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林出版社吧 关注:3,454贴子:38,925
  • 16回复贴,共1

【读后感】评以赛亚.伯林《浪漫主义的根源》,译林出版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评以赛亚.伯林《浪漫主义的根源》一个重要而又极易让人混乱的观念—浪漫主义


IP属地:辽宁1楼2019-07-12 18:01回复
    《浪漫主义的根源》是伯林众多观念分析著作中最有名的一本,或许出于伯林当年伟大的演讲—梅隆系列讲座,或许是因为这本书的结构了然、思维缜密,处处闪耀天才的思想火花。伯林的书犹如一曲思想咏叹调一样,读罢让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这一感觉一大部分建立在伯林对于浪漫主义这个非常复杂,极易让人混乱,但是又无比重要的一个观念的精彩分析上。
    伯林这本书要叙述的浪漫主义,不是特指我们熟悉的文学上、艺术上的浪漫主义。事实上在西方观念史上浪漫主义的著述要比浪漫主义文学大得多,而关于浪漫主义的界定又要比浪漫主义著述大得多。伯林要处理和分析的浪漫主义,其实指的是人类思考事物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产生了所有浪漫主义的子类,比如是哥特大教堂,是暮霭中的古迹,是漫游遥远地方的骑士,是司各特、骚塞、华兹华斯意义上的保守主义,也是卡莱尔笔下的英雄,是雨果对于权威的憎恨,是极端的自然神秘主义,也是反自然主义的极端唯美主义,是德拉克洛瓦的绘画、柏辽兹的音乐,也是法国大革命的断头台。在此打住,我不想去罗列这份清单的所有。因为浪漫主义就像我前面说的,非常的复杂,有时这不同的子类,甚至互相冲突。但是这看似混乱的众多浪漫主义表象,却有着一个或许可以说很类似的源头,一个模式,这就是本书“根源”的真正含义。简单说伯林笔下的根源不是历史意义上的根源,而是哲学意义上的根源。伯林不去探讨浪漫主义到底是谁第一个提出来的,而是讨论这众多浪漫主义的表象下的那个根是什么样的。以及它为什么出现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国家。它以后发展成什么样子的等等的问题是伯林这本书所要讨论的。


    IP属地:辽宁2楼2019-07-12 18:04
    回复
      所以伯林在这本书最开始没有像其他很多论述“主义”的书那样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伯林认为简单给这个庞杂的观念体系下定义,是不明智的。而是在本书最后一章总结了一下浪漫主义共享的一些价值基础。
      下面我来讲讲什么是人类思考框架,以及浪漫主义为何会出现,它反对的是什么。伯林有一个预设,我们现代人对于古代文化其实是陌生的多,即使很多人认为他很了解古代。虽然有很多历史书去述说古老的历史,但是人类的意识在几千年发生了很多次的改变。我举一个例子,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于友谊的论述,他把友谊分成了两人之间的爱慕之情和存在于商业关系之中。尤其是后一种观念,是现代人不能理解的,因为从亚氏以来,西方的意识经历了基督教、启蒙运动以及浪漫主义之后,友谊在今天所指,只能是前者的不同形式。这就是我所说的人类思考框架,伯林在这个单位上去论述浪漫主义。其次浪漫主义产生或者说真正剧变发生在1760年到1830年之间的欧洲,伯林认为特别的源于德国。这个时间段是西方理性主义或曰启蒙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漫主义最初登场,恰恰就是以启蒙之对立面的角色出现。


      IP属地:辽宁3楼2019-07-12 18:05
      回复
        启蒙运动预设了三个命题,这三个命题分别是(1)所有的真问题都有答案,而没有答案的问题一定是个伪问题,或者说不是一个问题。(2)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是可知的,你可以通过学习或传授来获知答案。(3)所有答案必须是兼容的,在逻辑上说就是一个问题的正确答案不能与另一个问题的正确答案互相矛盾。第一点引出的结果就是把数学、物理学领域的方法推进到了政治学、伦理学、美学这些领域。启蒙运动中很多人都断言能找到人类社会的普世法则,能给道德下一个一劳永逸的归纳,甚至人类社会经过这个发现的法则的设计就会无限进步下去。第二点的结果是知识不是神启的,而是任何人都能发现的,这一点如果用哲学术语表达就是知识不是内化生成的,而是外在的,就像观察一个无生命体一样自然。第三点则预示着一种统一性,因为就像你说1+1一定等于2,而不能等于3一样,这在数理科学和自然科学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启蒙运动把这推进到了所有领域,人文社科研究人的领域也是这样。浪漫主义正是在此反对启蒙运动的。


        IP属地:辽宁4楼2019-07-12 18:06
        回复
          很多人说卢梭是浪漫主义,卢梭对于人类高贵的野蛮时代的描述,确实有浪漫之嫌,但是卢梭的哲学在本质上是理性主义的,因为他的很多学说,比如社会契约、公意都是建立在我上面说的那三个命题之上,他的公意说是发现的,而且一经发现就被确立永恒地位。这和真正的浪漫主义是天差地别,甚至都不如孟德斯鸠和休谟(此二人是启蒙运动之内的,但是两人都对启蒙运动的前提有所反思与怀疑)“浪漫”。伯林发现浪漫主义来源于德国的虔敬运动,而虔敬派是路德教的一支,在此我不想去介绍这个运动的历史,而是想说说它的本质,虔敬派主张一种内心生活方式,19世纪之后的很多情绪化文学其实就是直接来自这里,这其实是德国的一个传统,我们现在阅读康德的著作时会发现,他经常引用斯彭内尔、弗兰克、亲岑多夫这些虔敬派的作品,就像我在伯林《自由及其背叛》那本书的评论中提到康德哲学朝着内在价值转变时所论述的。歌德、莱辛、康德、赫尔德、费希特、黑格尔、谢林、席勒、荷尔德林、诺瓦利斯我们熟悉的这些德国哲学家、文学家都受到虔敬派的影响,就不奇怪了。虔敬派主张内省与启蒙运动中科学的一般性规定是格格不入的。在这里我要提到一个在思想史上被忽略的重要人物,他就是康德的朋友哈曼,哈曼生活在哥尼斯堡,与康德可以说是邻居,他用晦涩的笔写下的那些文章,今天可能不会有多少人去阅读,但是正是哈曼最早系统阐述了后来浪漫主义的一些原则,比如科学不能被搬到人类社会的研究中,以及哈曼认为创造是一种无法分析的个人行为,通过这种行为人类在自然界印上自己的痕迹,创造是凭借自己的意志任意驰聘。这种创造带有一种不可知与不固定的特点。哈曼推崇休谟,一个不太坚定的理性主义者,他不坚定的那部分恰恰是质疑启蒙运动的合理性,康德也推崇过休谟,康德无疑早年受到了哈曼的影响。德国哲学家喜欢言说意志的传统,与哈曼、康德是有关的,当然这些导致了浪漫主义的兴起。


          IP属地:辽宁5楼2019-07-12 18:06
          回复
            伯林把早期浪漫主义分成了两种,一种名为“拘谨的浪漫主义”,一种名为“奔放的浪漫主义”。前者的代表人物是康德、席勒和费希特(这个人比较复杂,因为他的理论中既有温和的也有导致激进的种子)。而关于后者伯林没有去专门叙述某一个人,而是叙述了费希特的知识学、法国大革命以及歌德的小说《威廉.迈斯特》对于奔放型的影响。事实上伯林笔下的前一种浪漫主义,是一种好的浪漫主义,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它不极端,它其实是纠正了理性主义过于理性的极端,我名之为“理性的僭妄”。康德本人严格说来讨厌浪漫主义,但是我要说清楚的是,康德所谓的浪漫更接近于神秘主义,而我们知道康德本身也是科学家,他对于宇宙学非常精深,所以不待见神秘主义。但是康德这个人厉害的地方在于,他没有把理性这柄双刃剑用偏,而是给人类自由保留了一块领域,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反对人支配人的任何形式,比如卢梭那种“公意”,黑格尔那种“世界精神”、马克思那种“历史必然”。康德认为价值就是人类自己产生出来的实体,自由也就是自由意志,康德拒绝像思考桌椅板凳那样去思考人。这一点恰恰就是浪漫主义的共有原则。这种原则其实在康德的自然观中有更加具体的表现,康德在本质上是敌视自然的,康德也认为艺术不应该单纯模仿自然,因为这会限制到自身的自律性。与康德对于意志至高无上性的观点是冲突的。紧接着伯林在叙述席勒的美学中,强调精神性的自由中还有更具体的论证,在此我不想多说。我想多说一下费希特这个人,因为费希特比较复杂,严格来说他是从“拘谨的”向“奔放的”过度的人,在自然还是我,谁是主人的问题上,费氏当然选择自我,但是具体一点说,他把康德的学说往前又推进了一步。人不能仅仅体现内在的冥想,人必须行动,在后期费希特甚至认为人的行动也不够,人必须坚持不懈地创造,这才是自由。费希特最后甚至把自由上升到一个民族的创造,他把民族拟人化了。我们可以说前期的费希特是温和的,后期是激进的,这与我们对于人类青年老年的性格的假设正好相反,所以我说费希特这个人很奇怪。费希特知识学中对于“自我”的剥离,自我创造性活动,它赋予物质以形式,并对其他物质的渗透,它对价值的创造。的确很强调人的自由意志,但是这种“自我”等同于一个超个人的实体之后,就是浪漫主义的终端—奔放的浪漫主义。伯林之后论述的法革只是这种奔放的现实政治形式,当然20世纪的历史,各种乌托邦实验更是。


            IP属地:辽宁6楼2019-07-12 18:06
            回复
              歌德的《威廉.迈斯特》是很多人忽略的一部作品,其实这部小说是歌德的创造性自传,它体现出了更多的浪漫主义原则,要比表面上杂糅了基督教与中世纪奇幻故事的《浮士德》更加接近浪漫主义的本质。因为《威廉.迈斯特》描写了一个天才的自我形成过程,歌德通过这本书写出了主人公其实是他自己如何把握自我(这是浪漫主义的本质,强调一种自我,一种内在的意志)。《浮士德》之所以很多人认为它是浪漫的,是因为它的叙述力量,而《威廉.迈斯特》体现的是一种哲学预设。艺术作品不应该恪守规则,不是对于万物本性的重复,不是既定自然的翻版,更加不是朝着一个固定结构前进。这些原则哪一个不是浪漫主义的呢,虽然人人津津乐道歌德与贝多芬的那个故事,歌德也没有创造出贝多芬那些浪漫的交响乐,但是在阐述浪漫主义的本质时,歌德要比贝多芬有意义。歌德在整个观念史上是有一席之地的。伯林对于歌德这种敏锐的观察,其实侧面看出他对于“浪漫主义”这个复杂观念的思考的深度。分析这种作品,无疑要比分析《赫尔曼与窦绿苔》更有力度。至于像《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卢琴德》这种赤裸裸的“浪漫”反而没有了分析的价值。我在这里并不是说后几本写的不好,我的意思是,在阐述浪漫主义原则,这种模式时,有些作品更加的典型,更值得去做观念的分析与论述。


              IP属地:辽宁7楼2019-07-12 18:07
              回复
                浪漫主义的庞杂还可以在美学中找到例子,伯林在“奔放的浪漫主义”一章中给德国著名的美学家谢林很多的篇幅,是有原因的。谢林在本质上和康德与费希特不同,后两人把自然当作死气沉沉的质料,而谢林则持一种神秘主义的活力论,认为自然本身有生命,并且是从最初的无意识状态逐渐展开自己,而人类是自然中最具有自我意识的存在。按照这种观点,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是艺术家挖掘自身里面无意识的力量,而不是简单地复制,类似于科学的那种东西。我们可以发现,表面上康德、费希特与谢林的观点不一样,其实最后都是诉诸内在的一种表达。而谢林的美学观是直接影响柯勒律治等人的,而且产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开启了象征主义。谢林的自我意识的黑暗暗含了一个预设,就是自我的无限性。象征主义的一个特点是用象征符号表达文字不能确指的东西,因为一种无限性的东西,不能使用准确的符号(有限性)去描述,比如我说某人是“有深度的”,这个词就无法用美丽的、重要的等等词语来代替,我说卡夫卡比海明威有深度,这种深度其实就和象征主义里的无限性相通,深度隐喻了不可穷尽。本质上这就是浪漫主义的一个特点,拒绝科学的稳定结构,喜欢无限性之类的概念。


                IP属地:辽宁8楼2019-07-12 18:07
                回复
                  最后要说一句浪漫主义在20世纪的影响,我指的不是各种乌托邦社会计划(这些确实属于浪漫主义奔放后的结果,但是这没有什么论述的价值,这是任何人都看的很清楚的)。我要说的是浪漫主义导致的另一个哲学流派—存在主义。因为这对于我最后总结各种浪漫主义共有的原则是有帮助的。存在主义最核心的一个概念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能够依靠的,这种论述的言下之意是存在主义认为事物不可能有什么本质,更不用说我们去凭借这个本质去惬意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主义的要义是你做应该做的,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这是直接源于浪漫主义的观念。


                  IP属地:辽宁9楼2019-07-12 18:08
                  回复
                    下面我总结一下,浪漫主义的一些共同原则,即使浪漫主义的子类有很多,有的子类甚至互相矛盾,就像我在文章开篇中说的那样。但是作为一种思想,浪漫主义最初是以反启蒙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的。
                    (1)浪漫主义的第一个特点是反对“知识即美德”这个西方从苏格拉底以降就有的传统,这种传统认为世界有一个本性,无论这个本性是神还是科学,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掌握了这个本性,你就可以行动。再简单一点说世界上存在一个每个人必须服从的事实。这种传统走到18世纪,就是科学的公理应该应用于人类所有的学科,而一劳永逸的解决人类的困境。浪漫主义则认为,根本没有这个事实,人应该屈从于自己的意志,而价值也不是科学的发现,而是人自己创造的。启蒙的话语着重发现,浪漫主义喜欢发明。
                    (2)第二点与第一点相似,即启蒙运动认为世界上有一个固定的结构(这个话语本身就是科学的话语)。浪漫主义则认为世界是人永无止境的创造,由此浪漫主义强调了个人意志。
                    (3)第三点浪漫主义意识到了人类不可言说之物的重要性,这种认识不局限于艺术领域,而是影响到了政治学说,因为不可言说与多元论有关,伯克说过,一个伟大的社会是由人们效忠的无数不可分析的纽带维系起来的,对它进行理性分析的一切企图都是肤浅的。
                    简单来说,多元性、无穷性与人的一切答案和决定的非完满性是浪漫主义馈赠给人类的礼物,但是就像我前面说的,浪漫主义始于纠正启蒙运动中理性的僭妄。这是一种拘谨的浪漫主义,伯林认为这是真价值所在。而浪漫主义的极端发展,把美学原则强加在人类日常生活之上,破坏常识、破坏世俗趣味,把一个人提升到满怀激情的自我表达上(比如拜伦,我最初阅读拜伦的诗篇就感到了此人的激进),这种浪漫主义就是奔放型的,也是伯林所不赞成的,因为这种浪漫主义(奔放的)不懂得容忍,其实已经离浪漫主义最初那个价值多元的预设越走越远。这种激进导致的是仰慕伟人、极权主义。而真正的浪漫主义的结局应该是自由主义,是宽容,行为得体以及对于不完美生活的体谅。


                    IP属地:辽宁10楼2019-07-12 18:08
                    回复
                      @林小译 一篇超长书评伯林的《浪漫主义的根源》这本书翻译的很好,我看篇末译者说经过了四次校订,译林出版社在中国读书界对于以赛亚.伯林的译介可以说是功德无量了。


                      IP属地:辽宁11楼2019-07-12 18:11
                      收起回复
                        多元性、无穷性与人的一切答案和决定的非完满性是浪漫主义馈赠给人类的礼物,但是就像我前面说的,浪漫主义始于纠正启蒙运动中理性的僭妄。这是一种拘谨的浪漫主义,伯林认为这是真价值所在。而浪漫主义的极端发展,把美学原则强加在人类日常生活之上,破坏常识、破坏世俗趣味,把一个人提升到满怀激情的自我表达上(比如拜伦,我最初阅读拜伦的诗篇就感到了此人的激进),这种浪漫主义就是奔放型的,也是伯林所不赞成的,因为这种浪漫主义(奔放的)不懂得容忍,其实已经离浪漫主义最初那个价值多元的预设越走越远。这种激进导致的是仰慕伟人、极权主义。而真正的浪漫主义的结局应该是自由主义,是宽容,行为得体以及对于不完美生活的体谅。
                        ——诚哉斯言!谢谢楼主的认真阅读和如此细致的分析,并分享给我们……帖子已加精,欢迎挑选赠书~


                        IP属地:江苏12楼2019-07-15 11:17
                        收起回复
                          接书评,分享在广播站,谢谢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3-03-28 17:1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