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吧 关注:95,705贴子:1,342,046

关于气功修炼的一点个人体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人是通过东方睡功听录音,身心一体,感受到传统气功的内涵的,后来看到刚好又在网盘得到刘南大师留下的资料,历代丹经,其中有黄元吉注的道德经真义,深有体会,特贴出如下:
。。。
学人下手之初,别无他术,惟有一心端坐,万念悉捐,垂帘观照。心之下,肾之上,仿佛有个虚无窟子。神神相照,息息常归,任其一往一来,但以神气两者凝注中宫为主。不倾刻间,神气打成一片矣。于是听其混混沌沌,不起一明觉心。久之恍恍惚惚,入于无何有之乡焉。斯时也,不知神之入气,气之归神,浑然一无人无我、何地何天景象,而又非昏聩也——若使昏聩,适成枯木死灰。修士至此,当灭动心,不灭照心。惟是智而若愚,慧而不用。于无知无觉之际,忽然一觉而动,即太极开基。须知此一觉中,自自然然,不由感附,才是我本来真觉。
道家为之玄关妙窍,只在一呼一吸之间。其吸而入也,则为阴、为静、为无;其呼而出也,则为阳、为动、为有。即此一息之微,亦有妙窍。人欲修成正觉,惟此一觉而动之时,有个实实在在、的的确确、无念虑、无渣滓一个本来人在。故曰天地有此一觉而生万万物,人有此一觉而结金丹。但此一觉如电光石火,当前则是,转眼即非,所争只毫厘间耳。学者务于平时审得清,临机方把得住。古来大觉如来,亦无非此一觉积累而成也。
修士兴工,不从无欲有欲、观妙观窍下手,又从何处以为本乎?虽然,无与有、妙与窍,无非阴静阳动,一气判为二气,二气仍归一气而已矣。以其静久而动,无中生有,名为一阳生、活子时;以其动极复静,有又还无,名曰复命归根。要皆一太极所判之阴阳也。两者虽异名,而实同出一源——太上为之一玄。玄者,深远之谓也。学者欲得玄道,必静之又静,定而又定,其中浑然无事,是为无欲观妙。此一玄也。及气机一动,虽有知,却又不生一知之见;虽有动,却又不存一动之想。有一心,无二念,是为有欲观窍。此又一玄也。至于玄之又玄,实为归根之所,非众妙之门而何?所惜者,凡人有此妙窍,不知直养,是以旋开旋闭,不至耗尽而不已。至人于玄关窍开时,一眼觑定,一手拿定,操存涵养,不使须臾或离,所以直造无上根源,而成大觉金仙。
下手工夫,在玄关一窍。太上首章即将无名有名、观妙观窍指出,足见修道之要,除此一个玄关窍,余无可进步也。故开头四句,说大道根源,实属无形无状,不可思议穷究。惟天地未开之初,混混沌沌,无可端倪,即如人直养于静时也。天地忽辟之际,静极而动,一觉而醒,即人侦气于动,为炼丹之始基。第此转眼之间,非有智珠慧剑,不能得也。要之,念头起处为玄牝,实为开天辟地之端。自古神仙,无不由此一觉而动之机造成。又曰无欲观妙,有欲观窍,两者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故同出而异名。凡有形象者,可得而思量度卜,若此妙窍,无而有,有而无,实不可以方所名状。纵舌如悬河,亦不能道其一字,所以谓之玄玄。学者亦不有视为杳冥,毫不穷究一个实际下落。果于此寻出的的确确处,在人视为恍惚,在我实有把凭。久之著手生春,头头是道矣。
。。。。所以,练气基本就这么回事,但实际当然没这么简单,毕竟听录音也好,看道经也好,虽然本人能直接无障碍直接阅读文言,但还有个问题就是要慢慢放下一些妄念,经常返观内照。
然后就接着看到了黄元吉的《乐育堂语录》,《道门语要》,以及张三丰的《太极内功》。。。
但说实在的,即使懂得这些道理,常人的欲望总是无穷无尽,难以把持。。。。所以后来又把父母以爱护为名义的控制人生抛开,看开这一点,一个人租了个房间几个月慢慢修行。
然后更大的契机在于认真学了陈氏太极拳,因为现代人欲望多,所以练太极拳的动功能有效让人达到身轻体快,灵感如泉。。。一旦掌握手上的稍节领劲,气感多了,打坐时返观内照,把一些若有若无,不带目的性的意念注入到腿脚,才可以保证单盘腿脚一片清凉,进而身心舒畅,气定神闲,然后渐渐定力增加,久坐必有禅,。
。。。。到此为止,本人觉得,以后打坐能有不少收获,会日积日深,应该可以真正筑基,无量天尊


1楼2018-09-04 18:19回复
    注意,参同,悟真那些,确实太玄奥,比喻太深,以本人的文言文功底阅读无障碍,看起来都是云里雾里,所以看黄元吉的比较实用


    2楼2018-09-04 18:21
    回复
      实修贴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9-04 19:12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9-04 19:17
        收起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8-09-04 21:01
          回复
            这中间最关键的还是佛家说的,“万恶淫为首”,需要慢慢看淡,即使对着很性感的女人,也很少起波澜,有一定定力,才好渐入佳境,行持到恰到好处,稍有欲念水火就烛了,(修炼之要,务要水清火白,水何在?肾中之情,然情有妄情,有真情,二者不明,丹必不就。。。。火何在?心中之性,然性有真性,有妄性,苟妄性不除。。。)这些修炼的文字看多了能背得出来为最好,能时时酝酿,回味,会体会更真的东西,但下手的时候,却又要忘却这些,毕竟文字只是文字,不是事物本来的道理。。。各位道友如有兴趣可多看看黄元吉的《道门语要》、《乐育堂语录》,以及《丹道十讲》--戈国龙这样的书。


            7楼2018-09-04 23:35
            收起回复
              现在的人一是容易得到典籍不珍惜----书非借不能读。二是娱乐性的东西太多,容易带跑人的思想。最后就是直接阅读文言的能力减退,看译文就好比婴儿仰息他人,译文还不一定是正确的,


              8楼2018-09-04 23:59
              回复
                好帖,有见解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09-05 08:16
                回复
                  《黄元吉先生道奥精要》序
                  黄元吉先生曰:命功虽在性中,然脱胎成圣以至百千万亿化身,亘古亘今,盖天盖地,此中别有一层工夫。若依后儒说来,只一尽性而已,此外别无学问。独不思
                  《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乎?明明分出三层工夫,不是说尽了性即可至命。若说尽了性学,就不需用命功,孔子当日又何必说“以至于命”四字?此可知尽性之后,明明有将性立命之工在。其工为何?语
                  云:“性可由悟而得,命必待人而传。”非不授也,良以世人多贪命宝,不尽力于性命伦常,则大本未立,欲求神仙之证难矣。且即成神仙,那天上美景比人间更 甚,性地未定,见财则起贪心,见色则生淫意,还不是终堕于地狱之中,犹虚空起九层之台,不可得也。况人性学未至,一片私心所炼之精气神皆是后天污浊之物, 不惟无益,且必邪火焚身。是以仙家不肯轻泄于人,必其人三千功、八百行圆满,然后与之谈玄说法。又况前世今生孰无过愆,孰无冤怨?不多多立功立德,则孽债难消,于中阻挠必多。当此阻挠来前,不知者反谓吾道非正、故有天神谴罚,因而阻后来修士之路不少。是以吾之教人,必先修功德而后授以口诀也。《乐育堂语录卷五一》。今依先生此篇之旨对其所著《乐育堂语
                  录》、《道德经讲义》二书进行辑录,以穷理、尽性、
                  至命三篇以尽其绝学之要,是为序


                  10楼2018-09-06 04:43
                  回复
                    而乐育堂语录中黄先生明确说明自己当年学道前亦已娶妻生子(吾师当年学道,还不是家人父子夫妻羁绊萦 回,不能一时斩断。常将日月已逝一想,不由人不著 忙,于是割不断的亦且割去,因而一心一德,得成金玉之丹。使当时因因循循,今日不丢,明日不舍,日夜为儿孙打算,那知无常一到,欲再留世上以为修炼之学, 万不能矣。),因感人生短促因而出家访道(子规日夜费婆娑,不转年华可奈何;春去秋来如逝水,勿将岁月自蹉跎。又曰一瓶一钵作生涯,踏破乾坤不为家。玉笛吹开千里月,瑶笙度去万重霞。)。


                    15楼2018-09-06 05:10
                    回复
                      考元代黄元吉(1271~1355)为元代净明道士。字希 文。在净明道系谱中称净明嗣教、旌阳三传。出身豫章丰城(今属江西)望族。十二岁入西山玉隆万寿宫师事清逸堂朱尊师,朱尊师死后,又得朱师王月航之教。王卒,复得刘玉器重。黄元吉事刘如父,刘玉临终前嘱其嗣教,乃于西山择地立玉真、隐真、洞真三坛以授弟 子;其十二岁既入西山出家拜朱尊师,后又拜刘玉为师广传净明道法,


                      16楼2018-09-06 05:12
                      回复
                        那么黄先生自出家访道后来又在四川富顺乐育堂传道这段时间应介定在何时,据我个人的推测应在清道光至光绪十年之间(道德经讲义光绪十年孟冬月谷旦元吉黄裳自序)。黄祖之传承有两说,
                        其一清嘉庆至咸丰年间在四川地区传道的有西派祖师李涵虚真人融文始少阳两派真传于一身师事张三丰和吕纯阳二祖创大江西派,而黄先生访道正当其时,在乐育堂语录中黄先生亦尊张吕二人为祖师(如吕祖四十而遇钟离,五十而得闻至道;张祖六十而始抛家访道,七十而得火龙授诀。以此观之,只怕不肯一心向道,那怕年纪之已老耶!),在道门语要之后亦有李真人之名,可见与李真人亦甚有渊源,从丹法上看黄先生有许多学说亦在发扬李真人之说,学者可将道德经讲义与东来正义, 乐育堂语录与道窍谈、三车秘旨、后天串述、九层炼 心、收心法诸文对参或有许多承继和发明之处;而尤以
                        李真人重编之《张三丰全集》中玄机直讲、道言浅说二篇与黄先生二书所述丹法若合符节,因此从时间、地 点、丹法三方面看黄先生极有可能从学于李涵虚真人, 或谓黄先生读过李真人诸书而引用其说发明宗旨亦有可能。
                        其二,至近代陈撄宁先生亦十分推崇黄先生玄关绝学, 并引为私淑,认为黄先生宗承陈抟、邵康节一脉,得儒家易道真传之山林隐逸之士,为非南非北派,又说希夷派要旨在心息相依、守中抱一,可谓独具慧眼。考希夷先生曾师事麻衣道者得受易道之传,又从何昌一道长学锁鼻术,即后世所谓的胎息之术;希夷先生融会儒道两家真传于一身,首创无极图和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此二图包含了易道修养之全旨,由其弟子种放传与穆修, 穆修传与康节而大显于世;尤以其太极阴阳说与观空二篇独契修养之妙键,而黄先生亦能宗承其说而发挥之, 学者细参可知。而在乐育堂语录弟子眉批中有二说亦可作为此派之参考,其曰:不识不知,我文祖之内功也, 在纯亦不已;又曰:须要口对口,窍对窍,惟城效我天祖之空空德、定定慧,乃惟有清清气明明光。眉批中所谓文祖为得易道真传之周文王,此可参见于〈诗〉大雅文王之什皇矣篇中,帝谓文王曰:不识不知,顺帝之 则。而批中所引天祖之句不可考,望知者告之,其中天祖我臆测是否为南宋忠臣文天祥,其堪称儒家之典范, 有〈正气歌〉传世,深得浩然之旨,并得大光明法而蝉脱,或亦为儒家之仙乎?并且黄先生在乐育堂语录中亦提及文文山、金正声等烈士之名,并在论阳生之道中 说,又如忠臣烈士,惟义是从,设有祸起非常,愿捐躯以殉难。此真正阳生也,不然,何以百折不回若是耶?


                        17楼2018-09-06 05:12
                        回复
                          另外,黄先生亦曾受到〈性命圭旨〉、〈唱道真言〉、〈伍柳仙宗〉诸家学说之影响,而又能熟读诸书独契于心。黄先生昔日教人,理与诀并重,不拘一法, 因材施教,可谓宗述诸家,别具一格。台湾洪硕峰先生亦认为〈性命圭旨〉是黄氏丹道学术思想结构程序等等的最高且极至的指导原则与依据,可谓顶门开只眼之巨匠。以上诸说皆我一隅之见,难免贻笑于大方,若有不当之处,敬清高贤斧正,是为幸。


                          18楼2018-09-06 05:13
                          回复
                            一、穷理篇
                            1、太极妙理
                            太空之所以生生不已,直至亿万年而不灭者,非果空而不实也,中有至诚之神主宰其中,复有流行之气运用于外,而太空浑浑沦沦,初不知有神,亦不知有气,并不知为空,只自顺其气化流行、盈虚消长、与时偕行之 常。故曰“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夫所谓物者何?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也。惟其如此,所以生化不测,变化无穷,悠久无疆也。又曰:一个太空,浩浩荡荡,团团栾栾,分之无可分,合之无可合;寂然不动之神,具感而遂通之妙;感而遂通之际,寓寂然不动之神。故无物无感,觉性不灭,有物有感,觉性不生。夫以其生灭在物,而太空无生灭也。若太空有生灭,亦太空有断续时也。且太空之为空,无声无臭,又从何而生灭哉?人亦太空之所生,何以独有生死,而不得上同于太空乎?盖受生之初,其主宰之神、流行之气,原自浑沦磅礴,不识不知,婴孩之所以日长也。迨至成人而 后,知识日开,私欲日起,又以物欲之乘,情伪之感, 憧憧往来,朋从尔思,是以人心之空直为物欲所塞,而与太空之空不相似焉。人欲成不生不灭之神,与太空同无终始,可不虚其心、恬其神,而仍恃血气流行之气可
                            乎?(乐育堂语录卷一九)


                            19楼2018-09-06 05:13
                            回复
                              天地生生之道,不过一阴一阳往来迭运、氤氲无间而 已。然此皆后起之物也,若论其原,只是无极太极,浑浑沦沦,浩浩渊渊,无可测识,无可名状焉。惟静极而动,阴阳兆象,造化分形,而阳之升于上者为天,阴之降于下者为地,天地定位,人物得其理者成性,得其气者成命,而太极不因之有损焉。即天地未兆、人物未生以前,而太极浑沦无际,亦不因之有增焉。夫太极,理也,无可端倪者也,而实为天地万物之主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此言两仪之发端,无不自太极而来。当其动而为阳,是气机之蓄极必泄,非太极之有动也,其动也,其气之屈而伸也;及静而为太极,是气机之归根返本,非太极之有静也,其静也,亦其气之伸而屈也。要之,气机有动静,而太极无动静。尔学人务须明得这个源头,始不堕于形气之私。其在人身,父母未生以前,则虚无而已,此时有何动静?即太极也。然虽无动无静,而动静之机无不包孕于虚无之内,故先儒谓“理可统气”者,此也。及气机一动,落在人身,而太极判矣,阴阳分矣,五官百骸从此始矣。一阴一阳,往来升降,皆离太极之理不得,若无此理,则亦块然蠢物耳。生等既明修炼要采阴阳之气机以为长生之药物,尤要得太极之浑沦才是神仙之根本,二者不容偏废
                              也。(乐育堂语录卷一二十九)
                              夫道,即太极也。心,犹阴阳也。精神魂魄意,犹五行也。此道悬于太空,未落人身,无极太极之理,阴阳五行之精,浑浑沦沦,浩浩荡荡,团聚一区,有何五行, 有何阴阳,究有何太极哉?总之一空而已,一真空而 已。当一感而动,一触而起,又至奇至妙至灵至神,而化生万物于不尽,极奇尽变以无穷也。迨至落于人身,
                              已成血肉之躯,气质之变,物欲之染,五行非其真,二气非其故,即太极亦锢蔽而不见矣。修道岂有他哉?不过教人去其本无之污,以还固有之良已耳。(乐育堂语录卷三十)


                              20楼2018-09-06 05: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