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帝国吧 关注:64贴子:873

【Ελλάδα】罗马征服之前的希腊世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转载自古希腊吧:
原贴:https://tieba.baidu.com/p/5218944909?fid=8330&see_lz=1


IP属地:福建1楼2019-01-24 22:14回复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的第三年,一支由希腊人组成的雇佣军,他们是由斯巴达提督莱山德征募的,以帮助波斯帝国小亚细亚三省:吕底亚、弗里吉亚和卡帕多西亚总督小居鲁士——他是波斯大王大流士二世的小儿子,阿尔塔薛西斯二世的弟弟——争夺王位。小居鲁士的军队由20000人组成,其中希腊雇佣军11700人。小居鲁士的军队一直推进至两河流域的美索布达米亚。然而由于过分轻敌,小居鲁士在库纳克萨战役中意外阵亡。参战的希腊人在几位指挥官的带领下,有秩序的撤离战场,踏上返乡之旅。尽管几位指挥官在途中被新任的卡帕多西亚总督提萨费尼斯设计杀死,不过在色诺芬——他是苏格拉底的门徒和追随者——等几人的带领下,希腊人成功的击败了沿途阻截的波斯军队和土著部落。公元前400年初,希腊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黑海南岸的希腊殖民地特拉佩苏斯(今特拉布宗),尽管此时他们只剩下8000余人。这次的光辉业绩后来成为他的名著《远征记》的素材。
    根据同斯巴达人签订的条约,波斯帝国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后获得了对爱奥尼亚的希腊城邦的统治权。然而这一内容却使斯巴达在战后陷入被动,作为希腊世界的领袖,却将爱奥尼亚的城邦拱手让给昔日的敌人。在万人军远征后的第三年,斯巴达国王阿格西劳斯带领一支大军入侵小亚细亚,这部分原因是由于斯巴达人对小居鲁士的支持引发的争端。斯巴达人在小亚细亚西部长驱直入,击败了波斯帝国的吕底亚总督提萨费尼斯,劫掠并焚毁了省区首府萨迪斯。
    在与波斯战争爆发后的第三年,斯巴达与昔日盟邦科林斯之间爆发战争,得到波斯经济援助的雅典也加入科林斯一边与斯巴达作战。这场被称为“科林斯战争”的混战前后持续了八年之间,直到公元前387年后,才终于在波斯大王的调停下结束。次年,交战各方的代表齐集波斯都城苏萨,签署了被称为“大王和约”的停战协议,波斯帝国获得了希腊城邦之间冲突的仲裁权,以及对爱奥尼亚希腊城邦的控制权。
    不过和平并未持续太久,斯巴达人入侵彼奥提亚,占领了底比斯的卫城卡德密亚,驱逐了执政的民主派,扶植了一个寡头政权,就像他们以前做的那样。公元前378年,流亡雅典的伊帕密浓达和斐洛皮达斯,在雅典人的支持下返回底比斯,驱逐了占据卡德密亚的斯巴达驻军,以及由他们扶植的寡头们,重建了民主政体。
    雅典人建立了第二次海上同盟,前后有七十多个城邦加入,不同于第一次海上同盟,第二次海上同盟各邦的目标是对抗斯巴达的压迫。第二次同盟建立初期,雅典吸取了在组织第一次海上同盟中的过程的一些教训,它强调自己只不过是同盟的普通一员并向盟邦保证决不寻求恢复往昔的霸权。这一宣示使第二次海上同盟在建立初期的发展比较顺利。
    然而随着公元前374年,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签署了一份有利于雅典的条约后,底比斯的崛起与彼奥提亚同盟的建立和扩展渐渐使雅典感到不安,双方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伊帕密浓达改进了斜线战术,并建立了一支由300名相互爱慕的精锐士兵组成的神圣军团。
    公元前371年,底比斯与斯巴达之间决战在彼奥提亚境内的留克特拉爆发。此战,底比斯一方参战的重装步兵只有6500人(其中包括300人的神圣军团,由菲洛皮达斯指挥),而斯巴达则有11000人,以及数量大致相等的轻装步兵和骑兵(前者轻装步兵1000人,骑兵1500人;后者则有轻装步兵1100人和骑兵1000人)。
    伊巴密浓达没有选择排出与对面的斯巴达相同长度的阵列,而是集中兵力于一翼,改为将左翼的列数增多,由传统的八至十二列改为五十列,将神圣军团列于前端,以期由此获得突破。同时为了保护受到削弱的右翼,伊帕密浓达将其队列向后收缩,以免过早陷于战斗而被击败。
    在此战中,斯巴达一方的军队遭遇惨败,底比斯得到加强的左翼突破了斯巴达人的右翼阵列,斯巴达人的中间和左翼阵列遭到底比斯人的攻击,数千人在战斗中被杀,国王克勒姆波图斯一世(Cleombrotus I )及数百名精锐的王室卫队全军覆没。
    次年,伊帕密浓达带领一支由70000人组成的联军入侵伯罗奔尼撒,在拉哥尼亚境内肆意焚掠,遭到斯巴达人奴役的希洛特人(含美塞尼亚人、阿卡迪亚人和土著的拉哥尼亚人)乘机获得自由。公元前369年,伊帕密浓达建立了阿卡迪亚同盟,并帮助美塞尼亚人建立了麦加罗波利斯。
    在此后的几年里,底比斯取代斯巴达成为希腊世界的霸主,这一优势一直维持到公元前362年的曼丁尼亚战役。当阿卡迪亚同盟中的一座城市曼丁尼亚倒向斯巴达后,战争再次爆发。斯巴达人和曼丁尼亚人得到了伊利斯和雅典的支持,而底比斯则带领着阿卡迪亚同盟和彼奥提亚同盟的军队与其作战。尽管底比斯人最终在曼丁尼亚城下获得胜利,然而不幸的是,伊帕密浓达却在战斗中阵亡了。


    IP属地:福建3楼2019-01-24 22:15
    回复
      色萨利(也称帖撒利亚)位于希腊中部, 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不同于以重装步兵著称的南部希腊城邦,色萨利的军队以骑兵为主,他们是全希腊最好的骑兵之一。公元前4世纪80~70年代, 斐赖(色萨利城邦之一)的僣主伊阿宋成为色萨利最强大的统治者,并积极参与希腊世界的争霸战争。伊阿宋于公元前370年遇刺,他死后色萨利诸邦再次陷入四分五裂之中。
      当中南部的希腊城邦互相混战之际,位于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却在悄然崛起。马其顿由两部分组成,南部平原的下马其顿,北部河谷丘陵的上马其顿。下马其顿平原土地肥沃,适宜发展农业;而上马其顿的河谷丘陵,适宜发展畜牧业。马其顿处于众多蛮族之间,它的东面是色雷斯人,西面是伊庇鲁斯人,西北是伊利里亚人,北面是培奥尼亚人和特里巴利人。
      马其顿人的祖先是多利安人,公元前10世纪中叶,当多利安人向南迁移至希腊地区时,留在当地的几个部落形成了后来的马其顿人。居于其统治地位的阿吉德王朝被自称是公元前7世纪下半叶来自希腊南部阿尔戈斯(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北部的多利安人城邦)的移民。不同于波斯帝国的专制君主,阿吉德王朝的国王仅仅只是贵族中最有实力的一个,他们的地位并不稳固。在历史上,马其顿的王位争夺十分激烈,只有少数君主得以善终。军队在马其顿政治中起到的作用甚为巨大,即使是国王在决策时,也不得不考虑军队的态度。
      公元前359年,马其顿的佩尔狄卡斯三世在与入侵的伊利里亚人作战时被杀,他的弟弟腓力二世在军队的支持下,废黜了年幼的侄子阿明塔斯四世,成为马其顿国王。
      腓力二世时马其顿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之一,由他施行的各项改革措施,使马其顿有一个位于文明世界北方的偏远国家,一跃而成为希腊世界最强的国家。腓力二世主要的改革措施集中于军事层面,他建立了一支常备军(马其顿方阵),以取代至少由贵族组成的骑兵卫队。这支常备军由来自上、下马其顿的平民组成,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使用长度超过6米的萨里沙长枪作战,排成纵深十六列的方阵。其中前5列的士兵持长枪重叠向前,后11列的士兵将长枪架在前面士兵的肩膀上,斜向前竖立。


      IP属地:福建4楼2019-01-24 22:16
      回复
        单个纵列16人为一个班(Stichos),
        4个纵列64名士兵组成的一个排(Tatarchy),
        8个纵列128名士兵组成的一个连
        (Taxiarchy),
        16个纵列256名士兵组成的一个营(Syntagma),
        营级方阵是最基本的战术单
        位。
        4个营1,024名士兵组成一个团(Chiliarchy),
        而4个团4,096名士兵组成一个师
        (Phalangarchy)。
        独立作战时,马其顿步兵师除了重装步兵以外,还配属一个团的轻步兵
        (Psiloi)1,024人,两个团的游击步兵2,048人,以及一个团的骑兵1,024
        人,总兵力达到8,192人。
        腓力二世的马其顿军队有4个步兵师,共3万2千余人。
        除此之外,腓力二世还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其中尤以由贵族子弟组成的伙伴骑兵(近卫骑兵)最为精锐,使用长约11.5~13.9英尺(即3.5~4.5米)左右的骑矛(Xyston)。在冲锋时右手将矛倒持,矛身架在肩膀上,矛尖向下,对敌军发起攻击。伙伴骑兵被编为8个骑兵中队,一般200~300名骑兵组成一个中队,而由国王本人亲自指挥的中队有400人。


        IP属地:福建5楼2019-01-24 22:16
        回复
          腓力二世在继位之初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威胁。公元前358/357年,以达尔达尼人为首的伊利里亚人再度入侵马其顿,在前一年入侵中他们杀死了佩尔狄卡斯三世。然而这次,腓力二世击败了入侵者,巴耳底利斯及以下7000人被杀。获得胜利的腓力二世乘机将王国的疆域扩展至奥赫里德湖附近。
          腓力二世许诺占领安菲波利斯后将其交给雅典,以换取公元前363年后失去的皮德纳。安菲波利斯位于塞尔马湾沿岸,境内拥有储量丰富的潘盖翁金矿。腓力二世在占领了安菲波利斯后(公元前357/356年),没有按照协定将它交给雅典而是据为己有。雅典在陷入于第二次海上同盟各邦的战争后(公元前355年)实力遭到严重削弱,腓力二世于次年(公元前354年)占领了雅典位于北部海岸的据点迈索尼。


          IP属地:福建6楼2019-01-24 22:16
          回复
            通过介入第三次神圣同盟战争,腓力二世战胜了福基亚人,控制了温泉关附近的近邻同盟,以及希腊中部的色萨利诸邦,精锐的色萨利骑兵充实了马其顿的骑兵部队。公元前349年,腓力二世率军围攻位于塞尔马湾沿岸哈尔希迪克半岛上的城邦奥林索斯。第二次海上同盟瓦解后,雅典的实力遭到严重削弱,故此无力对遭到围攻的奥林索斯城进行支援,只是象征性的派出使者向腓力二世提出抗议。次年,腓力二世攻陷了孤立无援的奥林索斯,城市被夷为平地。
            从公元前342年起,腓力二世发动了一些列战役,征服了东部的色雷斯地区。公元前339年,腓力二世再度介入第四次神圣同盟战争,以雅典、科林斯为首的希腊诸城邦则结成反马其顿同盟,对抗腓力二世。公元前338年,腓力二世率军在希腊中部的喀罗尼亚一役中击败了以雅典和底比斯为首的希腊联军。值得一提的是,腓力二世的长子兼继承人亚历山大(著名的亚历山大大帝)也是在这一次战役中崭露头角。年轻的亚历山大率领伙伴骑兵歼灭了底比斯最精锐的神圣军团。


            IP属地:福建7楼2019-01-24 22:17
            回复

              作为腓力二世的继承人,他在继位后的第二年(前335年)便发动了对北方蛮族得战争。亚历山大的军队长驱直入,击败了特里巴利人,以及多瑙河北岸的基提人,继而又摧毁了达尔达尼人及其盟友队马其顿西北边界的威胁。战败的伊利里亚人和特里巴利人被迫向亚历山大大帝交纳人质,并在稍后提供辅助部队参加亚历山大大帝对亚洲得远征。
              在亚历山大大帝继位之初,以雅典和底比斯为首的希腊城邦掀起了一次叛乱,亚历山大大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带领军队连夜南下,叛乱的希腊城邦被迫屈服。当亚历山大大帝在多瑙河北岸作战时,希腊城邦再次发生叛乱,他们以为亚历山大已经在与蛮族的战争中阵亡。底比斯城遭到马其顿军队的围攻,由大型弩炮发射的石弹摧毁了底比斯的城墙,卫城卡德米亚陷落。亚历山大在福基亚人的建议下决定摧毁这座城市,除了城内的宙斯神殿和著名诗人品达的故居之外,所有的建筑物都背夷为平地,市民遭到屠杀,妇孺被卖为奴隶。


              IP属地:福建8楼2019-01-24 22:17
              回复
                当伟大的亚历山大死后,马其顿的王位由他尚在襁褓中的儿子罗克珊娜之子亚历山大四世以及他的哥哥天生智力低下的腓力三世.阿里达乌斯(他是腓力二世与拉里萨的菲利帕所生的儿子,也是腓力二世所有儿子中硕果仅存的一个)分享。摄政佩尔狄卡斯杀死梅利埃格后独揽大权,他在埃及前线死于兵变,留守本土的安提帕特将两位国王迎回马其顿。安提帕特是腓力二世时期的旧臣,在亚历山大远征亚洲期间奉命留守马其顿,他的儿子卡山德则作为伙伴骑兵的军官之一追随亚历山大前往东方。安提帕特是最后一位能够维系帝国统一局面的重臣,当他于公元前321年去世后,“继业者”们之间的战争再次爆发(继业者指的是昔日亚历山大麾下的将领们,如军阀一般割据一方,他们被认为是亚历山大事业的继承者,他们的辖区多位于被亚历山大征服的非洲和亚洲省区)。
                安提帕特在临终前没有将摄政之位传给他的儿子卡山德,而是交给了另一位腓力二世时期的宿将波利伯孔,卡山德仅被委以副摄政,伙伴骑兵指挥官。对此颇为不满的卡山德遂暗中联络此时正在小亚细亚的大弗里吉亚总督安提戈努斯和埃及的托勒密,共同起兵反对波利伯孔。
                托勒密是亚历山大的密友之一,帝国舰队提督。托勒密在巴比伦会议上取代其瑙克拉提斯的克里奥门尼斯,被任命为埃及省区长官,后者则则成为他的副手。贪婪的克里奥门尼斯在任职期间搜刮了大量财富,引发了埃及人的不满和愤怒。托勒密于第二年将克里奥门尼斯处死,罪名是暗中勾结佩尔狄卡斯,托勒密占有了克里奥门尼斯搜刮来的巨额财富,这为他之后在埃及站稳脚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缺乏希腊人的埃及依靠大量招募来自希腊和马其顿得移民,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雇佣兵,确立了对人口占多数的埃及人的统治。
                卡山德派部下法洛斯的德米特里乌斯带领一支精兵突袭了雅典,占领了面朝阿提卡湾的比雷埃夫斯港,这座港口有坚固的城墙防御,并通过甬道与雅典城相连,是在公元前5世纪时盛极一时的雅典海上帝国的门户。在波利伯孔派出的增援部队的帮助下,雅典人对比雷埃夫斯港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卡山德在各个方向击败了支持波利伯孔的军队,后者被迫联合亚历山大的母亲奥林匹亚斯,后者此时正寓居于伊庇鲁斯。奥林匹亚斯十分担心她孙子亚历山大四世的王位,因此他决定与波利伯孔联合。当卡山德正在南部希腊作战时,奥林匹亚斯使腓力三世.阿里达乌斯麾下的军队倒戈,因为他们不愿与亚历山大的母亲和儿子为敌。腓力三世.阿里达乌斯和他的妻子欧律狄刻(她是腓力二世的女儿与被废黜的国王阿明塔斯四世所生的女儿,她的父亲在亚历山大继位之初的混乱时期被杀)一同被杀。
                攸美尼斯是来自色雷斯地区的希腊人,他是亚历山大的机要秘书之一。亚历山大在巴比伦驾崩后,攸美尼斯依附于摄政佩尔狄卡斯,被委任为帕夫拉戈尼亚(卡帕多西亚北部)的省区长官。在佩尔狄卡斯与继业者之间混战中,攸美尼斯凭借麾下的东方重骑兵,居然击败并杀死了宿将克拉特鲁斯。
                克拉特鲁斯是亚历山大最信任的将领之一。亚历山大自印度前线返回后,即派克拉特鲁斯带领一支由10000老兵组成的军队返回马其顿,当克拉特鲁斯抵达小亚细亚东南部的奇里乞亚时,得到亚历山大去世的消息后便不再前进。托勒密擅自将亚历山大的灵柩迎往埃及的行为激怒了佩尔狄卡斯,随后他率领大军南下讨伐埃及,克拉特鲁斯在内的众多将领们则站在托勒密一边与佩尔狄卡斯为敌,后者野心勃勃的期望继承亚历山大的事业。
                就在佩尔狄卡斯率军征讨埃及托勒密的同时,攸美尼斯率领着一支由马其顿士兵和东方贵族骑兵组成的军队在小亚细亚半岛西部与克拉特鲁斯率领的军队遭遇。宿将克拉特鲁斯在军中颇具威望,攸美尼斯麾下的马其顿士兵拒绝与克拉特鲁斯作战。军队随时有可能倒戈,关键时刻攸美尼斯麾下的东方贵族骑兵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在战斗中杀死了克拉特鲁斯,攸美尼斯奇迹般的获得了胜利。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亚历山大生前的区区一个机要秘书,居然能够杀死身为马其顿宿将的克拉特鲁斯,确实不可思议。
                攸美尼斯的胜利没能挽回战争天平的倾斜,佩尔狄卡斯在尼罗河前线被杀,继业者们齐聚特里帕拉迪苏斯,再次划分了帝国的权利。
                故此当波利伯孔召唤攸美尼斯时,后者欣然应允加入了波利伯孔一方。然而远水不解近渴,卡山德在结束了在希腊地区的战争后,即率军北上返回马其顿。波利伯孔再次被击败,奥林匹亚斯在被俘后遇害,卡山德控制了年幼的亚历山大四世和他的母亲罗克珊娜,波利伯孔则在几年后辗转退守至伯罗奔尼撒半岛。
                攸美尼斯再次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遂率军侵入两河流域,安提戈努斯应巴比伦尼亚省区长官塞琉古之请,率军进入两河流域。尽管攸美尼斯凭借其卓越的军事天赋两次击败身经百战的安提戈努斯,但仍然因为部下的叛乱而被安提戈努斯俘获并杀死。


                IP属地:福建10楼2019-01-24 22:18
                回复





                  IP属地:福建11楼2019-01-24 22:19
                  回复
                    独眼的安提戈努斯现在是所有继业者中实力最强的一个,尤其是在所有敌人都被击败后。安提戈努斯与托勒密的矛盾日趋激化,其焦点是对于叙利亚的争夺,这个省区位于小亚细亚与埃及之间(包含今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等国),地理位置至关重要。
                    不久,安提戈努斯即与其他继业者之间发生矛盾。起因是前者对巴比伦尼亚的兼并,失去的塞琉古逃往埃及,弱小的巴比伦尼亚没有强大的驻军,难以抵御安提戈努斯的大军。在一个时期里,安提戈努斯几乎控制了亚洲的大部分行省,延伸至远东的巴克特里亚和格德罗西亚等省区。
                    与此同时,亚历山大留在印度河流域的驻军却在孔雀王朝的打击下日渐式微。孔雀王朝的建立者是旃陀罗笈多,他来自当时北印度最强大的王国摩揭陀。在他的恩师婆罗门考底利耶(被称为印度的马基雅维利)的帮助下,取代了统治摩揭陀的曼陀王朝,建立了摩揭陀历史上最强盛的孔雀王朝。值得一提的事,旃陀罗笈多年轻时,曾在觐见亚历山大时因出言不逊而差点被杀死。旃陀罗笈多征服了整个北印度,从印度河流域直到恒河流域,并渐次击败了亚历山大留在当地的驻军,以及依附于马其顿人的属国。


                    IP属地:福建12楼2019-01-24 22:20
                    回复
                      安提戈努斯取得的优势很快便因为遭到其他继业者的反对而被抵消,马其顿本土的卡山德、埃及和昔兰尼加的托勒密、色雷斯的吕西马库斯等人结成了军事同盟。双方之间的战争从公元前315年一直持续到公元前311年,前后长达四年之久。战争的导火索是安提戈努斯驱逐了巴比伦尼亚省区总督塞琉古,他的任命是在特里帕拉迪苏斯会议上确立的。托勒密、卡山德和吕西马库斯要求安提戈努斯保证遵守特里帕拉迪苏斯的决议,恢复塞琉古对巴比伦尼亚的统治。对于这一提议,安提戈努斯断然拒绝。
                      战争初期,安提戈努斯相继攻取了小亚细亚西部的卡里亚和比提尼亚,以及南部叙利亚地区。此外,他还宣布将赋予希腊城邦自由,以抵制卡山德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安提戈努斯和他的儿子德米特里乌斯联合了爱琴海上诸岛屿城市,组成了岛国城市联盟,这是自雅典的第二笔海上同盟解体以来的首次。
                      当安提戈努斯在小亚细亚纵横驰骋之际,得到托勒密支持的塞琉古率领一支军队返回巴比伦尼亚,驱逐了安提戈努斯留在当地的驻军,夺回了对这一省区的控制。起初,塞琉古只是马其顿军中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中级军官,因参加了银盾队指挥官安提贞尼斯和米底亚总督培松等人对佩尔狄卡斯的刺杀,因功被授予巴比伦尼亚总督。公元前317年末至公元前316年初,因受到攸美尼斯入侵的威胁,塞琉古向当时控制小亚细亚诸省的安提戈努斯求援。加比奈战役后,获胜的攸美尼斯遭到部下们背叛,他们将他交给安提戈努斯,在受到军队法庭的审判后被处决。
                      公元前313年,乘安提戈努斯在叙利亚南部与托勒密对峙之际,卡山德渡海入侵小亚细亚西南部的卡里亚。安提戈努斯一面率军翻越奇里乞亚北部的陶鲁斯山脉返回小亚细亚,一面派人前往伯罗奔尼撒半岛,联络退守当地的前任摄政波利伯孔。此外,他还支持黑海南岸的希腊城市,反对本都王国的统治,后者是他在小亚细亚地区的主要敌人。然而,正当安提戈努斯在小亚细亚作战之际,托勒密于次年在加沙战役中击败了他的儿子留守叙利亚南部的德米特里乌斯。塞琉古正是在这时率军返回巴比伦尼亚,托勒密的行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安提戈努斯对近东和远东地区的控制。
                      公元前311年,交战各方达成和解,签署了一份停战协议。其中规定,“直到亚历山大(大帝)和罗克珊娜之子(亚历山大四世)成年之前,卡山德是马其顿本土及希腊驻军的最高指挥官,吕西马库斯是色雷斯的统治者,托勒密是埃及、利比亚及阿拉伯与埃及相邻的城市(昔兰尼加)的统治者,安提戈努斯则是亚洲所有省区的最高长官”。此外,这份协议还规定了所有希腊人有权按照自己的法律生活。
                      托勒密攫取了塞浦路斯岛(位于小亚细亚与黎凡特之间的东地中海上),并与强大的海上城邦罗德岛(位于小亚细亚半岛西南端)缔结同盟。约在公元前309年左右,马其顿的卡山德与伯罗奔尼撒的波利伯孔达成和解,并结成同盟。后者杀死了声称是亚历山大(大帝)私生子的赫拉克勒斯,波利伯孔利用他来召集支持者。卡山德与波利伯孔的结盟一度遭到托勒密的强烈抵制,然而没过多久他就与卡山德达成和解。公元前307年,当卡山德出征伊庇鲁斯之际,德米特里乌斯突袭了比雷埃夫斯港,驱逐了卡山德的部将法勒隆的德米特里乌斯,控制了雅典。
                      继而,德米特里乌斯又入侵塞浦路斯岛,驱逐了当地的埃及驻军,又击败了托勒密派来的援军。从公元前306年起,安提戈努斯开始以国王的称号自居,而托勒密和塞琉古也在不久之后(公元前305/304年)相继在埃及和巴比伦尼亚称王(或法老),而阿吉德王朝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四世和他的母亲罗克珊娜也在不久之后被杀。至此,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大帝)的血脉彻底断绝,卡山德则自称为马其顿国王。
                      从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304年,德米特里乌斯开始围攻罗德岛。德米特里乌斯使用了当时已知所有的攻城手段(如被称为“破城者”的巨大工程塔楼,其间每层都部署了用于攻击城墙和城墙上守军的弩炮),却始终无法突破岛上坚固的城防。最终双方达成和解,罗德岛解除与托勒密之间的盟约(后者未能有效且及时的解除围困),并加入由安提戈努斯和德米特里乌斯父子主持的岛国城市联盟。尽管没能成功的占领城市,德米特里乌斯却因此获得了“围城者”的称号,
                      塞琉古在依靠托勒密得支持夺回巴比伦尼亚后,逐渐将其实力向在扩展。安提戈努斯与托勒密、卡山德之间的持续战争为塞琉古的扩张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使其最主要得敌人安提戈努斯无暇干涉遥远的东方。塞琉古则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发起对东方各省区的远征,步亚历山大(大帝)的后尘直抵印度河流域。
                      然而不同于亚历山大,塞琉古难以在印度获得胜利,孔雀王朝的月护王旃陀罗笈多羽翼渐丰,成为希腊人的最大敌人。公元前303年,塞琉古在得到了一大笔补偿金以及数百头战象,被迫割让了阿拉霍西亚东部、格德罗西亚和健陀罗。自印度返回的塞琉古与卡山德、托勒密、吕西马库斯结成军事同盟,他们的军队除了由希腊~马其顿


                      IP属地:福建13楼2019-01-24 22:20
                      回复
                        人组成的方阵军团,各式轻装步兵和伙伴骑兵外,还有来自印度的500头战象。安提戈努斯则召回了他的儿子德米特里乌斯,他们在小亚细亚西部的伊普苏斯迎战继业者们的联军。尽管亚历山大(大帝)曾在海达斯皮斯河畔击败了波鲁斯王麾下的战象部队,但安提戈努斯毕竟不是亚历山大,安提戈努斯在这场战役中遭到了决定性的失败,他本人也在战斗中被杀,而德米特里乌斯则率领残部退往雅典。
                        伊普苏斯战役是继业者战争的转折点,继业者们瓜分了安提戈努斯的地盘,其中吕西马库斯获得了陶鲁斯山脉以北的小亚细亚的大部分地区,卡山德获得了小亚细亚西部沿海的部分地区,而独自在黎凡特作战的托勒密获得了埃鲁瑟鲁斯河以南的叙利亚南部和小亚细亚西南部的吕西亚和皮西迪亚。此后,形成了几个主要的继业者王国,即马其顿本土和希腊的马其顿王国,由安提帕特王朝的卡山德及其子统治(后被安提戈努斯的儿子德米特里乌斯及其子安提戈努斯二世取代);埃及、利比亚、昔兰尼加和南部叙利亚的托勒密王朝,由托勒密及其子孙统治;叙利亚、巴比伦尼亚以及遥远东方各省区的塞琉古王朝,由塞琉古及其子安条克一世的子孙们统治。


                        IP属地:福建14楼2019-01-24 22:20
                        回复
                          塞琉古王朝的军事力量
                          人员构成
                          同当时的大多数希腊化军队一样,塞琉古军队采用的是以希腊~马其顿(Greco~Macedonian)风格的方阵为主体的作战方式。方阵军团的规模庞大,所有士兵排列成密集队形,使用长达6米的萨里沙长枪、一面圆形盾牌和一把短剑(或匕首)。以这种方式作战的军队最早出现于腓力二世在位时期,并由他的儿子亚历山大(大帝)继承了下来。除方阵军团外,塞琉古王朝还大量使用本土以及来自希腊的雇佣兵来补充他们的军队,这是由于塞琉古王朝的统治者远离马其顿本土,难以招募到足够数量的马其顿和希腊士兵。
                          塞琉古军队的士兵主要从希腊人和马其顿人中征募士兵,并由他们组成塞琉古军队的核心部分(马其顿)方阵军团。然而与希腊和马其顿本土之间的遥远距离,使塞琉古王朝常常难以招募到足够多的方阵步兵。因此,塞琉古王朝的统治者们,从塞琉古一世(Seleucus I Nicator)和他的儿子安条克一世(Antiochus I Soter)时起,为了增加境内的希腊人口,相继在帝国境内的各个省区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军事定居点。


                          IP属地:福建15楼2019-01-24 22:21
                          回复
                            这类定居点建设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在塞琉古一世和安条克一世之后,是神显者安条克四世,他曾各地建立了15座以他和妻子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定居者们按照军衔和兵种的不同被授予土地,这类军事定居点类似于市镇,某种程度上,甚至还可以享有城邦的政治地位。不同于托勒密(王朝)被称为(Kleruchoi)的军事定居者,塞琉古的军事定居者被称为(Katoikoi)。
                            军事定居者可以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而作为回报他们需在在塞琉古王朝的军队中服役。大部分的军事定居点位于小亚细亚西部的吕底亚、北部叙利亚、幼发拉底河流域和米底亚。例如,安条克三世曾将希腊人从(希腊东部的)埃维厄岛、克里特岛和埃托利亚带到一座位于亚洲的安条克城定居。这些定居者以及他们的后裔组成了塞琉古军队中的方阵军团和骑兵部队,他们甚至有可能被选入国王的王室卫队中服役。至于塞琉古军队的其他部分则由数量庞大的本地部队和雇佣军组成,由他们作为辅助力量和轻装部队。不过,到了公元前166年的达芙妮阅兵时,许多由当地人组成的部队有安条克四世的军队中消失,这或许与安条克四世进行的军事改革有关,


                            IP属地:福建16楼2019-01-24 22:22
                            回复
                              步兵
                              银盾队(Argyraspides)
                              王室卫队的步兵是持盾卫队,手持银色盾牌的士兵,也被称为银盾队。他们是一支常备军性质的部队,从军事定居者的第二代中招募。他们由从整个帝国境内各个省区中募集(主要在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这一带既是塞琉古王朝的核心区域,也是军事定居点最集中的地区)10000名士兵组成,接受马其顿式的训练,与当时其他希腊化军队一样,他们作战时组成(马其顿)方阵,使用萨里沙长枪作战。
                              “罗马式”步兵('Romanized' infantry)
                              公元前166年,安条克四世在达芙妮举行的阅兵中,持盾卫队/银盾队的人数只剩下5000人。在这次阅兵式上,首次出现了一支以罗马人的方式组建起来的精锐部队,而消失的5000银盾步兵的名额,可能被这支部队所取代。组建一支以“罗马式”的方法训练的王室卫队,可能与安条克四世在罗马的人质生活有关。除此之外,他也希望以这种方式组建起来的军队,会在将来与广大东部地区的游牧民族作战时,能够获得更高的作战效率和能力,使其更加具有机动性。


                              IP属地:福建17楼2019-01-24 22: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