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汝昌先生眼中的近代名人群像
岸晓风 评论 师友襟期 2019-01-14 23:09:30
文/岸晓风
近期,晚读由周汝昌先生之女周伦玲整理的、周汝昌先生著的《师友襟期》一书,心中生出若干感慨。该书是周汝昌先生晚年“怀旧”时写下的与人交往的一系列“旧事”,但是越“旧”,则越可贵。本书既叙述了相继结识的顾随、胡适之、邓之诚、张伯驹等诸位师友,还列出了一批学者文人,红缘辐辏,出人意想,蔚为大观。周汝昌曾说,名曰写人者,实为写己,不过借径之一途罢了。所谓“人”,往往对“己”而言,“因为传他,亦可传我”。此《石头记》中一条批语的名言至理。
书中写胡适,仁者待人,必以宽厚,不忮刻,不猜忌,无自大之态势,有热情之心肠。信任别人,尊重别人。郎爽,平易真诚,大度。周汝昌先生还是燕京大学的学生时,就因研究红楼梦而名气日隆。胡适先生看到作者的文章,便第一时间通信讨论切磋。但是随后,胡适先生知道周汝昌只是一介学生时,依然以平等的态度相待,信札的语气一贯客气委婉,真率关切。随后,作者向胡适先生借阅他珍藏的《甲戌本石头记》乾隆抄本,这是研究红楼梦的“连城之璧”“无价之宝”,但是胡适先生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并且从此以后,再无一言询及,书是否还用,何时归还……这些情理之中的惦念之意,半字皆无,简直好像忘了它!胡适先生热情关怀学术研究和青年学子事业的博大情怀跃然纸上。
作者写周总理,不仅是伟人。作者写周总理在1962年1月亲临《红楼》曲艺专场倾赏的场面,堪称妙笔。当时地点是在天津文联礼堂,台上,名角济济,台下,满座名流。当时,当卢派梅花大鼓演员花五宝把“黛玉葬花”刚刚唱完,鞠躬下台,接场的还未上,忽见满座的那种赞、议、说、笑之声一下子截断,全场的一切音像静下来了!“大家的目光很快集中了,都向同一个聚集之点谛观”、“那时的‘空气’真是奇妙无比——明明一无声响,却又清楚地感到一种惊讶喜悦的‘发现’的幸福之情”,原来周总理到了。作者写道:“这是一种难以言传的‘肃敬无声’的喜悦和幸运感”。
书中,这些故事虽短,但是不由让人怀念。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岸晓风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文/岸晓风
近期,晚读由周汝昌先生之女周伦玲整理的、周汝昌先生著的《师友襟期》一书,心中生出若干感慨。该书是周汝昌先生晚年“怀旧”时写下的与人交往的一系列“旧事”,但是越“旧”,则越可贵。本书既叙述了相继结识的顾随、胡适之、邓之诚、张伯驹等诸位师友,还列出了一批学者文人,红缘辐辏,出人意想,蔚为大观。周汝昌曾说,名曰写人者,实为写己,不过借径之一途罢了。所谓“人”,往往对“己”而言,“因为传他,亦可传我”。此《石头记》中一条批语的名言至理。
书中写胡适,仁者待人,必以宽厚,不忮刻,不猜忌,无自大之态势,有热情之心肠。信任别人,尊重别人。郎爽,平易真诚,大度。周汝昌先生还是燕京大学的学生时,就因研究红楼梦而名气日隆。胡适先生看到作者的文章,便第一时间通信讨论切磋。但是随后,胡适先生知道周汝昌只是一介学生时,依然以平等的态度相待,信札的语气一贯客气委婉,真率关切。随后,作者向胡适先生借阅他珍藏的《甲戌本石头记》乾隆抄本,这是研究红楼梦的“连城之璧”“无价之宝”,但是胡适先生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并且从此以后,再无一言询及,书是否还用,何时归还……这些情理之中的惦念之意,半字皆无,简直好像忘了它!胡适先生热情关怀学术研究和青年学子事业的博大情怀跃然纸上。
作者写周总理,不仅是伟人。作者写周总理在1962年1月亲临《红楼》曲艺专场倾赏的场面,堪称妙笔。当时地点是在天津文联礼堂,台上,名角济济,台下,满座名流。当时,当卢派梅花大鼓演员花五宝把“黛玉葬花”刚刚唱完,鞠躬下台,接场的还未上,忽见满座的那种赞、议、说、笑之声一下子截断,全场的一切音像静下来了!“大家的目光很快集中了,都向同一个聚集之点谛观”、“那时的‘空气’真是奇妙无比——明明一无声响,却又清楚地感到一种惊讶喜悦的‘发现’的幸福之情”,原来周总理到了。作者写道:“这是一种难以言传的‘肃敬无声’的喜悦和幸运感”。
书中,这些故事虽短,但是不由让人怀念。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岸晓风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