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回复贴,共1

子曰:不时不食,背后竟然有这样一层含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北京最美的季节大概就是秋天,香山的红叶、北海的银杏,橘红橙黄映着秋高气爽,意气风发。什刹海的湖水里,映着高清的白塔,那一番美景,才配得上皇城根的地位。每一年,为了一览皇城风采,旅游的人络绎不绝。可是兴致勃勃来到北京的人们却发现,北京的小吃委实没什么意思,炒肝、卤煮、爆肚……都是下水,而且做法清奇。不少人说这是黑暗料理,不明白为什么皇城百姓为何这么不会吃。
节令美食,你不知道的北京味
中国人最会吃,吃什么,怎么吃,什么时候吃,都是学问。吃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事,以至于很多词都用吃来代替。结巴叫吃螺丝,解雇叫炒鱿鱼,考试不及格叫吃鸭蛋……吃饭,是最重要的生活场景。路边小摊档,生火烧柴,煎炒烹炸,那是充满烟火气的人生。
北京的饮食,其实是各地食物的汇聚,可分为汉民风味、回民风味和宫廷风味三种。古人所谓不时不食,在老北京是体现的淋漓尽致的。一则节令食物新鲜,味道和口感都比较好,二则也是顺应自然,按身体的循环摄入食物。
在北京的秋天,有许多独特的饮食。如果你现在去南锣鼓巷周围的四合院和胡同,会发现到处都是柿子树。天坛周围的老胡同里,山楂树结满红彤彤的果实。这是节令的食物。过去食品比较匮乏,特别北京地理位置偏北,秋冬更是没什么可吃的。人们会把时令的水果制成果脯,以便在冬天长期的保存。与此同时也就衍生出了一种有趣的小吃,叫做果子干。
这东西外地人大概不会主动找来吃,毕竟不在名小吃之列。果子干是由杏干儿、柿饼、鲜藕和葡萄干儿等果品制成的。由于原料大多产于秋冬季节,加之做好的果子干儿镇凉了吃最可口,因此人们都在数九之后才做这种小吃。《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咏果子干的诗说:“杏干柿饼镇坚冰,藕片切来又一层。劝尔多添三两碗,保君腹泻厕频登。”可见那时果子干是家喻户晓的美食了。
柿饼呈琥珀色,大甜杏干呈橙红色,加上雪白的藕片,上浇糖桂花汁,放在果盘里用冰镇着,吃到嘴里凉丝丝、脆生生,甜酸爽口。更重要的是,这些都是时令的水果,一样食物中蕴含着的是民俗和哲学。可是如今在北京,想吃上这一口也不容易了。走街串巷的买上一碗,吃一口秋天的甜脆,别有一番风情。
吃也要守规矩
中国人向来最重视规矩,一行有一行的道,人人都必须遵守。比如老北京在立秋有吃白水羊头的习惯。可有些年份立秋时天气仍热,暑热不退不宜食羊肉。聪明的劳动人民当然懂得变通,那么就立秋卖一日,然后关门等到天气凉了再卖。但是如果店家不守规矩,立秋过后还在继续卖,那来年供应羊头的屠户就不再将羊头卖给他的。
吃这件事,最重要,也最要讲规矩。
中国人在吃上的规矩很多。比如四时节气要吃相应的食物,立春吃萝卜、端午饮雄黄、中秋要吃月饼、重阳要吃花糕……东西虽多,但不能搞混。谁也不会端午吃月饼,中秋吃饺子。这也是规矩。一个民族所有心里的祈祷与祝福,都蕴涵在那随节气变化而变化的吃食之中了。
虽然现在,物质生活已经极为丰富,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可是老祖宗在不时不食四个字里蕴含的智慧却远不止这些。按照规律行事,说话做事要有规矩,不可逾越,不可放肆,颠三倒四的行为话语不可取。这是华夏子孙的根源所系。中国菜即便川鲁淮粤各不相同,根骨却是相同的煎炒烹炸,讲究的是色香味意形,骨子里都是传统文化的风骨。历火而不变,浓淡要相宜。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10-23 17:42回复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查看此楼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10-23 17: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