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吧 关注:123,140贴子:1,214,367

【十月读书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开此贴的目的,是让大家有个打卡交流的地方,用以督促自己,诸君可以:拍照、摘抄、语音朗读等方式进行打卡。
我们每月都会有推荐书籍,诸君亦可酌情选读。
本月推荐:乐府诗集
汉乐府民歌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艺术上刚健清新,其五言、七言和杂言的诗歌形式,是文人五七言诗歌的先声,是中国诗歌史上宝贵的财富。
在现存的诗歌总集中﹐《乐府诗集》是成书较早﹐收集历代各种乐府诗最为完备的一部重要书籍。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9-27 13:24回复
    支持_(:з」∠)_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09-27 13:51
    收起回复
      平实畅达、风格不一的《国语》
      _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共21卷,243则故实,其中尚有一些虚构和想象的成分。以记言为主,但也注重写人,不同程度地揭示了当时形形色色的政治人物的精神面貌,刻画了一些性格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如重耳之故事,比《左传》之文更为具体更富情趣,人物性格特征更为鲜明)
      《国语》于记言中展现故事情节,于情节中糅合虚构与想象,再加上一些幽默风趣、引人入胜的小故事穿插记述,体现了它在情节构思上的艺术创新。(这不仅是《尚书》《春秋》所无,也是《左传》有所不及的。)
      _
      《尚书》多载训诫之文,《春秋》多寓褒贬之言,《左传》多叙列国之事,《国语》则多记教诲之语。(《国语》显然按照某种明确的说教意图对史实作过一番选择,其所记者,大都是能从中引出某种教训的言谈和事件。其思想内容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重民”“尚礼”“崇德”,基本上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倾向。)
      _
      《国语》旨在说教,其所记载,往往不忘从中引出某种教训,而教训要从史事中自然引出,故其记言叙事,无论文章长短,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节因果等交代得明白清楚、井然有序。——【这是散文艺术的一大进步,标志着史家之文的新发展】
      _
      通俗自然,富于生活气息:《国语》的语言平实自然,明白流畅,既与《尚书》的“诘屈聱牙”大不相同,也有别于《春秋》的含蓄凝练和《左传》的委婉典美。(用词并不生涩,句式比较接近口语,大量虚词的出现和使用)
      _
      文章风格并不统一:
      《国语》由八国史事汇编而成,并非出自一人之手。(旧传《国语》与《左传》均为春秋时左丘明作,其实《国语》主要来源于各国史官的记述,并非出自一人一时一地。大约成书在战国初年或稍后,由熟悉历史掌故的人,将各国史料排比润色,编纂成书。)
      《周语》《鲁语》颇重文辞,较为典雅,风格近于《左传》。
      《晋语》多记谋略,事胜于辞而不乏幽默风趣之笔。
      《楚语》讲究修饰,文章亦较有气势。
      《吴语》《越语》文笔别具一格,精彩动人。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9-27 13:56
      回复
        打卡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9-27 17:40
        回复
          打个卡,诗经好看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09-27 17:48
          回复
            典美博奥、委婉含蓄——《左传》
            _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优秀的散文典范。(原名《左氏春秋》,汉儒始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_
            “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_
            “情韵并美,文采照耀”——刘大櫆《论文偶记》
            “众美兼擅”——刘熙载《艺概·文概》
            “实圣文之羽融,记籍之冠冕”——刘勰《文心雕龙·史传》
            “不遵古法,言之与事,同在《传》中。然而言事相兼,烦省合理,故使读者寻绎不倦,览讽忘疲。”——刘知几《史通·载言》
            _
            其叙事:创造性地运用了不少出色的艺术手法,使其叙事 文约事丰,精妙优美,达到了微而显、婉而辩、精而腴、简而奥的辩证统一。
            ——《左传》散文最突出的成就是长于叙事,其主要特点是简洁生动,工巧严谨。
            _
            《左传》特别擅于描写战争,这是它高超的叙事艺术的集中体现。《左传》之写战争,结构完整,情节精彩,运笔灵活,并不局限于正面的战斗场面描写,而能着眼于战争的前后左右;重在描述战争的来龙去脉和胜败的内外因素,以历史家的卓越识见,揭示其前因后果、经验教训,因而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并且还以简练形象之笔,描写战争中的人物和事件,绘声绘色。
            _
            《左传》散文艺术的另一突出成就是善于写人。(《左传》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并非自觉描写人物,但毕竟涉及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全书有姓名可稽者,几近三千之众。其中形象较为鲜明、具有一定个性者为数不少。作者通过一系列政治、军事、外交活动的描述,刻画了许多各具性格特征的动人形象。)
            _
            《左传》散文艺术的又一突出成就是工于记言。
            “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大夫、行人,尤重词命。语微婉而多切,言流靡而不淫”——刘知几《史通·言语》
            “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刘知几《史通·申左》
            (外交辞令经《左传》采录后精心提炼,都已成为千古传颂的美文。)
            _
            小结
            就散文艺术而论,《左传》确已趋于成熟、完善,无论叙事、写人、记言,都有不少新成就,达到其时最高水平。因而刘勰称之为“实圣文之羽融,记籍之冠冕”(《文心雕龙·史传》),后世作家往往视为典范,奉为圭臬。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09-28 08:29
            回复
              不……不读书,我不要读书。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8-10-01 10:38
              回复
                打卡第二天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10-01 12:33
                回复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8-10-02 00:01
                  回复
                    《李夫人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悼亡赋,在辞赋题材方面具有开拓意义。
                    今存武帝之前的悼亡文学,有《诗经》的《邶风·绿衣》和《唐风·葛生》,但皆以诗歌形式出现。而文学史上的第一篇悼亡赋,则非《李夫人赋》莫属。马积高认为此赋乱辞一段“写得颇亲切,为后世悼亡之作所祖”。
                    其实,《李夫人赋》不仅仅在写作手法上“为后世悼亡之作所祖”,更在悼亡赋题材上有开拓之功。汉武帝《李夫人赋》之后,悼亡赋继作不断。如曹丕《悼天赋》、曹植《思子赋》、王粲《伤天赋》《思友赋》、曹髦《伤魂赋》、潘岳《悼亡赋》、南朝宋武帝刘裕《拟汉武帝李夫人赋》、江淹《伤爱子赋》《伤友人赋》、宋人李处权《悼亡赋》等,皆属此类。众多悼亡赋作的出现,使悼亡成了中国古代辞赋的一大重要题材。
                    _
                      其二,《李夫人赋》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悼亡文学提供了借鉴。一是《李夫人赋》以“桂枝落而销亡”比喻李夫人之死,这一手法为后世悼亡诗赋所因袭。如,潘岳《悼亡赋》“含芬华之芳烈,翩零落而从风”、刘裕《拟汉武帝李夫人赋》“念桂枝之秋霣,惜瑶华之春翦”、梁简文帝《伤美人诗》“香烧日有歇,花落无还时”、阴铿《和樊晋陵伤妾诗》“画梁朝日尽,芳树落花辞”、李处权《悼亡赋》“信尤物之易毁兮,审奇花之早落”,等等,这些都是以花落喻妻、妾的死亡,是对《李夫人赋》中以“桂枝落”喻李夫人死的承袭。二是《李夫人赋》以幻觉抒哀情,将心理幻境与眼前实景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悼亡诗赋所继承。在《李夫人赋》之前,《邶风·绿衣》悼亡,主要通过睹物伤人,表现作者哀思;《唐风·葛生》悼亡,在睹物伤人的同时,对亡人坟茔的凄惨景象进行描写,以抒写作者“予美亡此,谁与独处”的悲伤。而《李夫人赋》悼亡,则充分利用辞赋长于铺陈的优势,展现了汉武帝伤悼李夫人时产生的种种幻境,以此表达心中的无尽感伤。在描写心理幻境的同时,《李夫人赋》还在乱辞中描写了伤悼李夫人的眼前实景,进一步写出了对亡妃的无限悲思。这虚实相间的抒情方式,使全赋在哀伤百转的同时,充满着神奇和迷幻。《李夫人赋》的这一艺术独创,为后世同类题材文学所接受。如潘岳《悼亡赋》:“神飘忽而不反,形安得而久安?袭时服于遗质,表铅华于余颜。……延尔族兮临后庭,人空室兮望灵座,帷飘飘兮灯荧荧。灯荧荧兮如故,帷飘飘兮若存,物未改兮人已化,馈生尘兮酒停樽”,想象亡妻灵魂的飘忽不返及其妆扮,并将这一心理幻境与“空室”、“人已化”的眼前实境结合起来,表达了不尽悼念之情。又如江总《奉和东宫经故妃旧殿诗》“犹忆窥窗处,还如解佩时。苔生无意早,燕入有言迟。若令归就月,照见不须疑”,李处权《悼亡赋》“悄空闺之岑寂兮,想音容于冥漠。……把怀平生之好合兮,竟缱绻而难舍。觊魂梦之可接兮,睇长松于广野。虽涸流以濡翰兮,浩予悲之莫写”,都是将眼前实景与心理幻境结合起来抒写对亡人的思念。这些,都可以看出《李夫人赋》对后世悼亡诗赋艺术手法的深远影响。
                    _
                      其三,《李夫人赋》是汉代抒情赋作的先导。在《李夫人赋》之前,骚体辞赋已成为汉人抒情的主要文体,但大多是在代屈原立言之际表达个人的不遇情怀。如贾谊的《吊屈原赋》《惜逝》、严忌的《哀时命》等,情感虽挚,但终隔一层。而《李夫人赋》虽为骚体,但直抒作者在李夫人死后的内心感受,这种抒情手法不仅较借代古人立言来抒情要自然亲切得多,而且开启了汉代抒情赋作的先河。这种情感的直接抒发,是对《诗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精神的继承,也是对屈骚“发愤以抒情”传统的弘扬。《李夫人赋》之后,虽代屈原立言的拟骚赋仍有继作,但抒情赋作至东汉已逐渐蔚为大观,特别是汉末魏晋的伤悼赋,基本上都是直抒胸臆的赋作,这是《李夫人赋》导夫先路的结果。
                    _
                      其四,《李夫人赋》为魏晋时代人生命意识的普遍觉醒开了先河。汉武帝《李夫人赋》在沉痛伤悼李夫人的同时,体现出对生命易逝的思考。这与汉武帝的世界观变化有关,据《史记·封禅书》和《汉书》之《武帝纪》《郊祀志》等记载,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得了一场大病之后,深感到生命的脆弱,从此逐渐沉迷于神仙。这种变化同样体现在他的《秋风辞》和《李夫人歌》中。在这里,对功业的孜孜以求已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是对生命的思索与追问、对生命存在的珍视与爱恋。汉武帝的这类作品,与同时代出现的《战城南》、乌孙公主的《悲愁歌》等作品一道,透露出汉代文学创作的嬗变:从一味地歌功颂德、润色鸿业的主题逐步转向抒写真情、思考生命的主题。这种看似转向颓唐的文学风尚变化,实际上体现了西汉人个体生命意识的逐渐觉醒,为魏晋时代人生命意识的普遍觉醒开了先河,其意义之重大,值得后人在研究西汉文学时给予充分重视。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8-10-03 02:12
                    回复
                      1.由于汉末士大夫饱经党锢之祸,藏隐在门第,而没有门第可躲藏的寒士,则心情大变,无心关怀政治,遂创出一类作品:专注于人生的悲欢离合,社会日常琐事;谈富贵功名者少,论儿女私情者多。这类作品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
                      2.《古诗十九首》最早收录于萧统《文选》
                      3.曹操的《短歌行》歌咏渴慕贤才的政治怀抱,以兴会为宗,点化《诗经》妙语,且善于写景,创造了一个光风霁月的境界,与思想内容高度契合。
                      4.“此应自比黄雀,望救于人,语悲而调爽;或亦有感于亲友之蒙难,心伤莫救”,这段话形容的是曹植的《野田黄雀行》
                      5.王粲的《七哀诗》记董卓部将李傕、郭氾作乱长安,人民流离失所的情形,其中一句可与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参读。
                      6.蔡琰的《悲愤诗》是一首自传体五言长篇,记录了汉末大动乱中诗人独特的悲惨遭遇,也写出了人民共同的苦难,具有史事的性质和悲剧的色彩。作者站在受害者的特殊角度,就战争对妇女人权的践踏的揭露,力透纸背。题目作者。
                      7.阮籍《咏怀》82首是集中表现诗人内心寂寞痛苦和愤懑的一组诗。表现了找不到人生位置和归宿而歧路彷徨的人生苦闷,委婉讽刺曹氏集团的腐败,间接揭露司马氏集团的虚伪和残暴。作者是曹植以后在五言诗的创作上取得突出成就的诗人,这组诗还开辟了文人抒情诗的一个专题。
                      8.刘琨《扶风歌》,一首持危扶颠的壮士之诗,本可以写的豪情满纸慷慨激昂,却采取了一种低调的写法,突出的是行军中的种种凄凉感伤而忧惧的心情,展示的是普通的人情,与曹操《苦寒行》十分相近,表现出“英雄失路,万绪悲凉”“随笔倾吐,哀音无次”的特色。
                      9.“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形容的是陶渊明的诗文
                      10.萧统“白璧微瑕”说的是谁的哪部作品?苏轼评价为:好色而不淫,合乎风骚之旨。
                      答案:陶渊明《闲情赋》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8-10-03 02:17
                      回复
                        11.今存较为成熟的文人七言诗,比较完整,没有句末的语词。题目作者
                        答案:曹丕《燕歌行》
                        12.元好问论诗绝句中的“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是对谁的评价
                        答案:陶渊明
                        13.与齐梁划清界限,批评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出追踪《风》《雅》汉魏,讲求风骨兴寄,标榜建安作者和正始诗人的是:
                        答案:陈子昂
                        14.“淡到看不见诗了”,“语淡而味终不薄”,“冲淡中有壮逸之气”形容的是谁的诗?
                        答案:孟浩然
                        15.他的诗歌同时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和禅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位诗人是?
                        答案:王维
                        16.此诗可推为盛唐边塞诗的力作,以刻画边塞战士的集体形象为主,按其辞阙、赴边、激战、乡思、警戒和怅怨为主要线索展开描写,交织以天子送行、胡骑猖獗、将帅腐朽、少妇愁思等内容。题目作者
                        答案:高适《燕歌行》
                        17.他以诗人的敏感去描绘战斗生活和边塞风光,取审美的态度来歌唱边塞新鲜的、富于活力的、甚至带有原始野蛮气息的景物、事物和人物。诗中表现的人物和事实“都是最伟大、最雄壮、最愉快的,好像一百二十面鼓,七十面铜钲合奏的鼓吹曲(军乐)一样,十分震动人的耳鼓”。他是
                        答案:岑参
                        18.长于七绝,篇篇俱佳。其边塞绝句主要特色是站在人民和士卒的立场言志抒情,对边塞戍卒寄予极大的同情。他的边塞诗和用乐府旧题新题写作的宫怨、闺怨诗,都表明了诗人体察生活人情之微和富于人道主义的关怀。他是
                        答案:王昌龄
                        19.李白因为哪首诗被呼为“谪仙”,被谁。
                        答案:《蜀道难》;贺知章
                        20.他的诗歌“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又如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诚可谓怪伟奇绝者矣”,内容溢出形式,是对旧的社会规范和美学标准的冲决和突破,其结果是建立了一种崇高的美学规范。他是谁
                        答案:李白
                        21.“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①其中的“沈宋 苏李 曹刘 颜谢 徐庾 分别指谁?②or:这段话是形容哪位诗人
                        答案:
                        ①沈佺期宋之问 苏味道李峤(或苏武李陵) 曹植刘祯 颜延之谢灵运 徐陵庾信
                        ②杜甫
                        22.《秋兴八首》中,凝结着鲜明的色彩,浓郁的香气,剔除一切虚词,达到最高的浓缩的一句诗,将六朝以来诗歌语言不断诗化的过程推向极致。这句是
                        答案:“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8-10-03 02:19
                        回复
                          打卡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8-10-03 10:22
                          回复
                            南宋文学在小说和诗文评方面较为明显,因为小说和诗文评的政治性相对较弱,读者面较广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是南宋最重要的诗话之一,可谓是诗话的资料库。该书传入北方后,受到人们的欢迎和重视。
                            北方最著名的《滹南诗话》与《苕溪渔隐丛话》关系就非常密切。《滹南诗话》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资料来源于《苕溪渔隐丛话》。王若虚的辨驳相当一部分是针对包括胡仔在内的南宋人而发。也就是说,南宋诗话是《滹南诗话》写作的重要背景和前提。
                            山谷之诗,有奇而无妙,有斩绝而无横放,铺张学问以为富,点化陈腐以为新;而浑然天成,如肺肝中流出者,不足也。
                            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鲁直好胜而耻其出于前人,故为此强辞,而私立名字。夫既已出于前人,纵复加工,要不足贵。虽然,物有同然之理,人有同然之见,语意之间,岂容全不见犯哉!盖昔之作者,初不校此。同者不以为嫌,异者不以为誇,随其所自得,而尽其所当然而已。至于妙处,不专在于是也。故皆不害为名家而各传后世,何必如鲁直之措意邪!
                            黄庭坚诗歌理论中最著名的主张是:“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的一种方法,目的是要在诗歌创作中“以故为新”。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8-10-08 11:56
                            回复
                              打卡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8-10-09 00: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