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梁山吧 关注:2,552贴子:92,416

梁山的水浒文化传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梁山的水浒文化传承

● 丁永林
(山东黄河河务局东平湖管理局公职人员、梁山县政协特邀文史研究员)
水浒文化是什么?一直有人在试图定义,至今未能形成共识。
这与文化本身含义模糊有关。
文化一词古已有之,其原始意义,在中国是“文而化之”,是“教化”,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而在西方,文化是“种植”,属于“技术”的范畴。东西融汇的结果,文化成了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未形成共识倒好,这里谈梁山的水浒文化传承,就少了些忌讳。
下面书归正传。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8-08-18 15:27回复
    “梁山县”因《水浒传》而设
    2013年11月30日,中国水浒学会第一个二级学会——安道全医学养生研究会在梁山成立,揭幕仪式由中国水浒学会梁山秘书处暨梁山县水浒研究院院长张玉生先生主持,中国水浒学会会长佘大平先生亲自前来并作重要讲话,副会长岳宗周先生宣读的中国水浒学会文件《关于在山东省梁山县成立“中国水浒学会安道权全医学养生研究会”的决定》。紧接着,12月1日,中国水浒学会成立第二个二级学会的文件《中国水浒学会关于成立书画艺术研究会的决定》下发。
    佘大平先生说,中国水浒学会在梁山设立秘书处并率先成立两个专业研究会,是由梁山在水浒文化传承中的核心地位决定的。中国水浒学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以梁山为基地是难以想象的。
    就在前几天(8月2日),央视《中国影像方志-梁山志》执导孟菲先生就梁山县名由来与《水浒传》有关向落实,并让我询问梁山县的前身“昆山县”名称由来的相关问题,因为在编写《东平湖与黄河文化》时我整理过《昆山县的由来》。
    我向孟执导介绍说,梁山一带自古属于“边去”,建立政府始于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设立的敌后政府昆山县,时间在1941年1月18日。那时,山东已被日军占领,而山东西部各地党组织响应中共中央和北方局的号召,积极恢复和发展党员,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相机建立敌后政权,军事上则是由八路军奉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陆续由晋西北东进向冀鲁豫平原主导的。1939年下半年至1940年上半年,西至范县,东至东平湖东,南到汶上和郓城,北到斑鸠店,都没有敌人,杨勇司令员指挥的梁山战斗后,敌人才在梁山安了据点。1940年麦收前后,敌人对鲁西进行了一次大扫荡。这时,鲁西行署、军区、区党委三个领导机关搬到了范县附近。8月,区党委组织了一个工作队,从行署、军区、区党委三个领导机关抽了20多人到湖西工作,任务是发动群众抗日。工作队到了湖西后活动范围是东平县七、八、九区、寿张县五区和阳谷县四区,为了便于统一领导,党内组建了一个工委。两三个月后,区党委、行署决定撤消工作队,建立县政府,管辖范围还是那五个区,并专门召开了辖区内开明士绅座谈会,酝酿县名,参加者有杨静斋、王惠轩、宋琴轩等,大家一致的意见是,梁山因《水浒传》天下闻名,应该叫梁山县。这个意见报到行署后,行署说梁山上有鬼子据点,才确定叫昆山县(因辖区有昆山)。1941年1月18日,在张博士村召开了各村村长、农会、儿童团、妇联大会,正式宣布成立了昆山县政府。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8月25日,中共昆山县委、县政府在商老庄召开县、区干部会议,宣布正式将昆山县改名为梁山县。
    其实,中国山名称“梁山”的有九处之多,并且,今重庆市梁平区原先就叫梁山县,西魏元钦二年(公元553年)置,以境内有粱山而名,新中国成立时隶属于四川省川东人民行政公署大竹专区。由于山东省设立了梁山县,同名,遂于1952年12月3日更名为梁平县(因辖区内有平坝),1997年6月由重庆市直辖。
    所以,山东省水浒文化研究会会长杜贵晨先生在他的《“梁山”考》中写道:“我国山东自古无梁山县,今山东省梁山县乃共和国初期因梁山而设,实际上也是因《水浒传》而设。在中国历史上因一部小说而设行政建置的,梁山恐怕是空前未有,也可能是后无来者的一例!”
    不仅如此,在中国水浒研究机构中,梁山水浒研究院也是唯一政府在编机构,目前级别为副县级。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8-08-18 15:34
    回复
      梁山“水浒气”的本元
      黑格尔在其《历史哲学》一书中曾指出,历史从东方开始,而东方之中又首推中国。
      山东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最早发源地之一。1981年9月18日,山东省沂源县文物普查工作者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到土门镇进行文物考察,在该镇九会村东北的骑子鞍山根,距下崖洞南约60米处,发现一块猿人头盖骨化石。同年10月27日和11月11日,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吕谔先生与山东大学、山东省文物局、山东省博物馆等单位的考古人员,对该地点的地质、地貌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查,继而又发掘出头盖骨一块、眉骨2块(包括大部分顶骨、部分枕骨和额骨)、牙齿6颗(左上侧门齿2颗,左右上第一前臼齿各1颗,左上第二前臼齿1颗,右上第二臼齿1颗)、肱骨、股骨、肋骨各一段。1982年5月21日,考古工作者继续探寻,在化石出土的第三地点,又发现猿人牙齿2颗,与首次发现的猿人牙齿属于同一个体。经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及北京大学有关教授、专家考证,确认系40—50万年前的更新世中期成年猿人的骨骼化石,现保存在山东省博物馆。与此同时,还发现了肿骨鹿、野猪、犀牛、老虎、巨河狸等10余种共生哺乳动物化石。考古学家将上述猿人化石命名为“沂源猿人”,与驰名中外的“北京猿人”处于同一时期。
      “沂源猿人”是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山东人,证明山东人的祖先早在几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在这块千山万壑、河流纵横的古老土地上,狩猎、劳作、生息、繁衍,创造了值得骄傲的远古文明。随后,“沂源猿人”的后裔们被称为“东夷人”(《齐鲁武术史话》),他们在生产和和生活过程中向四周发展,梁山一带则是他们早期迁徙之地。
      从梁山县辖区目前已发现的文化遗址看,以“青堌堆文化遗址”和“贾堌堆文化遗址”为最早。考古挖掘显示“七层”,最深层为新石噐时代晚期文化层,最浅层为先商文化层。据考古学家对挖掘出的文物分析,最深层当属于龙山文化层,但就其归属来讲,既不属于山东龙山文化,也不属于河南龙山文化,但与山东龙山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又有相同点,其自身风格又很独特,科学院定性为原始社会晚期青堌堆类型的文化遗址。
      现在看来,青堌堆文化当为循古汶水西来的东夷人和循济水东来的华夏人共同创造的文化,时间当在距今4500年到5000年间。期间,正是蚩尤率领“东夷人”出鲁中山区向华北平原发展时期。
      众所周知,华夏人是中华先民重要部分,发祥于西北黄土高原,经过长期的发展,部落不断壮大,一部分留在原地,一部分则顺着渭北高原一带缓慢地向东方迁徙。他们经渭水中下游,又沿着豫晋交界的黄河中游两岸向东发展,由此引发了黄帝、炎帝、蚩尤之间的战争(这里说的黄帝、炎帝、蚩尤,均是个人的名字,又是氏族的称号)。
      黄帝、炎帝本是“亲兄弟”,《国语·晋语四》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后来各自发展,成为华夏人的重要两支。炎帝统领着生活在渭河流域到黄河中游地区的古羌人,以农耕为生,而生活在北方以游牧为生的戎人和狄人,则奉黄帝为自己的始祖,他们代表着各自部落的利益开展活动。
      黄帝、炎帝、蚩尤之间发生的不快,首先在兄弟之间展开。
      在黄帝部落东迁黄河中下游之前,炎帝部落早已定居此地从事农耕生产。虽然那个时候华北大平原的东半部可能还是沼泽之地,但其西半部无疑是一望无际的原野,以那个时候的人口计算,人均占有的土地是相当可观的,如果黄炎两大部落集团经过友好协商,把各自生产行为限制在都能接受的地域范围内,井水不犯河水,仍然可以和睦相处。可是,炎帝部落若在风高物燥的冬春季节烧荒开地,就很难保证不误烧黄帝部落的草地蓄群,倘若黄帝部落因火灾而蒙受惨重损失,肯定会作出强烈反应。事实正是如此:“炎帝为火灾,故黄帝擒之”(《淮南子·兵略训》)。炎帝部落本以农耕为业,哪能是黄帝统领的强悍的游牧部族的对手——这就是著名的“阪泉之战”。黄帝战胜后,成了黄河中下游两岸广大地区部落联盟的共主,开始称名黄帝,而遭到重创的炎帝部落,一部分可能留在了原地,一部分则向东迁徙,并入“东夷集团”。对此,东汉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记载道:“炎帝都于陈,又徙鲁。”
      这里,是以后来的地名记述过去事:陈国为中国历史上西周至春秋时代的诸侯国,地处黄河以南,颍水中游,淮水之北,是为淮阳之地,都宛丘,位于今河南淮阳。鲁国为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都今山东曲阜,疆域主要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东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苏、安徽三省之一隅。
      在上述背景下,蚩尤率领东夷人出鲁中群山。向华北大平原开疆扩土,由于假借的是为炎帝复仇的旗号,响应者众。古书上说蚩尤一共有81个(又说72个兄弟),其实都是追随蚩尤的部落首领。在开疆扩土过程中,蚩尤与黄帝相遇并展开血战。春秋时期以来的古籍,对蚩尤与黄帝之间的这次战争记录相当丰富,战争过程则曲折而具神话色彩:蚩尤善战,“制五兵之器,变化云雾”,“作大雾,弥三日”,黄帝“九战九不胜”、“三年城不下”;黄帝“不敌”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即依靠女神“玄女”的力量方才取胜;一说黄帝借助“风后”制作的“指南车”方在大雾中辨明方向,获得胜利……
      这就是著名的“涿鹿之战”。
      关于“涿鹿”的具体位置,陈克启先生说,“一说是今河北省巨鹿南,一说是浊陆,即在河济之间为浊水所斥散漫的原野。”我倾向于为后者,原因有四:
      1、梁山一带本就地处河济之间“浊水所斥散漫的原野”;
      2、蚩尤战败被杀后“分尸”而葬以震慑蚩尤的原族人。而在梁山一带发现的蚩尤墓至少有三个:①东南境原南旺湖畔;②西南巨野北;③北境台前县城“西南三里处”。
      3、《汉书·地理志》:“蚩尤祠在(东郡寿良县)西北涑上。”这里,“东郡寿良县”即寿张县的前身,时治所在今东平县新湖乡霍家庄;涑为济之古字,即古济水,在梁山东会汶后又称大清河。
      4、“青堌堆文化”当为蚩尤战败、黄帝部落融入后,东夷人和华夏人共同创造的文化。
      就是说“东夷人”为至今发现最早的“梁山人”,蚩尤是其杰出的首领。
      古文献记载:“东夷人腰挎弓箭……粗犷勇武,仁义柔顺”,“东夷人勇武有力,是出名的武士”。黄帝战蚩尤是中国传说时代极其重要的事件,黄帝胜利后一统中原,成为华夏正统,所以典籍对蚩尤多有恶评,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蚩尤战败后被黄帝封为“兵主”,“后来天下又乱,黄帝画蚩尤的形像,威慑天下,天下都以为蚩尤不死且居黄帝之幕府,于是八方万邦皆为弭服”,这应该是对蚩尤精神的一种认可。
      蚩尤精神,或可可理解为梁山“水浒气”的本元。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8-08-18 15:35
      回复
        除了齐鲁文化这一基本特征外,梁山人身上的“水浒气”也打有明显的“兵”精神的烙印,这是由梁山的地理位置决定的。
        梁山一带地处鲁中山区与黄河淤积的华北平原的交接地带,为山东人出群山西征和中原人东征之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据《左传》记载,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66年)“冬,筑郿”,这里所谓郿,就是兵营,在梁山北。战国中期,魏国图霸,开挖鸿沟,形成了以今开封地区为中心的鸿沟水系,济水纳入其中,虽为贡道,实际还是军用为主。《左传》记载鲁成公四年(公元前287年)“冬,城郓”,郓,也是兵营,在梁山南。就是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梁山一带就设有兵营。
        秦统一中国后,国家仍是战火不断。项羽和刘邦争霸时期,梁山一带属于项羽的地盘,时“郿”称“鲁城”。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乌江自刎后,楚地全都投降了汉王刘邦,“独鲁不下”,因鲁人不相信项羽已死。“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这里说的“独鲁不下”之“鲁”,指的就是此“鲁城”。如今,“楚霸王项羽墓”仍在,位于梁山东北大王山西大王峪内。
        史料记载,梁山北3里有“吕母垞”,东3里济水上有“吕母桥”,为新莽天凤四年(公元17年)所建,时吕母起义军据此迎战欲东来拜祭泰山的王莽,使王莽终未能如愿。
        今小安山南何官屯有“安民亭”,这安民亭所在,也曾是个军营,为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官渡之战的第二年),曹操因为军粮短缺,把部队带到尚有存粮的东平“就食修整”以同黄河(据《黄河防汛志》考证,时“大致走今濮阳南,范县北,阳谷西,莘县东,茌平东,禹城西,平原东,临邑北,商河南,滨州北,利津南而入渤海”)以北袁军相持的地方。对此,《三国志·荀彧(读yù)传》有如下文字:
        建安六年(辛巳,公元201年),太祖就谷东平之安民,粮少,不足与河北相支,欲因绍新破,以其间击讨刘表。彧曰:“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兖、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馀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太祖复次于河上。
        句中之“安民”,为免于居民运谷之劳的意思,后人在此建“安民亭”以纪念之。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东晋朝廷北上进攻前燕时,曾开辟洸汶运道运送军粮,在梁山东入济水“至于东阿,以征之,临阵斩兰。”(《晋书·荀羡传》),时间在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十三年后的太和四年(公元369年),桓温再次北伐前燕,未走洸汶运道,另开了桓公沟,在大野泽北入的济水。
        据杜贵晨先生提供的资料,官军直接“寨于梁山”在五代时:
        乾宁元年二月,王及朱宣战于渔山,大败之。二年八月,又败宣于梁山。十一月又败之于钜野。(《新五代史》卷一《梁太祖本纪上》)
        庞师古,曹州南华人,初名从。以中涓从太祖,性端愿,未尝离左右。及太祖镇汴,树置戎武,始得马匹五百匹,即以师古为偏将,援陈破蔡,累有战功。及朱珍以罪诛,遂用师古为都指挥使。乃渡淮,饷军于庐寿,攻滁州,破天长,下高邮,沿淮转战,所至克捷。寻代朱友裕领军,攻下徐州,斩时溥首以献。遂移军伐兖州,入中都,寨于梁山,败朱宣之众,袭至垒下,又破朱瑾于清河。从讨汶阳,与朱瑄、朱瑾及晋将史俨儿战于故乐亭,大捷而回。(《旧五代史》卷二一《庞师古传》)
        “兵”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服从、勇武、义无返顾是也。


        IP属地:山东6楼2018-08-18 15:37
        回复
          历史上三次大规模北人南迁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宋江起义,也就没有《水浒传》这部小说,如果没有《水浒传》这部小说,也就无所谓的“水浒文化”,所以,宋江起义可视为“水浒文化”之肇始。然而,《水浒传》成书(作者)却在南方。
          这里有必要对那段不堪的历史回顾一下。
          早在东西晋之交,五胡崛起中原,晋室倾覆,司马氏余脉渡江复国于建康,偏安江南,荆、扬、江、湘、广诸州,赖以得全。北方人民不堪异族统治,相率避难以赴。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北人南迁。对此,史书记载道:
          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见《隋书·食货志》)
          自戎狄内侮,有晋东迁,中土遗氓,播徙江外,幽、并、冀、雍、兖、豫、青、徐之境,幽沦寇逆。自扶莫而裹足奉首,免身于荆、越者,百郡千城,流寓比室。(见《宋书·志序》)
          面对如此众多的南渡百姓,朝廷对相对集中者根据原籍贯而保留其政区名称,借土设官施政,统辖侨民及其后裔。这种侨置郡县广泛设立乃至成为制度,是东晋南朝地方行政建制的特殊现象,一方面说明政府对侨民的安抚,以表明政府收复失地的决心,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当时北人南渡规模之大。
          这次北人南迁历时一百多年,范围涉及黄河下游的今山东、河北、河南、甘肃、陕西、山西等地,截至刘宋少帝时期,南渡人口约90万,占当时江南人口540万的六分之一。
          第二次北人南迁发生在唐朝的安史之乱及唐末。安史之乱起,中原沦为战场,北方人民为避战乱,纷纷南迁,时“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李白《永王东巡歌》)。
          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公元742年正月—756年七月,共计15年。安史之乱就发生在天宝十四年十一月)战乱主要在河南、河北,长江下游地区由于远离战场中心,社会相对稳定,所以这次北人南迁目的地主要是长江下游,从文献记载看,首先是苏州,其次是越州和扬州。这次北人南迁在规模和数量上逊于“永嘉南渡”,迁民成分上官僚士大夫占相当比重,举族南迁的占少数。所以,这次北人南迁将北方先进技术特别是手工业技术带到江淮地区,对这一地区的文化发展和经济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
          最后一次北人大规模南迁发生在“靖康之变”和元灭南宋期间。
          随着赵构政权的的南移,北宋汴京皇族、贵族、官僚、富商、平民也纷纷追随,“威盛、隆德、汾、晋、泽、绛民皆渡河南奔,州县皆空”,南迁人数超过二百万。
          元朝建立之前,蒙、金交战频繁,当时,成吉思汗率领骑兵,在金朝境内攻城掠地,所向披靡。由于蒙古军早期采用游牧民族的战争方式,即每当攻占一城一地后,除杀戮外,还掳掠人口和牲畜、财产而去,北方人民自然闻风而逃。这段时期到底“逃”到南方多少人口,没有查到相关统计数字。这期间的北人南迁,对南方的民俗、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如北方的杂剧、诸宫调、参军戏、傀儡戏、说史等娱乐节目也得以在南方扎根。
          历史上的北人三次大规模南迁,使得东南人日益担当起社会重要角色。如隋炀帝时即启用了大批江淮人士,组成了以江淮人为主体的中枢机构;唐太宗“日与为之商榷者,皆东南儒生”;宋代以来,长江流域更成为全国人才中心。人才的取之于江南,自然对南方经济、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反馈作用,相得益彰,使得东南地区的经济、文化进一步高扬起来。相反,特别是这最后一次北方人口的大规模南迁,造成北方人口锐减,田园荒芜,农业长期凋敝,粮食严重短缺。及至元世祖在北方大地上建立元朝时,才意识到祖宗留下的后遗症的严重性,所以,他在即位诏书中说:
          “祖述变通,正在今日……虽承平未易邃臻,而饥渴所当先务。”(见《元史·世祖纪一·中统元年》)
          历史上的北人三次大规模南迁是大运河直指江南的背景,而特别是途径梁山的元代京杭运河的开通,随着江南财富源源不断地运往“异族”统治的大都北京,南渡江南的北方移民们怀古情绪也积聚日甚,到了元代中叶达到了顶峰。正是这种积聚日甚的南渡移民们“情绪”(“一肚子火气”), 产生了梁山一带南渡的移民施耐庵的《水浒传》“的本”。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8-08-18 15:39
          回复
            展望新梁山
            前几天,接受央视《中国影像方志-梁山志》执导孟菲先生采访,谈到新梁山建设时,特别让我谈下《重建“梁山泊”水系,打造北方“水城”》情况。是的,这个题目是2009年我在政协会议上的提案,正是从那时起,梁山开始了环城水系策划。
            北宋末年,宋江保据梁山起义,故成《水浒传》一书,梁山遂驰名中外,成为水浒文化核心发祥地,巨大的向心力也由此而生,给梁山带来了无限商机。开发水浒旅游产业,搭水浒台,唱经济戏,已成共识。
            想当年,宋江据梁山起义能使“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天险”“在水而不在山也”,而由于岁月更新、沧桑巨变,当年的“八百里梁山泊”早已变成了阡陌良田,加之文学作品的渲染与实际附着地的名不符实,给游人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落差和观赏性缺憾。所以,“梁山无水”一直是制约梁山水浒旅游开发的“瓶颈”,自然也成了梁山人民和历届领导倍感头痛的一块“心病”。
            我们知道,建国初期的黄河东平湖滞洪区(水库),北到黄河,西到障东堤(南金堤),南到金线岭,东到老运河西堤,总面积943平方公里,所在政区虽包括东平、梁山、汶上、郓城四县,但绝大部分区域在梁山县版图内。是经过1958年7月的那次黄河大洪水(花园口站22300秒立方米),山东省于1958年7月26日报送并经国务院批准,为保护梁山县城、减少淹没损失,从国那里向南到金线岭堤的司垓新修一大堤作为西围坝,总面积减少到632平方公里。
            正是那次黄河滞洪区的改建,梁山一带水系调整,京航大运河梁山段改道到围坝西,称“湖西排水沟”,后按运河治理,称之为“梁济运河”,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正常通航,基本成了梁山境域地表水南排入淮的水道,水系以“梁济运河”为中心调整治理,特别是滞洪区“分级运用”后,包括二级滞洪区在内的今梁山辖区,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淮河流域”。
            随着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建设,京航大运河成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输水线路,为了保证北调水的质量,沿途坡水严禁再排入运河,迫使沿途水系调整重建,这就是“南水北调截污工程”。如此,梁山境域的河流无一例外地都成了“内陆河”,客观要求必须对既有水系进行调整,自我“消化”这些水。恰巧,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防洪问题突显了出来,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政策出台,为梁山县重建“梁山泊”带来了绝好的机遇。
            然而,梁山“海绵城市”建设,是机遇,更是挑战。
            规划并实施建设的新梁山城内,有六座山,较大的有四座,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随着环城水系建设完成,环山水系的建设正在摆在梁山人民面前,每个山的山麓地带的居民面临迁出,任务艰巨,困难极大。
            没问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梁山这方英雄的水土,历代积淀的“水浒气”,养育了充满血性的梁山人——“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的这句充满激情、自信、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气魄和精神的名言,也是梁山人的写照。如今,这个“支点”是什么?政策。
            水浒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忠义。忠,就是服从大局;义,就是团结。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相信,有县委县政府的操盘,全县一盘棋,上下一条心,一个水在城中、城在水中的新梁山,很快会呈现在世人面前!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8-08-18 15:41
            回复
              请批评
              请补充


              IP属地:山东11楼2018-08-18 15:42
              回复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8-08-18 16:40
                收起回复
                  👍👍👍👍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8-08-19 17:27
                  回复
                    本札记是站在文史角度写的,想通过引入“水浒气”,把水浒文化的“起点”向前推,凸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至于水浒文化的现代解读,都在写,所以我只点到为止,给大家留下更多的选题空间。。。


                    IP属地:山东14楼2018-08-31 16:55
                    回复
                      其实,梁山旅游更上一个台阶,关键在硬件,这牵涉到新梁山城的打造,也就是县城内几个山的环山水系的建设并与环城水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可以想象,一个“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新梁山基础设施完成之日,不仅彻底解决了“天上下雨、城内看海”的尴尬局面,更会因依托“水边”顺势完善的水浒文化景点和服务设施建设,完成游客来梁山从看“景点”到“度假”的转变。


                      IP属地:山东15楼2018-08-31 17:10
                      回复
                        最近,又有新消息传来——
                        山东民用黄河水指标有剩余,下步,济宁大部要用黄河水,在梁山建容量3个亿立方米的调节水库,梁山现境域的水系随之进行大调整。整个工程体系计划在今后三年内完成。。。


                        IP属地:山东17楼2018-11-14 20:13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9-04-18 21:11
                          回复
                            7楼怎么没了?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0-04-29 05:20
                            回复
                              赞👍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0-06-28 01:2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