪式反复,河北中牟学说陷入低谷,中牟县学说又占据上风。
          到了清朝,考据学前所未有的兴盛起来,中牟邑这个话题再次引起很多史学说的兴趣。这个时期,汤阴(鹤壁)中牟邑学说得了普遍的认可,如大史学家赵一清、全祖望、戴震等人都是明确支持的。尤其是顾祖禹著的《读史方舆纪要》,他是众多史地类著作中第一个把中牟城(邑)放在汤阴县条下介绍的,记载如下:
          中牟城县西五十里。《齐语》:桓公筑中牟以卫诸夏。《春秋》定九年,齐伐晋夷仪,晋车千乘在中牟。卫侯将会齐侯于五氏,过中牟,中牟人欲伐之。哀五年,晋赵鞅伐卫,围中牟。又赵襄子时,佛以中牟叛。《汲冢周书》:齐师伐赵东鄙,围中牟。又赵献侯徙居中牟。《战国策》:赵楼缓以中牟反,入梁。所谓河北之中牟也。夷仪,见山东聊城。五氏,见直隶邯郸县。
          从此以后这就成为汤阴(鹤壁)学说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证据。此时支持汤阴(鹤壁)学说的著作很多,已经是史学界的共识了,就不一一引用


          IP属地:江西5楼2018-06-20 00:30
          回复
            学者顾栋高又提出中牟在邢台邯郸之间学说。他在《春秋大事表》说:“(中牟)春秋晋地……疑当在邢台、邯郸之间。臣瓒谓此中牟当温(漯)水之北,《史记正义》谓相州汤阴县西有牟山,中牟当在其侧。温水、汤阴二处,离此尚远,俱系臆说。”他的说法很快遭到诸多质疑,后来他就在《春秋大事表》及《春秋舆图》中做出更正,放弃了自己的说法,转而支持汤阴学说。但是呢,上世纪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春秋左传词典》和《春秋左传注》等书中依旧采用他的说法,这是一种很明显的错误,作者自己都放弃了,自然这种观点就不存在了。大家用引用这几本书时要注意辨别。
            民国时,杨守敬、熊会贞著的《水经注疏》,他们的观点是支持汤阴(鹤壁)学说,并且反驳鹂道元。上文表过不再重复。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又有一些新的观点加入进来,中牟邑研究的乱像也达到了最高潮,各家学说层出不穷,互相质疑,争论不休,成为中国史学界的一大热点、难点。
            1987年第五期《河北学刊》刊载了孙继民、郝良真的《赵都中牟历史琐见》,文中指出中牟邑应该在河北邯郸附近。这个观点得了河北社会科学院的支持,在河北省影响很大。
            1993年,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鹤壁市文物局组成专门的赵都中牟课题组,进行广泛的考古调查。首先提出了鹤壁鹿楼为赵都中牟说”。之后,姚志国、王文强二位先生又相继提出鹤壁故县为赵都中牟说。
            2004年第3期《文物春秋》刊载胡进驻的《赵都中牟新考》,作者又提出河北磁县讲武城为赵中牟说。
            2005年第6期《中原文物》刊载林州张增午的《赵都中牟林州说的推定》,作者指出,河北的中牟邑应该在林州。
            还有一篇《元氏中牟山》,此文是在网上看到的,作者及发表年份未知。该文作者提出中牟邑当在河北省元氏县。
            另外还有河北蔚县说,文章名字和作者未知。作者引用《史记。赵世家》中的桓子自立于代。烈候从代来。番吾君从代来。”这三句为证据证明河北中牟邑应该在代,就是现在的河北省蔚县。
            肯定还有其他说法,无法一一收录。
            还有一个现象, 以前家争夺的都是河北中牟邑,河南中牟邑(县)独居一家,倒也相安无事。从近十年开始,各家学说在相互质疑的同时,开始一致的否定中牟县学说,主张历史上只有一个中牟邑。做为当事者之一的中牟县学说在史学界支持率直线下降。中牟县在这方面一直都是没有任何动静。对此,中牟学者齐治平在《细考中牟邑系列》中有如下观点:1,历史上只有一座中牟城,只能在中牟县。2,河北中牟邑是一个中国史学界的巨大谎言。3,真正的所谓河北中牟邑应该是代(今河北蔚县)。
            以上收录这些只是中牟邑研究的沧海一粟,这足以看出其中的混乱了。竟然有七个地方在争夺中牟邑,究其原因,各家拿出的证据都不能让大家完全信服,所以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信中牟邑的真相不会一直这样乱下去,总会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IP属地:江西6楼2018-06-20 00:33
            回复
              哦,中牟有两处,一为赵国曾经故都在河北,一为郑国城池在河南,赵国中牟之处,史学界争议颇大


              IP属地:四川7楼2018-06-20 00:49
              收起回复
                古代河北是黄河北。


                IP属地:河南9楼2022-10-21 17:4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