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08,623贴子:6,141,608
  • 12回复贴,共1

法国文学作品推荐,大部分是名著呀自从大学里看过《包法利夫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法国文学作品推荐,大部分是名著呀自从大学里看过《包法利夫人》后,我就迷上了西方文学,虽然我英语不咋地,但一直喜欢看上海译文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些出版社翻译的作品。
这里就给大家推荐啊,不喜欢的轻喷,有错误的请指正。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11-13 12:56回复
    名著种类太多,而法国的戏剧和政论书籍较多,这些书繁琐难懂,直接略过。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11-13 12:57
    回复
      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都不是破碎的,它们都是由一件件作品拼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而从纵向来看,它们又是由一条时间轴穿插而成。这样的一个轴线构成了整个文学史。
      古代法国称高卢,公元前1世纪被罗马征服,本地语被拉丁语取代(会拉丁语长时间成为法国地位和文化水平的象征),5世纪罗马帝国崩溃,5世纪末建立法兰克王国,拉丁语演变成罗曼语,也就是古法语。法兰克王国在查理大帝(768-814)时代最为强盛,他死后帝国分裂,三个孙子分夺江山,于843年缔结凡尔登合约,将帝国一分为三,也就是现代的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所以通常认为法国文学诞生于9世纪,由此开始直到15世纪,法国历史进入了漫长的中世纪,而这个时代的文学就是中世纪文学。
      中世纪文学又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那个时候我们国家处在唐末,文学样式已经相当成熟了,但法国文学才刚刚开始。
      “英雄史诗”出现在11世纪,当时法国诸侯混战、民不聊生,百姓渴望和平与安宁,在行吟诗人传颂基础上,由圣职人员修订。主要描写历史上的重大战争和重大事件,歌颂为统一而战的帝王和英雄。其中人物都是积极向上的,帝王深谋远虑、平定叛乱;骑士忠君爱国、建立功勋。
      “骑士文学”则是由“英雄史诗”演变而来,主要由于封建领主势力变大,拥有自己的骑士。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开始摒弃宗教宣扬的禁欲主义。文学中出现歌颂骑士,赞美爱情的文学样式,以抒情诗歌和各种情歌赞歌为主。
      但是,随着封建统治的加剧,人们发现骑士并不如想象中的美好,这个时候出现了“市民文学”。“市民”是西方独有的一种人员构成,虽然古代中国大城市里也有市民,但中国整体来说还是农业立国。但西方不一样,西方的“市民”在公元前就已经出现过,古代西方帝国主要靠奴役和战争立国,他们轻视农业,重视工商业。“市民文学”嘲弄骑士的愚蠢和领主的贪婪,同时又会自嘲,因此带有喜剧特色。“市民文学”主要形式是“小故事”,《列那狐的故事》是其代表,它是在伊索寓言、东方寓言和法国民间动物故事基础上,从12-14世纪民间集体创作形成的寓言故事。
      《列那狐的故事》是以诗歌形式表现的,现代流行的各种版本都是经过后人加工过的。里面的每个动物都有名字,而且每类动物都对应现实社会中的一种人。“列那狐”的影响巨大,以至于后世法语里的狐狸直接叫“列那”。
      列那狐狡猾贪婪,对于强大的敌人善于嘲弄和戏耍,对于弱于自己的动物喜欢欺骗和凶杀。像狼、熊、狮子等代表封建贵族势力,麻雀、兔子和公鸡等象征小民百姓。它居其中,是市民经济发展下中下工商业者,或者说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


      3楼2019-11-13 13:16
      回复


        4楼2019-11-13 13:19
        回复
          《巨人传》
          文艺复兴是指十四世纪中叶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但是法国的“文艺复兴”却和一位君主有莫大关系。1515年,弗朗索瓦一世成为法国国王,为了配合国内新兴资产阶级扩大市场的要求,也为了巩固自己的专制统治。弗朗索瓦一世率兵侵略意大利,但不同于过去的君主,弗朗索瓦一世接受了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文化,并引进到法国,向当时的艺术家们提供庇护和宽松的创作环境。从此法国文学也开始从“市民文学”过渡到“人文主义”。代表作是拉伯雷的《巨人传》和蒙田的《随笔集》,当时还有一个“七星诗社”也相当有名。他们的主要思想主张是宣扬“人”价值,认为“人”是衡量万物的尺度,要求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倡导自由、知识和理性,嘲弄教会和教士。
          《巨人传》共分五部,第一、二部通过叙述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的出生、所受的教育及其丰功伟绩,阐明人文主义学说的种种主张;后三部以庞大固埃与巴汝奇等伙伴为研究婚姻难题寻访神瓶而周游列国作线索,展示中世纪广阔的社会画面,揭露和抨击种种社会弊端。


          5楼2019-11-13 13:21
          回复
            《蒙田随笔集》
            《蒙田随笔集》就是蒙田个人的随笔,其中有书信和对各种问题现象的看法。
            蒙田(1533.2.28-1592.9.13),法国文艺复兴后期、十六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家、作家、怀疑论者。主要作品有《蒙田意大利之旅》 《随笔集》《热爱生命》。在十六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这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他是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的批评家,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亦是对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静研究的学者。
            蒙田在他父亲去世以后,独自留在父亲留给他的“蒙田庄园”里,他撇开了几乎所有的家庭琐事和外交事物,安心地写作。
            蒙田有很多有哲理的话,摘抄如下:
            1.人文科学中最难与最伟大的学问似乎就是儿童的抚养与教育。
            2.要赞扬一个人,却提出不合他身份的一些优点(虽然值得一提),和一些非主要的优点,这总有点像是嘲弄和侮辱。就像赞扬一位国王,说他是好画家、好建筑师、好火枪手或好夺标骑手。这些赞词只有与其他合适的赞词一起或随后提出,如称颂国王雄才大略,武功文治,否则就不会让他引以为荣。这样说了后再说居鲁士精通农业,查理大帝有口才和文才,才使他们觉得脸上有光。
            3.伸向祭台的手没有沾上罪恶,不必用丰富的祭品,只需一块面饼和少许食盐。
            4.一个人不学善良做人的知识,其他一切知识对他都是有害的。


            6楼2019-11-13 13:24
            回复
              《莫里哀喜剧六种》
              法国文学进入17世纪以后,开始发生变化。前面说到,16世纪的法国文学是由市民文学过渡到“人文主义”,因为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开始崛起。但到了17世纪,又一股政治力量崛起,被称为“新贵族”。
              这部分人一方面不同于过去贵族,固守教条;另一方面瞧不起资产阶级。他们开创了鼎鼎有名的“贵族沙龙文学”。当时上流社会的“沙龙”,就是贵族们自吹自擂和嘲笑揶揄下等人的场所,但他们也有一些优点。“沙龙文学”的整体表现是冗长、自命不凡。里面的英雄贵族有勇有谋、顶天立地;女主人则聪明美丽、温柔多情。总之,一切表现贵族优点的东西都展示在上面。与之相对应的是市民写实文学,显然他们是嘲讽贵族和社会写实的。
              但接下来就迎来了法国历史中很重要的一个文学流派:古典主义文学。古典主义在艺术上表现为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高度认同,并以此作为标准进行模仿。他们的代表人物分别是高乃衣、拉辛、莫里哀、拉封丹。
              莫里哀喜剧《吝啬鬼》里的阿巴贡几乎成了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人物,在欧洲“阿巴贡”也已成了吝啬鬼的代名词。他和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以及果戈里笔下的泼留希金一样,成为悭吝人的不朽典型。
              莫里哀(1622.1.15—1673.2.17),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在欧洲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莫里哀是他的艺名 。代表作品是:《伪君子》、《吝啬鬼》等。


              7楼2019-11-13 13:27
              回复
                《新爱洛伊丝》
                让-雅克·卢梭(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等。
                卢梭作为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之一,他以《社会契约论》等著作闻名于世,但他的文学作品鲜有人问津,可以说他的文学才华一点不亚于他的政治才华,他的文字比我们想象的要优美得多。
                小说《新爱洛伊丝》讲述的故事大概如下:平民身份的圣普乐当了贵族小姐朱丽和他的表姐克莱尔的家庭教师,在授课和交往中朱丽和圣普乐相爱,并私定终身。但这种私情最终被朱丽家人发现,她的母亲痛苦不已最终过世,她的父亲以门第身份为由软硬兼施逼迫朱丽嫁给自己的救命恩人俄国贵族沃尔玛。
                从此朱丽和男主做了长达六年的分别,婚后的朱丽和夫君甜蜜恩爱,成了贤妻良母,两人合理有序地经营着自己的产业,并改善和教导了当地普通百姓的生活和风气。回来后的圣普乐博得朱丽一家的欢迎,他开始转而寻求爱情以外的美德,并拥抱了理性、友谊和善良。朱丽在一次聚会后救自己落水的小儿子染病身亡,死前希望自己的初恋能娶已经守寡的表姐,并嘱咐他肩负起照顾她家人和教育其孩子的重任,圣普乐答应了她的要求,但最终拒绝了和克莱尔成婚,这也是克莱尔所拒绝的。
                小说语言优美生动,而且很多对话和说教,但不让人反感。其中穿插着卢梭对法国当时社会现状的批判、经营理念、孩子教育、民俗风俗的改良等重许多问题,足够看出卢梭的用心良苦,不愧为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


                8楼2019-11-13 13:29
                回复
                  《爱弥儿》
                  《爱弥儿》是一部小说,它有个副标题叫《论教育》,看这个副标题就知道小说要讲的内容了。
                  书中有一部分不合时宜的观点,是需要说明的。卢梭出生于康熙五十一年,卒于乾隆四十三年,那个时代还是“地心说”占主导的时代,因此卢梭说“太阳绕着地球跑”我们也就能理解了。关于“女性”教育,卢梭的观点也是有失偏颇的,他认为“男女教育应该分开,女性教育更应该看重家庭的实用,目的是用‘女性优势’来‘讨好’男性”。不过,客观地讲,卢梭作为那个时代的人,他已经走在很前面了,以至于他的很多教育理念放到现在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爱弥儿》分为五卷,分别对应一个孩子的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春期和成人期。尤其关于婴儿期和童年期的论述很详细,也很实用,可以说,如果你仅仅是出于教育孩子的需要,看一看《爱弥儿》也是不错的,而且我建议您看书的前一半就可以了。
                  需要说两个有趣的小插曲,第一个是《爱弥儿》是一部未完整的小说,在最后写“孤独人的结局”时,他因写《对话录》和《一个孤独的漫游者的梦幻》(这部作品是他生前最后一部作品)这两部作品时,愈写愈忧伤,愈写愈发挥,腾不出手来,也就抱憾未能完成了。
                  第二个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卢梭一生育有5个孩子,而且无一例外地送到了孤儿院,理由是自己的境况无法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这也是够奇葩的。


                  9楼2019-11-13 13:32
                  回复
                    《忏悔录》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名人喜欢写《回忆录》这种东西了,但很少有人像卢梭一样敢于不留死角地向世人展示自己一生的,所以卢梭的回忆录不叫回忆录,叫《忏悔录》。
                    听听人们如何去评价《忏悔录》吧!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其《未入集的作品》中曾高度地评价过《忏悔录》。他说,从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卢梭是“……一个一贫如洗、受人中伤、离乡背井,但仍然忧情满怀地思念故乡的人,一个疑心重重、无比高傲而且理应高傲的人,一个城府很深同时又什么也不会隐瞒的人,一个蔑视一切同时又需要一切的人,一个卷入许多不可饶恕的、危害别的天赋不那么高的人的事情中去但仍能保持灵魂的纯洁、无辜与天真无邪的人,除了他的天真无邪而外,他还是一个对当代人神秘莫测、为后代人极易理解、既狡黠而又善于洞察人心的人,一个对人们充满柔情蜜意的、天才的、品德高尚的恨世者。”(《忏悔录》上海译文出版社序言)
                    《忏悔录》是列夫·托尔斯泰爱读的作品之一。他赞赏卢梭的诚挚与真实。他感到十分亲切的是卢梭的坦率,是卢梭对社会不公平的憎恨和对人的热爱。
                    从文学角度来说,《忏悔录》故事性强,语言生动,情节紧凑,是非常值得一读的。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还不熟悉卢梭到底是何方神圣,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白了,法国《人权宣言》里的那句“人人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就源于他的政治主张。从此,全世界都在纠结“自由”和“平等”这两个词了。


                    10楼2019-11-13 13:33
                    回复
                      《天真汉》
                      《天真汉》是伏尔泰的一部短篇小说,目前主要是傅雷先生翻译的版本,语言幽默风趣,但部分名词和如今的有差异。
                      《天真汉》讲述的是一个由加拿大跟英国人流浪到法国的天真汉,在一个修道院院长家里认了亲戚,原来他是院长在外远征的哥哥的儿子,也就是他的侄子。天真汉跟他名号一样,天真无邪,在叔父家里认识了神甫两兄妹,并爱上了他的妹妹。但神甫却和当地法院院长沆瀣一气,打算把自己妹妹嫁给院长的傻儿子。
                      天真汉决心和神甫妹妹结为夫妻,遭到一众人的反对,说受了洗礼的基督徒结婚需要得到教皇的准许。在这个时候,英国人入侵法国,天真汉率众将其赶走,赢得荣誉,大家就建议他到国王面前邀功,顺便恳求国王允许他娶神甫妹妹。
                      结果国王没有见到,反而因为法院院长和神甫的诉状而被捕入狱,在巴士底监狱的天真汉遇到一位受宗教迫害的老人,经他指点天真汉开始学习和接受了人类的知识,不再“天真了”。
                      神甫妹妹为了救自己的情人跑到凡尔赛,在主教的威逼利诱下用贞洁换回了情郎和老人的自由,最终在羞愧、悔恨和痛苦中死去。
                      《天真汉》是伏尔泰反宗教、反教会的思想武器之一,他批判了教会制度的腐朽和教士的贪婪残暴,在当时影响巨大。


                      11楼2019-11-13 13:35
                      回复
                        《查第格》
                        伏尔泰有三部哲理性小说,分别是《天真汉》《老实人》和《查第格》。只不过《查第格》最有意思,故事性最强,而且极富异域情调。
                        小说讲述的是巴比伦时期一个叫做“查第格”青年的故事,查第格正直善良、诚实友爱,他一路上不做坏事、只做好事,但反而总是遭难,而行坏事的人反而得福。
                        ”为了看到—只母狗走过,我付了罚金;为了葛里凤,我差点儿受洞腹之刑;因为写了诗歌颂王上,我被送上刑台;因为王后用了黄丝带,我几乎被绞死;这一次因为一个蛮子殴打情妇,我跟你一同做了奴隶“查第格如此愤懑不平地说。不过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和王后成了亲,也当上了国王。(国王因为贪婪暴虐被杀害)
                        伏尔泰的这种劝人良善、因果报应、苦尽甘来的思想是他的一贯主张,包括在政治上也是倾向改良和温和的君主立宪,所以《查第格》就特别像我们国家的”三言二拍“了。


                        12楼2019-11-13 13:37
                        回复
                          今天就更新到这吧。本人已经看到法朗士了,所以还有一些有空再更,贴吧不如公众号,内容更丰富,排版更美观。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9-11-13 13: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