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回复贴,共1

11.27事件全盘分析梳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1.27事件全盘分析梳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12-04 17:03回复
    本来作为一个局外人,我不想掺和这种事件的,但从近几天的各方言论中明显看出,群众或是演艺人士的声讨指向均出现了偏差,正好又出了这个新闻,因此借此机会发表以下个人拙见。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12-04 17:05
    回复
      一、抢救未及时?实则是源头问题
      事故一出,马上有不少人问责节目组,为何对应急事态的抢救会错过黄金时间?而当事者一直强调的“第一时间”只不过是为息事宁人不想把事态闹大而闪烁其词的做法,目前的情况是:在场工作人员一开始误以为是特效而耽误了最佳时间。论断一出,大家针对节目组,群起而攻之。然而令人费解的一点就是,大家指责的话题,无一例外都聚焦于节目的内部信息:应急措施不充分、在场者判断迟钝、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缺乏专业的医护人员等。
      然而鲜有人注意到:问题不是出在节目内部处理的不完善,而是出于节目本身——倘若一开始就不办诸如此类的节目,自然不会有群众关于上述内容的质疑了。
      本质上看,直接原因是节目本身的极不合理安排诱导了悲剧的发生,而错过黄金时间仅是间接原因,因为此类狂虐身心的项目一旦存在,就算它的内部措施再完善,对事故的处理再及时,也都是些马后炮工作:事故已经发生,人的身体已受伤害,就算抢救的过来,他之前一度置于危险之中的事实也是明摆着不会变的。
      所以很明显,大众的问责角度出现了偏差:矛头指向的是已经发生的不合理节目内部整改问题,某种程度上看也是变相默认了这种节目可以继续存在,前提条件是把后备工作给做足了。这不是可笑至极吗?试想,一个高难度项目的策划,既因为利益驱动想进行下去,又怕出事所以做足后方工作,这不是心虚是什么?
      原罪的本身应该是这种垃圾项目的承办,节目组需要面对的不是措施不完备的问题,而是你自己的问题,你本身就不该存在,社会上一开始就不应该存在设计不合理项目的节目,这样一来,内部问题也自然不会有人去费心了。然而可悲的是,想杜绝此类节目,至少从现阶段讲,并不可能。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12-04 17:06
      回复
        二、需求产生市场,市场驱动利益,利益折磨艺人,艺人偏离本行
        所以问题进入到新的阶段:既然不合理项目存在本身就是一个错误,那么它们为何反而会在目前呈异军突起之势,理直气壮地继续在卫视台兴盛?原因很简单:大众的需求。
        这又更加讽刺了:大众谩骂来谩骂去,其实到头来也是骂到自己头上,归根结底,节目之所以能继续存在,是因为有利可图停不下来,而利益创收来自大规模兴盛的市场,市场的源头何在?自然是为了满足大众。
        人民艺术的发展培养了众多艺人,广泛分布于音乐、美术、影视等领域。艺人的本职工作就是踏踏实实搞实力,既然在某方面拥有特长,那就应该如其他职业一般,兢兢业业在自己的圈子发挥自己特有的价值,不断提升自我,为观众创造更多该领域的优秀作品,就足够了。
        然而观众的需求远远不止关注他们的本分。在观众心目中,他们是流量,是明星,就是应该时时刻刻暴露于群众视线,工作之余做点分外的事,互相之间互动一番,碰撞出一些更有趣的火花,从专业领域向“生活化”迈进,以体现所谓的“青春阳光活跃”,他们的形象也会变得更亲切更讨人喜欢。于是“真人秀”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其实早期的真人秀还是挺正统的,艺人之间做的都是些轻松上手的互动,但是很明显,这种平淡风格注定在长期满足不了大众的胃口——他们内心更渴望于追求那种大型活动带来的复杂剧情之推理,以及各类挑战项目中艺人令人捧腹的现场反应所带来的视觉上的刺激冲击与快感。
        虽然可能大家会反对说自己从来不会有这种想法,但如果大众隐藏的偏好不是这种的话,为何节目组会三番五次设定诸如此类的项目?为何这种节目一经播出,收视率马上提高,赢得了还算不错的口碑?
        这说明每个人都有追求视觉刺激的想法,只不过平时没有体现出来,而这类节目产生后,它所带来的现场效应恰怡激活了观众内心对于看见这种刺激场面的渴望,不然节目的反响不会这么激烈。
        而主办方正是认准了此类项目带来的正面群众效应,知道这么做会吸引大批量的观众,他们才会继续在此基础上花样翻新地整出各类项目来,从一开始还算中规中矩的策划,到后来抛开一切单纯为了博人眼球,为刺激而刺激地设计更多看似创新但难度系数极高的项目,甚至全然不顾这是否在艺人的身体承受范围之内,真人秀已经开始在哗众取宠的导向上走出了一条不归路。
        此次事故的发生正好敲响了警钟,是一切内幕被揭露的开端,但也只是冰山一角,之前也有过多起类似的小意外发生,但节目组根本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而是一味按自己的脚步继续进行着,到头来酿成了悲剧。
        群众隐藏在内心的需求创造了真人秀的广阔市场,市场揽收各类型的节目创造利润,分红于各节目组,节目组为了创造更多的利益而设计更多吸引人的项目,甚至急功近利缩短拍摄时程,让工作人员及艺人加重了每天的负担,加班加点地赶进度拍摄,最终透支了身体。
        或许有人会说,他们明显可以不用这么拼,明明可以拒绝此类项目的邀请,工作人员在明知自己也会跟着受累的情况下也可以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但事实并不那么简单。首先拍摄节目工作人员也是有钱可赚的,不然他们不可能自愿一直跟着艺人辛苦。同理,艺人拍一个节目,所获得的利益自然也不小,他们也没有充足的理由去拒绝。要不是也有收获,谁愿意成天折腾?所以这就造成了一个被利益驱动的恶性循环。
        但是归根结底,这还是节目组的锅,他们的目的可不是一门心思想着帮艺人创收涨粉那么至高无上,说白了,他们只是想着快点在市场的驱动下把金钱揽进自己的口袋,顺便拉着艺人搞“双赢”,但这只不过是一句谄媚推诿的话——这只是金钱上的双赢,不是各方面的双赢,因为并没有保障到人身安全。到头来他们想的只是自己,不然不会不考虑艺人身体方面的原因,艺人出了事还反应那么迟钝。
        真人秀的种类越来越多,致使很多艺人在本职工作之余,接了大多数的真人秀。这又造成了另一种问题——艺人开始偏离了自己的本心。试问,艺人是为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而活,还是为了参加各种花里胡哨的项目而活?他们的本分难道不是在自己的领域创造更多优秀的作品吗?什么时候轮到参加如此之多的活动来冲淡其正常生活了?太多的真人秀,太多的邀请,反而会耽误艺人的正常工作,或者加重他们每天的负担,偏离了原本的轨道,出来的人只能是流量,而不是实力。然而现阶段的艺术作品中,最缺乏的往往是真正的实力派。
        真人秀真想有,请不要太多,不要把艺人的工作给耽误了;真想搞,也请规规矩矩地搞,不要整天设计一些狂虐身心的项目,来单纯吸引人的视线。虽说满足大众需求是很多人的想法,但如果大众的需求不一定妥当时,再一门心思去满足,还是有道理的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12-04 17:06
        回复
          三、大啖人血馒头?声讨与混淆概念
          放眼全局,不难发现另一种景象:群众在叱责节目组的同时,将更多的批评指向了某些借此事故鸣不平的艺人。因为受害者死于过度劳累引发的心脏问题,这些演艺界人士好似找到了突破口,以此为踏板声讨自己“工作太辛苦,无充足时间休整”,并希望社会能给予他们更加宽松的时间,避免再酿悲剧。他们仿佛从此事件中,体察到了对过劳死的恐惧,并纷纷审视自己的工作,认为它们无一例外都是繁复而劳累身心的。
          为了证明这一点,他们找到了很多看似合理的例子:剧组间歇时间少的进程、夏季戏冬季拍、冬季戏夏季拍、战争剧仿真弹炮的危险、各种雨戏水戏、辗转于个省市的演唱会等等。我们承认,列举的内容确实有一定危险系数,也会造成疲劳应战,但仔细想想,这些内容因何而存在?迫不得已拍摄危险镜头,因为你是演员,剧情要求你的戏份里就得有这些,你总不能为了自保,而强迫编剧强行改剧情吧?那干脆以后影视剧将看似危险的镜头一概删除,大家一起演如出一辙的种田剧得了,那还有何意义?
          他们马上会反驳:难道这些戏码不也是狂虐身心的吗?这和高难度真人秀有何区别?这很明显是混淆了概念:我们探讨的,不是影视剧和真人秀有多相似的问题,而是两者哪种必须存在,哪种不存在了也无妨的问题。
          影视剧是人民艺术的动态表现形式,将原本书面化的文学通过演绎呈现于大众,而演员为何存在?正是需要有这么一类人,将作品的人物精髓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调动全身心地将其“动态化”,给予观众更明了真实的体会,从而更利于大众从作品中习得道理,受用终身。优秀的作品,其曲折坎坷程度可见一斑,这就免不了会存在有一定难度的戏份。但是无论你再怎么有意见,你也不能忘记,你是一名演员,你所要做的就是尊重作者,用心演绎,如果一味依照你的意愿大作改动,就极易将一部作品毁于一旦。所以针对戏份,真的没有什么好叫板的,既然选择了这份行业,就注定得面临这些琐碎的坎坷,大不了多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如果这点苦都承受不起,那大可以转行,而不是肆意吐槽。
          影视剧既然属于人民艺术,它在社会上的地位也算是举足轻重的,起码价值摆在那里:作为承载了思想的精神消遣与食粮,它们倘若不复存在,民众的精神将会大幅受到影响。而高难度真人秀又是另一回事:毫无思想性可言,纯粹是浪费经费的哗众取宠,追求刺激甚至猎奇,这种东西就算不存在也不会对社会造成多大的影响,要说真有影响,那大概就是某些只追求肤浅低级趣味的闲杂人士少了点乐子罢了。为参与这种营养少的节目而出意外,这就应该对承办者给予谴责了。
          或许有人会接着话头说,他们所接的“烂片”,不也是毫无思想?如果他们在这种作品中曾演绎过危险戏份,那就真要声讨了。这是因果倒置:不是一开始在你们知道它是烂片的情况下还继续拍,而是你们拍完后观众才将其定义为烂片。至于拍完的作品在播出之后是不是会被人说烂,你们并不敢断言,所以你还是得守好本分踏实拍戏。如果你真有本事,在拿到剧本前就预测到此作反响不会很高,那你完全可以选择不接这部戏,没人强求你,因为演绎剧情的是你,决定权在你手上,你完全可以规避接戏带来的一系列负担,这样就不存在抱怨为戏份承担毫无意义的风险了。
          如果所有影视剧都因为会涉及复杂戏份而不让人演绎,那基本上很多影视剧都将不复存在,这样一来,要演员这份职业何用?社会上之所以有这份职业,是因为要给有这方面才华的人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所以选择了这个行业还吐槽分内的事真的显得很懦弱。相比之下,真人秀才是分外的事,我们批评的正是分外事的不合理之处:高难度高强度连轴转,艺人终究不是专业运动员,他们在分外事上耗费时间本就很辛苦了,还要加大难度,的确是强人所难,除非你在社会上再增设一门职业:真人秀专业演员,否则就别办这类项目。
          所以请发出声讨的演绎人士搞清楚:你们骂错人了,你们真正要问责的,应该是分外的真人秀,而不是自己的分内事。试问:分内工作,哪个不累?怠惰的人,是什么职业都不会满意的,毕竟没有什么行业拥有绝对的轻松。如果真的觉得自己的本职工作太忙太累,可以选择与助理商讨薪资取舍,适当少些安排,对方大多数时候都会选择通融的。如果真的承受不了,那完全可以退圈,平时的薪酬也足够你享用大半辈子了。
          吐槽工作累的艺人们,先想想真正劳碌的从业者:程序员、工人、研究员等,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吧。你们接一部戏,做一个访谈都可以轻松拥有可观的收入,然而他们就算每天加班加点,赚得的钱也可能没有你们的一半,你们是高投入高回报,但他们的投入与回报不一定成正比。大言不惭自诩自己的职业很“高危”时,为何不想想自己配不配合真正的高危职业:消防员等对比?你们只是某些时候稍微冒点险,他们几乎很多时候都要铤而走险。他们有没有高调叫苦?即便如此,他们也不能像你们一样可以轻易跳槽,毕竟这是国家发展中所必需的职业,他们的在岗不可或缺;这是他们维持生计的职业,饭碗丢不得。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12-04 17:07
          回复
            而且,他们有没有借此事故的机会,在网络上大肆鸣冤?真正叫屈的竟然是你们,不觉得羞愧吗?
            把艺人的身亡当做自己“熬出头”的契机,表面上可怜巴巴为逝者惋惜,为自己声讨,实际上只是给自己的怠惰欲求安逸找借口,大有大啖人血馒头之嫌,仿佛你从别人的死中获益了一般,还有何颜面可言?
            逝者已矣,我们对其大做文章也不妥,但有一点我们一定得明确:此事件所带来的,不是为自己的不努力钻空子的机会,而应该唤起人们对急救常识的重视,叫停与反思急功近利博人眼球的不良节目,这才是现阶段人们所应去关注的问题。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12-04 17:08
            回复
              补:某些观众的需求驱动利益,利益催生市场,市场越做越大,停不下来。本来有安全隐患的节目能堂而皇之存在就是很大疑问,审核很敷衍,都是些明面上的工程。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12-04 17:12
              回复
                你字多跟你混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12-05 07:50
                回复
                  感觉现在的艺人心理压力都很大,又劳累过度,明星也算是高危职业了。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12-06 07:1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