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遗风吧 关注:166贴子:929
  三念佛正行
  净业行人。既具正信。当修正行。依真歇云。将这句佛。当个话头。二六时中。直下提撕。不以有心念。不以无心念。不以亦有亦无心念。不以非有非无心念。前后 际断。一念不生。不涉阶梯。超登佛地。此理持也。
  若事持者。专其志一其虑。秪将一句弥陀佛。靠着如一座须弥山相似。摇撼不动。朝也如是念。暮也如是念。行也如是念。坐也如是念。应缘接物。也如是念。纵遇顺逆境界。也如是念。净念相继。自得心开。与前理持者。未甞少异。若未得心开。临命终时。定生彼国。亦非中下之品矣。
  如或力量不及。工夫未纯。必须随力修习。或晨昏礼念。或清晨十念。积功累德。渐培善果。要在信愿坚固。临终必获往生。但品位稍卑。见佛稍迟矣。然似榜末登第。要亦不恶也。


IP属地:江西1楼2019-02-05 22:05回复
      四兼修众福
      净业行人。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必须广修诸福。以为之助。
      观无量寿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者。受持三皈。足具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此三种业。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肇法师云。有为虽伪。弃之则佛道难成。无为虽真。 执之则慧性不朗。汝今欲修念佛三昧求生净土。速成佛果菩提者。须是专以念佛为正行。更以福德为兼修。晨夕。常勤供养三宝。礼拜忏悔。布施持戒。洁白三业。 增修净缘。所修一切善根。悉皆回向净土。成就念佛功德。可谓顺水行船。更加橹棹矣。


    IP属地:江西2楼2019-02-05 22:08
    回复
        五念佛正愿
        慈照导师云。有行无愿。其行必孤。有愿无行。其愿必虗。行愿双资。方登宝地。故凡念佛者。必发正愿。正愿者。非愿人天福报也。非愿权乘小果也。非愿我一人得生净土得证菩提也。乃是愿一切众生。同生净土。同证菩提也。
        此愿一发。即能具无量功德。能消无量业垢。能破无量魔网。永为成佛真种。即所谓菩提心也。故净业行人。宜日日如是发。时时如是发。愿力坚固。无有变异。则一切万善悉成。净土正因。菩提妙行矣。又何虑其不往生乎。


      IP属地:江西3楼2019-02-05 22:10
      回复
          六临终正念
          净业之功。虽积于平日。而临终最后一念。最为紧要。盖以生净生秽。入圣入凡。唯此一念。为之转移也。每见念佛之人。寻常俱说求生净土。及临命终时。多无正念。
          或贪生怕死。恋此皮囊。
          或目顾妻儿。难忍分别。
          或系缀家财。放舍不下。
          或因境界不顺。抱恨而终。
          或因病苦逼迫。饮痛而去。
          既失正念。甘从沦堕。我今殷劝。行人到此。秪要谛信经文。坚凝正念。百般放下。念佛待尽。呜呼。死门事大。顷刻来生。一念差错。历劫受苦。可不慎哉。


        IP属地:江西4楼2019-02-05 22:14
        回复
            绍兴云门湛然圆澄禅师(嗣大觉 念禅师)
            师。会稽夏氏子。母梦僧而娠。长而亲没。窭甚。充邮卒。因错投公牒被摄。惧辱走投隐峰。峰示念佛是谁。三日夜有省。遂往天荒山妙峰和尚处剃发。偶闻僧论傅大士法身偈。便能记持经书。解一切义理。寻往云栖受具。返即掩关宝林。因忆干峰举一不得举二话。乃大发明。颂曰。举一举二别端倪。个里元无是与非。雪曲调 高人会少。独许韶阳和得齐。二老何曾动舌。诸方浪自攒眉。拟议鹞过新罗。刻舟求剑元迷。诣云栖栖。举高峰海底泥牛话。
            师推出傍僧曰。大众证明。栖颔之。又火浴僧回。栖问。亡僧迁化后。向甚么处去。师出曰。谢和尚挂念。栖休去。慈舟念禅师。自北京来说法止风涂。师以所悟求证呈偈。相印可。遂定师资之礼焉。开法云门广孝。上堂。云门扇子[跳-兆+孛]跳。
             今日拈来好笑。云何露柱怀胎生个儿子。高叫大众。且道。是何音响。还有人知消息么。若无人知山僧代通去也。作哇哇声曰。诸人若还解笑。一切不曾欠少。若欲 更问。如何驴年去也。未了众中还有问话的么。若有出来秪要打草惊蛇。僧纔出。师曰。真是一场业地。捉拄杖下座。师平生。勤修净业。作念佛歌云。


          IP属地:江西5楼2019-02-15 13:23
          回复
              百行无如念佛好  念佛之人少烦恼
              忙闲不废用工夫  他日免受阎王考
              行也念住也念   行住之中着方便
              法法头头本现成  何须更问娘生面
              坐也念卧也念   散乱昏沉打一片
              圆净明珠照大千  此界他方都踏遍
              极乐国去不遥   目前一念可顿超
              落华流水演真谛  有情妄谓隔云霄
              七重树宝间错   琉璃为地黄金阁
              香风吹体适温和  饭食讫已作天乐
              我将极乐比娑婆  娑婆世界有八苦
              世人不信听我宣  一一为君从头数
              一生二老三多病  爱别离兮不长命
              冤憎会兮人怎逃  求不得兮五阴盛
              此之八苦亘古今  欲免除是悟无生
              不尔饶住非非想  那能逃得死生侵
              我将娑婆比极乐  二者相较真不若
              此土事事属无常  彼方法法皆正觉
              九品莲黄金台   旷劫弥陀发愿来
              若有众生称我字  一念花中长圣胎
              生极乐无他方   弥陀切勿论闲忙
              工夫纯熟心花发  大地山河尽放光
              念佛好须及早   勿使光阴暗弃了
              屈指低头论古今  英雄多少埋青草
              君不见王龙舒   一生劝人念阿弥
              临终立化显灵验  笔尖头上现神珠
              又不见荆夫人   时同婢妾诵真经
              身虽未出娑婆界  上品莲华标姓名
              角虎集上卷终


            IP属地:江西6楼2019-02-15 13:37
            回复
                角虎集卷下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 经禅师)
                师。舒城沙氏子。生而白衣重包。荤血酒浆。不入于口。十六游金陵。听讲法华。喟然叹曰。求之在我。岂可循文逐句哉。遂礼五台静庵剃发。参寿昌数载。后居一室。闻护法神倒地。不觉心开。呈偈曰。玉山诱一言。心恢语路绝。几多玄解会。如沸汤浇雪。没巴鼻金针。好因缘时节。梅蕊绽枯枝。桃花开九月。触目如休辩。
                别。急水滩头抛探篙。溺杀无限英雄客。昌额之。遂记莂师禅净双修。每示众云。单提一句弥陀。当以信行愿为资粮。信得自心有成佛底种子。信有净土可生。信我将来必定见佛。毕竟成佛也。行者念念无间。如人行路直至。到家乃可。愿则愿自己生净土。更愿尽大地人。同生净土耳。
                行人。念佛正当发愿往生。不可接目前净土。大方之家。安可滞一隅。谓之心净土净。正所谓乘大海。认浮沤为全潮者。不亦迷乎。云栖师翁云。执事而背理。类蒙童读古圣之书。执理而背事。比贫士获豪家之劵。夫蒙童读书。虽不解义。而终有开晓之时。贫士获劵。纵堆积如山。终无管业之理。
                果将一句弥陀。念教不念自。 念究竟到一心不乱。则惟心之理。不言可喻。又何妨发愿往生乎。达惟心之境。终日生。而不妨无生。终日无生。而不妨往生也。又何况念空真空。生彻无生乎。


              IP属地:江西7楼2019-02-15 15:01
              回复
                  广信瀛山雪关智誾禅师(嗣博山 来禅师)
                  师。上饶傅氏子。八岁辞寡母。依景德传公出家。传。矜师体羸。教以顶礼观音大士。忽梦手摩其顶。肢骨渐强。泛览羣书。[奭-人+大]然意解。一日。见坛经火烧海底句。疑之参博山。默究船子藏身公案。偶见槽厂拽磨。忽然磨鼻拽脱。遂有省。呈偈曰。直下相逢处。由来绝覆藏。舌头元是肉。嚼破也无妨。
                  山可之。余集生居士。问永明禅净四料拣。余即不问。如有禅有净土。为当参学。事毕旋取西方。 为复直下单提。潜续净念。就中不无抗互在。请和尚。特为现前净众。放开一线道。
                  师答云。永明大师。深悯此事。垂手拯拔。使知真禅宗。即是真净土。惟心之外无别佛。真净土即是真禅宗。惟佛之外无别心。以心佛不可岐而二之。禅净不可离而异之。故拣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当来作佛祖。
                  苟见真虎。似不必有角。亦能噬人。苟悟真禅。似不必修净。亦能成佛。然虎既狞。而复有角。虎愈雄威。禅既通。而兼有净。禅愈发明。以沉空守寂之枯禅。不若提醒念佛。亦得三昧故。
                  复拣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以靠实踏稳之净土。远胜狂解失心。何关正悟。故复拣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其无禅无净。原是毛道凡夫。既永无开悟之机。复迷却往生之路。宜其苦受在铁床铜柱之间。自取轮回。佛亦难救。
                  故佛辟净土一门。圆收广摄。苟具信行愿三种。则虽不悟惟心。不见真佛。若肯持名念佛。所谓纔称宝号。即投种于莲胎。一发信心。便标名于金地。以戒善虽享天宫之福乐。下品亦能胜其人。以蜎蠕虽堕飞走之微躯。佛光亦能触其类。临终十念。旃陀罗带业往生。舌吐莲华。鹦鹉鸟。立亡奇特。
                  是知念佛普被三根。圣凡齐游四土。漫天布网捞摝。大地羣灵。苦海驾桥。度尽有缘种类。永明往矣。谁作梯航。余谓。云栖大师。悲心智广。乘愿再来。禅净互融为一贯。宗教博综为圆乘。
                  昔金华宋景濂学士。悟前身为半塘书经长老。即寿师。脱胎应现。然则二百余年以来。永明老人。安得久潜化迹。倦于津梁。而径篾闻其影响乎。今观弥陀疏钞。 博采广罗。抽宗镜之精华。酿成美味。换禅门之格调。振起莲宗。
                  所谓滔天之际。尚作慈舟。大夜方沉。犹为宝炬。此永明而遯入云栖。藏真禅于净土。移少室于东林。非具眼者。曷能辨其来繇知其作略。可谓埜色更无山隔断。天光直与水相通。佛不云乎。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此可证也。


                IP属地:江西8楼2019-02-28 15:34
                回复
                  南无阿弥陀佛


                  10楼2019-03-05 10:43
                  回复
                      观佛毫相法
                      《观无量寿佛经》云:若欲生西方者,当观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又云:身相众多,不可遍观,须从一相好入,谓专观白毫一相,待观成熟,余相自然显现。毫长一丈五尺,周围五寸,外有八棱,中则虚通,仿佛如琉璃筒,在两眉中间,表中道也。
                      右旋宛转,白如珂雪,莹净明彻,显映金躯。依此想时,令心坚住。心若昏散,制令明静。盖明则不昏,静则不散。当知明静是止观之效,定慧之体,亦即心之本体。止观是工夫,定慧是因行,明静是功效。明静之极,顿合本体,若至果上,即成福智二种庄严也。
                      今身心寂定,止也。观佛毫相,观也。毫相历然,明也。坚住不动,静也。所谓托彼身相,熏我心性,观智若成,自然显现,正此义耳。然欲修此观,须了万法唯心。经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莫不从心造。”故知弥陀毫相,自是我心本具。定中所现,亦是我心造出。是心作毫相,是心是毫相,不从他得,不向外来。如是了达,方名如法修观也。


                    IP属地:江西11楼2019-03-25 12:37
                    回复
                        总之,能观观智为一心三观,所观毫相是一境三谛。何以故?定中毫相,虽现在前,皆想念因缘,无实性相。此因缘所生之法,法尔无自性、无他性、无共性、无无因性,四性皆空,故无实性。而此想念所生毫相,非惟性空,相亦叵得,如镜像、水月,故无实相也。
                        性相无实,故即空即真。随念能见,故即假即俗。即假即俗,故非真空。即空即真,故非俗假。此则作是一念,遮照同时,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故为三一圆融,不可思议中道观境也。全谛发观,观还照谛,境观不二,唯是一心。
                        故古德颂云:“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亡即是中。亡照何曾有前后,一心融绝了无踪。”此颂影略,须略释其意。言“境为妙假”,则空与中在其中矣。不具空、中,焉称妙假。言“观为空”,则妙空也,而中与假在其中矣。
                        言“境观双亡”,则双照在其中矣。双亡即非空非假,双照是即空即假,二边不著,亦复不离,故即是中道。而下二句,即言亡照同时,一心融绝也。盖境虽具三,既属所观之境,但称妙假。观虽具三,既属能观之观,但名妙空。
                        境、观虽各具三,既用双亡双照之妙观,冥合双非双即之妙境,但是妙中。由是举一即三,言三即一,三一非同,三三非异。不可以意识思量,不可以名言分别,故曰“亡照何曾有前后,一心融绝了无踪”也。境观圆融妙理,以四语总摄无遗,透此妙伽陀,胜读台宗书数百卷。然非明了一心,淹贯台教者,恐未易透也。
                        经云:“但闻白毫名字,灭无量罪,何况如法系念。”释迦如来金口垂示,天台智者劝令专修。近代唯幽溪大师,常修此观。今净业行人,苟能一心持名,往生可保。兼修妙观,则托品必高。利根上士,胡不勉而行之!


                      IP属地:江西12楼2019-03-25 12:49
                      回复
                          中三品虽以戒善求生,自度心坚,度他行缺,故终得大乘,而须暂登小果。下三品虽系极恶凡夫,以闻二大士说甚深法,即能发无上心,虽经多劫,直入圣位。然则一念大小,顿越权乘小果,一生精进,远超多劫。华胎大小迟速之间,发心策行者,当审所从事矣。
                          悟后求生者,藉极乐境缘,结习易断,三昧易修,速成忍力,度诸众生也。未悟求生者,为亲近弥陀,易于见性,永明所谓“但见阿弥陀,何愁不开悟”是也。禅、净二门,各宜专务,不必兼修。但彼此相非,深昧佛旨。
                          参禅者,无论悟与未悟,但获往生,皆跻上品。修净者,虽五逆十恶,忏悔犹预下生。而必曰“不谤大乘”,则谤者不生,可知矣。先悟后生者,如巨帆遇彼顺风。念佛谤禅者,如败种植乎腴壤。其优劣之相,得失之关,诚不可不辨也。
                          --------------------------
                          ①《卍续藏》本“七七日”作“七日”,今据《观无量寿佛经》改。


                        IP属地:江西13楼2019-03-25 13:04
                        回复
                            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首楞严》一经,说在《法华》之后,实为佛法堂奥。昔智者判教时,此经未来支那,故唯以《法华》、《涅盘》为后味。若令一见,必广有疏释,且判属醍醐无疑矣。奈四依大士已灭,古今疏主各兴异见,久如聚讼。后学不具择法眼,靡所适从。至欲尽废疏解,唯看经文,亦过激之论也。及乎以己智寻经,又多不能达其旨趣,则终于昧昧而已。试平心论之,众解岂无长处?
                            然不失之乖谬,即失之粗略。间有智识高超,出乎其类者,则又借此经发挥胸中创论。有真能舍己从经,曲顺佛意,则西湖鉴⑤一疏之外,吾未见其能并美者。孰谓今人必不能迈古耶?或病其主张太过,讥其杜撰不无。纵未能无遗憾,要亦大有功于此经者矣!至于舍识用根、归重圆通之说,则诸佛诚言谁敢不信,此方教体谁敢不遵从?而议之者,皆违经抗佛者也。
                            现前诸善友既已标心净土,复欲研究此经,甚不易得。然始末无论,只此圆通文中,大有淆讹处。若非善读善会者,则所谓醍醐毒药,亦不甚远。岂不闻楞严会上选佛场开,观音登科,势至下第。修净土人,于此若不拣辨,何以发此经之密意,而坚后学之行愿耶?但势至法门非此经要义故,鉴师疏中亦引而不发。今则先辨法门,次彰密意。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楼2019-03-25 13:31
                          回复
                              次显经密意者。选择圆通法门,犹如国家用兵选将相似。或推作先锋,或压令殿后。殿后者为正选,余则各随常队而已。其推与压,要非无故而然。只如十八界中,必先根、次尘、后识,此常例也。今以六尘居先,而根次之。六尘中,必先色、次声,以及香、味、触、法。
                              今以声最居先,而色次之。于六根中,仅列其五,抽出耳根置于二十四门之后。盖以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故,以音尘开先,闻根殿后,而独详明之也。虽不显言其故,人已觉之。既归重耳门,一经要旨,排列圆通,法应如是。
                              然念佛法门,亦逗此方机宜,末世众生须依念佛得度。乃此经方令一门深入,直了自性。若复双选二门,则昧本经旨趣。若令念佛法门直尔混依常队,又失他经广赞之意。故今巧示推压,如军中密令,未许泄漏。盖前于十八界中,明抽耳根为重将矣。
                              今乃于七大中,暗压根大为重将。而此根大,正属念佛法门。既不违他经广赞之宗,仍不乖此经用根之义,可谓至巧亦至密矣。夫七大次第,曰:地、水、火、风、空、见⑧、识。见即是根。本应根先、识后,今移识居第六,而以根大殿后,亦如十八界中之耳门也。


                            IP属地:江西15楼2019-03-25 13:42
                            回复
                                《题之庵冻云图》
                                经明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夫心既举体为一切因果世界微尘矣。更唤何者为心。又唤何者非心。故心也者。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者也。然唯变所适。而终不可变也。宣圣有得乎此。知此心性。不唯不可目为器。亦复不可目为道。但云智及之。仁能守之而已。知之好之。乐之而已。我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而已。学而时习之。学之问之思之辩之。行之而已。
                                涉江居士目其庵曰。之庵。问庐山静主湛公曰。如何是之庵景。公曰。纳曩住仰天坪。云冻于山腰。雨霈于山足。日朗于山顶。其之之变态乎。涉江喜。遂图之。予曰吾人芥尔一念。顿具十界百界千如。理具事造。无余无欠。炳然齐现。而无事安排也。
                                如一念。一切诸念亦如是。如心法。一切法亦如是。如实法。一切假名亦如是。是谓。之庵。之冻。之云。之笔。之墨。之纸。之腕。之主。之客。之缁。之素。之能。之所。一一无非之之全体大用也。五眼不能尽观也。五耳不能尽听也。无之而非庵。无庵而非之也。湛公涉江。各各大笑。而以之图。归于念之。佛之子若。


                              IP属地:江西16楼2020-04-11 11: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