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吧 关注:50,249贴子:348,533

知行合一 的真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知行合一的理论基础就是心即理。知与行合一,就是理与心合一。
知是理之灵处,知即理。阳明说:“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知行合一就是理与行合一,就是行为遵循天理。知行合一就是理事合一。
王阳明在《答顾东桥》中说: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
心外求理,就是把心与理分为两个。理与心为二,自然知与行为二。理与心为一,自然知行合一。
程颐的知行合一思想
程颐就有知行合一的思想,他说:“知之深,则行之必至,无有知之而不能行者。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饥而不食乌喙,人不蹈水火,只是知。”
程颐说:“大而化,则己与理一,一则无己”
己与理一,就是心与理合一。无己就是无我。心与理合一时,就无我了,我成为理的化身,此时,所作所为都是理之流行,就是知行合一了。正如王阳明说的“心理合一之体,知行并进之功”。


IP属地:山西1楼2019-10-10 07:32回复
    程颢也说过,“心是理,理是心”


    IP属地:广东2楼2019-10-10 08:15
    收起回复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10-10 10:50
      回复
        世法乃是‘二道’,能融于‘一’处,则能建功,,,,佛法心学等,乃是‘一元’,能豁达于两端,方为开悟,,,故此理事无碍,知行无阻,,,,,


        IP属地:吉林4楼2019-10-10 14:58
        收起回复
          我认为是觉醒人的第六感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9-10-10 15:19
          回复
            慢慢参悟吧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10-10 23:58
            回复
              知就是良知。
              良知是人行为的指南针,即“知是行的主意”;按照良知的指引去做,反过来可以涵养良知,即“行是知的功夫”。
              当知时,即刻付诸行动,即知即行。
              当行时,良知要觉其当理与否。如果不当理,即刻止之。
              这就是知行合一。


              IP属地:山西7楼2019-10-11 07:34
              收起回复
                有理的去行才叫合一 我比较愚钝!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10-11 09:16
                收起回复
                  我的天,终于有解释对的了。翻了几十个贴只有楼主说知行并进,心理合一。这就是看过传习录和那些看什么视频,营销号文章那些人的区别。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10-11 10:43
                  收起回复
                    行为有三个层次:身、口、意。意念发动就是行为,正如阳明所说:“一念发动处即是行”。
                    身之行为、口之言语,他人能共见、共知。而人之意念活动,只有自己知道,即自己独知。意之行为虽然自己独知,没有表现于外,却是身、口之行为的根源。慎独功夫就是在独知处用功。
                    王阳明说:“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用力,只在人所共知处用功,便是作伪,便是见君子而后厌然。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此处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假,一是百是,一错百错,正是王霸义利诚伪善恶界头。”


                    IP属地:山西10楼2019-10-11 12:35
                    收起回复
                      顶一下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9-10-14 05:34
                      回复
                        关于知行合一:
                        1,人对自己的行为,是可以自己判断对错的。就是说,心之“知”,可以判断自己的“行”。对就去做,不对就止,就是“当行则行,当止则之”,这就是知行合一。
                        2、人在每个当下该做什么,心之“知”是知道的,即王阳明说的|“知是行的主意”


                        IP属地:山西12楼2019-10-21 10:28
                        回复
                          儒家是入世之学,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在现在的解读已经脱离道德范畴,以更积极的入世态度去理解,书房里研究出来的不是心学,社会上打拼出来的才是,所以,心学真的很难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10-21 10:48
                          收起回复
                            当知时,立即落实于行。知与行之间不要有间隔,不要有各种懈怠、不情愿、犹豫等,就是即知即行,直截了当。
                            一件事情只要该你去做,不管事情大小,不管你愿意不愿意,立刻去做,而且认真做,不夹带一丝苟且。做之前你可能不情愿,但做了之后,内心会愉悦,即所谓自慊。这就是知行合一。
                            萧伯纳说:“别管喜欢和不喜欢,只管做必须做的事,这也许不快乐,却是伟大”


                            IP属地:山西16楼2019-10-24 07:52
                            回复
                              知行合一的理论基石是心即理。知,知的是“理”;行,是依“理”而行。如此才是知行合一。
                              有人把坏人做坏事也看成是知行合一,显然很荒谬。
                              一般人的行为,存在一种合一,是“识行合一”。识这个概念来自佛教,是识别、分别的意思,佛教有一个派别叫“唯识宗”,就是讲“识”的。王阳明的嫡传弟子王龙溪有一个主张,叫“转识成知”,实际就是转“识行合一”为“知行合一”。宋儒张载提出“德性之知|”和”闻见之知“两个概念,德性之知就是良知,就是知;闻见之知就是识。
                              有一位研究王龙溪的学者,根据王龙溪的意思,把儒教分为两个方向,一是致知;一是依识。前者以颜回为开端,大程、陆王是代表;后者以子贡为开端,小程、朱子为代表。


                              IP属地:山西17楼2019-11-22 07: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