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吧 关注:619,094贴子:3,337,860
  • 16回复贴,共1

庞统真的是个丑男吗?(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不识字
说起三国时期的庞统,很多人对他的印象大概有两点:
第一,聪明,毕竟是和诸葛亮齐名的人。
第二,丑。除此之外,好像就没什麼了……
但其实并不是——准确地说,是就算还有什麼,你也说不出来。
这种情况,我们一般称之为“有名气没人气”。
说简单点,就是这个人我们都知道,是个名人;但尴尬之处在于,我们也仅限于知道,而不是了解。
为什麼会这样?原因无非两点:
一是同时代的“卧龙”诸葛亮,盛名在上,光芒太过耀眼;再就是流传度极高的《三国演义》,看似为庞统加了不少戏份,实则还是为了给诸葛亮加主角光环,活生生把他写成了一个陪衬,一个配角。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了解庞统,就必须跳出诸葛亮的“光环”笼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清楚,那个历史上真实的“凤雏”先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三国演义》中的“卧龙凤雏”


IP属地:河南1楼2019-08-24 20:59回复
    相貌之谜
    先来说说庞统的相貌。如开头所言,大多数人对庞统相貌的第一印象无非就是一个字:丑。这个印象的来源也很清楚,出自《三国演义》:
    “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
    “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
    孙、刘两大集团的老板平日里接人待客,见的人多了,居然一致觉得庞统丑,那肯定是真的丑。

    《新三国》中的庞统
    但《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是文学创作,既然我们要讲历史真相,那就得回到正题上,看看真实史料中的记载。
    到目前为止,能够找到的唯一提及庞统相貌的相关记载,只有蜀汉官员杨戏的《季汉辅臣赞》:
    “军师美至,雅气晔晔。”
    大意是:庞军师真是太美好了,他高雅的气质简直光芒四射!


    IP属地:河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9-08-24 21:00
    回复
      这句话虽然不是关于容貌、形体、身高等具体描述,但用到了“美”、“雅”这种字眼,总归是和“丑”字扯不上关系。
      所以,从这条记载来看,庞统的真实容貌其实并不像演义中描述的那样丑得不堪入目。相反,他更像是一个气质男的存在。
      当然,既然《季汉辅臣赞》是赞词,就肯定存在美化的成分,于是很多深受《三国演义》影响的读者就怀疑,会不会庞统本来是个丑男,只不过被杨戏临笔一挥,夸成了“军师美至,雅气晔晔”?
      不排除这种可能,但仔细想想,这种可能性不大。
      首先,夸人也是有原则的,反着夸是禁忌。比如说你颜值七分,我把你夸到八分,这没问题;可如果你身高1米5,我却说你高大威猛,那就是在变相骂人了。
      同理,如果庞统很丑,那杨戏却说他又“美”又“雅”,这无疑是当众讽刺,哪还算得上赞词?
      其二,杨戏的为人。陈寿写《三国志》,给杨戏的评语是“戏性虽简惰省略,未尝以甘言加人,过情接物”,大意是说杨戏这个人性情比较简单懒散,从不给人说特别好的话,接人待物也不会过于热情。言外之意,由他编写的《季汉辅臣赞》应该较为客观,不会无端吹他人的彩虹屁。
      所以,结合这两点看,“军师美至,雅气晔晔”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是真实可信的。庞统的真实相貌,基本上可以确定和“丑”字沾不上边。


      IP属地:河南3楼2019-08-24 21:00
      收起回复
        而且,甚至如果我们更进一步推测,庞统可能不仅不丑,搞不好还有点小帅。
        怎麼说?我们都知道现在是一个看脸的时代,而历史上也是。
        比如何晏因为“美姿仪”,深得曹操喜爱,而张松“为人短小”,曹操就“不甚礼”;袁绍见袁尚“俊美”就想立为后嗣(史书上找不到任何袁尚才能过于袁谭的依据),孙权则因为刘繇之子刘基长相貌美,对其甚是爱重……
        这些典型的案例,都能说明当时社会盛行的“以貌取人”风气。那麼考虑到庞统在未出仕前,曾受到顾邵、陆绩、全琮等一众江东名士的欢迎和追捧,其人气之高,更被当时的大评论家司马徽誉为“南州士之冠冕”(连“身长八尺,容貌甚伟”的大帅哥诸葛亮都没有得到过这样高的评价)。

        《三国演义》中的司马徽
        能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想必庞统除了才学冠世,颜值也至少是个中上水平,否则如何能入得了那群自视甚高的荆楚俊才之法眼?
        所以综上所述,庞统的真实相貌与其传统“丑男”形象显然有着很大的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差距。在这一点上,罗贯中为了文学艺术,算是牺牲一位“帅才”了。


        IP属地:河南4楼2019-08-24 21:01
        回复
          求职之路
          在厘清了庞统的相貌之后,我们能对其整体形象有个比较清晰的认知,但要真正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就必须得说一说他的求职之路了。
          按照传统的故事,即《三国演义》里的故事,庞统的求职之路颇为艰辛。
          先是被孙权嫌弃,明确表示不用;再被刘备看轻,只给了区区一个沫阳县令之职;最后在治所,更因为故意喝酒废事险些被张飞整治,一番周折后才得以被重视。
          算下来,这位大名鼎鼎的“凤雏”先生,找个工作居然处处遇冷,实在让人感到意外。
          当然,罗贯中肯定不奇怪——他故意将庞统设定为丑男,想表达的可能就是这个意思:从古至今,明面上人人都说唯才是举,实则或多或少还是会以貌取人。
          那麼在历史上,实际上有点小帅的庞统会经历什麼?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居然和演义如出一辙:
          “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三国志·庞统传》)
          这里虽然没有孙权的戏份,但在刘备手底下,庞统的前期遭遇没有任何变化:担任县令——不治——免官(被整治)。这可有点奇怪了。
          按理说,人家庞统又有才(道号“凤雏”),长得也不赖(“军师美至,雅气晔晔”),关键还不摆架子(对比诸葛亮还得三顾茅庐来请),这麼一个三好优质人才,你刘备居然不重用?看上去这很不合逻辑。
          那麼到底是什麼导致了刘备最初对庞统的不待见呢?我们不妨先从庞统的过往说起。


          IP属地:河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9-08-24 21:02
          收起回复
            与演义情节不同之处,其实在早年的时候,庞统曾有过一段在东吴任职的经历:
            “周瑜领南郡,以庞士元名重,州所信,乃逼为功曹,任以大事,瑜垂拱而已。”(《荆州先贤传》)
            南郡是荆州所辖的一个大郡,赤壁之战后,周瑜从曹仁手中夺下此地,继而就任太守。从行政级别来看,南郡太守相当于现在的市长,而庞统所任的“功曹”,则相当于现在的市长秘书。也就是说,在跳槽到刘备集团之前,庞统曾是南郡的官员,太守周瑜的亲信。划分势力的话,他是属于东吴的人。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
            后来周瑜在巴丘病亡,他还亲自送葬到吴地,然后才回到荆州求职:
            “瑜卒,统送丧至吴。”(《三国志·庞统传》)
            所以,从这段经历来看,虽然当时孙、刘处于联盟状态,但互相之间的提防也是少不了的。庞统作为一名昔日潜在对手的亲信,没有选择去东吴求职,反倒跳槽来刘备集团,这不由得会让人怀疑。
            而鉴于庞统的名气,刘备自然也不会完全忽视他,于是给了他一个耒阳县令(相比“功曹”也是平调),也算是不辱“凤雏”名号。


            IP属地:河南6楼2019-08-24 21:03
            回复
              这种身份的嫌疑,可以说是刘备不待见庞统的一个因素。但其中的主要原因,恐怕还得归究到刘备的性格取舍上。
              刘备的身份虽然是一名正治家,但在骨子里却是一个平民豪侠。
              从他平生的喜恶可以看出,他亲近的是杀人犯关羽、猛男张飞、奇士法正、老兵黄忠、狂徒魏延……这些有着一身豪侠气质的人物。

              《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
              而他最看不起的是求田问舍的许汜、有名无实的清谈客许靖……这些都是只会打打嘴炮,并没有任何实干能力的夸夸之徒。
              而很不巧的是,在当时的刘备看来,号称“凤雏”的庞统极可能属于后者。为什麼?因为庞统的公众形象正是一个知名“评论家”。


              IP属地:河南7楼2019-08-24 21:04
              回复
                他评论过陆绩、顾劭:“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后续有人问是不是陆绩胜过顾邵,他又说:“驽马虽精,所致一人耳。驽牛一日行三十里,所致岂一人之重哉!”
                他也评论过全琮:“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虽智力不多,亦一时之佳也。”
                他还评论过自己:“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长。”
                到了后来,陆绩、顾劭两人甚至还和他相约一起评论天下人物:“使天下太平,当与卿共料四海之士。”这麼多话,难怪陈寿给庞统的评语是“雅好人流”——专门给人说好话的。

                古代文人聚会
                总之,由于庞统嘴巴说的话比他干的事要多得多,而刘备又恰好讨厌这种“嘴炮式”人才,加上前面提到的身份嫌疑,这才导致了庞统求职时的不被待见。
                但是开始不被重用,不代表永远不被重用。后来经过鲁肃和诸葛亮的接连推荐,刘备亲自与庞统进行了一次约谈,结果“大器之”,立马将其提拔为与诸葛亮并称的“军师中郎将”,还是印证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句话。


                IP属地:河南8楼2019-08-24 21:05
                回复
                  入川之谋
                  成功加入到刘备集团后,庞统可就不能继续对人评头论足、做个评论家了,他得开始干实事。实事分很多种,比如练军、屯粮、募兵、演阵。而对当下的刘备集团来说,他们最要紧的是扩地,因为地盘实在太重要了。
                  赤壁之战后,曹、孙、刘三家形成鼎立之势,曹操占据中原,孙权跨有江东,而刘备只有从孙权那里“借”来的荆襄四郡。夹在这两头随时会咬你一口的猛虎中间,刘备的处境很是被动。

                  于是这个时候,刘备身边的谋臣们都一致认为,为了自身的安全,必须要抓紧实施诸葛亮“隆中对”的第二步了——夺取益州。
                  而很巧的是,与此同时,由于曹操攻打关中的马超、韩遂,引起益州的警惕,益州牧刘璋受了张松、法正的蛊惑,居然主动邀请刘备入川,帮助他抵御汉中的张鲁,给了后者一个绝好的时机。
                  机会就这麼来了。然而,正当荆州将士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作为该拍案决定出兵的当事人,刘备却在此刻犹豫了。为什麼?因为刘备觉得抢同宗兄弟刘璋的地盘,不厚道。
                  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于天下者,吾所不取也。”
                  他说曹操不仁不义,结果失信于天下,他得反着来,做事才能成功。这话说的……,果然还是我们熟悉的那个刘皇叔。


                  IP属地:河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9-08-24 21:06
                  回复
                    老大不点头,下面的人就没办法,于是入川之事就被耽搁了。其间,本来已经答应作为内应的张松、法正二人也是急得不行,连番相劝,结果刘备只是口头上说嗯好马上来,兵马还是一动未动,你说这谁顶得住?
                    可能是涉及到刘备的帝王隐私(因为他最终还是“背信弃义”夺了益州),史书上对此事的记载很是简略,到底诸葛亮、马良、殷观、伊籍这些重要骨干成员有没有劝刘备入川,亦或是劝了但没劝动,这些我们都不清楚。
                    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庞统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他让刘备最终下定了入川决心。

                    《三国演义》中庞统劝说刘备
                    庞统不是曾自评说“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长”——自己很懂帝王心思吗,现在看来,这话还真不假。他敏锐地看出刘备犹豫不决是碍于自己的仁德名声,于是很诚恳地说了这麼一番话:
                    “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他对刘备说,我们现在暂时先取了益州,以后成了大事再回报刘璋,这是不损信义的。但要是现在不取,等曹操平定完关中,他就要先动手了。


                    IP属地:河南10楼2019-08-24 21:07
                    回复
                      除此之外,他还特别强调了取益州的必行性:
                      “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孙吴,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
                      这两番话下来,庞统既解除了刘备的道德顾虑,又对他施加了必要的行动压力,于是刘备的回应变成了“遂行”:听你的,走!
                      带着庞统、黄忠、魏延等,刘备一行人便开始了这段入川之旅。当然,后来的事情也就不用多说了,在与刘璋度过了一段短暂的蜜月期后,刘备最终还是和他的同宗兄弟翻脸了。
                      在庞统献上的上、中、下三策中,刘备采取了比较稳妥的中策:先取涪城立足,再一路攻向成都,最后成功拿下了益州。
                      而谁都没有想到的是,在中途围攻雒城的攻坚战中,庞统不幸中箭身亡,倒在了成功前的最后一刻:
                      “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三国志·庞统传》)

                      《三国演义》中的庞统
                      这个结局,对于一大批“蜀粉”来说,实在有点难以接受。很多人都觉得奇怪:好端端的一个军师,怎麼会跑去“率众攻城”,还这麼不小心被“流矢所中”呢?


                      IP属地:河南11楼2019-08-24 21:08
                      回复
                        对此,笔者认为这可能要归因于庞统当时的心情——庞统当时很急躁。
                        为什麼?其实早在刚入川的时候,关于如何顺利拿下益州,庞统就向刘备献上了一条非常激进的计策:
                        “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
                        他建议刘备趁着与刘璋会面之时,当场将其拿下,然后无需用兵,益州便可传檄而定。
                        这条计策,虽然看上去不太道德,但是却十分高效,换作是曹操、孙权可能就照办了,但刘备却没有。相反,他很坚定地对庞统说:
                        “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说完,刘备便果真去葭萌关“著恩信”了,而且这一去就是一年多,其间除了收买人心,其他正事几乎没干。而反观曹操一方,人家在这段时间早就平定了关中,而且四处搞事,又是西攻张鲁,又是南下孙权。
                        这种对比,你说庞统能不急吗?


                        IP属地:河南12楼2019-08-24 21:09
                        回复
                          后来,庞统好不容易劝动刘备正式动手了,不料进军路上的雒城又是一座十分顽固的坚城,刘备带着黄忠、魏延一帮人,硬是打了一年多也没能拿下,最后还不得不调用驻守荆州的诸葛亮、张飞、赵云一同前来围城。

                          雒城是成都的北面门户
                          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在久攻不下的雒城前,曾经对朋友说想让这个世道快点变好的庞统,心情或许会变得有些急躁。
                          在没人注意的某个时刻,他独自偷偷地跑出了十分安全的军师营帐,来到攻城前线,大声激励着正在浴血奋战的将士们,直到一支不知从何处射来的冷箭,毫不留情地刺入了他的身体……
                          (来自 历史研习社)


                          IP属地:河南13楼2019-08-24 21:09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0-01-12 10:49
                            回复
                              庞统就是放荡不羁,不怎么有风雅,丑倒不至于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2-03-03 17: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