赘婿吧 关注:111,444贴子:1,787,298
  • 88回复贴,共1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朱熹:“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我相信儒家包括孔孟之学都是有漏洞的。
但我也相信,就想共产主义不会共妻一样,这漏洞不是那么低劣而露骨的。
我以为很多先人不会被那么可笑的东西愚弄。
我以为所谓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其延续的文明不是这样一个笑话。
当然,要了解的还有太多。真有那般的可悲之事,也只能一声长叹内自省了。


1楼2019-05-21 14:32回复
    不是漏洞的问题而是适用在什么阶段为了什么而产生,产生后又形成了怎样的影响,


    IP属地:云南2楼2019-05-21 14:38
    收起回复
      活人不上进,怨死人古板,才是笑话。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5-21 15:33
      收起回复
        朱熹?先把他儿媳的事情说清楚吧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5-21 15:36
        收起回复
          一楼说的对,社会关系是适应生产力而存在的,,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更可能是没有夫妻关系而是只要双方愿意随便搞的情况,甚至不需要男女肉体接触只要有设备与大脑传输信号完成性爱,,人类的灭亡不是疾病或者战争而是每个个体不想繁衍后代,,也可能能实现人的永生甚至可以畅游星际,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5-21 16:33
          收起回复
            扒灰扒的很理直气壮的圣人,扒灰行为是天理还是人欲?去***“存天理,去人欲”,人欲既是天理!按朱熹这种说法,食物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而已,提升色香味就是人欲了,有本事丫一辈子就吃白米饭不吃菜我就信,反正吃饭就能填饱肚子了,不,让丫吃屎,反正不用管好吃难吃,填饱肚子就行了。夫妻人伦也是,生完孩子就不用再过夫妻生活了,做个禁欲的圣人吧。


            IP属地:美国6楼2019-05-21 16:33
            收起回复
              1.朱熹主张禁欲主义吗?
              程朱理学的“存天理,去人欲”并非禁欲主义,而仅仅是节制欲望,程颐还明确说过:“佛之所谓世网者,圣人所谓秉彝也。尽去其秉彝,然后为道。佛之所谓至教也。而秉彝终不可得而去也。耳闻目见,饮食男女之欲,喜怒哀乐之变,皆其性之自然。今其言曰:必尽绝是,然后得天真,吾多见其丧天真矣。(《二程粹言·卷一·论道篇》)”
              朱熹关于理欲之辨的一些论述:
              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
              ——《孟子集注·梁惠王章句上》
              天下之害,无不由未之胜也。峻宇雕墙,本于宫室。酒池肉林,本于饮食。淫酷残忍,本于刑罚。穷兵黩武,本于征讨。凡人欲之过者,皆本于奉养。其流之远,则为害矣。先王制其本者,天理也。后人流于未者,人欲也。损之义,损人欲以复天理而已。
              ——《近思录·卷五》
              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有天理自然之安,无人欲陷溺之危。不为物欲所昏,则浑然天理矣。
              ——《朱子语类·卷十三》
              父母之于子,有无穷怜爱,欲其聪明,欲其成立。此谓之诚心邪?”曰:“父母爱其子,正也;爱之无穷,而必欲其如何,则邪矣。此天理人欲之间,正当审决。
              ——《朱子语类·卷十三》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05-21 18:52
              收起回复
                2.朱熹反对妇女改嫁吗?
                北宋理学家程颐说过:“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二》)许多人据此认为程朱理学压制女性改嫁的权利,进而推导出宋代之后妇女地位急转直下的结论,这里存在多重误解。
                程颐本人并不反对妇女再适,《河南程氏遗书》有段记录:“或曰:古语有之:‘出妻令其可嫁,绝友令其可交。’乃此意否?曰:是也。”程颐有一个侄女成了寡妇,程父帮她再嫁。程颐因此盛赞父亲“嫁遣孤女,必尽其力”。
                朱熹也不反对女子再嫁,他在《答李敬子余国秀》说:“夫死而嫁,固为失节,然亦有不得已者,圣人不能禁也。”
                究程氏本意,“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并非对庶民的要求,而是强调士大夫的气节。“宋承五季之后,世风靡靡,夫妇一伦轻亵已甚,故伊川立此严峻之防,使士大夫有所矜式,非为愚夫愚妇言也。”
                朱熹门人问:“取甥女归嫁一段,与前孤孀不可再嫁相反,何也?”曰:“大纲恁地,但人亦有不能尽者。”(《朱子语类》卷九十六)朱熹认为女子不必拘泥从一而终的观点相当开明与进步。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05-21 18:52
                回复
                  3.朱熹主张臣下要无条件服从君主吗?
                  秦穆公死时,用子车氏三兄弟殉葬,秦国人哀悼三良,为之赋《黄鸟》。
                  朱熹对此事的议论如下:
                  穆公于此,其罪不可逃矣!但或以为穆公遗命如此,而三子自杀以从之,则三子亦不得为无罪。今观临穴惴栗之言,则是康公从父之乱命,迫而纳之于圹,其罪有所归矣。又按《史记》,秦武公卒,初以人从死,死者六十六人。至穆公遂用百七十七人,而三良与焉。盖其初特出于戎翟之俗,而无明王贤伯以讨其罪,于是习以为常,则虽以穆公之贤而不免。
                  ——《诗集传·秦风·黄鸟》
                  朱熹认为,秦穆公以三良殉葬,其罪已不可逃。但子车氏三良居然情愿受殉,因而也不得为无罪。秦康公听从其父之遗命将三良殉葬,所以同样罪有所归。
                  在朱熹看来,君主要杀害大臣,如果大臣的真的心甘情愿去死,那么不仅君主有罪,大臣也同样有罪;父亲悖逆天理的乱命,如果子女听从了,那么不仅父亲有罪,子女也同样有罪。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05-21 18:53
                  回复
                    4.程朱理学是故弄玄虚、空谈性命的无用之学吗?
                    “格物致知”源自《礼记·大学》的「三纲八目」,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中的“八目”略写为:“格、致、诚、正、修、齐、治、平”。
                    宋代理学家重视《大学》,于是,“格物致知”成为理学家的重要概念。程颐讲“一草一木皆有理,须是察”(《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所以明理也”(《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已经包含了格自然之物的思想。朱熹更是明确地说要格自然之物,“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朱子语类》卷六十二)他还说:“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著逐一件与他理会过。”(《朱子语类》卷十五)“虽草木亦有理存焉。一草一木,岂不可以格。如麻、麦、稻、粱,甚时种,甚时收,地之肥,地之跷,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朱子语类》卷十八
                    朱熹一生著书209卷,编纂书籍210卷,注释38卷,校勘72卷,代表作有《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诗集传》、《楚辞集注》、《仪礼经传通解》、《易学启蒙》、《周易本义》、《四书或问》、《伊雒渊源录》等,在经学、佛学、诗文、史学、训诂考据、天文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取得了超越所有前人的学术成就。不仅如此,朱熹还是格自然之物的实践者。他较为重视科学,并积极地研究科学。这实际上为后来从“格物致知”发展到“科学”开辟了道路。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05-21 18:53
                    回复
                      6.朱熹的历史评价
                      西风卷尽扩霜筠,碧玉壶天天色新。
                      风历半千开诞日,龙山重九逼佳辰。
                      先心坐使鬼神伏,一笑能回宇宙春。
                      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
                      ——辛稼轩《酬朱晦翁》
                      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室。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宋史·辛弃疾传》
                      放翁自蜀东归,正值朱子讲学提倡之时,放翁习闻其绪言,与之相契。家居,有《寄朱元晦提举》诗、《谢朱元晦寄纸被》诗,又《寄题朱元晦武夷精舍》诗,所谓"有方为子换凡骨,来读晦翁新著书"也。及朱子卒,放翁祭之以文云:"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倾长河决东海之泪。路修齿耄,神往形留。"是可见二公道义之交矣。时伪学之禁方严,放翁不立标榜,不聚徒众,故不为世所忌。然其优游里居,啸咏湖山,流连景物,亦足见其安贫守分,不慕乎外,有昔人"衡门泌水"之风。是虽不以道学名,而未尝不得力于道学也。
                      ——《瓯北诗话·卷六》
                      道之正统待人而后传,自周以来,任传道之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朱子而始著。"
                      ——黄榦
                      晦庵先生治经眀理,宗二程而宻于二程,如《易本义》《诗集传》《小学书》《通鉴纲目》之类,皆青于蓝而寒于水也。但寻常文字多不及二程,二程一句撒开,做得晦庵千句万句;晦庵千句万句揫敛来,只作得二程一句。虽世变愈降,亦闗天分不同,然晦庵先生,三百篇之后一人而已。
                      ——李耆卿《文章精义》
                      杨文靖公四传而得朱子,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江西之学,浙东永嘉之学,非不岸然,而终不能讳其偏。
                      ——全祖望《宋元学案》
                      三代而上,圣人叠出,至孔子删述《六经》遗言绪论,而后斯道大行于世。三代而下,儒贤叠出,至文公朱熹注释群经,而后孔子之道既明。孔子大圣,朱子大贤,道德事功,不甚相远。
                      ——戴铣《优崇儒先祠嗣疏》
                      中国有一段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在外国的大政治家还没有见到,还没有说到那样清楚的,就是《大学》中所说‘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一个人从内发扬到外,由一个人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像这样精微发展的理论,无论外国什么政治家都没有见到、都没有说,这应是我们政治哲学知识中的独有宝贵,是应该要保存的。
                      ——孙中山
                      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
                      ——钱穆《朱子新学案》
                      朱熹综合周、张、二程的学说,加以扩充发展,更建立了博大宏伟的体系,达到了当时世界范围内的哲学理论的最高水平。
                      ——张岱年《朱子学新论》
                      在中国文化史、传统思想史、教育史和礼教史上,影响最大的,前推孔子,后推朱熹。
                      ——蔡尚思《闽学研究丛书》总序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9-05-21 18:53
                      回复
                        汉族能走这几千年当然不是靠董仲舒这个坏比喷的粪,因为执政的人大多知道,纯用儒家屁事成不了,汉唐都是霸王道,其他多是外儒内法。真信了儒家周政的,看看王莽和建文,简直打了名教的脸。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05-22 03:52
                        回复
                          三妻四妾,是男人的欲望,人欲也。女人的欲望是另一类,也是人欲。要是都不克制,那世界就乱了


                          IP属地:河北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9-05-22 05:49
                          回复
                            人非生而知之者。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2-03-23 12: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