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人吧 关注:4,143贴子:99,240

历史中儒家的命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重庆1楼2019-06-12 14:37回复
    儒家兴起于中国从【封建】到【帝制】的大变革时代,对这场变革人们的态度不同,有的人深恶痛绝,有的人很高兴。前者的代表是儒家,后者的代表是法家。儒家在这场变革中,决心捍卫【周制】,抵制【秦制】。他们用【封建】制抵制【帝制】、用【贵族制】抵制【官僚制】、用【王道】抵制【霸道】、用【君臣的逻辑】抵制【行政化的逻辑】。但最终的结果,【秦制】战胜了【周制】,儒家彻底失败。虽然儒家还是生存下来了,但却已经放弃了自己的诸多原则。


    IP属地:重庆2楼2019-06-12 14:41
    回复
      上古三朝封建制能让人感受到【温情脉脉的面纱】,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忆。虽然封建制的确有一种道德美感,体现了一种伦理精神。但封建制并不是宪政、自由。
      有人曾说:中国人相信人性可以改造,所以相信伦理,西方人不相信,所以就鼓吹和迷信【制度】。
      然而,在伦理可以起作用的范围内,西方人同样相信伦理,而不相信制度。如果共同体小到一定的程度,那么伦理就可以起非常大的作用。就是西方人,也没人主张在家庭内部搞【民主选举】,也没有人要对父亲家长实行三权分立。


      IP属地:重庆3楼2019-06-12 14:47
      回复
        如果共同体小到了一个熟人社会,小到了一个亲人社会,亲情本身就起了制约作用。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封建制度有两个根本的制约因素。
        一:首先信息对称。人们祖祖辈辈都在一起,非常稳定的依附关系,自然就建立起信任,不会【人一走,茶就凉】。
        二:重复博弈。没有人希望搞一个敌人在身边,或者做一锤子买卖。这是一种天然的权责对应,没有任何制度保障。父亲天然对子女负有责任,子女就因此承认他的父权。很大程度上,熟人社会中领主与他的附庸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既【不是平等的】,【也不是自由的】。


        IP属地:重庆4楼2019-06-12 14:50
        回复
          有人把封建说成自由,就相当于说农奴制是自由的,这有很大的问题。农奴制本质上就是封主和封臣之间的关系。中世纪封建制中,每一等级都可理解为恶封主和封臣的关系。诸侯是天子的农奴,卿大夫又是诸侯的农奴,士又是卿大夫的农奴。实际上,这种关系是一种保护和服从关系。上位者保护下位者,下位者服从上位者。
          秦制取代周朝封建制,建立了强权统治,人们不难体会到原来关系的【温情脉脉】。
          秦制的苛刻,在雍正的一个小故事中有所体现。有人上表拍雍正皇帝的马屁,表示皇恩浩荡,即使粉身碎骨不能报万一。雍正皇帝写了一句批语:【但尽臣节所当为,何论君恩之厚薄】。直白一点,就是说:你当狗就行了,我对你好也罢,坏也罢,这不是你要考虑的,你就是狗。
          显然,这种严苛的关系在贵族制时代是不存在的。在小共同体本位的时代,亲人关系、熟人关系都不会是这个样子。


          IP属地:重庆5楼2019-06-12 14:55
          回复
            儒家为了捍卫周制,建构了一套小共同体本位的伦理和政治概念。如何理解这个政治概念?这里需要建立一种方法论原则:要理解一个东西,不要看它主张什么,而是要看它反对什么。
            孟子批判杨墨【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反映出的就是小共同体本位的特征。是否愿意【拔一毛利天下】不是善恶的判断,不存在该不该【拔一毛利天下】的问题。问题是,这【一毛】谁有权利拔?
            按杨子的说法,我的【一毛】只有我才有权利。这是个人本位的。
            按墨子的说法,你的【一毛】要符合天下的利益,有利于天下,就该拔。
            孟子则说,我的【一毛】既不是属于天下的,也不是属于我的,而是属于父母的。赵岐解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不敢毁伤。
            这里的【不敢毁伤】,不是我不应该毁伤,而是我没有这个权力。
            这强调了一种家庭观念,表明儒家的小共同体概念,既高于个人,也高于天下。此即【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按照这种观点,为了孝道,可以不去服从国家,我就是要做孝子,就是不为国家打仗。【大义灭亲】的宏大叙事在儒家看来都是鬼话。儒家就是要【亲亲】高于【尊尊】。后来法家对儒家攻击,也主要集中在这一点。
            论语-子路 篇
            原文: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
            今译:
            叶公对孔子说:他们那里作为一个正直的人,父亲偷羊,他会出来做证告发。
            孔子说:我们的正直的人与他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正直就体现其中。
            法家主张告亲,主张六亲不认,主张大义灭亲。儒家主张隐亲,亲亲相互,温情脉脉。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价值选择。这便是儒家建立的一套【小共同体本位的伦理和政治概念】。


            IP属地:重庆6楼2019-06-12 15:09
            回复
              秦制战胜周制,说透了,也是这么回事。儒家当然对此耿耿于怀。他们后来【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也有人说:董仲舒把秦制给驯服了,但事实上是:秦制把儒家给驯服了。
              尽管董仲舒总是力图保留自己的一点东西,就是企图用一种神秘主义的谶纬之学吓唬皇上,保留一个所谓的【天命】。这个【天命】,君主是不懂的,只有【我】才懂。只有我才有对【天命】的解释权。
              可是,这管什么用呢?搞思想史的人提出过一种说法,叫做【历史上的第二次‘焚书坑儒】,指的就是从南北朝到隋唐这段时间内,【谶纬之学】的禁绝。讲得极端一点,正如王安石所讲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IP属地:重庆8楼2019-06-12 15:16
              回复
                谁能制约得了君主啊?天明不在乎,天命由我说了算,讲什么谶纬之学,我就把它查封了。谁讲谶纬,我就杀了谁。历史上很多人都是这样被杀的。
                我们的皇上就是不理这一套的。你想制约他,就是不行的。所以后世的儒家一直有很深的这样的情结,包括后来宋明理学中的程朱和陆王两大派。在很大程度上,他们也是想维持儒家的【天命】解释权。比如说朱熹痛骂叔孙通,本质上就是在骂秦制对儒家的扭曲。
                人们通常认为,宋明理学中,朱熹比较强调约束,陆王比较强调放纵的。但朱熹讲的约束,主要是讲约束皇帝,心学讲的放纵,主要是讲放纵老百姓。但是,老实说,后来儒家的发展,讲约束就是讲约束老百姓,讲放纵就是放纵皇上。
                阳明心学中,讲放纵最多的是李贽。他的下场是什么,大家都知道。讲约束皇上,讲得最极端的就是海瑞,他的下场是什么,大家也知道。李贽和海瑞好像还都是回回,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背景。最后仍然是,讲约束就是约束老百姓,讲放纵就是放纵皇上。


                IP属地:重庆9楼2019-06-12 15:18
                回复
                  只要制度不变,这种情况就变不了。这种情况真正发生变化,就是始自西学传入中国。西学传入中国,能够在中国人心中产生那么大的波澜,就是源于反法之儒。这些人正是【周秦之变】之后,对秦制非常不满,想复兴周制的这帮人。他们认为,中国从秦汉以后就不行了。那个时候的人,从来没有讲【商鞅变法】有多伟大。最早对西学有好感的人都是骂商鞅的,都是骂秦汉的,也都认为三代很伟大。老实说,我认为这就是普世价值。
                  最近有人写了一篇文章,说我们老用自由、民主这些词,然后以此和西方争论:你的那个民主是假的,我这个民主才是真的。用他们的话语肯定是争论不过他们的。所以笔者就主张,我们干脆就不用这套话语。我们就讲仁义道德,不讲自由民主。你讲自由民主我就不跟你谈,只谈仁义道德。戊戌前后这些人,都是谈仁义道德,没有谈自由民主的。
                  郭嵩焘、马建中、王韬、薛福这些人都是在讲:人家是仁义道德,我们自己就是不仁不义。就是当时的极端保守派也持类似观点。比如,参了郭嵩焘一本的刘锡鸿、把留美幼童搞黄了的陈兰斌等,他们私下都讲人家是仁义。刘锡鸿甚至还说:【英国人上下同心,以礼自处,地方整齐肃穆,人民欢欣鼓舞】。老实说,对英国的这种评价,我们的自由主义者都没有说过。他们还说过什么,英国是【仁爱兼治,圜海归心】。当然,他们说的是英国自己,没有说英国对我们是这样的。只是说,英国对他们国内是这样样子,反侵略他们自己并不含糊,他们也不是卖国贼。
                  但是很明显,人家在国内就是做得比我们做得仁义。因此,我觉得这个里面就是普世价值。讲仁义道德,****仁义道德;讲自由民主,人家也比你自由民主。就是这么简单,你讲到天上,也不能把恶的讲成善的。这就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是道德的力量。


                  IP属地:重庆10楼2019-06-12 15:27
                  回复
                    老实说,那个时期就是一个抵制秦制的时期,只是后来发生了宏大的变化。这期间,日本的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日本近代化是走出周制,并不是走出秦制。日本的明治维新,很多中国人介绍日本的时候,感想都是周秦之制,包括日本的废藩置县、独尊天皇,甚至包括日本人讲的自由。福泽谕吉讲的自由,就是讲从封建领土那里【自由】出来,然后去效忠天皇。受日本的影响,后来学习西方的中国人,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从【引西救儒】来走出秦制,相反地变成【引西排儒】来追求秦制。


                    IP属地:重庆11楼2019-06-12 15:31
                    回复
                      帮顶。。。贴吧没落啦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9-06-12 18:44
                      收起回复
                        原来如此!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06-29 02:58
                        回复
                          学习了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9-07-10 18:59
                          回复
                            签到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9-07-23 23: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