喔卡科技吧 关注:11,067贴子:1,508
  • 14回复贴,共1

建立基于常识认知的人工智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正在学习和研究AI,困惑很多。摸石头过河。现在把自己的工作汇报如下,第一步建立了实物认知(感知运动阶段);第二步已经能模拟二三岁儿童阶段的思维,形成“自我”的内化,可以用获得的常识进行初步的推理,自动生成和理解简单自然语言(虽然是受限环境,但非程序预设);第三步就是我的徘徊不前的坎,如何获得大量的背景知识,生成和理解复杂的场景和语句。


1楼2019-04-02 23:03回复
    部分:
    摘要:目前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主要基于知识的获取和知识应用,它与计算机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行为科学等多种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涉及的面广,许多理论及技术上的问题尚处于研究之中。本文对于如何通过对常识元进行构造和编码,建立基于常识认知的人工智能进行了初步探讨和研究。


    2楼2019-04-02 23:04
    回复
      更多的工作还在证伪,更多的工作还在模拟,我需要时间和精力,我只希望自己的工作从开始的方向没有错误...
      但我相信人类智慧的起源离不开对刺激的反应...
      "第一人称"视觉是关键...


      3楼2019-04-02 23:04
      回复
        自然语言的生成是顺理成章的,口语并不都符合逻辑...
        自然语言的理解是共鸣...
        欢迎指导,不多说了.


        4楼2019-04-02 23:05
        回复
          我不是太自信,也不是太无知。我俩的角度不一致。不能更详细,实践中。
          另外,努力学习E文中。


          5楼2019-04-02 23:05
          回复
            哈哈,我也感觉这样的帖子有点骇人。我不贴原文,就是不想纠缠理论。
            我想我满意的结果出来了,在叙述理论,否则是空谈。贴一楼的的目的是我遇到非常棘手的问题了。


            6楼2019-04-02 23:06
            回复
              谢谢决定论者 。我是无意发现此吧,会仔细看看。第二步的程序已实现,第三步的进行却与第二步的进行有矛盾之处。人的智能本来就是死循环?困惑不已。
              或许等待更多相关学科的研究进展。。。。


              7楼2019-04-02 23:06
              回复
                我想你至少看明白了了一些.
                虽然不是问题的关键症结.但我仍然很高兴.AI的理论基础很重要,但建立在未知的推测和假想中,它的每一步应该在实验室,而不是纸上.


                8楼2019-04-02 23:07
                回复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大脑中的表象不完全相同,但反映事物的本质却是一样的。编码的形式与认知的粒度相关。
                  原谅,不好多说了.


                  9楼2019-04-02 23:08
                  回复
                    呵,那不是困惑.从2到3是个质变,不单纯是量变问题.它的后果有可能否定我的出发点.
                    智能是单纬度的还是多纬度的?是单向的还是死循环的?
                    机器学习没有那么复杂,关键是对于AI来说,人机对话不能预设前提.
                    你来信指导,谢谢.
                    不再答复此帖,无其他原因.


                    10楼2019-04-02 23:08
                    回复
                      20楼,知识之所以能成为知识,是能衍生新的知识,如果你的系统做不到,那不是AI;
                      21楼,喜欢你的积木和镜子,单纯从图片看,你应该领悟了一些。存疑是非常正常的现象,空和不空的解释,如果从AI角度能你能认知了,我想你应该明白我说的;


                      11楼2019-04-02 23:09
                      回复
                        22楼,交流的确能促进思想,AI也是这个目的和方向。我希望我能有更多的时间,我不是以AI谋生,希望你能理解;


                        12楼2019-04-02 23:14
                        回复
                          23楼,我想你应该是从机器视觉和模式识别的角度来看,(去噪、焦点都是方向),那只是一个点,如果你愿意走得更远,一定不要拘泥,思路要更开点;另外,关于背景知识的描述的确让人为难,所以AI才有在抽象概念进行第二次抽象,这才是起步;


                          13楼2019-04-02 23:14
                          回复
                            24楼,呵呵,这不是科技成果鉴定大会,也不可能成为逆向工程的对象;
                            25楼,做任何事情都有出发点,如同AI本身的源头...


                            14楼2019-04-02 23:15
                            回复
                              我的答复不可能令很多人满意,见仁见智,我喜欢书信方式交流,虽然是E时代,留下痕迹更重要,毕竟有的是心血,我留下了联系方式,希望你用真名实姓和地址进行交流,否则不会答复.
                              不再回复此楼,如果你从我的答复有所领悟的话,别忘了谢谢我.哈哈,走了.


                              15楼2019-04-02 23: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