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异吧 关注:43,068贴子:755,146

日本诗歌翻译的文化难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日本和中国是所谓的“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就有频繁而密切的文化交流。然而奇怪的是,中国人翻译日本传统诗歌却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文化障碍至今难以跨越。这种莫名其妙的障碍究竟是怎么回事?本文力图提出一个形象和具体的展示和解说。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4-13 17:40回复
    海滩,草屋,秋天的傍晚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4-13 17:41
    回复
      以上标题所谓的日本诗歌是指日本传统诗歌(其最为人们熟悉的体裁是和歌和俳句);而所谓的日本诗歌翻译则是指中国人的 日 本传统诗歌翻译。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4-13 17:43
      回复
        在一般读者的心目中,中日两国有由来已久的交往,还且还有文字缘——日本是当今世界唯一的依然大规模使用汉字的非华人国家,中国人翻译日本传统诗歌居然还有文化坎,而且还是难坎,这话听上去有颇有些故作惊人之语的炒作、或有些哄死人不偿命的夸张的味道。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4-13 17:43
        回复
          然而,本文接下来将一步步地展示,中国人在翻译日本传统诗歌时所面临的难坎是确实存在的。而且,这种这种难坎导致太多的中国翻译者只能在日本传统诗歌的殿堂外面耍枪舞棒翻跟头却不得其门径而入,更谈不上登堂入室。与此同时,中国太多的读者则至今也不知道日本传统诗歌究竟是神马玩意儿。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04-13 17:44
          回复
            文学翻译、诗歌翻译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一种文化交流。而将文化交流与翻译相提并论,通常意味着一种文化通过翻译而获得了新的语言,该文化的文学由此获得了新鲜的血液,新鲜的表达方式。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04-13 17:44
            回复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日本和中国的现代文学(新文学)由翻译文学获益的情况特别明显。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04-13 17:44
              回复
                就日本而言,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上田敏等人的西方诗歌翻译为日本的诗歌创造了新的语言,二叶亭四迷的口语体俄罗斯文学翻译(尤其是屠格涅夫小说和散文的翻译)则为日本的小说以及广义的散文创造了新的语言。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04-13 17:45
                回复
                  就中国而言,二十世纪上半叶现代文学的标志性人物如鲁迅、沈从文等人在创造或塑造新的文学语言方面贡献很大,而他们的文学语言得益于翻译甚多。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9-04-13 17:45
                  回复
                    鲁迅因为懂日语、德语、英语,在写作中可以直接借鉴/模仿外国文学尤其是日本文学语言。不懂外语的沈从文则坦言在他开始写小说的时候,当时新出版的白话文圣经翻译(即所谓的和合本圣经)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9-04-13 17:45
                    回复
                      基督教的圣经不但是宗教经典,而且也是文学经典。圣经和合本的语言对中国语言的影响至今依然还可以看到明显的表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爱情比死亡更坚强”、“日光之下并无新事”等来自圣经的翻译语言或说法已经成为当代中文文学语言的一部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04-13 17:46
                      回复
                        外国文学翻译对日本和中国的现代文学的兴起及其至今依然在持续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对此没有多少人会表示有异议了。与此同时,对什么才是好的文学翻译语言,人们依然有争论。而这种争论在中国尤其明显。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9-04-13 17:46
                        回复
                          就中国的文学翻译而言,有人认为,好的文学翻译语言就是传统的、或者说是所谓的地道的中国文学语言。有人则认为,好的文学翻译语言就是有翻译腔的新鲜的语言,也就是尽可能保留外国文学表现形式的语言。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9-04-13 17:47
                          回复
                            有趣的是,在这样的争论中,似乎很少有人指出一个简单的逻辑和一个简单的事实——从逻辑上说,坚持说好的文学翻译语言就是传统的中国文学语言,这就等于说没有翻译,一切照旧;从事实上说,举凡所有借鉴外国文学并给中国文学语言输入新鲜血液的作家(如鲁迅、沈从文、钱锺书等人),他们的可观成功全部都是在借鉴和运用翻译腔的外国文学语言方面的成功,而不是模仿中国古文古诗的成功。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9-04-13 17:47
                            回复
                              换句话说,他们的可观成功是模仿和借鉴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学语言的外国文学语言,而不是模仿传统的中国文学语言。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9-04-13 17: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