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神话吧 关注:6,824贴子:72,641

【神话探源】知北游讲座《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神话探源】知北游讲座《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二
来源:之平会客室的博客
山海经讲座本群二十九讲《海经中的神话(二)》
2013-07-05
标签: 文化 分类: 知北游历史文化讲座
  《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二)
  讲座时间:2013.06.29八点
  讲座地点:之平会客室(91441536)
  主讲人:知北游史师
  整理人;鄉關愁客


IP属地:广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9-01-15 15:30回复

    《海经》中记载了7座日月所出的山和7座日月所入的山,这个记载也是很有意思的。七座日月所出的山都见于《大荒东经》,它们是:
      1、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2、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虚,日月所出。
      3、大荒中有山,名曰明星,日月所出。
      4、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离瞀,日月所出。
      5、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苏门,日月所生。
      6、东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
      7、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IP属地:广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9-01-15 15:48
    回复
      七座日月所入的山都见于《大荒西经》,它们是:
        8、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树,名曰柜格之松,日月所出入也。
        9、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
        10、大荒之中,有龙山,日月所入。
        11、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姖天门,日月所入。
        12、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鏖鏊钜,日月所入者。
        13、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常阳之山,日月所入。
        14、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

       


      IP属地:广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9-01-17 01:33
      回复
        这里得先做下文字考订,因为这些记载有些文字乱得很,不搞清楚没法说明白。
          第4条,郭璞在“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离瞀”下注说“三山名也。音穀瞀。”其实“穀瞀”当作“㝅瞀”或“瞉瞀”,是古代的一个成词,《说文》:“㝅,㝅瞀也。《康熙字典•目部》“瞀”字下说:“《广韵》‘瞉瞀’,《集韵》作‘瞉霿,鄙吝心不明也。’《正韵》:‘无识也。’《荀子•儒效篇》:‘愚陋傋瞀’,注:‘傋音寇,愚也。瞀,无知也。’《前漢•五行志》作‘傋霿’。”这个词的写法很多,“瞉”也写作“㜌”、“區”、“怐”、“傋”、“㝅”等,“瞀”又作“霿”、“愗”、“務”、“牟”等,用在地名上也作“雊瞀”,《汉书•地理志》:“雊瞀,县名,属上谷郡。”《集注》:“孟康音句无。”


        IP属地:广东4楼2019-02-27 15:38
        回复
          《海经》原文很可能作“雊霿”,所以郭璞注“音㝅瞀”或“音瞉瞀”,这是因为雊、㝅瞀、瞉音同,霿、瞀音同。后来“雊”形讹作“離(离)”,“霿”通假作“瞀”,而郭璞注的“瞉”又形讹作“穀”,就不可解了。


          IP属地:广东5楼2019-03-01 15:16
          回复
             “瞉瞀”据《广韵》、《集韵》的解释,就是心里愚钝不明白的意思,其实从读音上讲“瞉瞀”就是“愚”字的缓音“瞉”及其假借字都是屋部或侯部的喉牙音字,“愚”字是侯部的喉牙音字;“瞀”是侯部字,故“愚”字缓读可为“瞉瞀”,“瞉瞀”的促读就是“愚”;正因为它是一个缓读的记音词,所以两个字的写法每不一定,后来这两个字各自成了独立的词,但仍然都有“愚”义。那么在《海经》这里,“雊瞀”其实就是“隅”字的缓读,这里的断句应该是“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离(雊)瞀,日月所出”,“于天东极雊瞀”就是“于天东极隅”,就是同经里说北方神鸟夗“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的“东极隅”。这句意思是鞠陵山坐落在天东极的某个角落里,意思是非常好理解的。


            IP属地:广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9-03-03 11:13
            回复
              所以,郭璞注“三山名也”是错的,断句成“鞠陵于天、东极、离瞀”更属不辞。第5条山名“猗天苏门”、第9条的山名“丰沮玉门”、第11条的山名“吴姖天门”,其实都是误合,山名应该叫“猗天”、“丰沮”、“吴姖”,“苏门”、“玉门”、“天门”都应该是神话传说中的大地之门的名字,比如《淮南子•地形训》里说八极有八座山,每座山都是一个门的名字,说:“八纮之外,乃有八极,自东北方曰方土之山,曰苍门;东方曰东极之山,曰开明之门;东南方曰波母之山,曰阳门;南方曰南极之山,曰暑门;西南方曰编驹之山,曰白门;西方曰西极之山,曰阊阖之门;西北方曰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门;北方曰北极之山,曰寒门。凡八极之云,是雨天下;八门之风,是节寒暑。”


              IP属地:广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19-03-05 12:22
              回复
                传说应该有很古老的源头,《海经》中没有记述别的门名,只说了猗天山是苏门、丰沮山是玉门、吴姖山是天门,共三门之名,门的名称和《淮南子》记述的门名也不同,它们的作用也不是出风的,而是日月出入的门户,这个说法感觉更加古老原始一些。不过《海经》时代认为大地到底有多少门就猜不出来了。14座山,清代陈逢衡《山海经汇说》卷二里就已经指出是古人在居住地的东、西方向选了确定时节的标志物,徐南洲说:“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人们开始探索日月运行的规律。在长期观测中发现日月照射山冈所形成的山影(即日景),依季节不同而有长短的差别,用此来确定耕种的日期。《大荒经》记载的大言、合虚等六座‘日月所出’的山;方山、龙山等六座‘日月所入’的山,便是测日影的标准山。《诗•大雅》‘既景乃冈’就是记载公刘开发豳地时,登山冈观测日影的景况,说明周代以前这种方法还流传民间。”


                IP属地:广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9-03-07 02:10
                回复
                  这种观察日月出入之山来确定时节的方法是原始历法的雏形,直到近代的一些偏远地区的居民或少数民族仍然在采用这个方法,比如彝族的毕摩(巫师)的职责之一就是观察日出日入的方位来确定季节和农时。对于这个问题,刘宗迪在《〈山海经•大荒经〉与〈尚书•尧典〉的对比研究》一文中做过比较详细的阐述,他在介绍了彝族的“日出日落点观测法”之后认为,《大荒经》中这七对日月出入之山既被用来观察日出日入来确定季节,也可用于观测月亮的朔望出没以定日期,据以确定一个月的起迄,“正如太阳在一年内往返于七对山峰之间,月亮在一月之内也在六座山峰之间往返一遍,因此,对精度要求并不高的原始天文学而言,七对观测太阳出没的山峰同时也可用为观测月亮出没的‘坐标系’”。这个看法应该是正确的。这里要说明的是,发明这种原始历法的部族,只能是安土重迁的农耕渔猎民族,而绝对不会是游牧民族。


                  IP属地:广东9楼2019-03-08 00:39
                  回复

                    正因为农耕渔猎民族不会随便迁徙,居住地相对固定,对居地四周的高山比较熟悉,所以他们才能在天长日久的观察中总结出这种历法。所以《海经》中的国族除了渔猎之外,经常说“食黍”或“黍食”,就是这个原因。
                      (我现在讲的,是要大家对《海经》有更深层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故事的表面,其实就是对神话传说的一种解析)
                     


                    IP属地:广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9-03-09 00:11
                    回复
                       四、噎鸣生十二岁
                        《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姖天门,日月所入。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山(上),名曰嘘。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孙诒让《札迻》认为:“‘嘘’当作‘噎’。下文云‘下地是生噎’,即承此文而纪其代系也。《海内经》云‘后土生噎鸣’(后土即下地也),亦即此神。”
                        《海内经》云:“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郭注:“生十二子,皆以岁名名之,故云然。”
                        孙诒让认为:“噎鸣即《大荒西经》之‘嘘’。……《御览》十七引《世本》云:‘后益作占岁’,后益当与羲和、常羲等同为黄帝时人,疑即此噎鸣,非伯益也。……《方言》云:‘嗌,噎也。秦晋或曰嗌,又曰噎。’是嗌、噎义同,故噎鸣亦曰后益。‘主岁十有二’即是占岁之事。”首先说“噎”就是“噎鸣”,这个孙诒让说得是正确的。《大荒西经》说老童生了重、黎,重是祝融,黎是后土,主管下地,这个以前咱们讲过了。黎生了噎,也就是噎鸣,是一位司掌天文的神,他居住于大地西方最远的地方,管理日月星辰的行次。《海内经》的谱系就十分复杂了,这条谱系很可能是后人杂凑的,可信度不高。
                        但是它说“后土生噎鸣”仍然与《大荒西经》相合,以前的谱系就不合了,这个也可以看做是神话的异传,也没什么奇怪。


                      IP属地:广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19-03-10 14:29
                      回复
                          孙诒让说《世本》里说的“后益作占岁”的“后益”就是这个噎鸣,是很正确的,这个记载也见于《吕氏春秋•勿躬》,里面说“后益作占岁”、“伯益作井”,将“后益”和“伯益”当做两个人,所以孙诒让认为作占岁的后益是噎鸣,但不是伯益。其实我个人的看法是后益、伯益本来就是一个人,只不过噎(噎鸣)本来应该作后噎,后来因为噎、益音近的缘故也被写作了后益,这只能说作占岁的后益是噎鸣,不是典籍中与大禹、夏后启父子发生联系的后益或伯益,不过在流传中与后益、伯益混同了,所以先秦典籍里除了《海经》之外,再也见不到噎或噎鸣的名字了。


                        IP属地:广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楼2019-03-11 11:57
                        回复

                            “后益作占岁”这个说法正是从噎鸣生十二岁的神话中演变而来,就象羲和生日、常羲生月演化出羲和作占日、常羲作占月的情况恰好相同。但是从谱系上看,岁的产生要远比日、月产生的晚,日月都是上帝之子,而根据《大荒西经》和《海内经》所记载的谱系:黄帝→昌意→韩流→颛顼→老童→黎→噎(噎鸣)→十二岁,岁神是黄帝的第七代孙,比日月差远了,这个给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就是岁的起源要晚于十日、十二月“岁”的本义是岁星,它环绕一周天正好是十二年,因此我国古人发明了岁星纪年法,这种方法产生于什么时代我们已经搞不太清楚,我是坚信至少在虞夏的时候就已经存在。我国古人发现北斗绕北极星旋转一圈正好是一年,所以就发明了原始的斗建之术,根据北斗旋转的角度来确定月份,创制了十二辰,就是把整个天区均匀地划分成十二等分,每个等分里设定了标志星座,虚拟斗柄指向那个星座,表示哪个月份。


                          IP属地:广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楼2019-03-13 01:15
                          回复
                              后来发明了岁星纪年法,就把十二辰移植过来,十二辰也成了十二次,就是岁星行次到某辰就代表某年,这样共有十二岁,并给十二岁各起了名字,“摄提格”、“单阏”之类的就是岁名,可惜这些岁名实在是不大好理解,郭沫若在《释支干》里认为这都是外来语的音译,并不是中国语言。但是,北斗是左旋的,所以十二辰在天区的排列顺序子丑寅卯……也是左旋的,而岁星的运行是右旋,和十二辰的排列顺序正好相反,使用甚为不便,所以后来发明了太阴纪年,假设了一颗不存在的“太岁星”,与岁星的运行方向相反,但与十二辰的排列次序相同。由《海经》记载的噎鸣生十二岁的神话可以知道,岁星纪年法是古代负责司掌天文历法的人噎鸣创制,具体时代不详。


                            IP属地:广东14楼2019-03-14 03:00
                            回复
                                

                              五、重黎绝地天通
                                上面引的《大荒西经》里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郭璞注说:“古者人神杂扰无别,颛顼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重寔上天,黎寔下地。”
                                这个故事在古代也很有名,就是重黎绝地天通,这个故事,我们在讲“双子传说”的时候已经讲过了,它其实就是一个“双子传说”的变化。


                              IP属地:广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楼2019-03-15 14: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