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祥禅吧 关注:106贴子:841
  • 10回复贴,共1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耕云先生 著述
  《六祖坛经》乃自性自见、自悟自修、自成佛道之最上一乘佛法的总持。善读《坛经》者,必能明确体认“其基本精神是自尊自重,全经主旨在见性成佛,而无念、无相、无住则为贯通全经之法要。”故 惠能 大师于《坛经》中,对于这“三无”——无念、无相、无住,不惮反复开示。盖祖师禅的特质是“般若”,而“般若三昧,即是无念。”所以六祖在“般若品”中,具体揭示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犹虑学者于此错会,有舍 孟子 之不动心,而取 告子 之不动心者。乃明示“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又说:“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在其余各品中,如“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以及“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等等,都只是“三无”的阐明。乃至历来所有宗门语录、诗、词、歌、偈、棒、喝、掌、踏、揪、掀、擎拳、竖拂、 赵州 茶、 云门 饼……一切的一切,也无非都是“三无”的延伸,毫无奇特可言。
  实在说,一部《法宝坛经》,完全是六祖大师悟无所悟、修无所修、证无所得的自述。六祖自觉圣智的起点,也只是“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归纳起来,应回溯到六祖的初悟,那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学者苟能于此处领会得,则诸有所作,悉同无为;举足下足,常在道场;当下“自身等佛”,保管你“不历僧祇获法身”。若不灵验,我入地狱如箭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9-23 08:41回复
    无所住,即性空。生其心,即缘起。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性空缘起。如权且从性空缘起实为一体两面计。那么无所住即生其心,没有时间的前后相。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9-09-24 17:59
    收起回复
      所谓譬喻,无言以对,所谓诗性,心无旁骛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10-05 08:3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