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鱼池吧 关注:285贴子:2,160
  • 0回复贴,共1

鱼友曰:交叉感染,往事不堪回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每到进鱼高峰期,交叉感染的话题就会升为一时热点。而且鱼友面对此话题,往往都是哀怨载道。到底交叉感染是何方妖孽呢?小编也没见过,下面整合了许多鱼友的经验,以供参考交流。
1、交叉感染是怎么发生的?
很多鱼友说锦鲤应激与交叉感染完全是两回事,切莫将其混为一谈。进新鱼的时候最容易发生交叉感染,因为锦鲤在经历长途跋涉的封闭式运输后,身体状态是处于最弱的时刻。一路上的碰撞惊吓、环境险恶会让爱鲤处于极度戒备状态,并产生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无力、体虚、腹泻、充血等等,严重者会脏器破裂而死。这些都是应激现象,一般静养加曝氧就能解决。
而交叉感染是比应激麻烦得多的事情。如果说处理应激是安抚锦鲤的情绪,那么处理交叉感染就意味着和各种细菌打仗。如此,你觉得是矫情的锦鲤好哄?还是不知来路的细菌好对付呢?
弄清楚了应激与交叉感染的轻重之分,还有必要了解交叉感染本身的意义。锦鲤从一个环境被转移到另一个环境的时候,如果不经过消毒暂养环节、直接泡了一个鱼池又换另一个鱼池泡,实际上是将原来鱼池的虫菌带入了新的鱼池,于是旧鱼池的虫菌与新鱼池的虫菌这么一碰头,似乎在比谁更有实力,顿时掀起一阵“腥风血雨”,让无辜的鱼和鱼友尝尽苦头!
总之,交叉感染的发生主要建立在两个条件上:一、鱼受到了惊扰,出现应激反应,体质较弱;二、随意合池,不注重隔离消毒措施,使虫菌强强联合,侵害鱼体。

2、交叉感染的症状有哪些?
交叉感染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死鱼,还往往殃及池鱼。出现典型的让人哭笑不得的惨象就是——就死最大最壮的鱼,反而新进的鱼倒是耐磨。下面来看看部分鱼友的诉苦。
“很清澈的水,十小时内变混浊,水面布满泡沫,连续换水也一样。鱼频繁蹭壁和跳出水面,水花溅一地,充血并收鳍严重,两天后蒙眼,黏膜脱落。一周内老鱼几乎全死。”
“每次月初进新鱼,10天内几乎团灭,再养水10-20天。现已死四批了”
“新进鱼合池后,结果烂鳃挂了三条”
“一条昭和,隔离了几天合池,短短两天死了三条”
总之,交叉感染的症状就是各种病菌干扰的现象集合,让人无法准确判断,只能用“像雾像雨又像风”形容,最终结果就是死鱼。
3、交叉感染怎么防治?
因为进新鱼是交叉感染发生的典型案例,所以在购新鱼时一定要选择有些知名度、有信用保障的正规渔场,因为许多鱼友认为这些渔场会愿意做一些常规的消毒措施,尤其在发货前还能要求其做一遍杀虫菌。
在新鱼到家后,一定要将新鱼隔离静养,静观其变。至于隔离多久,应视新鱼的状态决定,越久越好。一般建议隔离两周,一个月最好。隔离期间不要立马下药,因为新鱼原本就经历了运输的折腾,身体状态不好,再盲目下药反而会增加负担。等新鱼恢复正常后,可按照常规的过水流程走一遍。如有异常,对症治疗,及时解决。
在隔离一段时间后,就是紧张的合池阶段。很多鱼友会在合池后使用二氧化氯做一次全池消毒,一般一吨水放1克,曝氧。之后用VC解毒,利用酵坊司酵素乳酸菌、EM菌等调水。
以上都是预防措施,最好不要真正发生交叉感染,因为治愈难度大。真的看运气了,极少成功挽回几条爱鲤的鱼友中甚至是采用注射抗生素的手段。不过在发现锦鲤有交叉感染的症状后,普遍做法是将患病的鱼隔离治疗,下药期间记得停食。

总之,要预防交叉感染,一定要做好过水环节,不能贸然合池,即便是自己家的两个鱼池之间转移锦鲤。平时注重适当投喂增强锦鲤免疫力的鱼粮或者保健食品,同时使用有益菌养好水体!
最后,小编觉得,不要因为交叉感染而过于害怕。担心是对的,在有这种觉悟的前提下,保持细心与耐心,做好转移鱼前的消毒转水工作,做好鱼池日常的饲育管理工作,相信就能避免。


1楼2019-03-02 16:2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