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吧 关注:198,599贴子:990,947
  • 54回复贴,共1

古代消渴是现代糖尿病吗。看《万病回春》记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消渴
脉∶消渴肝病,心滑而微,或紧洪数,阳盛阴惫;血虚濡散,劳则浮迟;短浮莫治,数大难医。
消渴者,口常渴也。小便不利而渴者,知内有湿也。(湿宜泻之。)小便自利而渴者,知内有燥也。(燥宜润之。)大抵三消者,俱属内虚有热也。
缫丝汤 治三焦渴如神。如无缫丝汤,却以原蚕茧壳丝煎汤皆可代之,无时饮之,大效。盖此物属火,有阴之用,大能泻膀胱中伏火,引阴水上潮于口而不渴也。
黄连地黄汤
黄连(去须) 生地黄 天花粉 五味子(去梗) 川当归 人参(去芦) 干葛 白茯苓(去皮)麦门冬(去心) 甘草(各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枣一枚、竹叶十片、水二盏煎,去渣温服。若上焦渴者,加山栀、桔梗;中焦渴者,加黄芩;头眩渴不止者,加石膏;下焦渴者,加黄柏、知母。若作丸,加薄荷,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噙化咽下。
玉泉丸
黄连 干葛 天花粉 知母 麦门冬(去心) 人参 五味子 生地汁 莲肉 乌梅肉 当归 甘草(各等分) 加人乳汁、牛乳汁、甘蔗汁、梨汁、藕汁。
上先将各汁入蜜一斤半,煎熬成膏,后将各药为末,和前膏蒸热,汁数沸。每服五茶匙,食前清米汤调下。
忌一切辛热之物。

上消者肺火,饮水多而食少也。
黄芩汤 治上焦渴症。
黄芩 山栀 桔梗 麦门冬(去心) 当归 生地黄 干葛人参 天花粉 白芍(各等分) 乌梅(一个)
上锉一剂,食远频服。

中消者胃火,消谷易饥,不生肌肉,小水赤黄是也。(用人参白虎汤治之。)
滋阴降火汤 治下焦渴症。(方见虚怯。)根据本方加白术、天花粉、山栀。葛粉、乌梅、焙炒黄连、知母,去白芍。
六味地黄丸 治心肾不交,消渴引饮。(方见虚怯。)根据本方加麦门冬、五味子。
丹溪曰∶三消者,多属血虚不生津液,俱宜四物汤为主治之。(方见补益。)上消者,加人参、五味、麦门冬、天花粉,煎熟入生藕汁、生地黄汁、人乳。饮酒之人加生葛根汁。中消者,加知母、石膏、滑石、寒水石,以降胃火。下消者,加黄柏、知母、熟地黄、五味子,以滋肾水;又当间饮缫丝汤为上策。
秘方 总治三消,兼治吐血。
黄连 天花粉(二味为末) 藕汁 人乳汁 生地黄汁上以姜、蜜和二味为膏,每次一指头大。放在舌上,徐徐白汤送下。


IP属地:上海1楼2019-12-23 15:44回复
    《医宗金鉴》自己去翻书
    消渴总括
    1。试观年老多夜溺,休信三消尽热干,饮多尿少浑赤热,饮少尿多清白寒。
    【注】上消属肺,饮水多而小便如常;中消属胃,饮水多而小便短赤;下消属肾,饮水多而小便浑浊,三消皆燥热病也。然试观年老好饮茶者,夜必多溺,则休信三消皆热,而亦有寒者矣。饮水多,小便少而浑赤者属热,是火盛耗水而浑也。饮水少,小便多而清白者属寒,是火虚不能耗水也。
    消渴生死
    2。三消便硬若能食,脉大实强尚可医,不食舌白传肿泻,热多舌紫发痈疽。
    【注】三消,饮水多不能食。若能食大便硬,脉大强实者,为胃实热,下之尚可医也。若不能食,湿多舌白滑者,病久则传变水肿泄泻。
    热多舌紫干者,病久则发痈疽而死也。
    消渴治法
    竹叶黄耆汤
    3。便硬能食脉大强,调胃金花斟酌当,不食渴泻白术散,竹叶黄耆不泻方,黄耆黄芩合四物,竹叶石膏减粳姜,气虚胃热参白虎,饮一溲二肾气汤。
    【注】谓胃,谓调胃承气汤。金花,谓栀子金花汤。方俱在伤寒门,酌其所当用可也。不食而渴,巳属胃虚,兼之泄泻,胃虚无热矣。故用七味白术散,方在虚损门。若不食而渴,亦不泻者,是虽虚而犹有燥热也,宜用竹叶黄耆汤,即黄耆,黄芩,当归,川芎,白芍,生地,竹叶,石膏,人参,炙草,麦冬,半夏也。若气虚胃热盛者,宜用人参白虎汤。若下焦虚寒,饮一溲二者,宜用肾气汤。


    IP属地:上海3楼2019-12-23 16:16
    回复
      这帮***不少不信中医吗?走了一个月我又回来发现这帮***,开始翻看中医了,那几个***什么有法更名,谁听梦想,一些个***


      4楼2019-12-23 17:54
      收起回复
        三消《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作者:戴思恭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三消得之气之实。血之虚也。久久不治。气尽虚则无能为力矣。有一僧专用黄 饮加减。其论盖详之。益血为主。三消。小便去多上消消心。心火炎上。大渴而小便多。中消消脾。脾气热燥。饮食倍常。皆消为小便。下消消肾。肾衰不能摄水。故小便虽多而渴。然小便既多。津液必竭。久而未有不渴者。谓之全不渴。未有的论。诸消不宜用燥烈峻补之剂。惟当滋养。除消脾外。心肾二消。宜用黄 饮。吞八味丸。或玄兔丹。或小菟丝子丸。又竹龙散皆可。又用六神饮亦治肾消。惟脾消则加当归。去黄 。三消小便既多。大便必秘宜常服四物汤。润其大肠。如加人参木瓜花粉在人。仍煮四皓粥食之。糯米泔。折二。亦可冷进。三消久而小便不臭。反作甜气。在溺桶中滚涌。其病为重。更有浮在溺面如猪脂。溅在桶边如 烛泪。此精不禁。真元竭矣。
        上消中消。心脾既如此热。小便涩少而反无禁。盖燥热在上。虚冷在下。阴阳不交。所以成消渴。
        三消久之。精血既亏。或目无见。或手足偏废如风疾非风。然此证消肾得之为多。消心之病往往因欲饮食过多。及食啖辛热。饮引既多。小便亦多。当抑心火使之下降。自然不渴。宜半夏泻心汤。去干姜。加栝蒌干葛如其数。吞猪肚丸。或酒连丸。仍佐独味黄连汤。多煎候冷。遇渴恣饮。久而自愈。或自糯米煮稀粥。然同颖汤。梅花汤二药。于三消有渴者。皆可用。若因用心过度。致心火炎上。渴而消者。宜黄 饮。加莲肉远志各半钱。吞玄兔丹。仍以大麦煎汤。间下灵砂丹。
        消脾。缘脾经燥热。食物易化。皆为小便。转食转饥。然脾消又自有三。曰消中。曰寒中。曰热中。宜用莲茗饮加生地黄干葛各半钱。或乌金散。或止用莲茗饮。
        若因色欲过度。水火不受。肾水下泄。心火自炎。以致渴浊。不宜备用凉心冷剂宜坚肾水以济心火。当用黄 饮加苁蓉五味各半钱。吞八味丸及小菟丝子丸。玄兔丹。鹿茸丸。加减安肾丸。皆可选用。或灵砂丹。消肾为病。比诸为重。古方谓之强中。又谓之内消。多因恣意色欲。或饵金石。肾气既衰。石气独在精水无取养。故常发虚阳。不交精出。小便无度。唇口干焦。黄 饮、吞玄兔丹。八味丸。鹿茸丸。加减肾气丸。小菟丝子丸。灵砂丹皆可选用。或未效。黄 饮加苁蓉北五味山茱萸各四分。荠笼丸。苁蓉丸。
        又有果木渴。因多食果子所致。宜麝香之药。


        IP属地:上海8楼2019-12-24 10:32
        回复
          三消《医学传灯》
          作者:陈歧 朝代:清
          内经曰.二阳结谓之消.东垣曰.二阳者.阳明也.手阳明大肠主津液.若热则目黄口渴.乃津液不足也.足阳明胃主血.若热则消谷善饥.血中伏火.乃血不足也.结谓热结也.虽有三消之分.其原皆本于胃土者.万物所归.无所不有.凡煎炒炙爆.过饮醇酒.助其胃火.耗竭津液.传于气分.则为上消.传于血分.则为下消.若房事撙节.阴气未损者.燥热只在胃经.但见消谷善饥而已.上消其病在肺.舌上赤裂.大渴引饮.此因胃火先传于肺.心复继之.经云.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举其最重者而言.其实先由胃火而起也.中消其病在胃.善食而饥.自汗时出.大便坚硬.小便频数.亦有口干饮水者.较之上消下消为少耳.今医治此.俱有甘露饮子.非不有理.但滋阴养血.落后一层.而清热生津.尤为急着.柴胡芍药汤.良不易也.仲景治伤寒论云.口渴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见得口中作渴.不但胃火所使.而肝胆风热亦复乘之.徒求药石.不能速愈.须以饮食之中.甘蔗梨汁.频频食之.庶可免死.此亦治消渴之妙法也.(此言历练有准非虚伪浮夸之谈)下消其病在肾.耳叶焦枯.小便如膏.其中伏有至理.人所不知.盖小便如膏.似属肾虚.凉药治之无益.不知肾消一症.不但胃热下流.而心之阳火.亦因下趋于肾.宜用当归六黄汤.或六味地黄汤.加犀角以治心火.其消乃愈.向使见其遗精.不敢用凉.岂不误乎.总录云.未传能食者必发脑疽背疮.为其邪火太盛也.不能食者.必传中满臌胀.以其治之太过.上热未除.中寒复生也.岐伯曰.脉实病久可治.脉弦小病久不可治.盖洪数之脉.邪火有余.津液犹未枯竭.若脉细无力者.津液既绝.胃气亦亡.故不可治.不得已而药之.宜于柴芍汤中.加入人参.甚则八味地黄丸.或可起死.
          柴胡芍药汤
          柴胡 黄芩 花粉 甘草 白芍 麦冬 知母 黄连
          上消中消.气分病也.不可骤用血药.惟此方最合.每日再用蛤蜊煎汤饮之.大有奇效.中消大便不利.本方去黄连.加大黄以微利之(按阐发三消之蕴明若燃犀)
          甘露饮
          天冬 麦冬 生地 熟地 茵陈 枇杷叶 黄芩 苡仁 石斛 甘草 山栀
          一方无茵陈山栀.用枳壳.
          当归六黄汤
          当归 黄 黄芩 黄连 黄柏 生地 熟地


          IP属地:上海9楼2019-12-24 10:34
          回复
            三消《医学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国彭(钟龄)着。五卷。总结了辨证施治的八纲、八法、因证立方,条分缕析,多为临床心得之语。末附《外科十法》。
            经云∶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口渴、小水如膏者,为下消。三消之症,皆燥热结聚也。大法,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二冬汤主之;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生地八物汤主之;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地黄汤、生脉散并主之。夫上消清胃者,使胃火不得伤肺也;中消滋肾者,使相火不得攻胃也;下消清肺者,滋上源以生水也。三消之治,不必专执本经而滋其化源则病易痊矣。书又云∶饮一溲一,或饮一溲二,病势危急,仲景用八味丸主之,所以安固肾气也。而河间则用黄 汤和平之剂。大抵肺肾虚而不寒者,宜用此法。又按仲景少阴篇云∶肾经虚,必频饮热汤以自救,乃同气相求之理,今肾经虚寒,则引水自灌,虚寒不能约制,故小便频数,似此不必与消症同论,宜用理中汤,加益智仁主之。然予尝见伤暑发喘之症,小便极多,不啻饮一而溲二者,用六味加知柏而效,可见此症,又由肾经阴虚而得,治宜通变,正当临证制宜,未可一途而取也。
            二冬汤
            治上消。
            天冬(去心,二钱) 麦冬(去心,三钱) 花粉(一钱) 黄芩(一钱) 知母(一钱) 甘草(五分) 人参(五分)荷叶(一钱)
            水煎服。
            生地八物汤
            治中消。
            生地(三钱) 山药(一钱五分) 知母(一钱五分) 麦冬(三钱) 黄芩(一钱) 黄连(一钱) 黄柏(一钱 荷叶二钱,水煎服。
            六味地黄汤 (见类中。
            生脉散
            麦冬(二钱) 人参(一钱) 北五味(十五粒
            水煎服。
            八味丸 (即六味加桂、附。
            黄汤
            治肺肾两虚、饮少溲多。
            黄 (三钱) 五味子(一钱) 人参 麦冬 枸杞子 大熟地(各一钱五分
            水煎服。
            理中汤 (见中寒。


            IP属地:上海10楼2019-12-24 10:34
            回复
              三消《临证指南医案》
              作者:叶桂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46年
              计(四十) 能食善饥渴饮。日加瘪瘦。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郁火)
              生地 知母 石膏 麦冬 生甘草 生白芍
              王(五八) 肌肉瘦减。善饥渴饮。此久久烦劳。壮盛不觉。体衰病发。皆内因之症。自心营肺卫之伤。渐损及乎中下。按脉偏于左搏。营络虚热。故苦寒莫制其烈。甘补无济其虚。是中上消之病。(烦劳心营热)
              犀角(三钱) 鲜生地(一两) 元参心(二钱) 鲜白沙参(二钱) 麦冬(二钱) 柿霜(一钱)生甘草(四分) 鲜地骨皮(三钱)
              又 固本加甜沙参。
              杨(二八) 肝风厥阳。上冲眩晕。犯胃为消。(肝阳犯胃)
              石膏 知母 阿胶 细生地 生甘草 生白芍
              某 液涸消渴。是脏阴为病。但胃口不醒。生气曷振。阳明阳土。非甘凉不复。肝病治胃。是仲景法。
              人参 麦冬 粳米 佩兰叶 川斛 陈皮
              胡(五七) 元阳变动为消。与河间甘露饮方。(阳动烁津) 河间甘露饮。
              钱(十五) 阳动消烁。甘缓和阳生津。
              生地 炙黑甘草 知母 麦冬 枣仁 生白芍
              杨(二六) 渴饮频饥。溲溺混浊。此属肾消。阴精内耗。阳气上燔。舌碎绛赤。乃阴不上承。非客热宜此。
              乃脏液无存。岂是平常小恙。(肾消)
              熟地 萸肉 山药 茯神 牛膝 车前
              某 脉左数。能食。(肾阴虚胃火旺) 六味加二冬龟版女贞旱莲川斛。
              王(四五) 形瘦脉搏。渴饮善食。乃三消症也。古人谓入水无物不长。入火无物不消。河间每以益肾水制心火。除肠胃激烈之燥。济身中津液之枯。是真治法。(肾阴虚心火亢) 玉女煎。
              姜(五三) 经营无有不劳心。心阳过动。而肾阴暗耗。液枯。阳愈燔灼。凡入火之物。必消烁干枯。是能食而肌肉消瘪。用景岳玉女煎。
              三消一症。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考古治法。唯仲景之肾气丸。助真火蒸化。上升津液。本事方之神效散。取水中咸寒之物。遂其性而治之。二者可谓具通天手眼。万世准绳矣。他如易简之地黄引子。朱丹溪之消渴方。以及茯苓丸。黄汤。生津甘露饮。皆错杂不一。毫无成法可遵。至先生则范于法。而不囿于法。如病在中上者。膈膜之地。而成燎原之场。即用景岳之玉女煎。六味之加二冬龟甲旱莲。一以清阳明之热。以滋少阴。一以救心肺之阴。而下顾真液。如元阳变动而为消烁者。即用河间之甘露饮。生津清热。润燥养阴。甘缓和阳是也。至于壮水以制阳光。则有六味之补三阴。而加车前牛膝。导引肝肾。斟酌变通。斯诚善矣。(邹滋九)
              徐评 消渴之症有数种。案中俱未备。宜详考之。


              IP属地:上海11楼2019-12-24 10:35
              回复
                三消总论《症因脉治》
                作者:明·秦景明撰。清·秦皇士补辑。
                秦子曰∶消者,消化失常之谓也。其症随饮而随渴,随食而随饥,随溺而随便。渴而数饮者,为上消。食过即饥者,为中消。时便膏沥者,为下消。今列外感二条,内伤二条。
                外感三消燥火三消
                【燥火三消之症】即风消也。多饮渴不止,唇口干裂,烦躁不宁,此燥火伤于肺,即上消症也于小肠、膀胱,即下消之症也。
                【燥火三消之因】或赫义羲年,燥气从令,或干旱之岁,燥火行权,或秋令之月,燥燥火伤人,上则烦渴引饮,中则消谷易饥,下则小便频数,燥万物者,莫燥乎火,而三消之
                【燥火三消之脉】寸脉浮数,燥伤于上,关脉洪数,燥伤于中,尺脉沉数,燥伤于下。
                燥伤于气,脉见大数;燥伤于血,脉见细数。
                【燥火三消之治】清燥为先,烦渴引饮,家秘用知母石膏汤,加干葛。多食易饥,人参白虎汤。小便频数,淋沥如膏,益元散、导赤各半汤。
                知母石膏汤
                知母 石膏 葛根 甘草
                人参白虎汤 即前方加人参。
                益元散
                滑石 甘草
                共为细末,人参汤下。
                导赤各半汤 见后湿热消。
                湿火三消
                【湿火三消之症】烦渴引饮,咳嗽面肿,此湿热伤肺,即上消症也。面黄身肿,消谷易饥,此、膀胱,即下消症也。
                【湿火三消之因】酒湿水饮之热,积于其内,时行湿热之气,蒸于其外,内外合受,郁久成热,湿热转燥,则三消乃作矣。
                【湿火三消之脉】多见数大,寸大上消,关大中消,尺大下消,三部皆大,三消之脉也。
                【湿火三消之治】宜流湿润燥,清肺饮,治上消也,加味清胃汤,治中消也,导赤各半汤、益元散,治下消也。
                清肺饮 即甘露饮子。
                石膏 桔梗 山栀 知母 连翘 川黄连 甘草 麦冬 杏仁加枇杷叶。
                加味清胃汤
                川连 升麻 丹皮 山栀 甘草 干葛
                导赤各半汤
                木通 生地 甘草 川黄连 麦门冬
                内伤三消积热三消
                【积热三消之症】烦渴引饮,口臭消渴,上消症也。烦热多食,食下即饥,中消症也。
                小便频数,如膏如油,足心下部常热,下消症也。
                【积热三消之因】膏粱浓味,时积于中,积湿成热,熏于肺则成上消,伤于胃则成中消,流于下则成下消。
                【积热三消之脉】胃脉上朝于寸口,肺消也。气口滑大,胃消也。尺脉洪大,下消也。
                右脉数大,肠胃积热,左脉数大,肝胆积热。
                【积热三消之治】烦渴引饮,清肺饮。口臭易饥,清胃汤,加干葛。如肺胃积热,下流膀胱,八正散。若肝胆之热下流,龙胆泻肝丸。若肾之相火下流,而成下消,凉八味丸、文蛤散。
                清肺饮
                清胃汤 上二方,见前条。
                八正散 见前腹胀门。
                龙胆泻肝汤 见前肝火胀。
                凉八味丸 即六味丸加黄柏、知母。
                文蛤散
                文蛤杵细,滚汤调服。
                精虚三消
                【精虚三消之症】口干消渴,饮水不多,气怯喘咳,上消症也。时食时饥,饥不欲食,中消症也。小便频数,牵引作痛,如沥如膏,下消症也。
                【精虚三消之因】或悲哀伤肺,煎熬真阴,或思虑伤脾,脾阴伤损,或房劳伤肾,精日耗而亏损,此精虚三消之因也。
                【精虚三消之脉】右寸细数,肺燥液干,右关细数,脾经阴损,两尺细数,肾肝失精。
                【精虚三消之治】生脉散、人参固本丸,治上消也。地黄膏、琼玉膏,治中消也。三才封髓丹,治下消也。先见小便过多,随乃多渴,此真阳失守,下泄无度,上不能蒸动生津,《金匮》八
                生脉散
                人参 拣冬 北五味
                人参固本丸
                人参 怀生地 怀熟地 天门冬 麦门冬
                地黄膏
                生地 当归 丹皮 白芍药 甘枸杞 知母 人参 甘草 地骨皮
                琼玉膏
                人参 白蜜 生地黄 白茯苓
                三才封髓丹 见后肾痹。
                八味丸 见前脏寒胀。
                《内经》有风消之句,消必兼风言之也。厥阴传变二阳,则成三消,然消症多饥,仲景云∶饥不欲食,则知消症。亦有不欲食者。故能食而渴,全重二阳,饮一溲一,全重少阴,饥不食,气上冲心,则主厥阴矣。河间云∶消渴之症,阴精极衰,燥热太过,治宜补肾水,泻心火,润肠胃之燥热,济身中津液,使道路不结,津液不枯,气血不涩,则病自已。


                IP属地:上海12楼2019-12-24 10:36
                回复
                  三消《叶天士医案精华》
                  肌肉瘦减.善饥渴饮.此久久烦劳.壮盛不觉.体衰病发.皆内因之症.自心营肺卫之伤.渐损及乎中下.按脉.偏于左搏.营络虚热.故苦寒莫制其热.甘补无济其虚.是中上消之病.
                  犀角 鲜生地 元参心 鲜白沙参 麦冬 柿霜 生甘草 鲜地骨皮

                  渴饮频饥.溲溺混浊.此属肾消.阴精内耗.阳气上燔.舌碎绛赤.乃阴不上承.非客热也.此乃脏液无存.岂是平常小恙.
                  熟地 萸肉 山药 茯神 牛膝 车前

                  浊饮不解.经谓之膈消.即上消症也.言心移热于肺.火刑金象.致病之由.操心太过.刻不宁静.当却尽思虑.遣怀于栽花种竹之间.庶几用药有效.
                  生地 天冬 枣仁 人参 柏子仁 知母 金石斛 生草 元参

                  善食而饥.乃瘅成消中.膏粱蕴热过也.禁芳草药石.药石发癫.芳草发狂耳.自应清胃.淡薄蔬食.庶可获愈.
                  蒌皮 枳壳 川连 郁金 金石斛 连翘 焦神面


                  IP属地:上海14楼2019-12-24 10:38
                  回复
                    三消《校注医醇剩义》
                    上消者,肺病也。肺气焦满,水源已竭,咽燥烦渴引饮不休,肺火炽盛阴液消亡,当于大队清润中,佐以渗湿化痰之品。盖火盛则痰燥,其消烁之力,皆痰为之助虐也,逢原饮主之。
                    逢原饮(自制)
                    天冬(一钱五分) 麦冬(一钱五分) 南沙参(四钱) 北沙参(三钱) 胡黄连(五分) 石斛(三钱) 玉竹(三钱) 蛤粉(四钱) 贝母(二钱) 茯苓(三钱)广皮(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梨汁(半杯冲服)
                    中消者,胃病也。胃为谷海,又属燥土,痰入胃中,与火相乘,为力更猛,食入即腐,易于消烁,经所谓除中,言常虚而不能满也。宜清阳明之热,润燥化痰,祛烦养胃汤主之。
                    祛烦养胃汤(自制)
                    鲜石斛(五钱) 石膏(四钱) 天花粉(三钱) 南沙参(四钱) 麦冬(二钱)玉竹(四钱) 山药(三钱) 茯苓(三钱) 广皮(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甘蔗(三两煎汤代水)
                    下消者,肾病也。坎之为象,一阳居于二阴之中。肾阴久亏,孤阳无根据,不安其宅,于是饮一溲一,或饮一溲二,夹有浊淋,腿股枯瘦,而病益深矣。急宜培养真阴,少参以清利,乌龙汤主之。
                    乌龙汤(自制)
                    元武版(八钱) 生地(六钱) 天冬(二钱) 南沙参(四钱) 蛤粉(四钱)女贞(二钱) 料豆(三钱) 山药(三钱) 茯苓(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盐水炒)车前(二钱) 藕(三两煎汤代水)
                    附∶消渴门诸方
                    金匮肾气丸 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饮一溲一。
                    地黄(八两) 萸肉(四两) 山药(四两) 丹皮(三两) 茯苓(三两)泽泻(三两) 肉桂(一两) 附子(一两) 牛膝(三两) 车前(三两) 每用五钱,水煎服。
                    文蛤散 治渴欲饮水不止者。
                    文蛤 研为末,以沸汤五合,和服一方寸匙。
                    竹叶黄 汤 治消渴症气血虚,胃火盛而作渴。
                    生地(三钱) 黄 (二钱) 麦冬(一钱) 当归(一钱) 川芎(一钱)黄芩(一钱) 甘草(一钱) 白芍(一钱) 人参(一钱) 石膏(三钱) 半夏(一钱) 竹叶(一钱) 净水煎服。
                    地黄饮子 治消渴,咽干,面赤,烦躁。
                    生地 熟地 人参 黄 天冬 麦冬 枳壳 石斛 泽泻甘草 枇杷叶(各等分) 每服五钱,食远服。
                    白术散 治虚热而渴。
                    人参(一两) 白术(一两) 茯苓(一两) 甘草(一两) 五味(三钱)柴胡(三钱) 葛根(二两) 藿香(一两) 木香(一两) 研末,每服五钱,水煎服。
                    宣明黄 汤 治心移热于肺,为肺消,饮少溲多。
                    黄 (三两) 五味(二两) 人参(二两) 麦冬(二两) 桑皮(二两) 熟地(一两五钱) 枸杞(一两五钱) 研末,每服五钱,水煎服。
                    宣明麦门冬饮子 治心热移于肺,传为膈消,胸满心烦,精神短少。
                    人参 茯神 麦冬 五味 生地 炙甘草 知母 葛根 花粉(各等分) 每服五钱,加竹叶十四片,水煎服。
                    易老麦门冬饮子
                    人参 杞子 茯苓 甘草 五味 麦冬(各等分) 姜水煎服。
                    猪肚丸 治强中消渴。
                    黄连(四两) 粟米(四两) 花粉(四两) 茯神(四两) 知母(二两)麦冬(二两) 地黄(四两) 葛根(二两) 研细末,将大猪肚一个洗净,入末药于内,以麻线缝好,煮极烂,取出药别研,以猪肚为膏,加炼蜜捣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天门冬丸 治初得消中,食已如饥,手足烦热,背膊疼闷,小便白浊。
                    天冬(一两五钱) 土瓜根(一两五钱) 栝蒌根(一两五钱) 熟地(一两五钱) 知母(一两五钱) 苁蓉(一两五钱) 五味(一两) 鹿茸(一架) 泽泻(一两五钱) 鸡内金(三具) 牡蛎(二两) 苦参(一两) 桑螵蛸(十枚) 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猪肾荠 汤 治消中,小便数。
                    猪肾(二枚) 荠 (三两) 黑大豆(二斤) 石膏(三两) 人参(二两)茯苓(二两) 知母(二两) 葛根(二两) 黄芩(二两) 磁石(二两) 天花粉(二两) 甘草(二两) 水一斗五升,先煮猪、肾、大豆,取一斗,下药,煮至五升,分温服。
                    肾沥散 治肾消发渴,小便数,腰疼痛。
                    人参(一两) 远志(一两) 绵黄 (一两) 鸡内金(五钱) 桑螵蛸(一两)泽泻(一两) 肉桂心(五钱) 熟地黄(一两) 白茯苓(一两) 龙骨(一两) 当归(一两) 麦门冬(一两) 川芎(一两) 五味子(五钱) 炙甘草(五钱) 元参(五钱) 磁石(五钱) 研末,用羊肾一对先煎,次入药五钱,姜五分,煎服。


                    IP属地:上海15楼2019-12-24 10:39
                    回复