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蜀紫砂吧 关注:14贴子:471
  • 4回复贴,共1

紫砂壺是中國一種傳統茶壺,相傳源自宋代至明武宗正德年間。製作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紫砂壺是中國一種傳統茶壺,相傳源自宋代至明武宗正德年間。製作紫砂壺的材料是宜興紫砂礦土,泥礦屬沈積岩,每色礦岩相疊,由鱗片狀紫泥、本山綠泥、白泥、黃泥和紅泥構成,統稱紫砂泥。因產自江蘇宜興,又稱宜興紫砂。好茶者認為,用紫砂壺泡茶,茶味雋永醇厚,紫砂壺因泥礦配合窯燒(還原燒)造成特殊的雙氣孔結構,能充份透氣產生活性轉換水質,改變茶香茶味,因此茶壺泡出來的茶越香越醇。老紫砂壺不同於電窯及瓦斯窯燒製的新壺,壺的包漿光澤全由壺自身慢慢變化,不需茶水塗抹,當代大師的茶壺作品售價可動軏數百萬元。(图為清代楊彭年製陳曼生題銘款曼生壺,現藏於蘇州博物館)(資料源於國外網站)


IP属地:德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7-11 21:11回复
    紫砂壶以江苏宜兴出产的最好。茶水在紫砂茶壶中即使过夜也不腐败,在普通瓷茶壶中过夜茶水即不宜再喝;真正的紫砂茶壶只需接触清水,表面即会产生少量白色粉状一氧化氮,这是包浆的过程,再经过刷洗擦拭,颜色慢慢变深,光泽油润,很值得欣赏把玩。过去有一说紫砂壶长期使用,在壶的内壁会结附一块块海绵状物质,俗称“茶山”。有了茶山,即使倒入白开水,倒出的也有茶水的色香味。这样的壶在一些嗜茶人的眼里是把好壶,这样非常错误。不提倡此种做法,因为观念错误有卫生问题,应该每次喝茶后都将壶中茶叶倒掉或者于次日倒掉,将壶用沸水涤净后晾干。
    紫砂壶大体上属于文人艺术,所追求的古朴雅趣也基本上是以往文人所追求的。就像中国画中的文人画一样,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如果带着文人艺术的眼光看紫砂壶,则体现了文人画的另一种形态。紫砂壶具有收藏的功能,历史上许多著名制壶匠人,如供春、时大彬、董翰、陈鸿寿、顾景舟、朱可心的作品已经成为不可多得的珍品,是收藏家争相追逐的宝物。


    IP属地:德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7-11 21:12
    收起回复
      紫砂矿土产于江苏宜兴市丁蜀镇黄龙山一带,成矿年代为古生代泥盆系,约三亿五千万年左右,位于江南古陆边缘,海、陆、湖的三亚类地带。借助风力或者水力的搬迁,一些细小的粘土颗粒及其他矿物形成的沉积型粘土页岩。
      江苏宜兴的紫砂矿土主要由石英、粘土、水云母和赤铁矿组成,其制成紫砂成品泥具可塑性好、生坯强度高、干燥、烧成收缩率小等良好的工艺性能而成为举世闻名陶。这种天然泥矿在陶瓷产区十分罕见,中国广西、山西、河南、河北、陕西、安徽等省的一些地区虽有类似陶土,烧成呈紫红色的无釉陶器,初看有相似之处,但其玻璃相重,工艺上也有诸多限制,无法与宜兴紫砂泥相媲美。
      紫砂泥料原深藏于岩石层下,分布于甲泥的泥层之间,矿层厚度几十公分到一米左右,其化学成分为含铁质粘土粉砂岩,铁成分约占7%~12%。紫泥主要矿物成分为水云母,及不等量的高岭岩、石英、云母屑和铁。
      然而紫砂是多种不同颜色泥料的统称,一般在天然环境中,可以开采出来紫泥、红土、本山绿(淡黄色)、朱泥四种泥料。若单纯只用一种泥料则称之为清水泥,一般情况下常会用拼紫泥的手法,意指用特定的比例将这几种原料充分混合,以达到不同颜色的目的,拿放大镜看可以看到里面有各种不同颜色泥料的小颗粒。而常听到的段泥其实是由本山绿泥混合紫泥调制而成,原本是因本山绿泥成型不易,因此加入部分紫泥以利成型,称之为“团泥”,后来因日久以讹传讹,便成了“段泥”了。至于如绿泥、天青泥、大红袍......等特殊颜色则是以上述泥料添加化学原料染色而成,原本在高温烧成之下应是无安全疑虑,但因化工技术日渐蓬勃,紫砂壶品质良莠不齐,于是开始有安全疑虑的紫砂壶出现了。而随著紫砂矿的停采,也开始出现了以一般陶土加黑心化工颜料伪装成紫砂土的紫砂壶,重金属溶出量超出正常值几百倍,造成身体危害。但市面上有很多人教如何辨别化工壶,但著实不易,有经验者一看便知。
      制作时,从矿层中开采出的紫泥,俗称生泥,经露天摊晒风化,使其松散,然后经初碎、粉碎,按产品要求的颗粒数目,送风筛选。筛选后的泥灰,由搅拌机搅拌成一块块泾泥,经堆放陈腐处理,再把腐泥进行真空练泥,这样便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
      在紫砂泥练和制备过程中,所用水的水质十分讲究。水质的优劣会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紫砂泥可塑性好,生坯强度高,坯的干燥、烧成收缩率小。 为丰富紫砂隐的外观色泽,工匠会将几种泥料混合相配及变换烧制的位置,在泥料中加


      IP属地:德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7-11 21:1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