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鼎教育吧 关注:240贴子:1,563
  • 0回复贴,共1

赢鼎观察:愈加激烈的艺考竞争,“捷径”不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上学时,对艺术(音乐和美术)一直是有憧憬的,但是这个憧憬,却被周围所有的人认为是一种不务正业,这个所有人,包括家长和学校老师。那个时候,文化课实在不行的学生,家里才会考虑把孩子送到美术班或者音乐班,目的自然是通过艺考把孩子送进高校的大门。在以高考为目标的中国教育体制下,这经常被视为一条“鱼跃龙门”的捷径。
当然,这绝不是一种歧视,而是某一时期某些地区的一种社会现象,任何一种选择,都值得被充分尊重。但是“捷径”这个说法依然存在。
一个选择,可能搭上一辈子
任何一个选择,都可能是一辈子,更不用说关乎未来的高考。既然是一辈子的事情,希翼总是被塞得满满当当,而希望越多的地方,却越容易充斥着各种不安和惶恐。高考前后的那些不眠夜,又有谁能够忘记?
道理很简单,有了希望,才害怕失去。
一个“艺考升”事件,牵动了几十万艺考生的心,无数个家庭的焦虑在这一刻爆发。由于报名通道瘫痪,“70万艺考生丧失报名资格”一时间成为热门话题,而各种VIP收费项目的浮出水面,更是让社会舆论一片哗然。这里不对此事做出更多评论,个中对错,交给社会去评判。我们要说的是:在这个有关孩子未来的高考中,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是致命伤。

(图片来源于重庆晨报上游新闻)
“艺考升”事件,反映的是社会问题,是“不可抗力”。那么,为何不在自己“可控力”上更加努力呢?
捷径愈来愈不是捷径
不久前,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2019年起,艺考文化线全面提高,不得低于二批分数线的75%。

(中国日报网百家号文章截图)
中国日报百家号发文称,中央戏剧学院今年针对8个招考方向进行了分数线的调整,其中舞台美术系下设的6个招考方向,分数线划定的标准从考生所在省艺术类文化课控制分数线调整为不低于一本线的75%,导演系的戏剧导演方向、艺术管理系的演出制作方向,文化课分数线由原来一本线的80%调整到85%。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也对文化课的要求做出了相关调整。本来就是许多人“弱项”的文化课,要求却越来越高,艺考这根“救命稻草”,你真的抓得住么?
以中国美院去年的录取比例为例,7.8万人报考,计划录取1621人。接近50:1的考录比例,意味着平均一个考场才有一人能够脱颖而出。中央美术学院报考人数从2016年时的25000人次窜到40000余人次,录取率仅2%。如果有人说,这只是名校的火热,那当你看到全国每年的艺考升数量的变化数值,这其中竞争的惨烈,便会表现的淋漓尽致吧。
教育部的《通知》和愈加激烈的竞争,让这条“捷径”越来越拥挤,文化课成了“阻止”艺考生跨入高校门槛的“绊脚石”,提高文化课成绩,便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选择一种行之有效的补习方式尤为重要
对于大部分艺考生来说,文化课本来就是一个薄弱环节,又花了大量时间学习专业课程,顾此失彼,导致学习时间分配上出现了不均衡,有些学生甚至“听文化课如听天书”。事实上,艺考生高考失败的80%原因,并非专业课不行,而是因为文化课没过关。
在有限的时间,选择一种行之有效的补习方式尤为重要。费时费力的校外补习班显然不太合适;无法根据知识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补习的在线教育,也不是最优的选择;优质师资力量和教学内容,自然也是需要谨慎考虑的对象。校外补习班的良莠不齐、在线教育的“用好老师来吸收生源,转化成其他老师的课程”等问题,都让人头痛不已。
“‘一点马智能名师1对1’显然有效的解决了这些问题。”,赢鼎教育相关负责人说。“随时随地,点开就能学习,对网络也没有需求,支持无网模式的学习。”智能平板、智能笔、智能盒子、智能尺子、智能笔记本、智能书包和包含高中三年全套课程的超过100本智能教材组成了一点马的智能生态系统,独有的纸笔互动技术,让学生在不改变学习方式的同时,有针对性的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复习。

(一点马产品学习场景)
在一点马内容体系的建设上,产品研发的三年时间内投入了数亿,每个小时的课程所需的花费也极其高昂。耗费如此长的周期、投入巨大资金的原因却仅仅是赢鼎教育对师资力量和内容质量的不妥协。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以及其他知名机构的十数位优秀教师的加盟,更是让一点马的内容基础越来越扎实。

一点马师资团队(部分)
“目前,一点马的产品体系已包含3000多个小时知名教师录制的课程和114本涵盖所有高考知识点的专业教材”赢鼎教育相关负责人补充道,“无论是对于艺考生,还是普通考生,这些内容已经可以完全满足。”
再回到艺考生的问题,原本就是弱势的文化课学习时间被专业课占满,教室听课像“听天书”,老师也无法针对单个学生针对性教学,借助课外力量便成了刚需。但无论是选择哪一种补习方式,对于教学机构的选择都是要谨慎的,有关未来的选择,总是值得去仔细考量的。“艺术升”事件的教训,给所有人都上了一次课。


1楼2019-01-16 13:3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