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广东吧 关注:312贴子:14,109

本吧可没有黑川军,湘军,旨在揭露抗战时期桂军的真实表现,纵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吧可没有黑川军,湘军,旨在揭露抗战时期桂军的真实表现,纵观整个抗战,川军,湘军的表现比桂军强的多,湘军由于在淞沪会战损失惨重,陆续编入了中央军,此后一直以中央军的身份抗战,川军装备差,制约着其战斗力(川军杨森部除外)但是面对外敌,拼尽全力,丝毫不保存实力,同样值得敬佩@哼哼哈伊21 @湖南英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9-21 17:57回复
    首先说说淞沪会战: 网上流传的所谓桂系六万一天之内阵亡的神文其真实情况就是,淞沪会战国军伤亡近三十万,淞沪会战桂系到达上海的部队番号是171.173.174.176四个步兵师,因176师仅下辖一个旅,由于171师513旅旅长高仰如临阵脱逃导致所部溃散,第七军170师下辖的两个旅和48军进行了调换混编,因此参战兵力实际是六个旅加171师513旅溃散后的余部一个团,另有172师先遣队1000余人。总兵力为三个半师不到,而170和172两个师并没有参加淞沪会战,而是参加了淞沪会战之后的吴兴长兴阻击战。此战战前蒋介石对桂系的作战能力是持肯定态度,把齐装满员的桂系部队作为三路反击大军中的一路,白崇禧指挥桂系五个旅加胡宗南19师余部一个旅在顿悟寺一线发起了一线平推式的正面反击,结果刚好赶上日军进攻,只一天反击部队就遭遇了重大伤亡,一名旅长阵亡,全线溃败并带动大场防线几乎崩溃,大场镇被日军包围,局势更加严峻。各部溃散后胡宗南第一军紧急顶上去勉强稳定了战线,仅数日后大场阵地就全线失守。因此网上盛传所谓桂系六个师冲锋一天全部阵亡是和史实不符的谣传,只有三个半师何来六个师?整个淞沪会战桂系参战总兵力不过三万五千人,伤亡9000余人后成建制撤离。(桂军抗日述评第55页)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9-21 18:01
    收起回复
      徐州会战:桂系参战主力部队为11和21两个集团军,桂系部队参与了池河保卫战等外围战斗,徐州会战最大亮点的台儿庄战役,虽然是桂系李宗仁指挥,可是李宗仁用职权便利,调动布置一线参战部队是西北军(孙连仲2集团军、张自忠59军、庞炳勋3军团)、东北军51(淮河)和57军(临沂),川军( 孙震22集团军王铭章部两个师残部5000人)于藤县、中央军(汤恩伯20军团)、鲁军(孙桐萱3集团军),把自己的桂系部队反而派到蚌埠一线打外围。台儿庄战役有三个核心战斗分别是淮河阻击战,临沂保卫战,藤县阻击战,均无桂系参加。桂系部队在津浦线南段一带坚守,防备、监视日军救援部队。日军向明光、池河镇一带进攻时,被桂系31军堵截进行了池河阻击战历时11天。但是随后日军从南京增调援军及重武器继续来犯,其主力被吸引到明光一带时,其第138师为免后路被切断放弃阵地撤退。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9-21 18:02
      收起回复
        桂系31军由于南线阻击有一定伤亡,在面对日军北进在未通报协同作战的51军情况下,让开了津浦路正面,并擅自放弃了蚌埠和凤阳,导致东北军51军于学忠部奉命前出蚌埠协防的一个加强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日军包围突袭,导致全营五百余人大部阵亡。 此时于学忠的51军由砀山已经南调至淮河沿岸,而桂系撤退仓促之间对岸船只都未毁掉,致使日军加以利用。由于蚌埠已经不战而失,于学忠急令前出临淮关协防桂系作战的114师迅速回撤归建,仓促间沿淮河沿岸将51军一字排开,据守淮河北岸,此时51军独自面对的敌***军甲种师团中的王牌:第13师团,这个恶贯满盈的13师团是刚刚参加了南京大屠杀的部队,为了北线作战额外配属了重榴炮联队,一个加农炮大队外加机枪大队,两个工兵联队,其他兵力若干,实际总兵力三万余人,而让开正面的桂系31军则避开了与日军的正面接触,在李宗仁默许下陆续西撤进入山区,桂系第11集团军(欠第31军)其他部队布防于定远以西三十里铺至淮河南岸之间,向临淮、蚌埠之敌侧背威胁,由此惨烈的淮河阻击战由东北军51军打响,淮河历经近20天,为了抵消日军炮火优势,于学忠派出部队主动出击与日军进行了大规模的白刃战,双方3000多人绞杀在一起,前后大小战斗几十次,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反复易手,随着伤亡不断增大形势岌岌可危。万幸的是张自忠亲率59军增援双方合力发起最后正面反击,收复失地取得最后胜利,此战东北军付出7000多人的惨重伤亡,四个旅长伤亡三人,8个团长伤亡7人,接着51军未及修整奉命北调台儿庄继续参战,日军退却后,绕道日军背后反击的桂系部队此时接防51军阵地,留下来继续和13师团隔河对峙.....台儿庄战后共颁发11枚青天白日勋章,桂系将领无一授勋,甚至连陆海空四等宝鼎勋章也没有,不但如此抗战八年桂系将领除李品仙,李宗仁,白崇禧外无一获得除国光勋章外代表最高战功的青天白日勋章,这是何解?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9-21 18:03
        回复
          桂南会战 桂系135D 131D 175D 170D。此战是在桂系老家作战,大敌当前桂军留守部队却战力低下,难堪大任,前期守城失利,桂系135师不战而逃两个团,135师师长苏祖馨撤职,新编19师干脆一枪不放逃跑,师长黄固撤职查办。日军只用了300人的轻微代价一天攻下了南宁,随后丢失重兵防守的昆仑关。蒋介石在白崇禧请求下调动嫡系部队5A 36A 99A入桂反攻。第五军是全国唯一机械化主力王牌,其建军核心是200师。著名的昆仑关大捷就是之前广西境内的一系列溃败后的反击作战,第五军不但要正面强攻还要分兵于侧翼阻击敌援,十几万桂系部队做壁上观,预定高峰碍阻击任务遭到反击溃退没有达成,16集团军仅阻击了南宁日军派出的仅有的两个中队外加伊藤大队援军共一千余人。昆仑关上成千的国军士兵端着刺刀发起了一次又一次冲锋,始终无法攻克最后的据点,已经分兵一部进行侧翼阻击的200师师长戴安澜投入了警卫部队发起最后总攻并身负重伤,此战国军惨胜,第五军伤亡一万余人,用了数年才恢复实力。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9-21 18:03
          回复
            战后白崇禧的桂林行营失去指挥权,白崇禧和监军陈诚降薪并从一级上将降为二级上将,取消叶肇、徐庭瑶两个集团军番号;桂林行营不再指挥各部队,按战斗序列归第四战区指挥;第四战区司令部由韶关迁移到柳州。桂系将领面面相觑,一大批桂系将领受处罚。此战表现再加上后来桂柳会战中的桂平反击战中,桂系坐看粤系军队拼全力进攻而消极援助,致使粤军功败垂成。桂系最终得到的“坐看友军牺牲,不动如山”的光荣称号可谓是实至名归,很多人说桂系打了昆仑关,我们只需要看一看昆仑关上的纪念碑碑文写的是: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9-21 18:04
            收起回复
              随枣会战 桂系84A下辖173D、174D、189D 随枣会战日军由冈村宁次指挥,主要目的在于寻歼中国军队主力,即五战区最有战斗力的部队汤恩伯31集团军。 此前蒋介石曾经下过明令,将汤部作为五战区总预备队使用,虽有护犊子的嫌疑,但是也是合情合理的,因为汤部战斗力的确远超 五战区其他各部,将战斗力较强的部队作为预备队是指挥员最常见的举动。李宗仁已经判断出岗村宁次的意图,但是依然把31集团 军摆在第一线,反而选择最弱的川军22集作为总预备队,此举非常危险,如果开战之后,来自一战区的增援孙连仲2集团军不能及时赶到,带有大量重装备的汤恩伯31集团军部只有撤往山区一途,在日军围剿之下,势必元气大伤。汤恩伯此战不仅要挡住当前日军,还要南下支援桂系84军。但是左右两翼均已崩溃,眼看日军围歼汤恩伯集团的目标马上就要实现,李宗仁只告诉汤可相机撤退,而且只把日军目的告诉了桂系指挥官李品仙,并没告诉汤。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09-21 18:05
              收起回复
                而汤此时对两翼并不知情,更不知道日军此战目的就是要围歼他,回电表示战况良好,为什么要撤?李宗仁干脆直接下令让桂系84军撤退。84军则直接丢下汤部开始掉头就跑,汤恩伯这时才意识到情况不对,马上向五战区司令部求证,李宗仁此时也在撤退,程潜作为代总指挥把实际情况进行了通报,汤恩伯闻听立即请示李宗仁要求北撤,李宗仁回电不许,坚持让汤部撤往山区,气急败坏的汤恩伯则直接拒绝听令。实际上即便是早于汤部撤退的桂系84A都差点没撤出来,李宗仁此举乃是错上加错。幸运的是负责合围的日军骑兵战力不高,又碰上了南下长途支援的西北军第二集团军解围(西北军还是很仗义的),使的日军合围失败,汤恩伯部大难不死逃出生天。为了掩盖错误,李宗仁再次发电蒋介石告了汤恩伯一状,此战后面的反攻作战中,汤恩伯则对李宗仁开始恨之入骨不共戴天。此后汤恩伯多次直接拒绝听令。二人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这里不想过多牵扯个人恩怨,但是历史事件从来不是孤立的发生,起码李宗仁晚年在回忆录中对汤恩伯的评价是不客观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09-21 18:06
                收起回复
                  枣宜会战桂系84A下辖173D 174D 189D三个师。此战日军主要作战目的仍为打击国军有生力量以战促和,可以说日军基本上达到了作战目的。国军方面损失较大,败仗连连。桂系84A,张自忠33集、中央军75A遭重大打击。日军此战兵分三路各以一个师团进行突破,负责防守的第二集团军(北)、第11集团军(中,下辖84A)、第33集团军(南)很快就被突破阵地。各集团军纷纷后撤,不幸的是84军173师被日军捕捉遭受重大打击,桂系173师师长钟毅将军阵亡。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09-21 18:06
                  回复
                    84A此时作为重伤员基本上缺席了后面的战斗。国军撤出包围后全线反击,张自忠亲率74师渡河反攻 ,由于密码被破译导致司令部位置暴露,日军13D、39D两个师团南北夹击,包围了第33集团军司令部所在地南瓜店,经激战后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同时北线国军集结重兵包围日军第三师团,准备歼灭之,但是由于缺乏重火力使得日军边打边撤,拉近了与南线日军的距离,中国军队追击却反被日军重创。日军攻下宜昌威胁重庆,恰逢此时欧战已经开始,日军开始收缩兵力逐步撤退。反过来再看看桂系,李宗仁带兵出桂的时候,带了11、21两个集团军,下辖7A、31A、48A、84A四个军,历次战役参与的为什么都是84军。那么桂系21集团军去了哪里? 答案是作为桂系主力的21集团军的三个军包括第七军始终盘踞在大别山区,31军后来回广西整编在桂南溃败后再没出过广西,而大别山区在抗战8年里除了早期由东北军51军驻防大别山北麓发生过激烈战斗之外,置身大别山腹地的桂系再无大的战事,51军奉命挺进山东敌后战场之后,发生了桂系高炮击落冢田攻座机事件,这直接导致日军一个联队四千余人对21集团军进行了报复性扫荡,而桂系三个军互相推诿避而不战,坐看日军屠杀了立煌县这个桂系安徽的临时省会,甚至发生了第173师发现了日军撤离途中的一字长蛇阵却不敢主动出击,目送日军扬长而去。可谓悠哉游哉。于是就剩下了个84军跟着5战区司令部四处转战,李宗仁白崇禧保存实力可谓煞费苦心。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09-21 18:07
                    回复
                      豫湘桂会战是日军于1944年4月至12月期间贯穿中国河南、湖南和广西三地进行的大规模进攻战役。豫湘桂大溃退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二次大溃退,仅用8个月国军就在豫湘桂战场上损兵50-60余万,丧失4个省会和146座城市(豫中会战37天失38城)、7个空军基地和36个飞机场,丧失国土20多万平方公里、6000万人民。被蒋介石誉为国军的奇耻大辱。 桂系参与的主要是桂林保卫战,这场战斗被很多人形容为“桂林大捷”,先来看看网上的一篇神文 1944年11月10日桂林城陷落,守军1万9千余中,1万2千人战死(其中一半被毒气毒死),7000多人因为中毒昏迷不醒而被日军俘虏 。而日军的伤亡据日军后来递交大本营的战报中说:“皇军在桂林一役中阵亡1万3千9百余人,伤1万9千1百余人,失踪300余人,其 中阵亡9名大佐级别的联队长、31名中佐级别的大队长,近100名中队长和小队长,漓江之水为敌我两军之血染之为赤,此役是我一 生中所经历到的最惨烈的战役,并非在于规模,而在于敌军之勇猛。” 这篇百度神文流传甚广,被很多网友纷纷引用,看起来也真是气壮山河,但事实上据桂林城防司令部司令韦云淞战后所写的《桂林防守军战斗要报》记载:桂林保卫战中,国民党军队伤亡约9000人,日军伤亡6000 余人。被称“最令日军胆寒的战役”。奇文中日军伤亡人数比韦云淞自己的说法还扩大了近6倍,按照国军一贯谎报战果的习惯韦云淞的数据就应该是有所夸大,简单的说台儿庄大捷,国军近30万大军奋战一个月击毙日军一万三千人不到 ,而桂林五万不到的日军攻城,仅仅凭借两万杂牌的桂系地方部队加民团三天就消灭三万多日军?稍微有历史观和客观态度的人都会嗤之以鼻!按照神文这个说法,击毙日军九个大佐,那么日军所有的大佐级别联队长都战死了,有的还死了不止一遍,而29个大队长也同样全部战死,和神文所说31个的数量还差了2个!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9-09-21 18:18
                      收起回复
                        战前李白二人频频高调吹嘘:若日军入桂必将遭受重大失败。然而实际上李白二人并不打算坚守桂林。此战蒋介石命令4战区桂林要坚守3个月以上。并配给了大批美式装备到达桂林,结果没开箱就被日军缴获,作为战略大本营之一的桂林三天城落。为了桂系老家和上千万百姓,于情于理桂系也要与日军决一死战,因为保卫自己的地盘和人民对于桂系责无旁贷。而且桂林地形多山多洞,利于防守,即便守不住依然可以拖住日军以杀伤起码要迟滞日军行动。白崇禧时任桂林行营主任,负责4、9战区作战,为了保存实力白崇禧直接更改了第四战区司令官张发奎的作战计划,将46A军部及175D(师长甘成城是夏威的姨甥)、N19D、135D(师长颜僧武是他忠实走卒)、188D(师长海竞强是白崇禧的外甥)调出了桂林。只留下战斗力最弱的131D、170D加79A一个 团守城。本来是两个军下辖6个师守城,直接变成2个师加1个团。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9-09-21 18:21
                        回复
                          嫡系部队的陆续调走给了守军的士气造成了重大打击,这无异于用留下的这两个杂牌师的士兵来给桂林城陪葬,使得守军军心涣散士气低落。逼的桂系杂牌师长阚维雍当夜在办公室举枪自尽。此战桂军几乎是一触即溃,外围部队将桂林守军扔在城内一走了之。日军8日开始攻城,9日守军就开始逃窜,其中城防司令韦云淞跑的最快,战前韦云淞就贪污军饷,城防只用简单的木栅栏,连铁丝网都没有设置,10日日军占领桂林全城。仅三日城破,桂林失守后,桂系16集团军总司令夏威直接命令柳州守军不战撤离。日军在攻陷桂林、柳州后说,“重庆军第4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将军曾豪言宣称可以防守一 年的大战略据点,由于我军多谋奋战,总攻开始仅仅10天(包含外围作战),即归我所有。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09-21 18:22
                          回复
                            桂柳会战中,守全县的中央军93A弃守,军长被枪毙。而只守了一天就逃跑的韦云淞城防司令也仅仅被撤职,注意这个韦云松不止一次被撤职了,淞沪会战时作为48军军长就因作战不力就被撤职查办。抗战胜利后何应钦编写的《抗战八年之经过》一书录有《抗战期间各省历年实征壮丁人数统计表》,四川征用壮丁 2578810人,位居第一,第二是河南,1898356人,第三是湖南,1570172人,然后依次是广东、陕西,广西以808046人,排在第六位 。很多桂系鼓吹者会说桂系出兵占人口比例是最多的,实际情况是李宗仁发表抗日宣言称广西1300万人口,出兵九十多万,而抗战后国民政府统计广西人口1450万,陕西1001万人口,出兵九十多万,按照比例计算无论如何广西达不到第一。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9-09-21 18:22
                            回复
                              《广西文史选辑》引用了桂系少将参谋陆学藩回忆说:“桂南会战中,夏威集团军在白崇禧亲自指挥下,有权使用部队,尽量用别的部队,不动用自己的 部队。夏威集团军始终....打些风流仗,看着敌人,可打可不打,因此未受丝毫损失。争夺激烈,死伤惨重之昆仑关,是第五军和 其他部队,这些都是白崇禧保存实力的做法。”“他的目的,只要能保存实力,胜败始终置诸度外,实系民族罪人。”作为后人要客观看待历史,尤其是悲壮的十四年抗日战争史,即不存在无敌军,更不存在狼兵天下我独行,桂系作为前期不出众,中后期保存实力消极抗战的典型更是记入史册,在大别山7年对新四军作战142次,后期甚至勾结日军专打新四军,抗战史大篇幅记述桂系对抗战的危害性可见一斑。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9-09-21 18: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