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言吧 关注:238贴子:14,541
  • 42回复贴,共1

转载史料高手评土木堡之战杨洪是非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杨洪任参将的时候,曾今驻节独石十余年,上任宣府总兵之后,又让儿子杨俊坐镇马营守备,遥望独石口。
土木之变时杨俊弃马营不战而逃,独石,赤城,雕鹗诸堡皆溃逃云州失陷,整个宣府上北路全部丢失,而之后土木堡之变时瓦剌军就是由此截断亲征军的退路,导致了最终的溃败以及君主的被俘虏。
——以往事言之,独石、马营不弃,则乘舆何以陷土木?紫荆、白羊不破,则虏骑何以薄都城?即是而观,边关不可不固也——叶盛
——曩自逆虏犯边,俊望风奔溃,将独石永宁等十一城并弃之,遂使边境萧然,守备荡尽,虏寇往来如在无人之境,闻者无不痛恨。——于谦
土木堡之变事后皆以此为诸祸之首,杨俊首罪,而杨洪包庇其子弃城而逃的,不告知英宗宣府上北路丢失的情况的过失,也是其心可诛。之后土木之变,首祸当属杨洪父子,这是贴吧讨论中我见到的讨论者的一般印象。
但我发现许多人都有个错误的印象,就是杨俊丢失马营然后宣府上北路丢失,而杨洪不报,所以英宗懵然无知的钻入了土木堡的包围圈,这是一气呵成的时间线,这样看来主观上杨洪其心可诛,故意陷害君王。由此引出了诸多阴谋论的猜测。
然而实际的时间线是,阿剌知院出兵宣府围攻马营是在七月十一,而杨洪通报马营被围的军报送达京城是七月十五,在这前后马营,云州,独石,赤城,雕鹗等众多军堡相继溃逃陷落,其后永宁,隆庆,怀来 ,保安守军也闻风而逃。而英宗大军出发离京是在7月16日,所以独石,马营失陷是在英宗出兵之前。
——“曩自逆虏犯边,俊望风奔溃,将独石永宁等十一城并弃之,遂使边境萧然,守备荡尽,虏寇往来如在无人之境,闻者无不痛恨。”说的正是这一时间段。
而其后英宗二十一日过怀来,二十二日至雷家站,二十三日至宣府,毫无敌情,阿剌知院在控制破坏了宣府上北路诸多军堡的守备后躲避英宗亲征大军锋芒已然退出,因而残破的宣府北路理论上又回到了明军的控制下,所以杨洪才敢于替自己的儿子打马虎眼瞒报了这些军堡失陷的事。
想来在他心里皇帝大军出征,贼寇遁逃,这一阶段也就告一段落了,如同之前所有的入寇一般又安然度过去了,自己替儿子遮掩一下这事就过去了,丝毫没料到还会有后手吧。
平心而论谁也没有提前量,无法预知日后的祸事,就当时而言既然瓦剌已退,而爱子心切的杨洪替儿子遮掩一下罪过也是法理之外,情理之中。这是他的过错这没得洗。
当然持阴谋论者要是硬要说他当时就是包藏祸心意图做局谋害君主····这事我没证据证明这事不可能,也不否认也许有这概率,但是没有史料实据实来做证也只能说是纯属他们脑洞大开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11-23 06:27回复
    其后直到大军自大同回司师,宣府上北路都无敌情,八月十三日明军离开宣府后到雷家站,宣府谍报传来有瓦剌军通过宣府尾随而来。常见的阴谋论者的怀疑观点里这份宣府谍报极其可疑
    他们认为——这份谍报既关键性的延后了明军撤退的时间,还在兵力上误导了明军指挥层——因而导致了英宗决定派出朱勇率领军队攻击瓦剌追兵,之后朱勇全军鹞儿岭遭遇伏击全军尽墨,英宗也失去了军中最精锐的部队只能惶惶然撤逃往怀来方向,最后被包围在土木堡。
    对此我只能说关于宣府谍报——史料并没有提及细节内容,因此所谓的——这份谍报既关键性的延后了明军撤退的时间,还在兵力上误导了明军指挥层——纯属阴谋论者的个人猜想,所以这事也许是如此但也许也不是这样,我没法以个人猜想决定古人说是否应该背锅,所以不予置评。况且以朱勇四万骑迎战还能输,恐怕也是一心求战的英宗没想到的吧。
    到八月十四日,当明军到达土木堡时,隐伏关外已久的阿剌知院已经重回宣府攻打麻峪口,有瓦剌军分道自土木旁近麻峪口入,截断了英宗的退路。而宣府上北路防御早在之前七月就已经全部完蛋了。叶盛所说独石、马营不弃,则乘舆何以陷土木说的就是此时。
    在我看来,马营独石失陷早在7月,土木堡之变是在几乎一个月后。宣府上北路防御完全溃败是杨洪杨峻之过这没得洗,但此时并无法预知其后的二次事变。如果没有回军后改道的迂回奔走大幅度延误了行军时间,那么大军过宣府,瓦剌尾随而来的日程将拉开多一日或半日,算一日的话鹞儿岭之战根本不会发生大军早过了雷家站,也先还在一日路程外,算半日,那大军到达土木堡时,阿剌知院还没攻下麻峪口呢,等瓦剌两军到位,英宗已经在居庸关了。杨洪有过而敢问改道误事之锅又算谁之误?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11-23 06:29
    回复
      当然还有阴谋论者怀疑过,明军撤退到土木堡据守,这是在宣大防线内啊。请问为什么也先这么笃定宣府不会出兵援救朱祁镇部?杨洪手握重兵见死不救其心可诛罪大恶极
      关于这点,我记得史料虽然没有提及但如果按照杨洪墓志铭所言,那么瓦剌军过宣府之时除了告知亲征大军瓦剌尾随而来以外,杨洪的确出兵进行了阻击,但规模不详。不过宣府镇驻军的规模想来应该没啥作用。对瓦剌军来说不值一提。或者说正因为阻击暴露了宣府的实力,才更让也先笃定了宣府的无力相助。当然杨洪墓志铭孤证一条,也也可能是杨家后人替先人的吹捧因此不作证据权当参考。
      而且参考英宗出兵前的宣大的奏报,事实上粮草马匹都缺额严重,这显然也限制了宣大驻军出兵野战的能力。再说许多阴谋论者都会挂在嘴边的就是杨洪手握重兵而不救其心可诛,但所谓重兵的实际呢?理论上的宣府军力编制有3万,实际呢?正统十三年杨洪充当宣府镇守备,就清点过宣府全镇实际兵力只有一万三千。那么敢问不到一年后的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时宣府能有多少人?
      ——六月二十五,独石守备赵玫上疏:独石、马营、云州、赤城、雕鹗等七堡,止有军马七千分守,地广兵少,乞于腹里量拨官军,带领火器,前来训练备用——
      由此可见也就不奇怪宣府上北路一触即溃了,平均每个军堡也就千八百人,普通军堡一两千米的城墙平均一米一个人头都分不到,杨俊也就跑了,就算不跑死在里了,上北路该守不住还是守不住,也就不奇怪这些军堡大多数守将都跑了。
      承平日久疏于战备,整个宣大缺兵缺马,兵员不足,各处军储粮仓——见在仓粮多无实数,有者多是空皮红黑腐烂之物,或粗谷多于米。——
      说是边关重地,奈何数千里边防边墙时断时续,边堡零零散散,关隘或有石城或只有木栅,宣大几千里防线,墩台烽燧不到400座。守备不足预警不足。朝廷几十年的疏于防备造就了土木堡时边防的千穿百孔,单单算责任,上任宣府主官不满一年的杨洪能背起这几十年的锅?杨俊不跑宣府上北路就能固若金汤?除了云州进行了反抗外其他该跑的将领可都跑了,不止他一个。
      而宣府全镇兵马除了镇城外还得守备这些诸多军堡,一万多还得分七千驻防各堡,即使阿剌知院入寇宣府后这些兵马一个都没战损还全都安然的逃回了宣府,以宣府24华里一万多几千米的城墙长度,平均一米摊上一个士兵驻守而已。你说杨洪这点人除了自保他能救谁。
      当然曾经还有人信誓旦旦的跟我说宣府可有3万重兵,不止一万多,然而其实他是把英宗出征前先期派往宣府巩固守备的都督王贵、吴克勤的一万五千京营人马算在内了,但是别忘了英宗回师离开宣府后又带走了这支军队,而其后吴克勤与吴克忠就死于后卫战,都督王贵死于土木堡。宣府还是没实力有所作为 。
      因此我个人认为对于杨洪父子的功过是非虽然他们都有罪过,但完全无视朝廷事实上的边备废弛,全怪杨洪父子未免苛责太深。而忽视了朝廷上下的集体责任
      文恬武嬉边备不整,于我而言土木堡之变由一开始根子就在不该出兵。或者说不该仓促出兵,命下逾二日即行,扈从文武吏士皆仓猝就道云——一个一开始就在混乱中筹备的准备不足的征伐前景就是惨淡的。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11-23 06:30
      回复
        另外补充一点,事后杨俊所受处罚很轻微,由此也引发诸多阴谋论的说法。
        在此以我个人的浅见,当时宣府上北路十几个军堡筑垒的守将大多溃逃,如果要论罪除了杨俊这些将官一个也跑不掉。这么一来就几乎等于将宣府一带近半数的中级将官清洗一遍,土木堡刚刚落幕,也先还压着皇帝游荡在宣大一代,这时候算总账杀得宣府有兵无将明显是不合适的,而这些军官部分其后也参与了居庸关的防备战斗以及北京保卫战之后对于也先所部的追杀以功赎罪。
        当然对于杨俊这个宝宝,也参与了居庸关的防务,但史书里看来依然是废材一个无可救药。
        再补充一点,杨洪在土木堡之变后因守城之功被封伯,北京保卫战之后封侯。若因战功封侯本身无可厚非,可封伯实在匪夷所思。要照这个理论,只要守住城就能加官进爵,那大同守将,甚至击败脱脱不花的辽东守将更应当晋封。只能说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了,毕竟对于英宗而言,杨洪是有大过的,但对于代宗而言杨洪却没有啥可恶的,更别提当时也没人能充当宣府守备的职位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11-23 06:37
        回复
          一场匪夷所思的战役,出现了重大的历史转折以及战争失利。总归是要找到答案的。
          那么土木堡之变是目前流传甚广的明军战力地下,士气衰落引起的吗?
          我个人把土木堡之战分为几个接触战的部分。
          第一次遭遇战,吴克忠兄弟全军覆没之战,史料不多,但明军斗志旺盛死战不退,最终全军覆没。
          第二次遭遇战,朱勇部全军覆没之战,史料不多,但据蒙古一方的记载明军仍然是死战不退,直到全军覆没。
          第三战郭懋的隘口阻击战,以弱势兵力阻击也先大军,为明军撤退到怀来争取到了时间,明军也没有出现战力崩塌,士气不振的现象。
          第四次接触,史料中语焉不详,只是有文官提出夜入怀来的建议,但明军最后选择退兵到土木堡一线。从这里可以判断,明军指挥层的侦查报告里肯定收到了阿刺之院部在左近的消息,若非如此,明军不会选择退兵到土木堡一线。
          第五次接触,到达土木堡之后,明军迅速的扎营修筑攻势,并开始寻找水源,结果因为没有骑兵无法驱逐阿刺之院部,明军只能在缺少水源的情况下驻守。
          第6次接触,也先合兵后对明军堡垒的攻打,明军防守组织的很有秩序,也没有出现士气低落,战力低下的问题、朱勇败后这些细节体现了当时的指挥者只能是张辅这名老将
          既然整个土木堡之战明军并未军心浮动,战力地下。那么改变整个战局的转折点在哪里呢?
          回看第一次,第二次的接触。再仔细分析宣府谍报。其中的问题,不难看出来。其实甚至在土木堡,面对鹞儿岭后失去有生力量无力作战只能掘壕坚守的明军,瓦剌军也是无法进攻突破的,要不是也先诈和,引诱明军脱离阵地,阵型混乱后杀入的话土木之变还不至于败得如此惨烈,与其说也先用兵如神不如说明军之前犯了太多错误,让也先硬是刷了个史诗
          而且有明代笔记说明土木堡所在的山丘上的确有一眼泉水,其实这很正常,任何军堡都不会修建在本身没有水源的地方,然而在土木堡当年恰好这眼泉水干涸了,只能说点背倒霉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11-23 07:12
          回复
            搞笑的是13日 都傍晚了,朱祁镇为啥还要派出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领官军四万,去四五里之外的鹞尔岭截击也先。大晚上的,怎么打?
            但是史料也没有解释其缘由,所以就我个人看来这追击是英宗本人不甘心吴家兄弟战败吃的亏而授意朱勇进行追击以图找回场子面子的行为。还是朱勇自己轻敌而被引诱进行了追击的行为。如果是前者那么这一战朱勇所部为何精锐尽出数量众多就有迹可循了,皇帝本人想要找回场子面子必然要下够赌本。
            其实经过两场大败,明军已近精锐全无了,还呆在土木堡无异于找死,但是就大军当时的行军速度是不太可能退入怀来了,所以不是想不想走而是瓦剌已近在眼前,大军根本无法全身而退。
            所以才会有邝埜请求英宗丢弃大军轻骑入关,让大军断后当他的肉盾掩护他逃跑的建议,其实这个做法依然有很大的风险,但是总好过坐着等死,当时麻峪口还没丢,退路还没完全封死,大军是逃不掉了但是全军殿后吸引注意掩护君主逃亡还是有可能溜掉的。
            麻峪口在土木堡北面 连接上北路。朱祁镇就是退 也只能奔居庸关方向。瓦剌敢陈兵土木堡南面,就是要决战。麻峪口丢了阿剌知院便可以直接穿插怀来一线完全断绝退往居庸关的可能。并且和南边桑干河一线的瓦剌军夹击明军,而麻峪口没丢,怀来一线的威胁就没这么大,全军殿后吸引南边瓦剌主力掩护皇帝跑路入怀来入居庸才有可能。
            说白了麻峪口没丢的话,大军肯定是跑不掉了,但是皇帝还有退入居庸脱身的希望,而麻峪口丢了不但大军跑不掉,皇帝也逃不掉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11-23 07:24
            回复
              没有史料写明截断水源的是哪一只部队,当时有瓦剌大军攻击麻口峪持续了一夜,这只部队能是由北而来的阿剌知院部。而要在攻击麻峪口的同时还绕到土木堡南方抢占水源,且不说他如何绕的路,并且兵力是否充沛到能同时候展开对麻峪口的攻击的同时,还能在麻峪口未陷落的前提下赶在明军抵达土木堡之时先抢占水源。就时间线上而言都不太可能是阿剌知院。
              并且战后处理各部弃城逃亡的将领,大多都是——从徒。至是遇赦,皆免罪,降为事官,送武清侯石亨处自效。唯保安城指挥使李宝是被斩首的,很明显朝廷认为保安城丢失很严重,罪不可恕。而保安城在土木堡西南,雷家站以南,由此向东便是桑干河南。说以可以推断瓦剌军正事通过保安州到达土木堡南切断的水源,而离这条线路最近最方便的只能是由鹞儿岭南下保安州的也先部,只有也先本部能做到抢占水源还能使明军大部队不敢动弹回复。
              并且也先的路线也很明确,便是自鹞儿岭南下经保安抵达桑干河。所以若没有别的史料佐证,那么现在史料里北路入侵的路线与时间线是很明确的,并且史料里两场战斗的记载都没表明瓦剌军受了多大损失,吴家兄弟被居高临下的攻击中几乎处于绝对劣势被击溃,鹞儿岭更是成功的伏击歼灭战,由此看来而看起来两战皆是很明确的顺风仗歼灭战,
              连胜两场顺风仗气势如虹的瓦剌军骑兵乘胜追击连夜强行军几十里先于明君缓慢的步兵队列到达桑干河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11-23 07:35
              回复
                附,上述史料皆出自明实录,和某史料干货大家的个人整理,欢迎兄弟们和众吧友探讨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11-23 07:38
                回复
                  阴谋论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9-11-23 09:43
                  回复
                    不是王振作死在回兵到了大同还在城外扎营,明军根本没事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9-11-23 09:46
                    收起回复
                      我去·········这是我很多年前写的,当年读书不精不少错漏我还没修订呢,一直上班也就没心思重写了,略尴尬


                      IP属地:广西11楼2019-11-23 20:27
                      收起回复
                        锦衣卫和夜不收不可能查不到瓦剌的,难不成锦衣卫失灵的


                        IP属地:云南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23-07-27 19:45
                        回复
                          宣府一众被弹劾的将领朱祁钰都赦免了,军前效力,原职或者降职。杨洪还升伯呢。 处理方式上杨洪要么在拥立之事有功,要么有其他的事。 仅考虑军队将领缺少的问题,其他的有前罪宣府将领原职或降职就很正常,杨洪是封伯呢。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3-12-16 22: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