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人吧 关注:1,159贴子:37,216
  • 22回复贴,共1

[转自知网]论《红楼梦》阅读中的心理偏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天津市河西职工大学 天津市 300203) )
摘  要:  注重动机和结局, 是人们的阅读习惯; 同情受害者、迁怒受益者、原谅动机“善良”的作恶者, 这都是造 成阅读心理偏移的因素。盲从叙述者,也是阅读心理偏移的表现。《红楼梦》内涵丰富, 人物形象丰满复杂, 阅读中的 心理偏移现象也就更加突出。
关键词:  《红楼梦》; 人物评判; 阅读习惯; 心理偏移; 动机与结局; 晕轮效应 中图分类号: I023; I207. 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498( 2003) 01-0086-04


IP属地:广西1楼2019-06-12 00:22回复
    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喜怒哀乐往往随着作者的叙述而转变。而这些喜怒哀乐多是缘情而发, 时或造成对人物形象的评判有失公允,这可称作阅读中的心理偏移。《红楼梦》作为中国最优秀的古 典小说,拥有大量热心而执著的读者; 由于《红楼梦》丰富的内涵和高超的艺术,导致人们对主题的理 解见仁见智,对人物的分析判若云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其中有一个长期以来被忽视的问题, 那就是读者的阅读心理。越是富有艺术魅力的文学作品,读者越容易被感动,理智的分析越容易弱 化,阅读心理也就越容易出现偏移。对《红楼梦》的阅读常常如此。


    IP属地:广西2楼2019-06-12 00:22
    回复
      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同情弱者,这种心理反映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就是读者对书中的受害 者产生深切的同情,因为受害者在特定的环境里总是弱者。其实,对受害者应该具体分析,有作恶多 端受到惩罚的“受害者”,也有行事不当最终倒霉的受害者。人们对前者会说“恶有恶报”,对后者也会 说“凡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人们同情的是无辜受害者。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的心理往往因同情而产生偏移。历数《红楼梦》400 多个人物,读者的这 种心理偏移最突出地体现在晴雯身上。晴雯对宝玉的感情真诚而纯洁,却被王夫人诬陷为一心勾引 宝玉的“狐狸精”,气病在床,又被王夫人赶出贾府,最后悲惨地死去。读者喜爱晴雯容貌的美丽,同情 晴雯命运的坎坷,感慨晴雯遭际的不幸。这本是正常情绪的反映,但是阅读中的“晕轮效应”出现了, 影响了对晴雯的理智分析。读者如果将一个人定位在“好人”的范畴,他就什么都好; 将一个人定位在 “坏人”的范畴,他就什么都坏。人们常说的“爱屋及乌”、 “恨和尚也恨袈裟”,就是这种“晕轮效应”的 反映。曹雪芹在描写人物时并不是简单地将人分为好人和坏人,而是写出了丰富复杂的人性,这恰恰 是《红楼梦》的艺术魅力所在,也是曹雪芹的伟大之处。晴雯如果没有那么悲惨的结局,读者或许还可 以理智地评判她; 而她的无辜受害使许多读者有意或无意地掩住双眼,不看她的缺点,而为她的长处 大唱赞歌。其实晴雯的为人处世有许多欠缺之处,说得刻薄一点,在她的性格中有《金瓶梅》里潘金莲 的影子。潘金莲是《金瓶梅》中性格描写很成功的一个形象,《红楼梦》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最像潘金莲 的是晴雯。在怡红院中她顶撞宝玉、不服袭人、讥讽小红、打骂小丫头,连宝玉也说满屋里就属她“难缠”。这些抓尖抢上、妒忌同类、欺压弱小的性格与潘金莲的“咬群”非常近似。曹雪芹能把一个人人 厌恶的性格移植到一个人人喜爱的形象身上,这是他“化腐朽为神奇”的生花妙笔所为,也说明他的文 学描写是多么真实并贴近生活。但是许多读者执着于自己感性的体悟,忽略了曹雪芹的艺术内涵,对 晴雯的缺点视而不见,盲目地把她奉为真善美的典型。这种理解主观而偏激,显然偏离了作者的原 意。在阅读《红楼梦》时,读者对司棋的评价也有偏移,这和人们对晴雯的认识一样,也是与她无辜受 害的结局大有关联,而对司棋为了一碗调剂口味的鸡蛋羹大闹厨房,毁坏食物,排斥异己,则持宽容态度。


      IP属地:广西3楼2019-06-12 00:23
      回复
        二 在《红楼梦》的读者中,绝大多数人讨厌袭人,也有相当一部分读者批判宝钗。原因并不在于书中 对她们有什么微词,也不是作者使用什么“春秋笔法”,寓贬于褒,她们身上的罪名往往是读者的“感情 推衍”所致。 在怡红院的丫头中,最幸运的曾经是袭人,她不仅拥有掌管宝玉起居、管理众多丫头的权力,还被 内定为宝玉之妾,享受每月二两银子的高待遇。而袭人的得意恰与晴雯的倒霉接踵而至,使人以为两 人的遭遇大有因果联系。有些人在读小说时容易将受益者与受害者的关系对立起来,甚至把受益者 想象成悲剧的制造者。为了满足自己那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潜意识,他们有时会通过想象来给受益 者定罪。在悲悼晴雯无辜受害的同时,人们迁怒于袭人,认为是袭人暗中向王夫人打小报告,导致怡 红院中的大清洗,使晴雯含冤而死,芳官、四儿等一干人被逐,而她排斥了异己,稳固了自己在怡红院 丫头中的“独尊”地位。但是袭人的“罪行”在书中没有正面描写,很多人就凭想当然而臆断。为什么 人们不怀疑宝玉的奶妈李嬷嬷、周瑞媳妇那些女仆,不怀疑麝月、秋纹等小丫头,偏偏要怀疑袭人呢? 原因很简单,就因为她是受益者。其实,读者如果理智阅读,就会看到袭人是无辜的。从书中写的袭 人与王夫人的私下接触,可以明显看出,袭人处世待人尚不失公允。宝玉挨打后,王夫人向袭人求证 贾环告密之事,袭人本来也听说了,却矢口否认,这说明袭人没有不负责任地迎合王夫人。当然,也可 以想象成袭人不想搅到是非中去。也许有人会说,这正是袭人的精明之处,贾环与她没有利害冲突, 袭人犯不上去凭空得罪人,破坏了自己老实本分的名声。可就在同一件事情上,袭人却当着宝钗的面 说出了薛蟠告密,使得宝玉觉得不妥,自己感到尴尬,宝钗当时落落大方,回家后却引发了一场小风 波。这些可以说明袭人没有什么机心,更不会有什么阴谋诡计。袭人与王夫人的交谈,注重的是宝玉 的成长大节,其眼光超越了一般丫头甚至某些主子,使王夫人感动得连叫“我的儿”。如果她婆婆妈妈 是是非非地去打小报告,王夫人又怎么会器重她? 晴雯被谗不是袭人所为还有一个旁证,那就是在七 十四回王善保媳妇进谗时,王夫人对晴雯一点也不了解。如果在此之前袭人已说过晴雯坏话,王夫人 不会没有印象。这件事还说明向王夫人进谗言的大有人在。晴雯平日锋芒毕露,有意争先遭人妒嫉, 无心结怨使人仇恨。凭什么认定进谗者非袭人莫属呢? 更何况晴雯在贾母和王夫人面前痛骂小丫 头,不懂规避,不知收敛,早已引发了王夫人的不满,即使没有进谗者,她也不会受到重用。晴雯的悲 剧是由于她的身份与性格的不谐调造成的。进谗者,只不过推波助澜而已,并不能产生决定性的作 用。在贾府,与晴雯性格相似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王熙凤,一个是林黛玉。这两个人不仅是有正牌主 子的身份,地位的特殊也无人能比。换一句话说,她们有资格去争尖抢上,也有权力在某种情况下耍 耍脾气。而晴雯作为一个丫头,又有什么资格与权力呢? 王熙凤和林黛玉尚且因脾气性格产生一定 的负面影响,一个没有人身自由的丫头不因此而大吃苦头又会怎样呢? 许多读者和评论家盲目地赞 美晴雯的反抗精神,却忽略了她的反抗产生的原因和引发的后果。他们为了解释晴雯悲剧的原因,就 想当然地找出一个幕后凶手———袭人。其实袭人的命运也是很悲惨的: 出身贫苦,少时被卖,勤勤恳 恳做事,本本分分做人,得到主子器重却被别人妒忌,最后被迫改事他人。有些读者全然不管这些,一 味地去批判袭人。多数《红楼梦》续书都把袭人写成一个反面人物或倒霉人物,甚至不顾脂砚斋“花袭 人有始有终”的批语而歪曲事实,就是这种心理偏移的表现。 ·8 7·
        许多读者讨厌薛宝钗,是因为金玉良缘影响了木石前盟。人们在悲悼黛玉泪尽而亡、宝黛爱情破 灭的同时,将宝钗一厢情愿地想象成凶手,也是阅读心理出现了偏移。因此对宝钗的评价从来就是见 仁见智,分歧之大,也是其他人物形象无可比拟的。当然,这种认识上的分歧使人物形象产生了巨大 的艺术魁力,这也可算作阅读心理偏移产生的正面效应吧!


        IP属地:广西4楼2019-06-12 00:24
        回复

          导致晴雯悲剧的人物是王夫人,但是读者对她始终很宽容,不仅因为王夫人良好的出发点而原谅 她,甚至还要自觉或不自觉地为她找一个替罪羊。许多读者认为王夫人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贵妇人,没 必要为了一个连名字也叫不上来的小丫头发威动怒; 还认为王夫人是一个吃斋念佛的善人,不应该将 一个三四天米水未沾牙的病人生拉硬拽地赶出府去,导致她悲惨地死去; 更认为王夫人是一个疼爱儿 子的慈母,也不会非要逆着儿子的性子,将他喜欢的丫头除掉不可,再说,王夫人的“清君侧”只是防范 宝玉身边的丫头以色相勾引主子。那么,与宝玉关系清白的晴雯被赶走,而与宝玉有私情的袭人不仅 未受谴责,还在贾母那明确了妾的身份。许多读者要为这些“不解 ”寻找原因,因此将愤怒倾泄给袭 人。其实读者如果冷静分析就会发现真相。在那个男权社会里,有地位的男主人与失去人身自由的 伺候丫头发生性关系是很正常的,没有人会干涉,即使是妻子也不好“吃醋”。王夫人防范的并不真是 性关系,她防范的其实是妾的地位,这是很多人都没有看透的一层。王夫人害怕宝玉身边出现像赵姨 娘那样不守本分的妾,为了防患于未然,在她们没有与宝玉更进一步发展关系之前,就将这些“不安 分”“咬牙难缠”的丫头清除了。王夫人为什么这么做? 这是吃尽了赵姨娘的苦头之后得出的教训。 在人们大谈“娶妻以德,纳妾以色”的标准时,王夫人却提出独特的选妾原则,即选妾也要重“德”,摒弃 晴雯而选中袭人就是这种理论付诸行动的结果。试想,如果晴雯做了宝玉的妾,她会低眉顺眼地服从 宝玉的正妻吗? 她会忍辱负重地与人相处吗? 她会甘心由“鸡头”变为“牛后”,由一个处处抢尖拔上、 出尽风头的得宠丫头变成赵姨娘、周姨娘那样没人理睬的侍妾吗? 王夫人从赵姨娘的衍变看到了晴 雯作妾的结果,她未雨绸缪,将晴雯一干人等赶出了怡红院。晴雯悲剧的直接责任者是王夫人,间接 责任者是赵姨娘,那就是“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好心读者为王夫人开脱,本来就过于主观, 而将罪名推给袭人就越发有悖情理。 按照《红楼梦》通行本的描写,宝黛爱情悲剧是贾母造成的,但是读者想到她的善良动机,看到她 也是悲剧的受害者而不忍加以口诛笔伐,而将所谓的受益者薛宝钗当作处心积虑玩弄权术的小人,寻 找一些似是而非的情节为她罗织罪名。这与人们看晴雯悲剧中的王夫人和袭人同出一辙。
          四 在贾府众多人物中,大家最讨厌的不是作恶多端的贾赦、王熙凤之流,也不是贾琏、贾蓉那些拈花 惹草的公子哥儿,而是赵姨娘。高颚在《红楼梦》后四十回中不仅安排赵姨娘死亡,还把她的死相写得 既恐怖又悲惨,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其实赵姨娘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受害者,是封建礼教压榨下的畸 形人。她有可恶的一面,也有可怜的一面,更有可悲的一面。但是读者在阅读中深受叙述者情绪的影 响,对赵姨娘的憎恶过于强烈,对人物的评价失之公允。 仔细分析,赵姨娘当年应该是一个很优秀的女子,不会输于鸳、袭、平、紫,否则她怎么会被主子选 中做妾呢? 但是书中描写的赵姨娘却行事颠倒,卑劣粗鄙,毫无优秀之处。是什么原因使她发生了如 此大的变化呢? 从宏观上讲,是封建社会的妻妾制度压榨的结果; 从微观上看,是她那不甘居人后的 性格所导致的。在正规的封建大家庭中,妾只是一个似主非主、似奴非奴的人物,等级制度永远是她 无法逾越的一座大山。妄想凭借子女的尊贵和丈夫的宠爱打破那壁垒森严的等级,是绝对不可能的。 不仅得不到上至主子下至奴才的认可,就连自己子女的阻碍都无法冲开。当上了半个主子,却享受不 到主子的威严与权利; 生了一儿一女,却找不到母亲的感觉与身份; 从家奴跻身于主人的行列,娘家人 却得不到半点实惠。理想与现时形成极大的反差。赵姨娘在这种反差的挤压中逐步变形,而妄想改 ·8 8·
          变这种现实的努力不仅是徒劳一场,甚至是南辕北辙。在这种拼斗当中,美好、善良离她越来越远,乖 戾悖晦填满她的心灵,她完成了由一颗光彩夺目的“宝珠”向“死珠”又到“鱼眼睛”的衍变过程。人们 在阅读《红楼梦》时,忘记了赵姨娘的“前身”,忽略了赵姨娘的转化,只看到了赵姨娘的“现在”,而在看 赵姨娘“现在”时,更多的是看到她的可恶、可恨,很少看到她的可怜、可悲。原因在于读者被作者的叙 述“牵着鼻子走”而不自觉。理智地分析一下即可看出,曹雪芹对赵姨娘过于刻薄了。这样一个伟大 的作家也无法避免自己的阶级局限与时代局限,那就是大家庭的正牌主子对出身微贱的侍妾的蔑视。 曹雪芹少时生长在贵族之家,对妻妾争宠、正庶争位引发的纠纷大约司空见惯,对侍妾的“不守本分” 恐怕也会深恶痛绝。既是在家庭败落之后,大家庭的习性和情绪也还在影响着他。这种影响体现在 对赵姨娘这个人物的塑造上即可见一斑。人们往往对王熙凤的霸道、贾琏的淫乱、贾珍的胡作非为持 宽容态度,似乎他们出身高贵,就有了为非作歹的资本; 而赵姨娘是家奴出身,被提拔成主子就应该感 谢天恩,再无事生非就太不知足了。这都是作者的阶级偏见在字里行间的流露。 书中还写了春燕娘和春燕姑妈等婆子们,作者那厌恶的态度导致许多读者也反感她们,其实理智 的分析,她们没有什么不对。即使她们身上沾有一些坏脾性,那也是艰难生活对善良人性的磨蚀。喜 爱纯真的少女,讨厌世俗的老太婆,这是主人公贾宝玉的心理活动,曹雪芹对此使用赞赏的笔调,也反 映了作者自己的态度,而读者不该是非不辨地去盲从。 注重动机与结局,这是造成读者阅读心理偏移的主要原因。因为看中动机,读者总是以此作为划 分好人和坏人的分水岭; 因为注意结局,人们往往喜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的情节。这些情 绪,与我国社会的文化背景紧密相连,也与我们的文学传统密切相关,对人物的分析也会因为这种心 理而出现误差。它不仅影响了读者的判断力,而且对评论家的理智分析也产生了干扰作用。要准确 地把握作者的创作主旨,真正理解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生活内涵,我们必须注意纠正在阅读中产生的心 理偏移。


          IP属地:广西5楼2019-06-12 00:25
          回复
            再来一段原著:那起小人的嘴有什么避讳,心顺了,说的比菩萨还好,心不顺,就贬的连**不如。(原著第三十四回袭人向王夫人进言时说的话)
            看来袭人姐姐真真诚不我欺


            IP属地:广西6楼2019-06-12 00:29
            回复
              写的真好,详细道明了数百年来对于红楼梦人物,甚至于对所有小说中人物评价分析所存在的通病,这种通病最关键的点在于难以根除,因为这来自于每个人本性中的善恶观,虽然极为不成熟,也就是爱屋及乌,恨和尚也恨袈裟的心理,偏爱是难以根除的,适当的偏爱也可以理解。但再偏爱也不能失了公允,不能以臆造和伤害来满足自己畸形的评判态度!可惜极端的黛粉晴粉是不会理解,也不愿意理解这个道理的


              IP属地:河北7楼2019-06-12 16:21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9-06-13 11:16
                收起回复
                  人性的弱点


                  IP属地:浙江9楼2019-10-12 19:55
                  回复
                    写的好,真知灼见!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11-13 23:27
                    回复
                      大家最讨厌的是赵姨娘??我不觉得啊,看了上百本同人,黑赵姨娘的书远不如黑王夫人薛宝钗的,甚至不如黑贾敏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0-06-21 11: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