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吧吧 关注:97贴子:235
  • 1回复贴,共1

河伯冯夷国族的历史考证(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三 商周诸冯族姓考辨
商周时期的冯国不只一个,族姓也各不相同。这就是《孟子・离娄下》有“诸冯”称谓的缘故。因此,有必要对商周“诸冯”的族姓,略作辨析。
(一)姜姓冯国
司马彪《后汉书・张衡传》注引《龙鱼河图》云:“河伯姓吕,名公子。”这说明“吕”应是河伯冯夷的本姓。
我国汉族中的“吕”姓,应是姜姓炎帝族的后裔。炎帝族发源于以今山西高平县羊头山为中心的晋东南地区。大约在虞夏之际,姜姓诸族由今山西南部逐渐向外迁徙扩散。《诗・大雅・嵩高》载:“维岳降神,生甫及申。”“岳”指四岳,是尧舜时期职掌“四方之祭”的诸侯。“甫”即吕国。这是说四岳的神灵,降生吕、申两国。据《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吕望“其先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索隐》: “《地理志》:申在南阳宛县,申伯国也。吕亦在宛县之西也。”《说文・口部》说 :“吕,脊骨也,象形。昔太岳为禹心吕之臣,故封为吕侯”《水经注・阴沟水》引《世本》云 :“许、州、向、申,姜姓也,炎帝后。”因姜姓的四岳,辅佐大禹平水土甚有功,其后申、吕两国就是夏代初年被分封到今河南南阳市境内的国族。河伯冯夷作为姜姓吕国的支裔,仍仃留在今山西南部和河南西部的黄河两岸生活,是合乎情理的事。
(二 )媿 姓 倗 国
山西降县横水M1:212倗伯鼎:“倗伯作毕姬宝旅鼎。”M1:199 倗伯簋:“倗伯作毕姬宝旅簋。”M2:57 倗伯鼎:“倗伯作毕姬奠鼎。”“毕姬”为姬姓毕国(在陕西长安县西北)的女儿。这三件铜鼎都是倗伯为其夫人毕姬铸作的礼器。传世的倗仲鼎铭:“倗仲作毕媿媵鼎”“毕媿”是媿姓女子嫁给毕国贵族的称呼。倗犬生鼎铭:“倗犬生作成媿胺鼎”。“成媿”是媿姓女子嫁给成国贵族的称呼。可见倗仲、倗犬生都应是媿姓倗国的贵族。
媿姓倗国与古文献中的蒲国。据《国语・郑语》记载,西周末年史伯向郑桓公讲述东都“成周”(在今河南洛阳市区东北部)四方的形势时说:“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韦昭注“潞、洛、泉、徐、蒲,皆赤狄,隗姓也”。“狄”是春秋时期对北方戎族的通称,分赤狄、白狄两大部落。 据王国维先生考证, 春秋隗姓(金文皆作媿)多属赤狄,“隗国者,殆晋之西北诸族,即唐叔所受怀姓九宗”。倗、蒲古音皆读并母,音近义通。《说文・人部》:“倗,辅也。”《左传・昭公十七年》:“以蒲伏焉。”《经典释文》:“蒲,亦作扶。” 赵岐《孟子・滕文公下》注 :“不扶自直。”焦循正义:“扶,即辅也。”是其佐证。今山西降县的西周倗国,正位于洛阳的北方。因此,考古发现位于今山西降县的媿姓倗国,可能就是隗姓赤狄中的蒲国。这个赤狄国族与西周王朝和姬姓贵族,保持着密切的政治关系。

(三)归 姓 冯 国
先秦时期的归姓冯国,见于《世本・氏姓篇》载:“冯氏,归姓,郑大夫冯简子之后”。《潛夫论・志氏姓》说:“归姓,胡、有、何。”“何”,当作河。“归”,通作媿。隗、媿均读鬼声,可通作鬼。《尔雅・释亲》:“鬼之为言归也。”《论衡・论死》说:“鬼者,归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微部》:“归,假借为媿。”可以为证。因此,所谓“归姓”冯氏,实本媿姓冯氏的不同传写。
(四)姬 姓 冯 国
据《世本・氏姓篇》,“冯氏,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毕万封魏,支孙食采于冯,因氏焉”。《东观汉记》也说:“冯氏其先,魏之别封曰毕侯。毕侯孙长卿食采冯城,因以氏焉”。《说文・邑部》说:“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ping,姬姓之国,从邑、冯声。”《元和姓纂》也有类似的说法。据《史记・魏世家》,“毕万封魏”在晋献公十六年(前661年),其“支孙食采于“冯”的时间,应是春秋中期以后的事情 。
由此可见,夏商西周时期的冯国,实有姜、媿二姓。因姬姓冯氏晚出,故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金文中的倗国铜器,可能就是姜姓河伯冯夷国族的遗物。而西周中晚期的倗伯、倗仲诸器,大多都是媿姓冯国的遗物 。
四 商周诸冯的地望及其迁徙
因为河伯冯夷国族与商族和有易氏,都具有密切的关系。有易氏居住在今河北易县一带,商族源于今河北东南和河南北部的漳水流域。河伯冯夷部族居住的地域,当与商族和有易氏相距不远。这为我们探索河伯冯夷国的地望,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坐标。

(一)夏商时期河伯冯夷国族的地望
河伯冯夷国族的地望,汉魏时期的文献都说是“华阴潼乡陧首人”,在今陕西华阴县潼关东侧的黄河岸边。这里正处于古今黄河的重要渡口“凤陵渡”(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南)一带 。
据古本《竹书纪年》,夏帝芬十六年,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归藏易》说:“昔者河伯筮与洛战而枚占,昆吾占之,不吉也”。“洛伯用”当是有洛氏的首领,居住在今河南西部的洛水沿岸。这说明河伯冯夷部族当与有洛氏为邻,距离位于黄河南岸的洛水流域不远。班固《汉书・地理志》河南郡“荥阳”县注:西南有“冯池。”《水经注・济水》载:“水出荥阳城西南李泽,泽中有水,即古冯池也。《地理志》曰:荥阳县冯池在西南是也。”
《路史・国名纪五》说:“冯,唐韵。姬姓国。今范[荥]阳李泽中有冯水,即古冯池,故冯夷国。”这是说古冯夷国在河南古荥,(古荥,在北魏以前一直是荥阳县县治所在;北魏以后,荥阳县治从古荥迁到现在的荥阳老城。在公元前六、七世纪,郑国在此建设古城,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要道)西南 。
值得注意的是,西起“潼乡陧首”东抵“古冯池”的黄河古道上,有风陵渡、孟津渡(在今河南孟津县东北、五社渡(在今河南巩义市北、板城渡(在今河南古荥西北)等重要渡口。这些著名的黄河古渡,正是冯夷部族施展身手的地方。由此推测,从今陕西潼关东北到今河南古荥北东西长约200公里的黄河治岸,当是夏商时期冯夷部族聚居生活的地域。
(二)西周旱期河伯冯夷部族的居住地望
西周早期河伯冯夷国族的居住地望,与夏商时期略有变化。《穆天子传》卷一载 :“辛丑,天子西征,至于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人,河宗之子孙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伯絮[綮],且迎天子于智之[境]。先豹皮十、良马二六,天子使井利受之。癸酉,天子舍于漆泽,乃西钓于河。 ……戊寅,天子西征,骛行,至于阳纡之山,河伯无夷之所都居,是惟河宗氏。”郭璞注:“无夷,冯夷也。《山海经》云冰夷。”“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就是冯伯。“智之境”指春秋战国时期智国的境内(在今山西运城市西南)。“漆泽” 指北洛水的下游,在今陕西大荔县境内的洛河、渭水交汇处。“阳纡之山”当在距“漆泽”不远的地方。
据《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一曰忠极之渊。阳汙之山,河出其中。凌门之山,河出其中。” 郭璞注:“冰夷 ,冯夷也”。郝懿行疏:“阳汙即阳纡,声相近。穆天子传‘至于阳纡之山,河伯无夷之所居 ’。 《水经注》云:‘河水又出于阳纡、陵门之山,而注于冯夷之山’。盖即引此经文。陵门即凌门也,或云即龙门,凌、龙声相转也。” 这说明河伯冯夷所“都居”的“从极之渊”,如常征先生所说 :“指的是龙门、潼关间的黄河 ”。 也就是说,西周前期河伯冯夷部族 (即河宗氏)的居住地,当在今“龙门、潼关间的黄河”两岸。
西周前期,河伯冯夷的“都居”在“龙门、潼关间的黄河”两岸, 不仅与冯夷为“华阴潼乡陧首人”的记载相符合,还可得到三项佐证:一是据《汉书・地理志》,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设置“左冯翊郡 ”。“冯翊” 即冯夷的音转,治所位于今陕西大荔县境的黄河西岸。二是据《史记・赵世家》,霍太山神山阳侯告赵襄子书说:“余将使女反灭知氏”,赐汝林胡之地,“奄有河宗”。 “知氏” 即春秋末年晋国权势显赫的荀氏(在今山西新降县东北)。这说明“河宗”氏故地与“知氏”的地望相邻,在今山西的西南部。 三是《元和姓纂》和《古今姓氏书辨证 》都说:倗氏“国在虞、芮间”,即今山西的西南部。因此,西周前期河伯冯夷部族(即河宗氏)居住在“龙门、潼关间的黄河”两岸,则是信而有证的。

(三 )战 国“诸冯”地望考辩
战国时期的“诸冯”是指诸多冯国生活过的地方。《孟子・离娄下》载 :“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 “诸冯”本指多个冯国。 这是说帝舜生在诸冯居住的地方,后来迁到“负夏”(在今河南濮阳市东南)。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一《山西・垣曲县》载:“诸冯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孟子》云‘舜生于诸冯,”盖即此 。”这是说“诸冯山”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北。《孝经援神契》云:“舜生于姚墟。”因“姚”、“洮”可以通假,故“舜 生于姚墟”而为“姚姓”,当因山西洮水而得名。据《左传・昭公元年》《史记・郑世家》和《水经注・涑水》记载 :“台骀,汾、洮之神也”。“洮”水源出今山西绛县横岭山,流至闻喜县东南与涑水合。《左传》诸书所说的洮水,实指涑水的上游。而位于绛县东南的“横山”跨入垣曲县后名“大横岭”,正与垣曲县东北的诸冯山相邻。这说明洮水的发源地与诸冯山都在今山西垣曲县横岭关东垣曲与绛县的交界处。也就是说,虞舜的诞生地“诸冯”与“姚墟”当是指同一个地方,指的就是从山西垣曲东北的诸冯山到绛县东南的洮水沿岸。 这说明夏代河伯冯夷部族居住的地望,也应在与诸冯山相距不远的地方。因此,我们认为夏商西周时期冯夷国族活动的地城,当是以今山西垣曲诸冯山为中心,东西约200余公里的黄河两岸 。


IP属地:河南1楼2019-08-05 15:28回复
    倗国的墓地已经发现了,央视《探索发现》讲的,就是晋献公时期占的。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10-18 16: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