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痘吧 关注:19贴子:85
  • 3回复贴,共1
今天谈一下我在临床中治疗痤疮的一些心得体会,医理不深,都是一些常规经验方法,通俗易懂。
先大体说一下痤疮产生的病因病机吧。经言: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搏为疮,郁乃痤。黄帝内经中的一段话,大体说了因风、因湿、因寒、因郁四种病因,总病机可概括为卫表郁扼,风郁化热;寒邪相袭,阳虚寒凝。临证时可先辨寒热,不要一味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轻则让人腹痛腹泻,重则使痤疮凹陷,缠绵难愈。
痤疮的好发人群多为青春期的青年人,这类痤疮为大家共识的“青春痘”,青春期的人身体代谢较快,分泌较旺盛,嗜食辛辣刺激较多,令体内血热偏盛,上攻于头面,痤疮多起在两颊。如果情绪不好,经常熬夜之人,额头下巴也会多发。此类患者算是比较容易治疗的。我多用枇杷清肺饮合猪苓汤加减治疗,当然,如果是女性的话还需要结合月经情况进行调理。疮面比较红,有痛感,有时有黄色脓头的,可配合外洗方(地榆、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黄柏)。切勿常挤按,体质不是很好的人挤按的话很容易留疤。
对于一些年龄较大的,三十岁左右的还经常起痘的人群,治疗起来就相对麻烦。有些男性患者经常喝酒,再加上青春期的痤疮一直未愈,久病为瘀,时间久了已经不在表皮肌腠,血液筋脉受到影响,会形成疮毒,毒不解,疮难疗。对于一些情绪不好的女性,两颊颜面痤疮较多的治疗起来也不是很容易,此类患者要首先解郁,郁不解,痘难医。
下面大体分一下患者的类型吧,也好方便对应治疗。
冲任虚寒型,以女性较多,毕竟女性的冲任二脉容易发生病变。此类患者体型一般较瘦,月经一般不调,月经时血块较多,颜色较暗,平素手脚冰凉,舌质较暗,苔薄白,脉常弦细为主,体内寒瘀虚皆有,应当温清补消并用,我常用温经汤加减治疗。
上热下寒型,有些病号常告诉你,我腿脚冰凉,还容易上火。这类患者是上边有热,下面有寒,龙雷之火上冲于头面,易长溃疡和痤疮;虚寒在下,阳气不足,无以温化下肢经脉,下肢发凉。此类患者的痤疮多有脓头,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口干口苦,手足冷,舌质红,苔薄黄,脉双寸略数,双尺弦细,关脉多大。我一般用潜阳封髓丹加减治疗。
肝胆湿热型,多变现为两颊痤疮较多,口干烦躁,易急易怒,胸胁或者乳房不适,小便多黄,大便多臭味较大,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为主,这类痤疮治疗比较简单,一派实象,龙胆泻肝丸或者柴胡清肝汤就可以调理痊愈。我治疗的比较少,一般到不了我手里就被别人治愈了。
实热壅滞型,此类患者体内郁热较盛,湿热壅滞于三焦,三焦气化不利,多表现为痤疮红热痒痛有脓头,不光颜面多发,后背和四肢也可多见,舌苔黄腻脉洪盛为主,以脉象和好发部位并结合临床变现和肝胆湿热型相鉴别。我多用三仁汤合升降散加减治疗。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肝热脾寒型,此类患者和肝胆湿热患者临床变现类似,会出现口干口苦,烦躁情绪不佳,但是这类患者胃口一般较差,少气懒言,易困乏,两手的左右关脉不对称,左关脉弦略数,右关脉滑细弱为主,此时我多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这类患者有个特点,用上柴胡桂枝干姜汤后容易腹泻,一味泻药都没有也会拉肚子,此现象属于中病的正常现象,勿用担心。
还有一些类型为临床使用经方的个人总结,营卫不调型,有些患者起痘时间不长,但是怕风、怕冷、时有汗出,面部痤疮红热不甚,脓头不多,单个疮面较大,脉以浮缓为主,此时我多用桂枝汤加蝉衣、忍冬藤、皂刺治疗。对于一些疮面体积较小,较为密集,痒而不痛,大便不通畅的,多用防风通圣丸加减治疗。对于一些痘印为主,略有凹陷的,应以益气扶正为主,散瘀为辅。对于一些痛经的女患者,每次月经前几天腹痛加重,经前起痘较多,这时要调理痛经为主,腹痛怕冷的较为多见,我多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
临床上治疗的时候变数较多,有人问我有没有比较好的具体的方子治痘,这个我还真不知道。治痘并非一方一法,真的不好说哪个方子好用,倒是可以列举一些我常用的一些药,丹皮、皂刺、防风、忍冬藤、虎杖、全蝎,一般常见的痘病都可以使用,当然,临证的时候还应当具体辨证,大家有什么更好的治疗痤疮的心得还请多多推广。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9-01-08 09:36回复
    根据你的症状描述,即有阴虚又有阳虚,寒热错杂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9-01-12 08: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