泓厓子兮吧 关注:12贴子:216
  • 1回复贴,共1

人生有艺有术,在于三守三相。所谓三守,守性、守德、守格;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人生有艺有术,在于三守三相。所谓三守,守性、守德、守格;所谓三相,相物、相知、相境。做到三守三相,人生就有了艺术,有了艺术的人生就能恒久,谓之久远,谓之美哉!
守性在常规,为人们所熟知、认可。很难想象,非常规、不为人们所认可或熟知的东西能被大众所接受。怪离、另类的东西固然有其存在的可能甚至必要,但非普通民众所能接受,更难为喜闻乐见。处世是样,为人更是这样,中国的传统讲究的就是“中”、“正”、“平”、“和”,实质就是中庸之道,某种角度来讲,“中”、“正”、“平”、“和”都是一个意思,或中或和。草非草,石非石,万物皆有定律,《庄子.秋水》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守性就是遵循事物之规律,不越规矩,方能融入社会,明哲保身方能安身立命。
守德在行道,凡事皆有其道,循道而后行,行道至远,就是德。老子讲过: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德不德,是有以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按老子的标准,非圣贤不能至上德,因此,我们都是处下德之辈,至少先追求下德,即至少按照客观规律有意作为去追求有形之德。正因为这样,常听俗话讲得好,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止的修行,可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就是要我们不断地追求有德,是人生的全部要义。守德就是恪守德之道并努力追求有德以至上德,既要懂得德之道又要行道以至上德,简单来讲,就是知行合一。人生在世,处理人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至所谓的思维与存在的哲学问题,等等之关系,都在于行道方能至远,这就是守德的真正意义。
守格在自知,自知就是知道自己在什么位置,或者就是说知道自己姓什么。格在于树干与树枝交接处,非干非枝即杈。有意思的是当下有个时髦之词叫做‘**’,虽略有贬义,但也生动,实质都是一个意思就是自知,只是加了一个“逼”字,就是明知自己的位置却要把自己推到自己想达到的位置。年轮如此,正如我们讲的什么年纪做什么事的道理,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什么年纪做什么事,直到七十就可以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处世如此,学而不厌就是学要有学的样子就得象个学生,诲人不倦就是做老师就要为人师表,君重民轻就是君王要民心向背方可王道天下,“成命之笔,惟意所到”就是艺术家创作时应有的状态……等等,都在说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人贵在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定位,然后才能做正确的事,实现自己人生各个阶段的目标。试想,四十了,还象二十年轻人一样冲动张扬,一个艺术家创作时拿着画笔却想着这笔画下去值多少钱,是个什么“**”状态呢?守格就是不断修正自己定位以自知,自知就能自明,自明方可行事与社会格格相融,而非格格不入。否则,吃苦在前,潮笑在后。
相物。佛家讲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家讲相是规劝凡人去掉嗔痴与虚妄,正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家讲的相是人的相,我讲的相是物的相,二者本质不同。无论人相还是物相,皆客观之相,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凡自然与社会都是这样的。相物就是认知客观事物,至于是采用佛的方法去认识还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甚至用迷信的方法去认识,我觉得只是方法论而已,倒是无定数,因人而异,因时而宜。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虽是佛语却是科学的方法论,本质亦为相物,见一花而窥遍万千世界,小而不小;知一叶而参悟如来之道,一叶表万物,物物大同,物物不同。相物的本质就是求得事物的真理或内在联系,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就是要有屈夫子那种“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相物精神。
相知。所谓知,无论是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还是庄子的“心彻为知”,都主要讲的是认知心智,都重在智而不在知,智在于知的能力,而知则在于浅层知晓而已,形象来讲,知就是知其然,而智就是知其所以然。 相知,就是认知自己心智,才能大明终始。心智高明自天启,叫做智慧,天资聪慧就叫慧根,但具备慧根的毕竟不多,而再伟大的天才也都要通过后天努力的学习才能有所建树。所谓相知,就是宏观层面把握自己的认知水平、心智能力、智慧模式,进而实现知己达人、知己达物、知己致明的人生追求。
相境。所谓境者,无外乎境域、境况、境界。境域在于外界边疆,境况在于身处境域,境界在于心境合一而成的状态。王国维在其著作《人间词话》里谈到:“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境界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在追求的前端,目标尚且茫然,只得方向而已。第二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于执着追求目标,方向清晰、目标明确。第三境界为“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于不忘实心、方得始终,经过反复打磨、千锤百炼,终于修复正果:回眸处竟是初窦之际!相境,就是合乎自己追求的内外兼修的状态,这种无论是喜是悲,是得是失,都不重要,重要是合乎自己的追求,有人说谁喜欢悲,又有谁喜欢失?其实不然,得失、悲喜都只是一种心理状态而已,而非一种结果,一种追求的结果。相境就是要达到某种适合自己追求的境界偏好,达到于己于人均相衡的状态。
艺术在艺是人之别于动物的初别,艺术在术是人之别于动物的终别。艺讲的是技能、工具与方法,术则是思维、思想与观念,二者都是人之有别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生要有意义就是要把二者做得有意义,做到人生艺术。人生的艺术就在于三守三相,三守在于成人,安身立命而后有所求有所不求;三相在于达人,功成名就而后有所为有所不为;三守三相在于至人,自我升华而后有所悟有所不悟;三守三相之后则完人,生之初命之本,却生命意义永恒而后幸福人生。此后就是圣人、贤人,非我等所求,亦非我等可求!
泓厓子兮
2019年1月27日于鹭岛斯室
本文为原创文章,本文图片均来自莲福美术馆。欢迎转载,转载请备注来自泓厓子兮官网或服务号或今日头条,谢谢!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1-27 11:17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1-27 18: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