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吧 关注:1,707贴子:43,220

【旧作重发】玄奘大师本名考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关于玄奘大师的本名(原创)》
惟震:
现在网上关于玄奘大师的本名有好多种说法,
比如陈袆(hui),陈祎(yi),陈炜(wei),陈辉,陈纬。
而且,也有很多朋友进行了论证,比较之下争论集中在“袆(hui)”“祎(yi)”这两个字上。
较流行的有两种观点是——
1、奘,大也;祎,美也。褘,衣服也。根据古人名字相配的原理,当以“祎”为是。
大与美相承,与衣服则不同。羊大为美,是也。
祎与褘,一个为示(礻)旁,一个为衣(衤)旁,
这两个偏旁,古代常常混写,如汉碑,如敦煌写卷,其实属于错字。
唐石经把祎写作褘,就是这种现象的反映。
2、查字典可知,“袆衣,古时王后的一种祭服”,而“祎,美好(多用于人名)”。
从意义上祎字更加合理。
由于两者十分接近,袆字很可能是祎字的误写,在电脑上是五笔输入的错打。
炜字,和祎字形状也十分接近,很可能是抄错。至于辉,纬很可能是进一步以讹传讹了。
第1种观点,是把古人名、字相配的原理用错了地方:)
僧人的法号是不必配合俗名的。
比如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本名李叔同,法号演音。应该没什么联系的:)
而第2种观点,因为现代的字典说它“常用于人名”就认定是它。
这更加不对!因为现代词典里面作这种标注的字,只是说明它现在在写作和口语中已经不常用了,
只是在起名时用到。可是,隋唐朝时绝对不是这个情况:)
下面说说弟子个人的观点——
个人认为应该是“袆”此字出自《礼记》“夫人副袆”是一种服饰(或说祭服)
旁证是法师的二哥长捷法师俗名“陈素”,
“素”也是出自《礼记》“大夫素带”是白色的生绢(带)也是服饰。
这种亲兄弟间名字出自同一古籍的原则,
应该是更为有力的明证。比如苏轼,苏辙兄弟二人的名字,
就是同出自《曹刿论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而关于“祎”也不能说就是错的。
大约是其门徒避讳缺笔,给后世造成的误会:)
有很多学者关于玄奘的著作都用这个字。
另外,上面第1种观点中所说
“祎与褘,一个为示(礻)旁,一个为衣(衤)旁,这两个偏旁,古代常常混写” 也是可能的原因。
不过他认为应该是“祎”添笔为“袆”,而我认为是“袆”缺笔为“祎”。
其实如果当时是可以混用的,
如果您是刻工,是愿意费工多刻一笔,还是省力少刻一笔呢?
我是宁愿少刻一笔的:)
所以,不论是从取名的意义和出处,还是刻石刻经版的混淆方面说;
玄奘大师的本名应该就是——
陈袆(hui)!
即使用“祎(yi)”也不能说就是错的,但是一定要知道,这是文献造成的误解:)它原本应该是“袆(hui)”
阿弥陀佛!
惟震合十
回复也来参加的评论——
也来参加 - 2007-07-15 09:03
现代的字典说它“常用于人名”其实指的就是古代,因为向这种生僻字,现代人所之甚少,很少有人认得。现代的字典说它“常用于人名”是从历史上看的,其实反映了在古代古文献中的使用情况,你能举例指出隋唐朝时的非用于人名的使用情况。
我认为“袆字很可能是 祎字的误写”,是说在行书体上,两字的写法是完全一致的。可能使抄错。
你的关于出自《礼记》的观点很有启发性,不过与苏轼,苏辙兄弟二人的名字不同,素是颜色,袆是一种服饰,二者不是同类词语,并列并不合适。另一方面,夫人副袆,大夫素带,一女一男,兄妹更为合适,不比“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有高下大小之分。
关于玄奘大师的本名的问题看来还要探讨啊
惟震:
谢谢 也来参加的指教——
首先“素”不是单纯地表示白色的意义,古汉语的丰富和复杂就是如此:)
“素”的意思是“白色的生绢”。而取“素”为名,出自“大夫素带”。
这样的名字就是表示“素带”是服饰,即便以“素”是生绢来讲,与“袆”也是性质相同词语。
其实“轼”是车的部件,“辙”是轮痕。
就性质相同而言,还不如“素”“袆”更近:)
第二,关于“高下大小之分”。
“袆”本身还有“蔽膝”(古代服饰)的意思,素带束腰,副袆蔽膝,
应该是很明显的“高下大小之分”。
即使以“袆”为衣服来说,古人穿衣是衣服外面束带的。
外为上内为下周易中的卦象也是如此:)
第三,关于“祎”在古代就基本上只用于人名,这个观点弟子可以接受:)
昨天没有仔细推敲,谢谢您指正。
但这就可以断定法师本名“祎”吗?
很显然——
因为一个字大部分文献中只是用于人名,可以结论出此字“多用于人名”;
但是如果反推:因为某个字“多用于人名”,就认定历史上的人物的名字是这个字。——
这样的反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
第四,还是“袆”“祎”混用的问题,您可以认为原本应该是其中的任意一个,
不能作为认定其为某一个的依据:)
再呈如上,与君商榷:)
阿弥陀佛!
惟震合十
再复也来参加——
也来参加 - 2007-07-17 09:41
关于“素”的意思是“白色的生绢”,我确实没有注意到。
你说得很对,不过“素”的意思是“白色的生绢”代表一种材料,与袆并列仍不合适。
如果是
“带”和“袆”并列就显得更有说服力了。
我想兄弟二人的名字,一为“素”,朴素的意思。
一为“祎”,华美的意思。可能是有意的一种对比。
这在起名中也是比较常见的,比如“姜文”“姜武”
惟震:
谢谢您一再指教:)
1、关于“素”是材料,与“袆”不合,如果是“带”就更有说服力的说法,
您是在开玩笑吧?
照您这样的逻辑苏轼的弟弟就应该叫“苏轮”“辙”是痕迹和“轼”不合呀:)
2、关于“素”“祎”可能是有意的对比,也是一说。
不过您举的例子太现代了:)如果有古代的例子“就显得更有说服力了。”:)
另外就是,这相对的名字也应该是出自一部或一类古籍的。
比如白居易、白行简兄弟。一个居,一个行,
居易出自《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
行简出自《论语·雍也》“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
而《中庸》《论语》都是儒家经典,且与《大学》《孟子》并称《四书》。
而“居简而行简”句又能够将居易和行简巧妙的联系起来:)
总之,古人——特别是像玄奘大师这样的儒学世家起名字不会没有出处的,
更不会简单取意义相对的名字。
就如您所说——如果“素”取朴素的意思,
可能是出自《老》《庄》(也可能有其他典籍),
如果您能够找到相应的“祎”(出处和意思都有联系)
那么,您的观点“就显得更有说服力了。”:)
三呈如上,与君商榷:)
阿弥陀佛!
惟震合十
补记——
惟震:
原以为史料中大师名是“袆”“祎”并存的,故有如上之辩。
今天抽空遍查大师有关传记史料,
凡举其俗名者皆为“袆”,
实不知传讹其本何来?今录相关资料如下,以正视听!
《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 (唐 冥祥著)
法师讳袆。字玄奘。俗姓陈。
《京大慈恩寺释玄奘传》 (出 唐 道宣《续高僧传》)
释玄奘。本名褘。姓陈氏。
《开元释教录·释玄奘传》(唐 智升著)
沙门释玄奘。本名褘。俗姓陈氏。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30卷 (元 昙噩)
唐玄奘三藏。本名褘。姓陈氏。
《神僧传》卷第六(明成祖编)
释玄奘。本名褘。姓陈氏。
《高僧摘要》卷一(鉴拜撰 )
释玄奘。本名褘。姓陈氏。
《玄奘大师略传》(民国 道安著)
大师居季,俗名陈袆。
阿弥陀佛!
惟震合十
关于这个问题,又看到有人质疑——
http://tieba.baidu.com/f?kz=264262491
rkshw 2008-6-15 19:14
错 ~!
我认为 玄奘应该 叫 祎 yi
主要是因为 玄奘 绝对不可能 叫 祎 hui
因为,玄奘他爸,是他历史上的亲生父亲:名字叫 陈 慧 hui
总不至于,孩子他爸给儿子起的名字和他自己一样吧。
至于 同是服饰的构想,纯属画蛇添足。
谁说 弟弟叫衣服,哥哥的名字也得叫衣服了??
惟震:
就此再作说明——这位老师说的是现代汉语的读音,其实看看《说文解字》就清楚了——
袆许归切,
看看声母:许虚吕切,虚朽居切,朽许久切。声母为“x”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了。
再看韵母:归举韦切,韦字非切,非甫微切,微无非切。韵母是“uei或ui”
这样会拼出“xuei”或“xui”这是现代普通话中已经消失的古音(也许部分方言还有沿用);
而慧胡桂切“hui”这没有疑问,所以“袆”和“慧”在隋唐时不是同音字:)
阿弥陀佛!
惟震合十
本文被剽窃发表——
发现《咬文嚼字》2008年第05期
此文《玄奘俗名小考》 作者:雷炳坚
其文章二分之一以上文字,为本人此文内容。而其中对大师俗名考证的主要内容,百分之八十以上是本人的在此文中的论述:)这是否构成侵权?
本人的作品标明(原创),既然已经放在网上,就说明我没想用它换取稿费。但是这位雷老师,在一未经本人同意,二未注明本文观点出处和原作者的情况下;用以本人的考证文字为主干的文章发表获取稿费。本人认为这种做法极不妥当。
我目前觉得因为这一篇小文追究其法律责任,没有必要。所以在此做如下声明——
1、希望《咬文嚼字》杂志,发表一则说明:说明雷老师此文观点并非原创,而是来源于网络(不必说明是我)
2、希望雷老师能主动将获得的稿费退还《咬文嚼字》杂志。
希望能看到这段文字的朋友能将其转帖,让雷老师尽快看到(这应该也是他看到我的考证文字的途径)!谢谢!
阿弥陀佛!
惟震合十
关于这个问题又在如下网址http://www.cbeta.org/forum/index.php?topic=472.msg1125看到这样的说法——
對於這個現象,我們請教了蔡日新先生,底下是他的意見:
玄應與玄奘幾乎同時,唐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自西域歸來,成立譯場,玄應也參與了譯經之業。貞觀末年,奉敕撰成《一切經音義》二十五卷,世稱《玄應音義》。從玄應的《音義》特意地註明“本名褘(倚宜反,韻英云,形之美也,從衣)”來看,當時人確實是把“褘”當作“禕”看的。因此,玄奘的名諱的含義應當從“禕”,而後起的異名“褘”可以歸併到“禕”中,這樣似乎要合理一些。
惟震:
本人不知道这位蔡日新先生具体身份,想来也是有学识的前辈。但是学生还是要把自己的看法说清楚——
“從玄應的《音義》特意地註明“本名褘(倚宜反,韻英云,形之美也,從衣)”來看,當時人確實是把“褘”當作“禕”看的。”
这是想当然的看法,没有任何依据。
因为從玄應的《音義》特意地註明“本名褘(倚宜反,韻英云,形之美也,從衣)”來看,导不出蔡先生那样的结论,
必然是先有一个应该是“祎”非“袆”的成见,才会想当然得出:
當時人確實是把“褘”當作“禕”看的。这种错误结论。
從玄應的《音義》特意地註明“本名褘(倚宜反,韻英云,形之美也,從衣)”來看,
正确的推论应该是“袆”在当时是个多音多义字!
当作为服饰义时,读许归切,当作为美好义时,读倚宜反。
此其一
其二,蔡先生说:玄奘的名諱的含義應當從“禕”。还是顺承前面有成见的想当然。
要知道,对于一个多音多义字来说,其后一种义正是本意的引申义,
因袆形美而引申为美义,就是说从美这个意义上说,还是应该从“袆”而非“祎”。
其三,蔡先生说:而後起的異名“褘”可以歸併到“禕”中,這樣似乎要合理一些。
这简直就是颠倒黑白了:)
因为玄奘大师所有生平资料均载本名“袆”,而且蔡先生自己根据的例证里也明确的说“從衣”。
在这样的例证下,居然说出,“从衣”的“袆”为后起异名,应该归并到“祎”中,是打字的老师行文不慎输入颠倒了吧:)
说到这两个字出现的先后,学生倒是粗略的翻过一些资料,只是觉得与主题关系不大未写出来罢了:)
蔡先生如果有空闲可以看看《辞源》之类的工具书,“袆”字最早出自周朝周公所著的《周礼》。
而“祎”字最早出现在南朝 梁 萧统 编选的《文选》中张衡的《东京赋》
“汉帝之德,侯其祎而”三国 吴 薛综 注“祎,美也”谁先谁后,不言而喻。
即便是《文选》中这篇汉代张衡的文章也不说明汉代就有“祎”这个字了,
因为差不多同时代的两部字书——
《说文解字》上面有“袆”无“祎”,《尔雅》里也是如此,但是已经是有了服饰和美好两个意思了。
(现代出版的《尔雅》将美好义的字写为“祎”)
而薛综的注也说明张衡文中,原本也应该是“袆”字,因为有两个意义,才需要专门注出来。
从这个角度说,“祎”反而是为了将美好义从“袆”字上分离出来,才后起的字。
旁证就是有的资料显示(清)毕沅撰《经典文字辨证书》“祎”其实就是“袆”的俗体字,
单为表达“袆”字的美好义时可写成“祎”。
这样的话,作为学术研究来说就更应该回归“正字”“袆”才是!
学生冒昧置辩,区区小学原不应劳先生之神,然信口开河,终为不妥!
阿弥陀佛!惟震合十


1楼2018-08-23 19:56回复
    细细读完全文,被楼主的学识惊到了!
    看来玄奘大师的名,真的以“袆”较妥!
    “大夫素带”,“夫人副袆”是个非常有说服力的证据!
    非常想和楼主就大师的相关知识做进一步的交流,请问可以吗?
    我的企鹅号是:九六9一九五八一七
    欢迎楼主常来玄奘吧,多发这些有深度,有思辨的好文章!!!


    IP属地:云南2楼2018-08-23 20:39
    回复
      也不一定要是和玄奘大师有关的文章,只要是和佛学有关的文章,都非常欢迎楼主在玄奘吧里发表!
      先在此多谢啦!


      IP属地:云南3楼2018-08-23 20:55
      收起回复
        这样的好文章要顶起来!


        IP属地:云南4楼2018-08-23 21:55
        收起回复
          这种情况在古代非常普遍,为尊者讳,缺笔是最常用的方法。所以大师的俗名被缺一点,成了祎。


          IP属地:云南7楼2018-08-27 20:20
          回复
            请联系上下文理解,不要断章取义。我这段话针对的是前面所说的“这两个偏旁,古代常常混写,如汉碑,如敦煌写卷,其实属于错字。唐石经把祎写作褘,就是这种现象的反映。”这个观点是说唐石经将祎字错刻成袆。而唐石经刻的是儒家经典,里面并没有您所说的避讳的问题。谢谢!


            11楼2018-08-29 20:12
            收起回复
              另外,多说一句——“唐石经把祎写作褘”——唐石经是朝廷组织刻制的传世圣典,这里面怎么可能出现这样低级的错别字问题呢?“唐石经把祎写作褘”由此也可反证,祎字正是袆字的俗体字,所以在比较正式的文件中它是要回归正体字“袆”的。


              13楼2018-08-29 20:19
              回复
                另外,再重申一下:
                遍查大师有关传记史料,
                凡举其俗名者皆为“袆”,
                实不知传讹其本何来?今录相关资料如下,以正视听!
                《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 (唐 冥祥著)
                法师讳袆。字玄奘。俗姓陈。
                《唐京师大慈恩寺释玄奘传》 (出 唐 道宣《续高僧传》)
                释玄奘。本名褘。姓陈氏。
                《开元释教录·释玄奘传》(唐 智升著)
                沙门释玄奘。本名褘。俗姓陈氏。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30卷 (元 昙噩)
                唐玄奘三藏。本名褘。姓陈氏。
                《神僧传》卷第六(明成祖编)
                释玄奘。本名褘。姓陈氏。
                《高僧摘要》卷一(鉴拜撰 )
                释玄奘。本名褘。姓陈氏。
                《玄奘大师略传》(民国 道安著)
                大师居季,俗名陈袆。
                到目前为止,所有主张应该为“祎”字的人,我未见一人举出任何过硬的历史文献。更可笑的是,百度的“玄奘”条目标注法师本名“陈祎((yī))”而在参考资料,第六条注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和《续高僧传·玄奘传》:玄奘俗姓陈名祎,自幼备通经典,爱古尚贤。年十三,依兄长捷出家于洛。”这句话根本就不是《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原文,是从这两篇中,在加上《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里的话拼凑出来的。而这三篇文献,只有《续高僧传·玄奘传》提到法师的本名,其他两篇均未提及。而前面我已经引过了——《唐京师大慈恩寺释玄奘传》 (出 唐 道宣《续高僧传》)“释玄奘。本名褘。姓陈氏。”原文用的是“袆”。


                14楼2018-08-29 20:49
                收起回复
                  原来如此。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8-09-19 20:06
                  回复
                    支持楼主的观点,袆才是大师的俗家名。


                    IP属地:云南16楼2018-09-20 20:52
                    回复
                      好帖子继续顶起来!


                      IP属地:云南17楼2018-09-22 16:00
                      回复
                        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顶礼玄奘大师!


                        IP属地:云南18楼2018-09-25 20:55
                        回复
                          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顶礼玄奘大师!


                          IP属地:云南19楼2018-09-26 21:50
                          回复
                            期盼楼主其他的好帖子。


                            IP属地:云南20楼2018-09-28 21:29
                            回复


                              IP属地:云南21楼2018-10-08 20: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