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治吧 关注:30贴子:4,088
  • 12回复贴,共1

奉孝曰:公有十胜,绍有十败,虽兵强,无能为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官渡之战镇楼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9-28 12:40回复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
    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
    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9-28 13:02
    回复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讨张绣新败,袁绍写信羞辱。曹操正担心自己不具备与袁绍抗衡的能力之时,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他一连举出十条理由,以证明“公有十胜,绍有十败。”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9-28 20:13
      回复
        太祖谓嘉曰:“本初拥冀州之众,青、并从之,地广兵强,而数为不逊。吾欲讨之,力不敌,如何?”
        对曰:“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禽。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强,无能为也。”
        “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
        “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
        “汉末政失於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
        “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
        “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
        “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原为用,此德胜六也。”
        “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於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
        “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
        “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
        “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
        太祖笑曰:“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9-28 20:18
        回复
          曹操问:“袁绍老兄地辣~么大,兵辣~么强,打不过呀,咋办?”
          奉孝答:“不要怕,想当年,高祖对阵霸王,主公您也是了解的,高祖兵力不强,唯有智略胜之,霸王虽然勇武无双,但终究还是兵败被杀。在我看来,袁绍虽然地广兵强,但其实没什么鸟用,主公你优势大着咧,不用担心,不用担心,听咱慢慢道来~”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9-28 20:30
          回复
            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
            袁绍礼仪繁多,主公随和自然,此便谓之道胜。
            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名门嘛,规矩就是多,吃个饭洗个脚剪个指甲都一堆程序,也不嫌麻烦,要是只在自己的家中立这么多规矩倒也没什么,可惜了他是一方诸侯,把规矩带到了自己的朝堂之上,这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那就是:阶级森严,上下不诚。
            当年战国时期名将吴起治兵,体恤友善,不摆架子,有士兵腿上中箭流血化脓,可以亲自上去帮忙把脓血吸出来,士兵们都感到很亲切,非常爱戴他。
            而如果是袁绍呢,他会去帮一个普通士兵吸脓血吗?不会的,他的领导身份不允许这样做,哪怕仅仅是作秀给别人看也不会这么做,因为在他的心目中这样做有违“礼节”,根深蒂固的等级思想让他不可能放下尊严去平等对待士兵们,在他的心里领导就要有领导的样子,特地叫一个医疗兵过来救治一下就已经算自己仁爱了。
            如此礼法,早已植入袁绍军的骨髓,所以对袁绍和他的士兵们而言,最多也只是“雇佣”关系,而非“亲兄弟”,受人雇佣都是为了钱财和地位,如果其他人出价高,便可以考虑跳槽,但亲兄弟不一样,出生入死,不离不弃,哪怕是最后自己一分钱也没得到,也愿意为你舍弃一切乃至生命,大家认为,这样两种关系的军队相互攻伐,谁的气势强?谁的觉悟高?谁的军心更稳?谁更听指挥?谁会站到最后呢?
            相比于袁绍的繁文缛节,孟德礼贤下士不拘小节的随和态度也是出了名的,不在意时间,不在意地点,遇到了志同道合的贤才,坐下来就能谈,谈他个三天三夜,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豪爽畅快,贤士们在这里不用过度拘束,士兵们也不用过度敬畏,大家心中都没什么负担,朝夕相处,以诚相待,此便谓之自然柔和之道。
            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官渡之战为什么曹操兵弱却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袁绍兵强却会树倒猢狲散,由此可见一斑~


            6楼2019-09-28 22:19
            回复
              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
              袁绍属于叛逆反动,主公奉命剿匪统率天下,此便谓之义胜。
              古往今来,兵将出征,首先要讲究的就是一个“师出有名”,有了名份,才能让此场战役在士兵心中占取大义的位置,义即为正气,唯有胸怀浩然正气,方可无所不往,心怀贪奸之人,正气不足,轻声细语,目光游离,一旦被人揭露,心生惧悔,唯唯诺诺,头都不该抬,如此何堪大事!
              说好的是守卫边疆,哪知道是谋朝篡位,说好的那些人都是无恶不作的土匪,哪知道自己杀害的都是手无寸铁的百姓,不义之师,纵使兵符在手,也难免不了军心动荡,为利所诱者亦可起身冲阵,为正道所责者心生惭愧,多怯而逃匿矣。
              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迎汉献帝。辛亥,汉献帝封曹操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庚申,迁都许县。十一月丙戌,汉献帝封曹操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
              自此,孟德之师便为汉室之师,与孟德为敌者皆为谋逆之贼,攻讨剿灭皆谓义举,虽有人谓孟德此举为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不然,因为他令得动谁呀?,此时的东汉和春秋时期是不能比拟的,已经根本没有人去理会献帝的言语了,每一块地都是孟德自己打下来的,而曹公纵使出任丞相,封魏王,权倾朝野,亦从未踏雷池一步,染指皇权,因其深明天理:天子,天命所在,非己所能求也,强取不过促亡矣!且其非己所愿,如今之时,匡扶汉室,方为正道,当遣己欲而守正矣。
              故而有言:“丞相在一日,汉室定不亡。”
              袁军对曹军,不义对大义,谁存?谁亡?天命早定矣。


              7楼2019-09-28 23:07
              回复
                汉末政失於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
                东汉末年的政策法令管制太过宽松,袁绍更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本来就已经是非不分的法令,所以导致了恶人贼盗更加猖獗,但主公刚正不阿,态度严明,该赏就赏,该罚就罚,惩恶扬善,正德治理,故而上下都能守得法制。
                虽说善良是好的,柔和之道也是好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遇到土匪了也要善良相待,嘘寒问暖的,就担心土匪先生冻着饿着,也不意味着遇到奸佞也要柔和,温柔宽容的说话,生怕奸人的坏心思不能得逞。
                凡是都要讲究一个度,这个度就是天地正道,尚书有言:“树德务滋,除恶务本。”立美德务求使之不断滋长,清除邪恶务求断其根本。若见恶人祸世,此时不灭,更待何时?此时不灭尽,更待其何时卷土再来?
                公元214年,刘备夺取益州后,为了打击巴蜀的豪强势力,诸葛亮厉行法制,刑罚竣严,引起朝野人士的不满。刘备重臣,蜀郡太守法正用刘邦入咸阳“约法三章”为例劝诸葛亮缓刑驰禁,他说:“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未垂惠抚;且客主之义,宜相降下,愿缓刑弛禁以慰其望。”在这种情况下,公元216年,渚葛亮写了有名的《答法正书》一文。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七 ·汉纪五十九◎答法正书》
                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暗弱,自焉已来,有累世之累,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土,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敝,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矣。
                孝直兄只知道宽容仁和的好处,严峻刑罚的坏处,殊不知它们都还有另一面啊!当年秦王昏庸无道,刑罚苛严,导致百姓怨恨,一时之间群雄并起,天下倾覆。高祖吸取秦灭亡的教训,采取了宽松的政令,让民得以安养其家。但若是孝直兄因此认为如今的益州也应该宽松法令 ,那就不符合时宜了。因为当今益州已历刘焉、刘璋两朝统治,他们只靠一些表面的文书、法令来维持天下,养成了相互吹捧的恶习,导致德政不施,威严不肃。因此益州豪强胡作非为,君臣之道日渐废替。这种环境下,如果还选择加官进爵的方式来笼络他们,结果只会让他们越发不知感恩,轻视赏赐;恩惠给多了,他们反而恃宠而骄,怠慢无礼,不知好歹。如今,我严明赏罚,法令一行,他们就会知道好歹;不滥封官加爵,官位升了,他们就会感到来之不易而珍贵它。这样,赏罚并用,相辅相成,上下就有了秩序。
                袁绍过宽则上下昏,曹操严明则上下廉。治则民心定,不治则民心乱矣。


                8楼2019-09-29 00:00
                回复
                  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於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
                  袁绍看见有人饥寒交迫,怜悯体恤之情溢于言表,然而在他没有看见的地方,就会考虑不到了,这就是所为的妇人之仁,主公对于身边的小事经常会有些不注意的疏忽,当关系到家国天下,苍生百姓,虽然眼未能尽见,耳未能尽闻,但恩泽所加,考虑之周,难有其上也,幅员万里,乡村城郭,士族庶民,皆由公之所济,无所缺漏矣,此谓仁爱之胜。
                  子曰:“仁而爱人。”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仁爱他人,恻隐他人,并非坏事,而是一个良好的品德,但妇人之仁并不可取,何谓妇人之仁?只是一时之间,为虚弱者的话语,面容,姿态所触动,有所感伤,却忘身之大义也。
                  《史记◎项羽本纪》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於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范增多次对项羽使眼色,举起佩玉三次示意,项羽都沉默不言,范增起身,出帐门招来项庄,说:“想往为人仁慈,不忍下手,你进帐祝寿,完毕后请求舞剑,把沛公刺杀在座位之上,如果不这样做的话,我们终有一天都会被他俘虏。”
                  项王不忍下手,为何不忍下手啊?一来是因为前夜项伯来劝说,沛公有功,杀之属于不义,会让各路诸侯心寒,从而不利于项王登临君位。二来就是因为此时的刘邦早已五十岁高龄,头发都花白了,身形佝偻,而此时的项羽才二十六,刘邦已是项羽父亲的年龄了,项王怜其衰老,叹而不忍。
                  项王独见刘邦面容惨惨,谦卑居下,却未见刘邦的野心,看见樊哙后便大呼壮士,却不思索,仅仅在此宴席之上,便有奇才张良,壮士樊哙,在其营中,此等能人不知还有多少,而他们却深敬沛公,不能为项王所用,如此看来,这对自己有多深重的威胁,项伯说杀其不义,不义就不义呗,杀一功臣,项王兵势强劲,诸侯势弱,只敢猜忌不安而已,何人敢反?一时的不义,可除一潜在的巨大威胁,稳固江山千秋万载,如此,为何不忍?
                  而且沛公的功劳都是自己吹出来的,封禁秦宫,约法三章,从不劫掠,看似道德高尚静待霸王来取,实则只是为了收买人心,其野心可见一斑。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於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高祖所受教育有限,贪财好色,兵之所过,劫财劫色,犹如土匪矣,今日忽然从严治军,财色不触,非其顿然悔悟改过自新,只是有所图谋矣。
                  战国初年田氏代齐前,田桓子对齐国公族“凡公子、公孙之无禄者,私分之邑”,对国人“之贫均孤寡者,私与之粟”,取得公族与国人的支持。齐景公时,公室腐败。田桓子之子田乞用大斗借出、小斗回收,使“齐之民归之如流水”,增加了户口与实力。是谓“公弃其民,而归于田氏”。公元前489年,齐景公死,齐国公族国、高二氏立公子荼,田乞逐国、高二氏,另立公子阳生,自立为相。从此田氏掌握齐国国政。
                  田氏如此德行是真心体恤百姓?非也,有所图谋矣。
                  沛公的野心范增看出来了,项王是否看出来了,或者之前没看出来,听了范增的话后是否又明白了的刘邦的野心呢?范增都说得如此明确,而此时的项王还是非常尊重亚父的,他真的听进去了吗?若是他真的听进去并且明白了,那他应该在项伯首次为刘邦开脱时就知道这个功臣是假的,既然知道,那后来的鸿门宴为何动摇?想来,也只剩下“项王不忍”。
                  《史记◎淮阴侯列传》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虽说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语言温和,见有人生病,他会因同情而落泪,把自己的食物分给病人,然而等到属下有了功劳应当 受赏封爵的时候,他却把刻好了的印拿在手里,直到玩弄得磨去了棱角,还舍不得封赏,这是所谓妇人的仁慈。
                  落泪分食,不过惠及一人,惠于一时,有功者当封却迟迟不愿封,导致军心动荡,诸侯猜忌,士兵贫乏,此乃害于万人,由此可见,妇人之仁,不过一时小爱,爱其面前之人,怜悯面前之人,不忍面前的之人,对于自己未见到的黎民百姓,贫苦愁困者,却是万般绝情!
                  袁绍怜悯面前饥寒之人,却让数万大军无谋莽撞而上,听信奸佞谗言,抛弃自己的忠臣良将,如此,可谓是拣了芝麻丢了国家。


                  17楼2019-09-30 21:59
                  回复
                    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
                    袁绍的大臣争权夺势,谗言四起惑乱视听;而您用道义教导下级,不让这种勾心斗角互相夺势的事情发生,这是您明智上胜过他。
                    奉孝曰: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
                    这些奸臣对外打仗本事没有,窝里斗倒是凶得很,关键是忠臣的话袁绍不听,奸臣的话却是一听一个信。
                    官渡对峙期间,曹操率军偷袭乌巢,郭图建议攻击曹营而非张郃建议的援救粮仓,结果张郃攻曹营不下,郭图见其建议失败,担心袁绍怪罪自己,便诬告张郃不尽力,导致张郃投降曹操,袁军土崩瓦解。
                    郭图,逢纪,审配三人,各有政党,排挤沮授,害死田丰,无智无谋,诬告张郃高览,害得张郃高览愤而投曹。
                    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忧愤而死。袁绍以袁尚美貌及后妻刘氏所喜爱而欲立为继承人,但未正式表态。众人欲以袁谭为长子而立为继承人,但逢纪、审配一派与辛评、郭图、袁谭一派不和,审配等因为惧怕袁谭即位后加害,私下改袁绍遗命,立袁尚继位。至此袁绍两子袁尚袁谭开始互相攻伐。
                    这三人真的是对外是弱鸡,对内是战斗机,开疆拓土本事没有,内战打得比谁还凶,当年蒋公有言:“攘外必先安内”,用在这里倒是再合适不过。
                    君子为道而同心同志,小人求利而心怀各异,曹公以匡扶汉室,救世济民为己任,故而同志者争相投也,一切所策,皆为利民,故而满朝文武,皆忘己之利益,心中无私,何来争怨?一切所愿,皆为正道,故而上下兵儒,皆慷慨热血,前赴后继,身合正道,死有何惧?
                    故而本初不及孟德远矣!


                    18楼2019-09-30 22:33
                    回复
                      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
                      袁绍是非不分赏罚不明,而主公对于赞赏的贤良之士都会以礼相待不吝赏赐,对于做出了事的人都会刚正不阿依法处置,此乃文政之胜。
                      许攸字子远,年轻时与袁绍、曹操交好,袁绍自从董卓处逃出后,投奔冀州,许攸跟随并成为袁绍的谋士,力劝袁绍与曹操联盟。官渡之战时,许攸献计此时曹操的大军都在官渡一带,后方的都城许昌守备空虚,可以趁此机会派支部队轻装前进,连夜突袭。必下许昌,后面便是我为刀俎人为鱼肉了,可惜袁绍不听,后来许攸家里有人犯法,留守邺城的审配将他们逮捕,许攸知道后大怒,就投奔曹操。
                      曹操听说许攸来了,跣足出迎,高兴地说:“子远来了,大事可成!”再请许攸入座相谈。许攸问到:“贵军军粮可以用多久?”曹操答曰:“尚可支持一年。”许攸再说:“哪有这么多?说真的吧!”曹操再答:“还可以支持半年。”许攸说:“难道你不想打败袁绍吗?为何不说真话?”曹操说:“跟你开玩笑而已,其实军粮只剩此月的份量。”许攸献计说:“今孟德孤军独守,既无援军,亦无粮食,此乃危急存亡。现在袁军有粮食存于乌巢,虽然有士兵,但无防备,只要派轻兵急袭乌巢,烧其粮草,不过三天,袁军自己败亡!”
                      曹操对于徒然投奔的许攸并没有怀疑他是过来探虚实的然后敬而远之,疑而不用,而是跣足出迎,光着脚就跑出去了,三言两语之后便坦诚相待,这就是曹操对许攸的“礼”,此礼便谓之诚也,没有隐瞒遮掩,用最自然本真的样子接待,后依靠许攸之计火烧乌巢,使袁绍溃不成军,而获得了官渡之战的最终胜利。
                      但许攸这个人并不是什么好人。
                      公元184年(中平元年),许攸与冀州刺史王芬、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汉灵帝,改立合肥侯为帝,并试图劝说曹操一起参加,但曹操拒绝,王芬欲趁汉灵帝北巡时,以防黑山贼为由发兵,以便起事,但最后汉灵帝欶其罢兵,并召他入朝,王芬害怕而自杀,许攸等逃亡。
                      许攸在中平元年就在打算着谋朝篡位了,而后面董卓入京是在中平六年,其人野心可见一斑,谋朝篡位为的是什么?别说皇帝不好换一个对百姓好的,一切都是为了百姓,都是假的,他为的是当开国元勋,位极人臣,这也不过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小人,其心可诛。
                      后来许攸投奔曹操,并不是看中曹公深明大义,实为明主,而是因为自己家人犯法被抓,心怀怨恨,投奔曹操只是为了发泄心中的怨气,此人不明正理,眦睚必报,这次他因为怨恨别人来投靠你,下次就能因为怨恨你投靠别人,而且他的家人是犯了法才被抓的,自作自受,并不是受人诬陷的良善之民,其人私心甚重,若是将来他的家人再次犯法,以孟德的公正之心必要查究,他难道还要再一次的投奔后主杀前主?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破邺城,占领冀州,许攸立有功劳,但许攸自恃功高,屡次轻慢曹操,每次出席,不分场合,直呼曹操小名,说:“阿瞒,没有我,你得不得冀州。”曹操表面上虽嘻笑,说:“你说得对啊。”但心里颇有芥蒂。一次,许攸出邺城东门,对身边的侍从说:“这家人没有我,进不得此门。”有人向曹操告发,于是许攸被收押,最终被杀。
                      自恃功高,口无遮拦,以为凭借自己的功劳高便可以藐视一切,连曹公都不放在眼里,那其他人在他的眼里又是何物?物过盛而当杀,只能说死有余辜。
                      曹公该以礼相待时就给出充分的尊重,该就地正法时也不会念及旧情心慈手软,一切皆是许攸自己所作,曹公不过是正道的执行者,若是任意此人继续妄为,朝纲必定混乱矣,虽是旧友,亦不可留情。
                      相较于曹操,袁绍赏罚,不尊法制,流于一时的情绪。
                      曹操打败刘备后。刘备投奔袁绍,袁绍这才进兵攻打许县。田丰认为既然失去前面的时机,眼下不宜出兵,就劝阻袁绍说:“曹操已经打败了刘备,许都就不再空虚了。现在不如长期坚守。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联英雄豪杰,内行农耕备战。然后挑选精锐部队,分为奇兵,乘虚而入,袭扰河南。曹军救右我军则击其左,曹军救左我军则击其右,使其疲於奔命,民不得安;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就可以轻易攻克。”袁绍不听。田丰极力劝阻,得罪了袁绍,袁绍认为他败坏军心,就将田丰关了起来。然后发布檄文,大举南下。
                      袁绍关押田丰,是因为田丰的计策是错的吗?并不是,只是和袁绍心中急于求成的打算完全相反,所以才不听,后面因为田丰极力反对自己大军南下,看他不爽,才关押起来的。究其原因,施此囚刑,非田丰有错,而是袁绍心生愤恨,此谓不正之罚。
                      袁绍军惨败而归时,一路土崩瓦解,众军士都捶胸而哭:“如果田丰在这里,不至于到这个地步。”有人对田丰说:“您下定会受到重用。”田丰说:“袁公表面宽厚但内心猜忌,不相信我的忠诚,而且我多次因为说真话冒犯他。如果他得胜,一高兴,一定能赦免我;打了败仗,心中怨恨,内心的猜忌就会发作。要是出师得胜,我将得到保全,现在既然打败了,我不指望活命了。”袁绍回来后,说:“我没有采纳田丰的意见,果然被他耻笑。”逢纪乘机进谗言:“田丰听说将军败退,拍手大笑,正为他预言正确而欢喜呢!”袁绍于是杀了田丰。
                      袁绍杀田丰,是因为田丰耻笑他了吗?并不是,只是他怀疑田丰在耻笑他,逢纪的话正好符合他的怀疑,所以他连求证都懒得求证,就随意杀了一位良才。前面他都说了后悔没听田丰的,却没有立刻重用,而是把出正确计策的田丰杀了,这是个什么道理?只是袁公心生羞愧,无颜面对田丰,无颜面对犯傻的自己,所以恼羞成怒,杀掉田丰以息心中愧惧也。
                      曹之所赏,礼也,曹之所罚,法也,曹之所合,正也,道也。
                      袁之所罚,情绪也,袁之所出,私心也,反道也。


                      19楼2019-09-30 23:53
                      回复
                        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
                        袁绍喜欢虚张声势,并不懂得兵法的要领;而您打仗可以以少胜多,用兵如神,我军士兵都信任您,敌人都惧怕您,这是武略上胜于他。
                        《孙子兵法◎兵势篇》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大凡作战,都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战,而用奇兵去出奇制胜。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就象天地运行一样无穷无尽,象江海一样永不枯竭。象日月运行一样,终而复始;与四季更迭一样,去而复来。宫、商、角、徵、羽不过五音,然而五音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听不完;红、黄、蓝、白、黑不过五色,但五种色调的组合变化,永远看不完;酸、甜、苦、辣、咸不过五味,而五种味道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尝不完。战争中军事实力的运用不过“奇”、“正”两种,而“奇”、“正”的组合变化,永远无穷无尽。奇正相生、相互转化,就好比圆环旋绕,无始无终,谁能穷尽呢。
                        用兵在精不在多,胜兵在奇不在力,以兵多力大胜敌,不过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观古往今来,铭记史册,令无数后人叹为观止之战,多为奇兵。
                        何谓奇?意料之外也。
                        观东汉末年三大战役,皆为奇火,官渡火烧乌巢,袁绍未料及,赤壁火烧楼船,曹操未料及,夷陵火烧连营,刘备未料及,此等奇策,如有扭转乾坤之力,拨动战局,反败为胜,使未见者恍然不信矣。
                        为何奇策常可以少胜多?只是兵多自负,多有轻敌之态,虽可克制,而谋思少矣。
                        察敌弊病,击其要害,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心蕴神机,奇策无穷,此便谓之真武功矣!


                        20楼2019-10-01 00:20
                        回复
                          如此看来,奉孝所言,公有十胜,非兵胜,非甲胜,乃德胜;绍有十败,非士败,非策败,乃德败。
                          虽谓兵家相争,谋略相较,刀剑相触,实则德之所争也,无德者人尽离之,有德者人尽往之,长此以往,此消彼长,无德者小人伪朋,心怀各异,有德者君子真朋,万众一心。
                          道者,一也,虚静也,无私也,明净也,湛然无杂,光明博大,如耀天之日,无可与之相敌者也。
                          拜敬~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9-10-01 00: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