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早教吧 关注:3,497贴子:2,143
  • 0回复贴,共1

别让你的挫折教育成了“毒疫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近,“毒疫苗”的报道真是铺天盖地呀!真是让不久前就带孩子打了疫苗的爸爸妈妈们捏了一把汗。不过话说,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有“疫苗”,说起来爸爸妈妈们一定不陌生——这就是“挫折教育”。
  让孩子受到适当的挫折,让孩子的内心强大起来——“挫折教育”还真的和疫苗有异曲同工之处。但需要警惕的是,有些“挫折教育”可能对孩子来说并没有效果,甚至有反作用,伤害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产生无法挽回的后果。
  那什么样的挫折教育是“有害疫苗”呢?
  1.有毒疫苗——损害孩子自尊心
  有人认为“挫折教育”就是打骂教育、失败教育,这是对挫折教育一种片面极端的理解方法和处理手段,其共同特点就是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对于屡教不改的孩子,“打骂”(包括嘲笑)成了教育的法宝。有的父母当子女偶尔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便马上批评,棍棒交加。“不打不成器”成了教育的格言,劝学的名言。撒谎要打、成绩差要打、不服从家长更要打,最终打掉的却是孩子面对挫折的勇气。当孩子在家长面前没有自尊心、抬不起头来时,他又怎么能坚强地面对以后经历的挫折呢?
  除了“打骂”之外,人为地创造“失败”也是挫折教育的一大误区。家长有时会人为地让孩子失败,似乎孩子挫折能力的提高舍此以外别无它途。实际上孩子抗挫能力的提高是以成就感和愉悦感为基础的。没有成就和愉快的体验,孩子失败越多越没有信心。其结果只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强化孩子不恰当的能力定位,降低了孩子的挫折承受能力。
  2.失效疫苗——缺少针对性的总结
  有不少孩子在竞赛中失败后,都哭得非常伤心。这时家长开始及时安慰“没关系,你在我眼里是最棒的”。但不少孩子听了这样的话,哭得更伤心了——一些孩子把这句话翻译成“我对你的期待很高”,而自己竟然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另一些孩子则把这句话翻译成“你本来赢了,就是裁判不公平”,从而把过错怪到裁判身上。这两者都可能会导致一个结果——孩子以后开始回避竞赛,以免碰到挫折。
  因此,当孩子遭遇挫折的时候,家长除了安抚情绪之外,还要引导孩子总结挫折的原因,必要时还要总结对手成功的原因。这样,其实就为孩子的努力指明道路了。
  3.为不适合的孩子乱打疫苗——忽视”挫折教育“的适用性
  家长们都知道,在孩子感冒、生病、免疫力低下的时候不要打疫苗,否则反而容易感染上病毒。而在心理层面,也有一些孩子“免疫力低下”。这样的孩子往往敏感、多疑、黏人、容易焦虑……孩子的这种表现往往和亲子关系相关:如果父母(尤其是母亲)不能在1岁之前给孩子及时而恰当的照顾(尤其是患有严重产后抑郁症的妈妈),孩子没有和父母建立起安全感,就容易形成“不安全依恋”的性格——这样的孩子往往比其他孩子对环境更敏感。同样的挫折在这类孩子心中创伤可能会达到其他普通孩子的5-10倍,也更容易留下永久性的心理阴影。
  因此,如果对这类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则要父母首先为孩子恢复“心理免疫力”,即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安全感,让孩子从内心感受到,不管发生什么事,父母都不会抛弃自己。这样,孩子才能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挫折,逐渐形成强大的内心。


1楼2019-10-24 15:3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