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吧 关注:75,501贴子:413,313
  • 3回复贴,共1

游说形式解读之秦假道于周以伐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今天我们来说一说《秦假道于周以伐韩》。
故事的背景是,秦国想要过境东周去讨伐韩国。这时候东周君左右为难,让秦军过境吧得罪韩国,不让过吧又得罪秦国。君臣们在朝堂上为这事商讨对策。
和前面的《秦攻宜阳》一样,这也是一篇虚拟的游说。
本文有两段虚拟游说片段。
我们来看第一段,被游说者是韩国的相国公叔:
“秦敢绝塞而伐韩者,信东周也”这一句引议一体,引叙当前事情的状态:秦国想要“绝塞而伐韩”,议论的是事情的原因:是因为“相信东周”。
可以看出,这是议论事情原因的游说形式。
接下来针对这个原因,游说者提出建议:割地结交东周、派使者出使楚国,使秦国对楚国和东周产生疑忌,从而不敢轻易派兵过境东周。
这是第一段游说。
我们再看第二段,被游说者是秦王:
“韩强与周地,将以疑周于秦,寡人不敢弗受。”
在这段中,“韩强与周地”,是引叙,引叙韩国割地结交东周的状态;“将以疑周于秦”,是议论,议论事情的原因。这段的“谋”是隐藏的,隐藏的谋的意思是“韩国送给我土地这事儿我是被逼的,不是我东周要和韩国结盟来对抗秦国,你秦国可不要来记恨东周”。
我们说,这段游说是拙劣的。因为作为常识,只有首先为别人谋划,在实现别人的谋划的同时悄悄地实现自己的目的的游说才是高明的游说。而本段中的“谋”却只是东周为自己辩解,丝毫没有为秦国打算的意思。
尽管如此,本文中的两段游说构成一体,还是表达了一个重要的游说技巧——长短术。
长短,即是说长、道短之意。一般来说,长短术的定义是:“一个事实,两种说法”。
通常大家的理解是,任何事物从不同的角度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就为一个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两个截然不同的说法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
但是,有时候并不需要你站在不同角度去看,只需要你在事件的某个细小的细节上扯个谎、栽个脏或者刻意的隐瞒一些东西,也可以得出一套完全不同的说辞。
就如本文,明明是东周主动向韩国索要土地,却撒了个谎,说成是被动的强迫接受。
在《楚策三.五国伐秦中》楚人也用了这种方式,我们来体会一下,原文的意思是这样的:
 楚、赵、魏、韩、燕五国联合进攻秦国。魏国想要讲和,派惠施到楚国去商议这个事。楚国准备让惠施到秦国去,让他主持讲和。
  杜赫对昭阳说:“参加讨伐秦国的国家都是以楚国为首的。如今魏国的惠施到秦国去讲和,这是向秦国表明楚国主战而魏国主和。您不如不听惠施的话,而暗中派人去秦国讲和。”昭阳说,“好。”
  于是对惠施说:“我们参加进攻秦国的国家是以魏国为首的,如今您跟随我们去讲和,楚国就会得到秦国的好处,魏国就会受到秦国的怨恨。您先回去,我将派人通过魏国去讲和。”惠施返回魏国,魏襄王很不高兴。
  杜赫对昭阳说:“魏国为您首先投入战斗,损失了一半兵力,向您报告军队处于困境之中,我们不听,请求讲和又没能办到,如果魏国调头去投靠齐国、秦国,您用什么办法挽救?东面有越国造成的麻烦:北面没有魏国的援助,并且与齐国、秦国的邦交还没有确立,这样楚国就孤立了。不如迅速与秦国讲和。”昭子说:“好。”于是派人告诉魏国与秦国讲和。
楚人为了阻止惠施去秦国议和,载了个脏,将以自己为首五国伐秦说成是以魏国为首的五国伐秦,从而有了一套阻止惠子入秦的说辞。
像这样,如果你对长短术的认识不自我束缚于凡俗的道德,你对它的运用将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作者)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8-07-27 22:51回复
    不是游说拙劣,而是理解得太拙劣。无论什么时候,借道双方都面临巨大的风险,一方害怕对方是“假道伐虢”,另一方则害怕对方断自己后路,关门打狗。因此“信任”问题是“借道”首要考虑问题。东周谋士眼光犀利,一下就点中借道的问题核心:秦敢借道,无非是信任东周而已。只要让秦怀疑东周,秦国就没胆子借这个路。所以东周第一步,是韩国秘密谋划搞割地外交的假动作,释放出东周投靠韩国,变得不可信任的假信息。做到这一步,实际上就已经破解了秦国借道的问题。但对东周来说,这一策可能带来一个副作用,会得罪秦国,所以东周策士接着出第二策来消除这个副作用:就是拿“韩周割地外交”这个事去请示秦国:指出韩国割地给东周摆明就是要离间秦韩关系。但韩是强国,东周不敢要但又得罪不起。所以来请示秦国老大哥,东周应该怎么处理,总之,完全听秦国指示。这样,无论秦国要东西怎么做,东周都回避了责任。东周做人做到这份上了,秦国就算心里有所怀疑,也没有理由怪罪东周,这就破解了会得罪秦国的副作用。
    好了,即使东周已经向秦国摆明了这就是个离间计,东周早就看穿了。但作为秦国统帅,你还敢不敢继续信任东周?把秦国大军放入一个琢磨不透的国家。万一东周玩的是虚虚实实的把戏,和韩国布局引秦军上钩呢?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07-28 11:48
    回复
      战国策虽然以游说辞令为主要表现形式,但实质还是策是谋略。首先有了谋略策划,才有游说辞令。史黡在这一策中只是一个谋士,并没有亲自出马,他给出的是策是谋划,他的话只是给具体执行人的一个参考大纲,具体游说时,怎么起承转合,是委婉是强硬,是要具体执行人按照任务意图去发挥的。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7-28 12:20
      回复
        秦攻宜阳,取新城,兵锋直指东西二周。在周公子周最的努力下,东西二周和韩、魏组成联军,与秦战于伊阙。伊阙之战,联军战败,擒杀主将公孙僖,遂灭东西二周,后又灭韩。
        这是事件的背景。可以看出,秦军志在吞并二周。
        而东周的这个谋士没有看清事情的本质,还自以为是的认为是秦军“信东周”。
        我们不能相信一个诊错脉像的医生能开出什么好药来的。
        这是这个谋略从根本上的错误性。
        再看形式,就像一个调皮的小孩,缠着他姥姥给他买个心爱的玩具,然后对他妈妈说是他姥姥非要给他买的一样,这不过是小孩子的狡黠,而在大人们的眼里,这些只不过是一个笑话罢了。
        所以说,无论从谋略上还是从形式上来看,这都是一篇拙劣的说文。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8-07-28 13: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