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始道吧 关注:328贴子:271
  • 0回复贴,共1

《西游记》的丹道思想该如何理解(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现代流行本的《西游记》因为情节删减严重,整体思想就显得莫名其妙了。就咱们《唐僧取经念词》来说,他并不是要表达佛教或道教如何如何 ,跟佛儒道之争没一毛钱关系。他要讲的是修道之人该如何“周行妥善”地去修法和修行。可以说今本《西游记》只是《唐僧取经念词》的后半段,且还是简化版。如来东向传经、唐僧西去求经两两相合的故事,只是“周行妥善”修道法门的一部分而已。妥善的认知,又叫周知,所以“周行妥善”又叫“周知周行”。文始道的“周知周行”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有些相似,但是多强调了一层“周”的要求。
(一),佛经东传、唐僧西去,要表达气脉导引术里的金木二行“龙虎交媾”思想,并且还不是普通认识的“男龙”“女虎”,而是“女龙”“男虎”,所谓“木母金公”。这又与古老的牛郎织女故事的“东女西牛”要表达的阴阳和合人伦之理相类似,表达的是五行里金木交媾的思想。在文始道易学五行思想里,水火是气,是可以互化的;而金木是质,不能互化、但是却可以交媾衍生出万物。而万物之形质又会进一步气化为水火二气(这一点比较复杂,这里不便展开来说,您可以参考我的其他文章)。
《参同契》说“举东以合西,魂魄自相拘”。“举东合西”,就是唐僧西去,东木代表欲望,西金代表筋骨肉体。可以说任何一门修法法门本质都是一种欲,都是一种“以欲练身”的方法。“举东”,就是举欲,就是炼欲。最终要达到东西相合,金木之质化为水火之气,即炼欲化气。欲,不是压制没的,而是化没的,就是文始道“厌欲”的思想。经历他、看透他,也就那么回事儿,也就好释然了。整个西行过程,就是历欲、炼欲、化欲的过程。这与其他靠戒律强行压制欲望的法门是有本质区别的。
(二)“魂魄自相拘”,说的是双方互需,并非一厢情愿。母狗不发情、公狗不近身;公狗不勾引、母狗不翘尾。男人需要女人、女人也需要男人,阴阳是相辅相成,这就是阴阳的“(互)相拘”。道法修炼说到底,其本质还是阴阳和合。佛经有东传之意,唐僧有西去之心,这就是“(互)相拘”,目的是金木二气之和。
在《唐僧取经念词》里,佛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意义,甚至可以说与佛没有半毛钱关系,因为他一句佛经都没讲过,从来都是一嘴的道经(这一点我的其他文章就今本《西游记》也有相关解读)。西游故事只是借用了“佛”这个名号而已,当初是写作了“佛”,其实写成“耶稣”也未尝不可,只是五行里西方金气的一个拟人化的代号而已。你非要与佛教的“佛”对号,说明你不懂什么叫“故事演义”。
(三),师徒五人也不是五个人,各代表了一个人的五行属性,合起来就代表了一个完整的修行人。虽然这个人五行具备,但是不懂阴阳、水火、金木相合、相化之理,需要修。西行是其中的一项修法,是一个人调动自己所有的毅力“拖着”木气之“魂(欲)”(猪八戒最不愿意西去)去和金气之“魄(肉体)”交媾的。
(四),“金气”也还代表了“善斗”的一面,所以在《念词》里佛如来也是善斗的,为了自己一方诸侯之位也是不择手段的。他的所谓“佛法东传”也是为了“金木龙虎交媾”。就像当年中美建交,都憋着是“我要演化你”、“我要解放你”的心思,都想试图去影响对方,这才建交了。化胡为佛,不妨看做是抗美援朝;西去取经不妨看做是改革开放。目的都是为了“和”的修道最高境界。
当然,这个过程是不讲善恶的,也是无关善恶的,只是立场(气的属性)不同而已。你觉得你是对的,他觉得他没有错,阴阳本就相对、哪有善恶?整个一部《道德经》、整个一部《易经》费口舌讲善恶了吗?没有!讲善恶,说明你太主观了、太偏执了,太不懂道家的阴阳相对的概念了。所以,只能讲你用你觉得“最合适的手段”达到你自认为“合适的目的”,就是文始道文化核心思想“周行妥善(周行周知)”。
文始道有句俗话“手中拂尘背后剑,皆为扫尽不平事”。背后有剑,拂尘就是上德善根;背后无剑,拂尘只会是弱者劣根。和平是建立在双方实力对等基础上的。我们不要主观的以为“拂尘”就是善、“剑”就是恶,那不一定。无节操、无底线的“善”,有时候反而是一种恶;而适度之用的剑,有时候反而是一种善。所以说无原则的“慈悲”是一种偏执,是一种病态的爱,是一种病,得治!皇天无亲,才是最最无上的亲;自然无情,才是最最无上的情。道家是讲辩证法的,是讲一分为二看问题的。
(五),在《唐僧取经念词》里佛如来戏份并不多,本领也不比孙悟空强太多,制服孙悟空,也是舍弃肉身压住的,涉嫌用了同归于尽的手段(关于今本《西游记》五行山一节佛祖发出舍利光死了、失去了肉身的说明,见我其他文章)。凡是认为“孙悟空***,最终还是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的,那是您真心没读懂这一段故事。孙悟空说如来骗了他,这不是一种自遮,确实是他的一时疏忽。佛如来确实是设了个套儿,以己之长克人之短。这不是什么鸡贼,而是兵家的谋略。因为佛如来他代表了西方的“金气”,五行之金在易学里代表的是“武兵之谋”和“善斗之力”。
天下有乱,治乱需要武兵手段,天庭有乱你不让佛如来代表的“武兵手段”出场,让谁上?这是其一,“东西龙虎交媾”才是最本源的动力和内因。由此我们可以说,孙悟空闹天宫只是“金木交媾”这个大事件的导火索而已。
(六),化胡为佛,类似于安定四邑的战争,也或许可以理解成“杯酒释兵权”之类的。一个修法者要达到彻底能自我把握五行之“金”的能力。但佛如来在这一出“化胡为佛”的大戏里,他也不是重头戏,重头戏是“转轮法王(阿弥陀佛)”,比佛如来更“金”。转轮法王是西极少广山罗刹国的国主,雄霸西方,而佛如来只是转轮法王的一个宰相而已。老子离周西去主要是为了化这个转轮法王,彻底解决征服这个“金”的问题,以期将来能与东方木交媾相合。这一点可以理解为肉体的自我征服,类似于印度的苦修法门,通过各种折磨肉体的苦行最终达到灵魂的解脱。
这里不便就《念词》的具体内容逐一展开分析,因为大家也不了解,还会以今本《西游记》的片面认知去猜度和反驳《念词》要表达的思想。文始道文化的《念词》故事最终成型,虽说是借用了“唐僧”“佛陀”等等这些个比较近代的人物,但是他要表达的修法思想却是很古老的。最初的修法故事主人公可能不叫“唐僧”“佛陀”等人,可能叫“隔壁老王”“上铺兄弟”,但是要告诉我们的那些“理儿”没变。
一句话,不是《唐僧取经念词》扩充了《西游记》,而是西游记删减了《念词》,才成了今天我们见到的没头没尾、满书天上一句地上一句、情节突兀的西游故事。


1楼2019-03-24 20:2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