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回复贴,共1

运动是有规律的教案_临沂教师资格面试高中思想品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高中思想品德《运动是有规律的》教案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规律的含义,理解并识记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以及方法论要求。
【能力目标】
通过对各类规律共性的分析,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按规律办事的意识,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难点】
知道如何利用规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播放歌曲,导入新课
播放那英演唱的《雾里看花》,并提出问题:那英的苦恼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那英苦恼自己没有一双慧眼去把握这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世界。那这个世界真如那英说的变幻莫测、杂乱无章吗?其实世界运动是遵循一定规律的,今天就来学习“运动是有规律的”。
导入新课《运动是有规律的》。http: //linyi.offcn. com/html/jiaoshizige/yueduziliao/
环节二:新课讲授
1.规律含义
活动一:自主探究
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找出规律的含义,并同时提问学生“既然说规律是一种联系,那是不是说所有联系都是规律?”,同时多媒体呈现三则案例:
案例一:化学元素周期表的不断完善
案例二:漫画《只见苹果落地,不见引力》
案例三:守株待兔
引导学生自主理解规律的含义。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活动二:案例分析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的客观性
教师出示名言及故事:
名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故事:揠苗助长
提问:名言和故事体现了规律的什么特点?同桌两人交流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规律是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存在着;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而不是因为人的喜恶;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2)规律的普遍性
教师呈现三则图片:
图一:四季轮回图
图二:人类社会发展道路图
图三: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提问:规律存在哪些领域中?
教师总结: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活动三:小组讨论
3.如何利用规律
教师呈现案例:
人或许能发明一种不需要任何动力就能永远转动的“永动机”,这一想法令许多人着迷。1714年,德国有个叫奥尔菲留斯的人宣布发明了“永动轮”,并当众表演,轰动一时。但后来事情被揭穿一一原来有 人藏在后面转动轮子。
科学家焦耳也曾被这种大胆的设想所吸引。他曾三番五次地做实验,经过多次的失败后,得出了“要科学,不要永动机”的结论。通过多年的反复实验,他终于成功测出了热功当量数值,并具体阐发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学生小组讨论“‘永动机’为什么无法被制造出来?说明了什么道理?”
小组代表回答,教师总结:人们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人们可以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而且我们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不然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提问学生“学校课程的呈现依据由简到难的顺序一直排列,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最后师生明确:学校的做法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呼吁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也要去尊重规律,造福人类。
作业:搜集生活中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案例,下节课进行分享和探讨。
四、板书设计


1楼2019-12-05 17:3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