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文化吧 关注:24,562贴子:97,863
  • 10回复贴,共1

【知识宣传】传统服饰中的斗篷、披风和褙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些常有人把他们搞混,傻傻的分不大清楚,为传播民族传统文化,今天我就给大家做次科普讲解吧。当然为正本清源可能会牵扯一些历史知识,我尽可能说的通俗易懂点。
先说斗篷,斗篷样式的起源是蓑衣。
蓑衣是用草编制的雨衣。
因用蓑草较多,故而得名蓑衣。后世也有用棕丝编制的。
蓑衣分上下两部分,上面是草衣,下边是草裙,都是一片式,穿着时分别合围在身上,以绳带系结固定。
再配合戴在头上的斗笠,就可以雨雪天气劳作或出行了。


IP属地:山东1楼2019-11-20 17:28回复
    有时,人们为了在暴雨积水中劳动更方便,也会只穿上半边的蓑衣,不穿蓑裙,而把裤腿高高挽起。
    后来,人们借鉴了蓑衣的制式和穿着方法,制出了斗篷。从功能上说,蓑衣避雨雪的湿气,而斗篷是为了挡风雪的寒气。
    斗篷,是外衣的一种。穿着方式和蓑衣一样是直接披用,然后以绳带系结固定。
    只所以叫斗篷,是因为它穿上后的形状就像是一个倒置的莲蓬,所以又叫“莲蓬衣”。此外还有“一口钟”、“一裹圆”等叫法,都是形象的命名方式。斗篷其实有长短之分,短者称为帔,长者称斗篷。后来为省事,有人干脆把二者都统称斗篷了


    IP属地:山东2楼2019-11-20 17:28
    回复
      斗篷因主要是防寒而非放湿气,故和蓑衣搭配的阔大边沿的斗笠不再需要。
      如果想对头部进行保暖,可多缝制一个帽兜连在斗篷上。
      为增强御寒能力,斗篷会一般多加层布缝制的厚点,有钱人家会加封一层毛皮的里子,既保暖也显得气派。
      如这样的(不过这图里的伞估计只是摄影师为摆造型加的,实际可不需要)


      IP属地:山东3楼2019-11-20 17:28
      回复
        三、褙子
        斗篷虽保暖,但时刻把一大片布围在身上毕竟有时不大方便,故更适合与居家日常的款式——褙子也被发明出来了。
        其实褙子出现的时间并不晚,史载可查的就可到两千年前的秦汉时期。
        褙子,本叫“背子”,后逐渐加了个衣字旁变为“褙子”的。此外,他还有个雅号叫“绣䘿”。还有,因为古代士兵也常穿这种款式的日常款戎服,所以又有了个名字叫“罩甲”。凤歌对于这种可庄可谐,能淑能武的款式佩服不已啊!褙子真正大行其道是在宋代,关于褙子的名称起源,宋代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背子刚开始是妾室之服,因为婢妾一般都侍立于主妇的背后,故称背子。这种衣着腋下开胯的衣服,行走也较方便。后来流行开来不分什么身份都可穿着。同理,由于背子束结、行动灵活自如,渐为武士所用,并与铠甲配合,成为军服,为历代军士兵卒所穿用。


        IP属地:山东4楼2019-11-20 17:29
        回复
          褙子使用一直到明代。满清入关后虽仍有沿用但制式已改。
          总结下褙子与斗篷的区别便于大家理解:
          首先,外观上斗篷是一片式,无袖,不开叉。
          而褙子在两侧皆有开叉,且有缝制袖子。
          斗篷可选择缝接帽兜,褙子无帽兜。
          其次,在穿着方式上,斗篷是披式,褙子是如其他衣着一样穿着。二者都是主要通过绳带系结,也有用扣子的。但斗篷系在喉部,而褙子是系结在胸前。
          最后,在使用场合上,斗篷是室外穿着,而褙子则室内室外皆可。


          IP属地:山东5楼2019-11-20 17:29
          回复
            四,披风
            其实,披风与褙子可认为是同一个款式。
            披风的款式基本特点为:中描述的披风为对襟直领,制衿,左右开衩。这些,都和褙子雷同,故明代王圻的《三才图会》有云:“背子,即今之披风也。”
            若硬说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细节之处:
            首先,时代命名不同,宋称褙子,明称披风。
            其次,在外观上,褙子的袖子可为阔大的广袖,也可为便捷的直袖,而披风主要为广袖。褙子有长身也有短身,披风主要以长身为主。


            IP属地:山东6楼2019-11-20 17:29
            回复
              在这说下,现在很多人把武侠影响或动漫英雄系于颈上飘于背后的那个款式叫做披风,实际上是一种误读,那种款式叫斗篷。经过我上面的讲解,大家应该已经能够明白:斗篷和披风不是一种衣着款式。


              IP属地:山东7楼2019-11-20 17:29
              回复
                五,大氅,鹤氅
                披在外面的衣着。
                初期无袖,类似斗篷,后来加上袖子和开叉,变得和褙子、披风一样了。
                也被道家用来作为礼服,上面绣以仙鹤等飞禽,故也称鹤氅。
                读书人也喜穿,以示喜好道家的逍遥精神。读书人穿时可不绣鹤禽,称大氅。
                特殊在于:
                首先,称谓区别:如称为大氅时,说明穿着者仅为男性。但称为褙子时,男女皆可,但称女性穿着者为多。
                其次,制式上,虽都有袖子,但褙子是接袖。(即袖子是单裁,再缝在衣服上的)鹤氅早期是通裁(即衣服和袖子在裁剪时就再一起,不需裁开另缝),后来也有的和褙子一样接袖了。
                三,在寓意上,褙子以保暖和方便活动为目标,故广袖和直袖,长衣和短衣都有。大氅主要用来体现飘飘欲仙的气质的,故必须长衣,宽袍,大袖。


                IP属地:山东8楼2019-11-20 17:29
                回复
                  再多补充一点,道家的法衣
                  从款式上,这也是从鹤氅衍生出来。当然,道家有赋予其特殊的文化寓意。
                  这个我记得似乎叫绛衣吧?


                  IP属地:山东9楼2019-11-20 17:30
                  回复
                    我好像转过这贴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11-20 19:2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