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疏吧 关注:66贴子:232
  • 0回复贴,共1

在宁阳西部有个东疏镇,是由两个乡镇合并而成。没合并之前,分别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宁阳西部有个东疏镇,是由两个乡镇合并而成。没合并之前,分别叫做东疏、西疏,如今西疏之地名仍然存在。然而,小伙伴们,知道东疏和西疏的由来吗?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图片
疏广、疏受
这得从汉代的两个名人说起。那就是疏广和疏受。疏广、疏受是叔侄二人,其祖籍是东海兰陵。其曾祖迁于宁阳城西(今宁阳县东疏镇一带)居住。
疏广(?~前45),字仲翁,少时好学,精于研究《论语》《春秋》,乐于创办私学,治学严谨,注重培养学生的人品、学识。本始元年初,宣帝封疏广为博士郎、太中大夫。地节三年(前66)封疏广为太子太傅。
疏受(?—前48),字公子,是疏广堂兄的长子。疏受少年时跟父亲和叔父疏广学儒家经典,对孔子少时演礼的事特别崇拜,常效孔子演礼,至精至勤,为人恭谨。疏受才思敏捷,言辞逻理缜密,且擅长演讲。天子每次临朝,都让他与天子群臣策对应答。他成为太子的师傅后,孜孜不倦,因材施教。太子12岁时就精通了《论语》《诗经》《礼》《尚书》等。刘询封他为太子家令。

疏广、疏受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宁邑二疏”。疏广居东,称为东疏;疏受居西,称为西疏。初元元年(前48)刘奭继位,即汉元帝。疏广总结历史上的为臣之道,认为见好就收才是俊杰。
他对侄子疏受说:“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知足的人才能不受辱没。当人功成名就时,应审时度势,急流勇退。人的事业正如太阳月亮,日中而偏,后来居上。我们叔侄如今已功成名就,不趁此时辞朝还家,恐怕以后会祸患无穷啊!”
疏受听后,十分赞成叔父的意见。于是,两人同时上表,以年老多病为由辞官还家,颐养天年。皇帝见疏家叔侄确实年事已高,且长期为了太子的学业殚精竭虑,已积劳成疾,便答应了两人的请求。

于是,叔侄二人在官运亨通时急流勇退,谱写了千古流芳的佳话。“功遂身退”这个典故也就来源于此。
回到家乡后,疏广、疏受虽然年老体弱,但很愿意为家乡做点好事。他们用皇帝赐给的金银广设学馆,从不收取学子分文。有位好友曾劝疏广说:“仲翁公,您居官多年,四海扬名,皇上、太子都赐金感谢你们的教谕之情。你家人口众多,子孙满堂,也该广置良田,扩建家宅,使后世子孙永庇皇恩祖德,免致吃食无着之困。”
疏广听后说:“古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之说,我看不尽然,若人人都为自己而活,那才要天诛地灭哩。我在有生之年,要做点公益之事,死而安乐。再则,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惠及后世要有道,不能让他们坐享其成,不然的话,好日子也只是一阵子,长远去看,家族一定会败落的。”

疏广望着旧宅说:“要使后代荣昌发达,不是给他们留下多少钱粮家园,而应教他们如何做人、如何求生、如何创业,教其艺胜于授与币啊……”办学期间,疏广、疏受白天兢兢业业授教,夜间辛辛苦苦挑灯备案,乡邻无不称赞。
疏广、疏受辞世后,宁侯为了纪念这两位宁邑先贤,将其故里分别命名为“东疏”和“西疏”。两疏之举被后世用来作为“功遂身退”的典故。

300年后,著名文学家陶潜路过宁阳时,赋五言《咏二疏》“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借问衰周来,几人得其趣。游目汉庭中,二疏复此举”, 对两疏给予了高度赞扬。
《千字文》里说:两疏见机,解组谁逼? 汉代的疏广和疏受两叔侄解官归乡,并不是受了谁的逼近,而是因为他们懂得《增广贤文》里那句“受恩深处宜先退”的道理,他们散尽财宝的想法,也是应了《增广贤文》中那句:和得邻里好,犹如拾片宝;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儿孙个个贤。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7-19 15:5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