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年草根吧 关注:4,163贴子:248,498
  • 10回复贴,共1

南宋《北行日录》有关邯郸、临洺的见闻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北行日录》是南宋楼钥撰写的见闻录,时为南宋的乾道五年,我们这里是金大定九年(1169年),已被金国统治。楼钥作为书状官跟随舅父汪大猷(吏部尚书)出使金国。全书以日记体裁,详细地记录了自杭州至北京这一路来回的每日所见所闻。自乾道五年的十月九日——次年的三月六日,共计151天的日记。我这里仅节选12月16日过邯郸、临洺的记录。



十六日,丁酉,晴;自南京来饮食日胜,河北尤佳。可以知其民物之盛否,自是不必家馔矣。车行七十里邯郸县,早顿。有城及楼甚壮,皆旧物也,未至三里许有旧城,战国赵都,漳水相去三十里许。汉髙祖征陈豨至此,曰:豨不南,据邯郸而阻漳水,吾知无能为也。赵王丛台,在县之北,上有亭榭。
马行四十里宿临洺镇,洺河出其下,隶洺州永年县。馆舍极寛洁,前有大厅,傍列三节位。次厅后主廊,方分使副位。厅有脊,记镇国大将军,充洺州防御使,护军开国侯,食邑一千户,食实封一百户,吾古论三合重建。吾古论,意即乌古论(乌库哩),因语讹耳。三合(萨哈)曾以兵部侍郎来泗州理会俘掳人,又闻彼中有三等官,汉官,契丹,女直(女真),三者杂居,省部文移官司,榜示各用其字,吏人及教学者亦以此为别。
道傍数处卖酒,皆掘地深阔可三四尺,累块上风以御寒,一瓶贮酒,苕菷为望,石炭数块,以备暖荡,河朔之朴如此。道中有一晒尸棚,其俗,行有死者,不埋,立四木髙丈馀为棚,其上以荆棘覆其尸,以防鸱、枭、狗、鼠之害,立一牌,以记其名、姓、年、月,有人识认,则从便葬埋,否则任之。


1楼2019-06-09 12:30回复
    李哥给翻译解释一下吧,九百多年前作者会不会住在驿站,现在号坑上面的龙王庙附近的?当时常住人口就是三个民族杂居了,那现在的人也不是纯正的汉族人了,最可怕的是当街的晒尸棚,不敢想象当时的街景。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6-09 13:52
    收起回复
      汉族早就没有纯正的了,所谓汉族始于汉代的称呼,之前称华夏。西晋时的八王之乱,引来了五胡乱华,在中原大地形成汉族与匈奴、鲜卑、乌丸等族交错杂居;而北方汉族因战乱又大批南迁,在长江及珠江流域又形成汉族与南方几个少数民族交错杂居。然而任何一个族种、部落只要与汉族杂居,必然被汉族同化,概莫能外。这就是我华夏文明高于其他文明之处。尤其到了北魏的孝文帝,本是鲜卑人,为了能生存于中原,迁都洛阳,命令官员穿汉服,说汉语,写汉字,改汉姓,自己先改姓。改拓跋氏为元姓。虽受到拓跋贵族们极力反对,最后还是改革成功。到了金、元又一次受到女真、蒙古族的入侵,再次混战,再次融合。清代,满族人又一统天下,改汉族汉姓虽不多,但还是有的。为什么原来北方的匈奴、鲜卑、乌丸、党项、氐、羌、羯,南方的蛮、俚、僚等部族现在都没有了,不是都灭绝了,是都改为汉族了。


      3楼2019-06-09 16:28
      收起回复
        我觉得草根吧还可以火的,只要诸位热情不减就ok的


        IP属地:广西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9-06-09 21:4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