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鱼池吧 关注:285贴子:2,160
  • 0回复贴,共1

锦鲤五大病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出血症
又称出血病,是锦鲤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发生于夏、秋季,流行广泛,危害性大,可造成各种规格锦鲤的大批死亡。
  症状识别:病鱼的鳍条、鳞片通常比较完整,眼眶四周、鳃盖、口腔和各鳍条的基部充血,如果将皮肤剥开,可见肌肉呈点状充血,某些部位有紫红色斑块,严重时全部肌肉呈血红色;肠道、肾脏、肝脏、脾脏也有充血现象,腹腔内有大量腹水;打开鳃盖可见鳃部呈淡红色或苍白色;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很差。
发病原因:由呼肠弧病毒引起。当饲养水水质恶化、水中溶氧量降低、总氮和有机物耗氧量增高时锦鲤抵抗力下降,病毒乘虚而入,导致锦鲤发病。
  流行及危害:出血病流行于6月下旬至8月下旬,适宜水温是25℃至30℃。当饲养水体中放养锦鲤的密度过大、水环境恶化时锦鲤就容易发病。该病主要危害当岁鱼,最小的体长仅2.9cm。出血病是急性鱼病,可引起锦鲤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
  (1)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的水质,夏、秋季节尽量稀养,创造良好的水体环境对预防该病有一定的效果。
  (2)流行季节在饲养水体中泼洒漂白粉,使水体中药物的浓度达到1㎎∕升,进行该病的预防。
  (3)用4~10㎎∕升的红霉素浸泡鱼体15分钟,对发病鱼有一定的疗效。
  (4)3~5%的盐水药浴10~15秒或使用强氯精1ppm药浴,全池杀菌。
2、痘疮病
又称鲤痘疮病,主要危害锦鲤等鲤科鱼类,能严重影响观赏鱼的生长及降低其观赏价值,严重时可引起鱼体死亡。
  症状识别:发病早期病鱼的体表出现乳白色小斑点,覆着很薄的一层白色黏液。随着病情发展,病灶部位的表皮增厚形成大块石蜡状的增生物,这些增生物长到一定大小后会自动脱落,之后原处会重新长出新的增生物。患病锦鲤消瘦,游动迟缓,常沉于水底,随病情发展可能会陆续死亡。
  发病原因:由鲤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疱疹病毒可在锦鲤皮肤的上皮细胞上生长,病毒复制的适温是15~20℃,当饲养水质中有机物含量过高时容易发病。
  流行及危害:秋末和初春水温较低时(15℃)是痘疮病的流行季节,通常危害饲养的当岁鱼。锦鲤对此病非常敏感,感染此病的锦鲤在越冬后期可引起鱼病且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
  (1)强化秋季培育工作,使锦鲤在越冬前有一定的肥满度,增强鱼体在低温季节的抵抗力。
  (2)加强日常管理,做好水质管理工作,经常对锦鲤投喂水蚤、水蚯蚓等动物性饵料,加强营养。
  (3)一旦出现发病迹象,可人为采取措施,有条件的可将饲养水温提高,水温升高后痘疮病会逐渐自愈。
  (4)增强体质,用50㎎红霉素兑池水25kg浸浴,大鱼可注射2‰的左旋氯霉素。
3、打印病
又称腐皮病,病程较长,一般不引起病鱼大批死亡,但是能严重影响鱼体的生长发育及观赏价值。
  症状识别:发病初期鱼体的两侧背鳍下方或臀鳍上方出现红斑,之后红斑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接着病灶中间的鳞片脱落,坏死的表皮腐烂,露出白色真皮;患部周边整齐、分界明显,似烙印;肌肉糜烂可深至骨刺。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减退,最终衰竭而死。
  发病原因:由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引起。这种病原菌为条件致病菌,平时大量存在于水中,鱼体受伤后通过接触而感染发病。
  流行及危害:该病能危害较大个体的锦鲤,大多由体表受伤后感染所致,病情严重时可陆续引起死亡。该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夏、秋季最为常见,全国各地都有发生。
防治方法:
(1)饲养过程中经常换水,保持水质清新,并注意勿使鱼体受伤。
(2)发现病情时,及时用高锰酸钾或紫药水涂抹患处。
(3)用10㎎/升浓度的呋喃唑酮浸泡鱼体。
(4)用漂白粉遍洒,使饲养水体中药物的浓度达到1㎎/升。

4、肠炎病
 又名烂肠瘟,是一种流行很广的细菌性疾病,也是对锦鲤危害最为严重的细菌性疾病之一。此病常和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并发。
  症状识别:病鱼食欲降低,行动缓慢,常离群独游;鱼体发黑或体色减退,头部、尾鳍更为显著;腹部膨大,出现红斑,肛门红肿,初期排泄白色线状黏液或便秘,挤压腹壁有黄红色腹水流出;拨开肠管,可见肠壁局部充血发炎,肠内无食物,黏液较多;发病后期,全肠呈红色,肠壁弹性差,充满淡黄色黏液;将病鱼进行解剖,可看到肠道发炎充血,甚至肠道发紫,很快就会死亡。
  发病原因:由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引起。该菌在普通水体及池底淤泥中常大量存在,也存在于健康鱼体的肠道中,但数量不多。当锦鲤的生活环境恶化、鱼体抵抗力下降时,该菌会在肠道内大量繁殖,导致发病。病原菌随病鱼及带菌鱼的粪便排到水中,污染饲料,经口感染。
  流行及危害:此病在水温18℃以上开始流行,高峰期水温为25~30℃,发病严重时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
防治方法:
  (1)发病初期,水中出现浮便,可以先采取停食加大打氧的方法,一般情况下,三到四天就可以恢复。
  (2)在饵料中拌入药物投喂病鱼,每1千克鱼体重使用0.1克的痢特灵,拌在人工饲料中投喂,每天1次,连喂3~4天。
  (3)对于发病严重已不摄食的鱼,可每天腹腔注射卡那霉素500~1000国际单位,连续3~5天或直至症状消失。
5、赤皮病
无论是幼鲤还是成鲤,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其在捕捞、运输后,北方在越冬后,细菌性赤皮病最易暴发。
  症状识别: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面积充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及腹部最明显;背鳍、尾鳍等鳍条基部充血,鳍条末端腐烂或感染水霉;有时病鱼的上下颌及鳃盖也会充血发炎;病鱼常伴有肠道发炎和烂鳃症状。
  发病原因:由荧光假单胞菌引起,传染源是被荧光假单胞菌污染的水体、工具或带菌鱼。当鱼体表完整无损时病原菌无法侵入,一旦鱼体因器械损伤、冻伤或体表被寄生虫寄生而受损时,就容易被病原菌感染而发病。
  流行及危害:锦鲤的赤皮病一年四季都可以流行,水温25~30℃时为流行盛期。通常鱼体受伤后易患此病,春季和秋季水温低于15℃时也是此病的流行季节,并发感染水霉菌影响锦鲤的观赏价值。

防治方法:
  (1)在饲养管理中,一定要谨慎操作,尽量避免鱼体受伤。
  (2)防治该病时,室外大池可用漂白粉1㎎/升全池遍洒。
  (3)使用10㎎/升呋喃类药物浸洗鱼体。


1楼2019-01-21 15:4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