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人类学吧 关注:46,456贴子:2,457,055
关于黄帝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8-10-15 12:51回复
    最早记载黄帝的古典《国语·鲁语上》展禽所说的“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8-10-15 12:53
    收起回复
      出土文物最早带有“黄帝”的铭文,出自齐国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8-10-15 12:59
      收起回复
        子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8-10-15 13:00
        回复
          外省人拿着山东人书中的人物,或者山东人的排位神当祖宗一样抢来抢去!着实让我笑岔气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8-10-15 13:03
          收起回复
            就算纸张都不会瞎到明明知道龙山统一了黄河流域,且是03却说中华来自西北来自羌人!除非心理阴暗!一个不识字的游牧民族造了个什么华夏的名词在这个年代却黑白颠倒到成了中华正统,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岭南处士 @玩酷紫帝的妄情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8-10-15 13:10
            回复(7)
              “黄帝”考源-转贴
              ----作者-王 宁
              [摘 要]本文认为,“黄帝”即“皇帝”,也就是上帝,原为上古三代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特别是东夷诸部族共同尊奉的至上神兼宗祖神。是虞、夏、商、周时期能追溯到的最远的祖先,也是神话中地位最高的人物。“黄帝”乃是一尊号,其名在卜辞中曰“忧”(王国维释“夒”,不正确)、曰“靠”,后来典籍中或音变为“喾(俈)”;或形讹为“夋”,因变为《山海经》中的“帝俊”,其他文献则又音变为“帝舜”。故《山海经》中所言的“黄帝”就是帝俊;其他文献中的“黄帝”则为帝喾或帝舜。黄帝名轩辕或为轩辕氏之说,乃战国时代天文学家之首倡,后被史家接受并写入史书,黄帝与轩辕本无直接关系。黄帝的姓、氏均出于黄帝系中不同部族的传说,故种种各异,固不可以为历史真实。黄帝传说本起源东方,而后随民族之迁徙而散播于四方。
              [关键词]黄帝;皇帝;上帝;高祖;帝喾;帝俊;帝舜
              关于“黄帝”的问题,前人讨论甚多,成果颇丰,一些重要问题也得到了比较圆满的解决。但是仍有许多问题还比较混沌,需要进一步探讨。
              笔者对于黄帝问题的一些看法,曾写了《狮子座之谜:夏殷周三代的至上神观念与星辰崇拜》[1]一文作了阐述,这里将该文的一些主要观点录于下:
              1. 甲骨文的“帝”字是“蒂”之初文,古体作“蔕”,也就是瓜或花的蒂之象形。“帝”字先被借为“禘”,后乃成为上帝之“帝”。
              2.黄帝本作皇帝,就是上帝、皇天上帝,也被称为“大帝”、“太帝”,是夏商周三代共同尊奉的至上神兼祖宗神,故也被称为“高祖”。
              3.殷墟卜辞中的“夒”、“高祖夒”就是帝或上帝,也就是帝喾、帝俊、帝舜和《山海经》中的帝俊,实际上也就是黄帝。
              4.黄帝名轩辕,乃来自于星座崇拜,即对狮子座的崇拜,狮子座即中国的轩辕宿,其大星即轩辕十四(狮子座a星),古巴比伦和古希腊天文学上都称之为“国王”或“王星”。
              这些观点,至今仍然坚持。不过当时限于见识,有好多问题实际上并没有作深入讨论,有些问题也没有述及,故这里拟就相关问题再做探讨或补述,以就教于方家。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8-10-15 13:14
              回复
                一、说“帝”
                “黄帝”为五帝之首,所以先从“帝”字说起。
                “帝”字甲骨文中已见,主要有两种写法,一种是“ ”(乙6666),一种是“ ”(甲1.164),二者构形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就是后者上部多一横笔。其中第一种就是通常说的“帝”字,而第二种虽也被释为“帝”,但并不准确,郭沫若已经指出这个多一横笔的字应该是“上帝”的合文[2](P30),这个说法是完全正确的,只不过后来在甲骨文中也用混了,径直把“上帝”的合文也当成普通的“帝”字来用,比如《甲》1.164的“上帝”的“帝”就是上面有横笔的构形。
                “帝”是蒂之初文,王襄早已指出本象华(花)蒂之形[3]( P1082引),非常正确。“帝”在卜辞中主要用三种用法:一是指上帝,或只称为“帝”,是至上神兼祖宗神;二是用为死去殷王的尊称,如帝乙、帝甲、文武帝等;三是用为祭名,就是后来典籍中的“禘”。这三种用法,均与“帝”之本义无关,则属于假借。然殷人的至上神或先王为何以“帝”名,则无确解,笔者认为这实与祭祀有关。
                就殷墟卜辞看,殷人的祭祀方式之多,已不胜枚举;就后世经典看,周代之祭祀方式也极多(可参看《说文·示部》所列者),然其中最隆重的一种祭祀方式就是“禘”,《说文》:“禘,谛祭也。从示帝声。《周礼》曰:‘五岁一禘’。”桂馥《义证》曰:
                “《释天》:‘禘,大祭也。’郭云:‘五年一大祭。’邢疏:‘经传之文,称禘非一,其义各殊。《论语》云:禘自既灌,及《春秋》禘于太庙,谓太庙之祭也;《丧服小记》云:王者禘其祖所自出也,及《大传》云:礼不王不禘,谓祭感生之帝于南郊也;《祭法》云:周人禘喾而郊稷,谓祭昊天与圜丘也。以此比余处为大祭。宗庙谓之禘者,禘,谛也,言使昭穆之次,审谛而不乱也。祭天谓之禘者,亦言使典礼谛也。’”
                根据这些解释可以知道,“禘”是最大的一种祭祀,称为“大祭”,不过“禘”也分为多种,档次各不同,其中五年一次的最为隆重。
                笔者认为,所谓“上帝”就是“上禘”,也就是禘祭中最为隆重的那种。三代之时,对至上神的祭祀最为隆重(因为在古人观念中,至上神同时也是祖宗神),主要使用的“帝(禘)”中的“上帝(禘)”,也就是禘祭中最隆重的一种,因为此种祭祀专用于至上神,遂沿袭为至上神的专称,也简称为“帝”。这个就像后世对皇帝的称贺语“万岁”,用之日久,“万岁”也成了皇帝的代称。
                因为“帝(禘)”为最隆重的祭祀,故有尊崇意,因而也用于尊称先王,《礼记·曲礼》里说古代的君王死了“措之庙,立之主,曰‘帝’”,顾颉刚先生云:“王也而曰‘帝’者,臣子对于所崩之王,尊之至极,配天不足则上同于天,故假帝号以号之。商王之有帝甲、帝乙、帝辛,正如宋之有神宗,清之有圣祖耳。”[4]( P177),故曰称“帝”名实亦由祭祀而来也。
                “上帝(禘)”即“大帝(禘)”,故至上神名之“上帝”后世或亦称为“大帝”,最早见于《逸周书·尝麦解》:“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潘振《解义》云:“大帝,天也”;陈逢衡《补注》:“纪于大帝谓昭告于天”。不过这个“大帝”有点可疑,因为据卢文弨、孙诒让说或作“大常”,即典籍中常说的“太常”,一种旗帜名。其它如《公羊传·宣公三年》“帝牲不吉”,何休注:“帝,皇天大帝,在北辰之中,主总领天地五帝群神也。”《文选·张衡〈西京赋〉》曰:“昔者大帝说秦缪公而觐之,飨以钧天广乐”,薛综注:“大帝,天也。”又因为古“大”、“太”同字,故又作“太帝”,如《淮南子·地形训》:“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高诱注:“太帝,天帝也。”古又以“太帝”即黄帝,如《史记·封禅书》:“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通典·乐典》引《世本》则云:“庖羲瑟五十弦,黄帝使素女鼓瑟”,张华《博物志》也说:“《白雪》,是黄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曲名”,可见太帝就是黄帝。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8-10-15 13:17
                回复
                  二、黄帝与皇帝、上帝
                  “黄帝”一名,前人做过很多解释,顾颉刚先生认为“黄帝”本来源于“皇帝”,就是皇天上帝,他说:
                  “按《春秋经》昭二十二年:‘王室乱,刘子、单子以王猛居于皇’,而杜注:‘河南巩县西南有黄亭’,是‘皇’即‘黄’也。《水经注·雒水篇》云:‘又东,浊水注之,即古黄水也’,而《后汉书·郡国志》云:‘巩县,有黄亭,有湟水’,是‘黄水’即‘湟水’也。皇与黄既可通作,斯‘黄帝’即‘皇帝’,亦即‘皇天上帝’。”[4]( P184)
                  杨宽先生也持此观点,多方论证黄帝就是皇帝就是上帝、天帝,所以他认为“黄帝既即皇天上帝,此又黄帝之神话,于殷周东西民族之诸上帝神话,无所不包之故也。”[5]( P195-199)
                  袁珂先生继之云:“黄帝亦作‘皇帝’。皇帝者,皇天上帝之谓。《庄子·齐物论》:‘是皇帝之所听荧也’,《释文》:‘皇帝,本又作黄帝。’《吕氏春秋·贵公》:‘丑不若黄帝’,毕沅校曰:‘黄帝,刘本作皇帝,黄、皇古通用。’《书·吕刑》:‘蚩尤惟始作乱……皇帝清问下民……’,此皇帝即上帝,亦即黄帝已明。”[6](P347)
                  按:“黄帝”即“皇帝”之说得其真实,“皇帝”就是上帝、天帝,“皇”是修饰“帝”的形容词,《尔雅·释诂》:“皇,大也”,用今语言之则“伟大”之意,“皇帝”就是“伟大的上帝”。金文中多见“皇祖”、“皇妣”、“皇考”、“皇母”之类,用法相同,都是用为“伟大”义的赞美用语。因为“皇”、“黄”古音同,故亦或写作“黄帝”。
                  那么,为什么“黄帝”会成为后来的通行写法呢?这个和战国时代的五行学说大盛有关,顾颉刚先生说:
                  “在五德终始说发生以前,黄帝本为独尊之上帝;及五德终始说出,以五色配五方而有五天帝,黄帝乃与赤、白、青、黑四帝并立而为中央之帝,以其往日独尊之久,故于五帝中声望为最高。”[4]( P184)
                  “五德终始说”是在“五行”学说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历史观念,以五行配青、赤、黄、白、黑五色,并用五行相生的理论来解释帝王的更代;同时又诞生一种五方色配五方天帝的说法,即东方青帝,南方赤帝,中央黄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最为巧合的是,“皇帝”正或作“黄帝”,那么当时人在二者之间只能选择后者,恰好可当中央土色之帝;“炎帝”也是一位古帝王名,本与五行无关,但是“炎”的意思与火有关(《说文》:“火光上也。从重火”),火色赤,于是炎帝也就被当成了南方火色之帝,而且被改名为“赤帝”。《逸周书》中有一篇《尝麦解》,是说周成王四年尝麦于太祖的事情,里面借成王之口讲述了一个黄帝、炎帝联合灭蚩尤的故事,它里面却把炎帝写成“赤帝”,这只能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战国时期的人所改,另一种可能是这篇《尝麦》根本就是战国时代的人依托的,并非是真的西周文献。
                  所以,“黄帝”真正的写法应该是“皇帝”,即是上帝之义,乃一尊号,非人名,犹秦之“秦始皇帝”,汉之“高祖皇帝”,均尊号,非是人名。“黄帝”乃是假借而然,后成为通行写法,乃此五德终始说之故也。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8-10-15 13:18
                  回复
                    四、《山海经》中的“黄帝”
                    近代许多学者认为黄帝的传说起于战国,主要依据就是《陈侯因齐镦》铭文(“陈侯因齐”即齐威王)里有“绍緟高且(祖)黄啻(帝)”的话,比如杨宽先生就认为“黄帝之传说,实当以《陈侯因齐镦》所见为最早”[5](P192),其实非是。文献中当以《山海经》为最早,其《海经》部分(主要是图的部分)当是夏人的遗著[8]( P279-307),其时代远在齐威王之前。《吕氏春秋·愼大》曰:“武王胜殷,入殷,未下辇命封黄帝之后于铸。”《史记·周本纪》里也说武王胜殷之后,褒封“黄帝之后于祝”,铸、祝音近而假,金文中作“铸”。这说明在周武王之前就已经有黄帝的传说,否则武王何得其后而褒封之?
                    窃意文献中最早记录黄帝事迹的是《山海经》。《山海经》本由《山经》(《五藏山经》)和《海经》(《禹本纪》)两部分组成,本来是两本各自独立单行的古书,是汉代刘向把二书合编在一起,题名《山海经》[9][10],而《海经》部分本来是夏人的遗著[11]故文献中所载黄帝之事者,实以《山海经》为最古,准确地说应该是其《海经》部分所记者乃最古老最原始之记录。徐中舒、唐嘉弘二先生就说:“《山海经》就是记述‘黄帝’事迹的‘百家’中的一部重要论著。由于这些内容距离西汉时期颇为遥远,不好理解,所以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12]( P99)我看是很中肯的。
                    《海经》所载之“群帝”中,地位显赫的主要有两位:一位是黄帝,一位是帝俊。我们上面已经论到,“黄帝”本来是“皇帝”,就是上帝,是一个尊号,并非人名。《山海经》中昆仑之虚被称为“帝之下都”,郭璞注以为是“天帝之都邑在下者”,而《穆天子传》等书说昆仑上有黄帝之宫,故顾颉刚先生说“知黄帝者居于昆仑之上帝也”[4]( P178),实为不易之论。杨宽先生云:“东西民族之上帝本有专名,及春秋战国之世,既皆一变而为人世之古帝王,上帝无专名以称之,于是泛称为皇帝,后乃字变而作‘黄帝’,亦转演而为人间之古帝矣。”[5](P196)而古籍中凡言“帝某”,“帝”字之后则多为人名,如帝尧、帝挚、帝颛顼、帝喾之类,即杨先生所谓“专名”,而“黄帝”则非也。那么,《山海经》中的“黄帝”则果何人耶?若细考之,其就是帝俊。
                    据王国维考证,《山海经》中的帝俊,也就是帝喾,亦即卜辞中的“高祖夒”,但他不同意郭璞认为帝俊就是帝舜的说法[13](P412-413);而郭沫若先生经过进一步研究,认为《山海经》中的帝俊既是帝喾,又是帝舜,帝喾、帝舜、帝俊、高祖夒实为一人(神)之分化,他在《卜辞中的古代社会》一文中做了比较详尽的论述,总结说:“知帝俊为帝喾又知帝俊为帝舜,则帝舜实即帝喾”[14](P225),又说:“其在殷人则只知有上帝=帝俊=帝舜=帝喾=高祖夒而已。更约言之,则知有高祖夒一人而已。由高祖夒一人乃化而为帝俊、帝舜、帝喾三人。”[14](P226)后来他在《先秦天道观之进展》一文中重申了自己观点,他说:“王氏根据这些论证断定帝俊即是帝喾,亦即卜辞上的‘高祖夒’,而同时否认帝俊之为帝舜。王氏的考证自然较郭璞更进一境,但在我看来,帝俊、帝舜、帝喾、高祖夒,实是一人。”[15](P326),又说:“总之根据这些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卜辞中的‘帝’便是‘高祖夒’,夒因音变而为喾为俈,又因形误而为夋为俊,夋、俊又由音变而为舜,后世儒者根据古代传说伪造古史,遂误帝俊、帝舜、帝喾为三人,这是明白地可以断言的。”[15](P327)这些论述无疑都是非常正确的。但是,郭老却不认为黄帝与帝俊有什么关系,他说:“帝俊在《山海经》中为至上神之‘帝’,与黄帝并无血族的关系。”[14] (P223)
                    那么,《山海经》中的“黄帝”是否与帝俊有关呢?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曾经作过一番考证,根据《海经》的本文和相关文献可以知道,黄帝和帝俊实为一人(神),兹引于下: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8-10-15 13:20
                    回复
                      六、姓 氏
                      古籍中言黄帝、帝喾为姬姓,帝舜则有姚姓、妫姓之说;《史记·五帝本纪》又言黄帝姓公孙;又有黄帝为轩辕氏之说,已辩之于上;又或言黄帝为有熊氏,帝喾为高辛氏,帝舜为有虞氏,等等,此看上去甚繁杂,然有其因由。
                      杨宽先生说:“原始人民不明白自己之来源,往往自称为天神之后裔。例如非洲布须曼人(Bushmon)崇拜之神名卡隐(Cagn)乃自称卡隐之子孙。吾国古人亦然,自谓天帝之苗裔,以祖先为上帝所生……古史中氏族所以一切皆为黄帝之子孙者,盖因黄帝本为皇天上帝也。”[5](P207-208)又说:“皇帝(上帝)之神话,再变而为黄帝之传说,周人姬姓,自谓黄帝之苗裔,故亦以黄帝为姓姬也。”[5](P208)
                      杨先生的看法无疑是正确的。那么我们也就豁然可以明白黄帝(喾、舜)为何有那么多姓氏了:周人姬姓,尊奉黄帝,故曰黄帝姬姓;有虞国人姚姓,尊奉黄帝,黄帝即舜,故曰帝舜姚姓、有虞氏;陈(田)齐妫姓,故曰舜妫姓;有熊氏尊奉黄帝,故曰黄帝号有熊氏……,此均不同方国部族之传说流布于中土而见载于文献中者。如果有夏、殷的古传留下来,恐怕也会有黄帝(或喾或舜)姒姓、夏后氏或子姓、殷(商)氏之说了。
                      帝喾号“高辛”之说,可能出于殷人。“高辛”之名不见于卜辞,意者当是殷末殷人为其高祖上帝追加的日名为“辛”,因为其先王中有“廪辛”和“帝辛”,故加“高”字以别之,“高”即高祖之义。殷末有为先公先王重新追加庙号之事,如武丁庙号“高宗”,而殷墟卜辞中不见有“高宗”,说明直到帝乙、帝辛时代武丁尚无“高宗”之庙号,然周初文献的《周书》之中,周公已经称武丁为“高宗”,此必是殷末由殷人所重新追加者。则帝喾号“高辛”,极有可能也是这种情况。
                      最为离奇的是《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姓公孙”,这个说法,在司马迁以前的古书里根本见不到任何相关记载。“公孙”断然不是古姓,应该是氏名,《广韵》上说:“古封公之后,皆自称‘公孙’,故其姓多,非一族也。”《通志·姓氏略》也说:“公孙氏,春秋时诸侯之孙,亦以为氏者,曰公孙氏,皆贵族之称。或言黄帝姓公孙,因以为氏。”我们大略可以知道,“公孙”这个姓氏起源于春秋时期,而且来源很复杂,《广韵》说“古封公之后,皆自称公孙”是对的,也就是古代凡封为公爵的诸侯的后代,都可以称为“公孙”,“公孙”这个氏名也就是这么来的。黄帝 “姓公孙”之说,最早仅见于《史记》,那么司马迁的根据是什么?我们已经不能知道了,但是顾颉刚先生的一个推论我觉得就很好地解答了这个问题,他说:“《本纪》谓黄帝‘姓公孙’,此语他无可证;余意,殆公孙卿自神其祖,强拉黄帝与之同姓,而迁又误信之也。”[4](P183)
                      公孙卿是汉武帝时期的方士,我们看看《孝武本纪》和《封禅书》就知道,他最会编故事来哄骗汉武帝,特别是编造黄帝的故事,比如他编造的黄帝得宝鼎的故事就很有名。那么他为了抬高自己说黄帝姓公孙也在情理之中了。他编造了,汉武帝信了,当然司马迁也就会信,于是就被写入了《五帝本纪》。但是司马迁对着先秦古书(比如《国语》)里说黄帝姬姓的记载竟不采用,而采用一个方士毫无根据的瞎话,或可言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然其另外的原因极有可能是出于汉武帝对公孙卿言论的认可,司马迁不能忤上意,只能如此书之矣。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18-10-15 13:23
                      收起回复
                        结语:黄帝必出东夷!东夷必是中华主体!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9楼2018-10-15 13:25
                        回复(3)
                          大枣庄威武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8-10-15 13:35
                          收起回复

                            1、收录了商周两族的起源史诗的诗歌总集为什么没有炎黄传说?
                            2、最博学、最重视祖先崇拜的至圣先师和亚圣的言行集里面为什么没有炎黄传说?
                            3、中国史上第一部史书《尚书》中为什么没有炎黄传说?
                            炎黄传说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记载见于齐鲁典故,与新石器时代没有关系,不能向前推。黄帝是鲁国及其姬周集团的神话始祖,但周人没讲过黄帝。炎帝是齐国姜姓的神话始祖。蚩尤被视为殷商遗族及其东方赢姓集团的代表。由于殷商及其东方诸国拥有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被编成蚩尤拥有金属兵器的神话传说。周人口中的“东夷”当初是指商朝遗族及其子姓诸国、嬴姓诸国,属于少昊玄鸟的两大分支。蒲姑国、商奄国、徐国、莒国、黄国、秦国、赵国,都是东夷少昊氏赢姓。商族、莱国、宋国、孤竹国也都属于东夷少昊子姓。由于周人经常进行征伐,掠夺财富和人丁,徐和殷、蒲姑、奄等国一起兴兵伐周。周人祖先窜于戎狄,以游牧为生,没有青铜文明,姜子牙不满纣王无道,投奔周王,辅助周人入主中原灭商,是炎黄联军用石质兵器打败铜头铁臂蚩尤军的神话背景。姜子牙封于齐,周王族和齐姜实行世婚,是普遍存在于周王室与齐国姜姓和齐鲁之间的,这是炎黄联盟的神话背景。文化上的交流,文化上的融合就变成了民族上的认同,我想我们中国古代作为一个华夏的概念越来越大越来越大,后面变成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就与这个精神有很大关系。
                            炎黄神话出身于姬周和齐姜联盟尊王攘夷的历史背景,与新石器时代没有关系,不能向前推,如果将神话传说人物引入考古研究之中,是不科学的。根据大量考古事实,中原仰韶文化先于大汶口文化之前就消失了,中原地区深受大汶口父系文化的影响,同时吸取了北方红山文化和南方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的精华元素而演变成中原龙山文化,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大汶口文化发明快轮制陶技术和占卜,在陕西、山西、河南龙山文化中得到普通应用,占卜巫术活动较为盛行。大部份龙山文化遗址,分布在山东半岛;而陕西、山西、河南、 河北、辽东半岛、江苏、湖北等地区,也有类似遗址的发现。龙山文化是继承大汶口文化而发展出来的,普通采用大汶口文化发明的快轮制陶技术,磨光黑陶数量更多,故称为黑陶文化,向中原扩张,覆盖了南北各地区,全取代了彩陶文化,仰韶文化消亡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商周的文化渊源,都与龙山文化有相当的联系。
                            考古队在东部沿海发现龙山文化遗存,为中国文明找到了真正的源头。龙山文化黑陶起源于东方,与欧洲西亚彩陶乃至仰韶文化彩陶是完全不同的,证明中国远古文化源于本土,让“中国文化西来说”不攻自破。济南龙山城子崖,也就成了中华文明本土说的自证之地。
                            根据分子人类学,O3-M122是汉族的父系主体,显示它自东往西扩散的趋势。自古以来,黄河下游平原是全国最大的农业产粮主区,人口基数很大,再向黄河中上游迁徙,传播农业文明。龙山文化的居民Y染色体SNP单倍型是O3-M122,确切表明现在汉族的主体部分其父系远祖完全是来自龙山人,表现为在5000年内农业人口强势扩张的发展必然性,也就是说中国的农民是本土扩张的,与中国农业的东部本土起源是一致的。


                            IP属地:北京23楼2018-10-15 15:00
                            收起回复
                              《孔子家语》曰:黄帝者,少昊之子也。
                              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西汉墓出土的竹简《儒家者言》,内容与今本《家语》相近。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墓也出土了篇题与《儒家者言》相应的简牍,内容同样和《家语》有关。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今本《孔子家语》并非伪书,确系孟子以前遗物。《孔子家语》的真实性与文献价值越来越为学界所重视。
                              南宋人史绳祖在《学斋古毕》中就《大戴礼记》与《孔子家语》二书所记“公冠篇”进行比较,认为《孔子家语》用词更古,是周初用语。由此推断《大戴礼记》一书,杂取于《孔子家语》。《大戴礼》“黄帝者少典之子也”,明显是后人篡改的。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18-10-15 15: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