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越国吧 关注:8贴子:156
  • 11回复贴,共1

【史料】究竟是谁策划了“东南互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陈卿美
庚子拳乱,清廷向世界宣战。东南多省封疆大吏秘密与英国达成“东南互保”协议,有效避免了战火的波及。所谓东南互保,就是一种报团取暖。风雨携手,同舟共济。虽然是一种集体行动,但总要有人挑头,到底是谁先挑的头,究竟是谁策划了这场互保运动呢?


IP属地:福建1楼2018-12-10 15:05回复
    首先看看有哪些封疆大吏参与了此次互保。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一共五个总督,一个朝廷大员,一个巡抚。这就是东南互保的中方所有代表人物,也就是说,与英国人沟通,必须是这几个人其中的一个。


    IP属地:福建2楼2018-12-10 15:06
    回复
      我们用用排除法。从权力上来讲,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无疑最大,其他人可以排除。尤其是袁世凯,还只是个巡抚,根本没有多少话语权。再说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三人。与英国人打交道,显然沿海地区最有便利性。因此,张之洞可以排除。


      IP属地:福建3楼2018-12-10 15:06
      回复
        再看刘坤一与李鸿章。论地位,两江总督刘坤一应该高于两广总督李鸿章。论影响力,李鸿章高于刘坤一,毕竟做了那么多年的直隶总督与北洋通商大臣。论外交,二者又互有高低,刘坤一的辖区内洋人最多,尤其上海。但李鸿章坐拥广东,广州、港澳也是开放的前沿阵地,最重要的是,李鸿章曾长期负责清政府外交工作。从以上对比来看,两人都有可能是挑头者。


        IP属地:福建4楼2018-12-10 15:06
        回复
          再结合史料看一下。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十一国宣战。宣战诏书就是一份全国动员令,号召各地义和团民拿起武器,保家卫国,打击洋人。但这份诏书要通过电信部门向各地传达。关键时候,盛宣怀下令冻结,只传达到各省督抚。李鸿章阅后,第一个表态,“此乱命也,概不奉诏”。从两人的动机来看,都是不希望战火波及全国。盛宣怀利用自己的职权,第一个抵触。作为地方大员,李鸿章第一个带头反对。


          IP属地:福建5楼2018-12-10 15:07
          回复
            李鸿章的态度对其他地方大员有着明显的鼓舞作用,大家纷纷商议,如何自保。此时,张之洞又第一个提出了“李鸿章任大总统”的方案。即若清廷不保,两宫遭遇不测,就推举李鸿章来主持危局。可见,李鸿章的威望与影响力。但李鸿章还谈不上策划者,因为他只是反对而已。


            IP属地:福建6楼2018-12-10 15:07
            回复
              其实早于李鸿章,刘坤一早就有行动。6月16日,也就是清政府还没有向十一国宣战的时候,英国就曾派出军舰到南京、武汉与刘坤一、张之洞接洽。英国人向他们承诺,英方将提供武力支持,帮助他们维护稳定的局面。英国人不是活雷锋,他们有自己的算盘,英国人希望战火不要过长江,以免影响自己在长江一带的利益。英国人主动帮助刘坤一,刘坤一正中下怀,因为他是亲英派,早就有联合英国人的想法。英国人找上门,可谓一拍即合。


              IP属地:福建7楼2018-12-10 15:07
              回复
                有了英国人的保证,刘坤一、张之洞也公开对宣战诏书表示反对。按时间顺序,应该是李鸿章反对在先,刘坤一、张之洞反对在后。但刘坤一辖区有全国最大的经济、金融中心上海,有全国最多的洋人,由此也奠定了刘坤一的特殊地位。庚子之乱后,上海成为信息的绝对枢纽,南北电报都要经过上海。盛宣怀就坐镇上海主持大局。论掌握第一手情报的便利性,刘坤一高于其他督抚,盛宣怀又快于刘坤一。


                IP属地:福建8楼2018-12-10 15:07
                回复
                  驻上海各国纷纷与刘坤一联系,要求其保护自己国家在华的利益。经过不断商议,刘坤一联合张之洞与各国领事签署了一份自保协议。这一天是6月26日。协议中特别提到“长江及苏杭内地各国商民、教士产业,均归南洋大臣刘坤一、两湖总督张之洞切实保护”。这份协议就是东南互保的最初协议。此协议得到李鸿章等人认可,并一起加入东南互保。显然,刘坤一是最大的主角,算是最大的公开挑头者。但公开挑头者也不一定是策划者。


                  IP属地:福建9楼2018-12-10 15:07
                  回复
                    据民国时期的《人文月刊》刊载,原张之洞幕僚、著名绅商赵凤昌回忆,他最早曾有“东南各省一律合订中外互保之约”的想法,他联合朋友一起游说盛宣怀担任“枢纽之人”,让其从中牵线。盛宣怀犹豫了一段时间,还是答应了下来,他分别致电刘坤一、张之洞,希望他们加入互保。同时,他们还派出了沈瑜庆去南京当面游说刘坤一,派沈曾植、张謇去武汉当面游说张之洞。不仅如此,盛宣怀还草拟了一份共八条的自保条约,赵凤昌为其又添加了两条。最终,他们都被说服。


                    IP属地:福建10楼2018-12-10 15:08
                    回复
                      7月26日,上海会审公廨内热闹非凡。驻上海各国领事与各省代表云集在此,隆重签约。东南互保协议在此正式诞生。协议签订,赵凤昌与盛宣怀很是得意,盛宣怀为此大赞赵凤昌,“盛回来深服予之先见”。
                      赵凤昌的这篇文章是个人回忆录,多少都有自夸、吹牛的成分。不过,综合来看,作为绅商,对于自保的需要确实要强于各地督抚。当时赵凤昌在上海,商业是上海的命脉,赵自然更在乎自己与同行的利益。长期与洋人打交道,他也知道洋人的需要,所以萌发各省联合自保的想法是很有可能的。相比而言,各地督抚虽然可以明确反对朝廷之命,但若联合各省,尤其是与洋人签约,督抚们还是有很大顾忌的。刘坤一等人都是官员,官场有禁忌,与洋人签约,就是私通外国,后果很严重。赵凤昌在当面游说盛宣怀、派人游说张之洞等人时,盛、张二人都曾有过犹豫。


                      IP属地:福建11楼2018-12-10 15:08
                      回复
                        由此可以确定,李鸿章虽然威望最大,但肯定不是东南互保的发起人。用赵凤昌的话说,李鸿章是迫不及待自请加入东南互保。真正的公开挑头人应该算是盛宣怀,他从中四处联络、牵线搭桥,而赵凤昌的角色更像是躲在幕后的策划者。真正的带头执行者应该是刘坤一。
                        不管谁策划、谁挑头,东南互保完全开创了晚清地方公然对抗中央权威的先例。如果没有自保会怎样呢?各省陷入动乱,或许就会加速地方独立,辛亥革命各省纷纷独立那种景象很可能会提前上演。


                        IP属地:福建12楼2018-12-10 15: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